第119章 故人蒙難

夏竦只覺得身心舒暢,對杜中宵道:“知縣,備一桌酒筵,要好酒好菜!這幾年朝政被幾個奸人把持,是非不分,亂象叢生!範十二、富彥國之流,矇昧聖上,行什麼新政,鬧得人人自危。這兩人被斥出朝廷,實是天下之喜!怎麼能不慶賀一番!”

杜中宵一聲不發,默默吩咐公吏前去準備酒菜。

夏竦自西北迴朝,本有意中書,結果被人所阻,出知本鎮。被任命爲樞密使,又被以王拱辰爲首的臺諫所阻,最後不得不鬱悶地來亳州任職。在西北的時候,其實夏竦跟范仲淹和韓琦的關係不錯,好水川之戰失利,還是夏竦爲韓琦辨解,使其免受責罰。不過夏竦在官場失意,恰巧與范仲淹、韓琦和富弼等人受重用同時。而攻擊夏竦最厲害的歐陽修和石介等人,都是范仲淹等人的追隨者。夏竦就認準了,這些人結成一黨,與自己作對。怎麼擊敗這些害自己的奸黨,幾乎耗費了夏竦這兩年全部的心思。

邸報杜中宵沒有看完,並不瞭解事情的經過,不能體會夏竦的心情。其實此次范仲淹和富弼兩人同時請求外任,與夏竦有關,是他計謀得逞。

此時的國子監直講石介是當世大儒,學術上開時之先,但政治上容易衝動,性格偏激。當年夏竦任職應天府的時候,石介還曾經與其有書文往來,不乏讚賞、稱頌之詞。而到了范仲淹、富弼和韓琦諸當政的時候,石介因與他們意氣相投,寫了《慶曆聖德詩》。詩中對範、韓、富諸相公推崇備至,而把正失意的夏竦斥爲“奸邪”,夏竦與石介的樑子由結下。

夏竦富於心機,從來不是謙謙君子。他尋了個機會,讓自己一個善於書法的女婢,暗中練習石介的字跡。後來把石介給富弼的一封信,其中一句“欲行伊、周之事”改爲“行伊、霍之事”,勸勉富弼等人盡心輔佐的意思,變爲了霍光等人擅行廢立的意思。還起草了一份廢立詔書,上報朝廷。

此事經諫院傳播出來,朝廷大譁。雖然上至皇帝,下至大臣,沒有人相信這無稽之談,但范仲淹心中不安,堅請出外,慶曆新政由此失敗。

新政失敗,當然不只是這個原因,這只是最後的導火索。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新政施行以來,並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雖然支持者衆多,反對都也不少。此時各種新政措施已經施行,朝廷最迫切的問題卻沒有解決,對朝政的衝擊卻接連不斷。新政的核心,在人事制度上,偏偏新政的鼓吹者歐陽修等人,一心把朝臣分君子小人,迅速地把新政引到了黨爭上。

范仲淹對此有清醒認識,卻已經掌握不了新政的局面。堅決自請外出,讓新政無疾而終,只怕是范仲淹認識到了,新政已經沒有出路。范仲淹曾評寇準,稱其在澶州之戰時,一意孤行,置諸大臣甚至真宗皇帝如擺設,爲左右天子爲大忠。但他不是寇準,也沒有寇準那樣與皇帝的交情,別說左右天子,僅是流言就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杜中宵並不瞭解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但他感覺得到,新政施行已經到了難以爲繼的局面。政治雖然是人的政治,但單從人事下手,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自新政施行,除了人心爲之一振,朝政爲之一清,這種籠統的評價,具體錢糧多收多少,軍力有何上升,面對夏丹和党項強敵,局面有何改善都乏善可陳。總之一句話,除了氣勢,政治局面並沒有變化。

公吏忙着上酒菜,夏竦興奮得來回踱步,好似突然忘記了寒冷這回事。

杜中宵拿起夏竦放下的邸報,看過事情經過,才明白此事跟夏竦有關,怪不得他那麼興奮。

這事情從頭到底就透着荒唐。夏竦上報,沒有人相信,但富弼和范仲淹卻不能自辨,石介滿身是口也說不清楚。最後就是新政結束,範、富出外,石介倒黴。

翻到後面,又看見一條消息,讓杜中宵大吃一驚。

杜中宵在臨穎落難時的許州通判蘇舜欽,中進士之後一直在中下層輾轉,范仲淹等人開始新政,得到賞識,進京監都進奏院。前些日子祠神之後,他用賣舊紙的錢組織同僚朋友飲酒,在衙門裡,還招妓伴飲。同座的人喝多了,各種狂言,還有人寫詩誹謗聖賢,被人告發,輿論大譁。

御史王拱辰堅決治罪,最終被奪官爲民,從此失去了前程。當然,這個年代官員被貶爲平民,大多都會被起復,但那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此事讓杜中宵甚爲可惜,蘇舜欽當年曾幫過自己,爲人很好,卻不想栽在這種事情上。實事求是地說,蘇舜欽是咎由自取。他自到京城爲官之後,自覺前途無量,說話毫無顧忌,指點朝政,評點大臣,不知道得罪了許多人。他們的作風,也說明了慶曆黨人存在的問題,好爲大言,不拘小節。對蘇舜欽判罰也說上重,他的罪名是貪污公款,按律當誅,只是削職爲民而已。

看着蘇舜欽的結局,杜中宵慶幸自己爲官一向謹慎小心,沒有這樣的把柄被人抓住。

蘇舜欽的岳父是宰相杜衍,他一出事,杜衍難免會受到牽連。至此,範、富外出,杜衍受到牽連之後也很可能辭相,剩下韓琦獨木難支,新政已經堅持不下去了。

感嘆了一番,杜中宵放下邸報,感嘆良久。新政或者是改革,沒有紮實的經濟和軍事措施,能夠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實打實的好處,終究是沒有前途的。理想再好,也要帶來物質的好處才行。這個年代歸根底還是四個字,富國強兵,才能夠得到支持。如果再加上造福百姓,才能不懼阻力。

酒肉上來,夏竦領酒數巡,高聲道:“朝中奸人盡去,朝政清明,必然是一番新局面!杜知縣在永城兩年,不管是營田務還是縣政,治理有方,政績傑出,百姓安樂,實爲難得能吏!我必上奏朝廷,予以封賞。看罷營田務已經足足夠,永城縣那裡就不必去了。杜知縣,你不可懈怠,再接再勵!”

杜中宵起身謝過。朝中出了這麼大的事情,夏竦哪裡還有心情在永城縣巡查,早早回去迎接將來的政事變動纔是正理。而且從營田務來看,杜中宵的政績無可置疑,也沒什麼好看的了。

除杜中宵外,其餘公吏哪裡知道朝中的政治鬥爭?知州高興,知縣受獎,衆人喜氣洋洋,盡情放開吃喝。只有杜中宵心事重重,不知此次對自己是福是禍。

第94章 樞密副使第176章 佔領高昌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34章 親臨前線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99章 輕重緩急第164章 過去不須提起第110章 俗文化第129章 慢用第99章 破靈州第82章 不甘心第33章 家事第27章 知己知彼第80章 另起爐竈第62章 追查第11章 決戰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62章 追查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28章 難題第199章 打虎隊第254章 畏敵如虎第136章 納稅人第92章 大戰將起第90章 自去收埋第18章 無路可走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129章 產業規劃第132章 不服打過第26章 反噬第26章 反噬第118章 韃靼人第74章 壓力第23章 多調人來第119章 小火慢燉第67章 意外第76章 天生神將第147章 初戰告捷第175章 張岊東來第205章 抓人第138章 價格雪崩第126章 輸不起第75章 制刀第59章 巧遇第28章 當要大變第49章 免死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37章 貪得無厭第119章 使節第52章 分岐第185章 截斷敵陣第61章 水車第137章 再回幽州第23章 可曾讀書?第17章 破城第69章 打出去第229章 軍制變了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裡子第69章 格外可惡第191章 合圍第144章 異人第200章 時移世易第111章 都是小錢第134章 獻城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37章 不同看法第53章 分兵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168章 安撫第29章 波及部族第98章 鋼如泥土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86章 地方龍蛇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100章 不同心思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66章 反殺第100章 入城難第89章 各有側重第70章 喜憂參半第107章 無可奈何第255章 殺人滅口第50章 困難第15章 朝爭第22章 大勝?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第54章 同病相憐第87章 進城第116章 全力向西第85章 物是人非第148章 人選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第12章 施粥第18章 買空賣空第155章 降了第47章 致命的一里路第10章 愛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