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免死

使勁跺了跺腳下的土路,杜中宵對蘇頌道:“這路基下面是大石,上面再以碎石填充,結實尤勝於驛道。這一帶河網衆多,運起來方便,倒是修了一條好路。以後從這裡到州城,全是好路。”

蘇頌曾經見過修路的過程,對杜中宵道:“這一帶墾田,待曉下了大工夫。如果來這裡安居的百姓盡心愛護,可謂是百年基業。一村一處大臺,其他哪裡有這種景象。”

凡是歸於官府的村莊,每一村都有兩三條大溝,中間爲高臺,村莊和耕地都位於臺上。大溝用於雨季排澇,同時降低臺內的地下水。再有開的小河從汴河那邊引水過來,村內耕地可以旱澇保收。

杜中宵大量僱傭了汴河上的工人到這裡,修理基礎設施。這幾個月開的耕地不多,人力物力大多花在了開溝修路上。等到來年開春,真正留在這裡墾田的人家纔會開墾圍起來的耕地。

看着周圍整齊如棋盤的格局,杜中宵道:“爲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在這裡整出數千頃地來,足以讓這一帶的百姓衣食無憂。留下這麼個格局,不枉了我來這裡一遭。”

蘇頌笑了笑,才道:“你下了這許多苦功夫,真要在這裡聚起百姓,產出糧食卻要幾年後,朝廷考課是看不出來的。其實,真正看在朝廷眼裡的,是處置馬蒙一夥賊人。”

杜中宵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算了,馬蒙的事由着其他人處置吧。一個地方小惡霸,廢了幾個月心思,到現在還夾雜不清,我沒有那個心情了。子容,剩下的日子,你多陪着我在墾田的地方轉轉,至於檢法條等事宜,交由顧知縣他們去做就好。我們爲官的,把心思花在那上面沒多大意思。陳州韓通判把他新造的蒸汽機運到這裡,我裝好有些日子了,我們有閒去看看那個物事。那個東西做成了,以後汴河上跑着燒煤的船,不再用以十萬計的縴夫,那是什麼功勞?”

蘇頌連連點頭。他是個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好的人,治理地方也行,審理案件也行,搞經濟開場務還行,鑽研科學技術更行。不過一個案子審幾個月,他也有些煩了。

一兩年的時間,參與的幾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科學技術上的天才人物,已經把蒸汽機的原理搞得明明白白。現在難的,一是真正的科學研究,二是工藝上的製造難題。對蘇頌來說,與其費心力去掂量一個偷雞摸狗的小賊該打多少板子,還不如把心力放到這上面來。顧知縣檢了法條,他跟着簽名就是。

正在兩人沿着路邊走邊說話的時候,金書召騎了匹馬趕了過來,不等來到近前,便就聲喊道:“官人,聖上德音!京西、淮南兩路因近年被賊,民間荼毒,近日盜賊已平,不得再行殺戮。凡不是十惡不赦之罪,諸般雜犯死罪,一應免死!兩位官人速回巡檢寨!”

杜中宵和蘇頌對視一眼,一起問金書召:“如此說來,陶十七不斬了?”

“不斬了!因他年紀幼小,若是充軍發配遠惡州軍,情理不合。通判官人在巡檢寨坐等,兩位官人回去商議,如何處置最爲妥當。”

杜中宵答應,讓金書召回去覆命,吩咐身邊的隨從去牽馬來。

西北數年戰事,內地也受到影響,最近幾年出現幾次大的叛亂。西部張海起自陝西,數百人縱橫於京西路,穿州過縣,如入無人之境。東邊的王倫起自沂州,同樣是幾百人,一路南下,直到揚州近日才被攻滅。這兩次叛亂人數都不多,但波及範圍極多,數次攻破州城,鬧得人心惶惶。

剿滅張海,二十年不得遷的楊文廣終於出頭,讓得到邸報的杜中宵還感嘆了一番。前世留下不知道多少故事的楊家將,沒想到仕途如此不順。此戰楊文廣出力最多,以功升殿直,回到京城敘職的時候,見到了范仲淹,得到了他的賞識,纔有了楊家將的輝煌。

功勞最大的楊文廣升遷之後纔是小小殿直,可見剿滅張海一戰的規模並不大。

王倫是沂州捉賊武翼卒,其實就相當於杜中宵現在所在的巡檢寨裡的一個小卒,素有威望,殺巡檢使朱進起事。而後攻青州、密州不克,轉而南下,連過數州一直到了長江邊,才最後覆滅。

王倫起事讓杜中宵有一種很魔幻的感覺,差點以爲是歷史上的梁山泊原型,後來不管是身份還是時間都對不上,才消了這心思。王倫同樣是只有數百人,便橫掃兩路十幾州。

爲了這兩次叛亂,朝廷內外大臣不知道寫了多少奏章,還影響了亳州對柴本山的處置。因爲他聯絡的地方,正是王倫之亂波及到的州軍,爲免意外才大事化小。但杜中宵卻只是感到糊塗。

按照前世歷史課上留下的印象,這都是農民起義啊,波及範圍極大,數十州啊,相當於他前世的一兩個省範圍。結果每股都只有幾百人,除了跑得遠,沒有鬧出什麼風浪來。杜中宵費了好多腦子,才終於明白過來,不是每次叛亂都是農民起義的,更加不是每次叛亂都能裹挾流民的。

陝西因爲地處西北前線,張海初起時,確實是民衆不堪壓迫而起事。但等到進入京西路,主力便就不是農民了,而是各種各樣的軍中士卒。特別是光化軍數百廂軍起事,極大地增大了他們的聲勢。王倫更加不用說,主力一直都是各種軍中人員,他們的主力從來不是普通民衆。

爲什麼鬧這麼大?從邸報中杜中宵知道,金州城中只有二十四個兵,光化軍沒有城牆,幾百個人完全就可以在千里之地上來去自如了。千里之內,湊幾百個宋四公、馬蒙這樣的人物還不容易?這就是活脫脫地一出水滸傳,人員構成就以盜賊和叛亂官兵爲主。

這兩次動亂,讓杜中宵印象最深的,是都沒有裹挾流民,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爲什麼?這纔是杜中宵不明白,要在自己爲官的過程中找出答案來的。這個時候的社會結構,跟他前世歷史上學的,典型的古代社會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有哪些不一樣?他要一點一點認識,才能真正做個政治人物。

這兩股叛亂所以過的地方,都是晚唐五代軍閥混戰的重災區,世家大族早已經煙消雲散,地方上的豪紳都沒有成長起來。守住地方靠的不是地主團練,民衆沒有捲進去也不是被地主拘束。

這個時候,杜中宵見了慶曆新政的措施,很清楚現在掌權的這一代官員只有改革的意識,並沒有形成改革的綱領,也不清楚到底要怎麼做。而現在面對的社會現實,跟他前世學的是不一樣的,他自己同樣也不知道,要怎麼改革。他需要一點一點地實踐,去找出一條路來。

看着金書召打馬離去,杜中宵對蘇頌道:“西北議和,盜賊逐漸平息,聖上下德音正當其時。陶十七身犯死罪,我們一直拖在那裡,有了這個結果,終於算是功德圓滿了。”

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216章 三策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140章 用人換地第87章 軌道第91章 爭鬥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14章 去葉縣第90章 自去收埋第49章 圍殲第158章 人贓俱獲第185章 截斷敵陣第64章 不嚇你們第27章 知己知彼第51章 進逼甘州第52章 建節第237章 循路而來第37章 白紙做畫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45章 定計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73章 出門難第155章 看你像賊第36章 發財的機會第10章 愛信不信第1章 面君第37章 接待第59章 巧遇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14章 去葉縣第73章 內部牽制第170章 圍城第61章 心驚肉跳第76章 人心惶惶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64章 聖心難測第95章 絕路第136章 納稅人第73章 生財之道第62章 分兵而進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8章 麟府路援軍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65章 強行收錢第59章 順手牽羊第150章 爲什麼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60章 交鋒第38章 如何治理?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65章 天賜良機第116章 如何安置第41章 阻力重重第13章 抓人第191章 于闐路口第175章 張岊東來第26章 圍點打援第149章 不經打第63章 陰錯陽差第33章 家事第65章 生事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35章 工廠的不一樣第81章 出鐵第17章 通判要來了第81章 故人來第140章 給你們出路第127章 重回鐵監第38章 進山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裡子第83章 千里投奔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59章 兩軍會師第40章 派兵第37章 不同看法第41章 差強人意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188章 妙計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151章 大雪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60章 你想做官嗎?第63章 獵物第78章 錢來了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60章 全軍出擊第72章 兵臨靈州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58章 臨行之言第47章 致命的一里路第93章 恩威並施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65章 介紹進學第2章 夜襲第127章 重回鐵監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52章 禁地第88章 和爲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