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隨你喜歡

坐渡船過了汴河,見不時有人一瘸一拐地從巡檢寨那邊過來,李平安都遠遠打招呼:“打過了?”

“打過了!”來的人笑語盈盈,說說笑笑地向前走去。

經過這些日子,大家都看清楚了形勢,只要沒犯過大事,來到巡檢寨裡不過打幾下板子。負責行刑的公吏也累了,都是草草敷衍幾下,養個一天半日就好。所謂捱了板子重新做人,來這裡走一遭,便就跟以前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一刀兩斷,從此是守法良民。

離開碼頭,向北走不多遠,就見一處草棚搭在路邊,好大的榜文貼在那裡:“招人墾田。”

李平安對劉大道:“那裡四個大字,莫不就是招人的地方?河這邊做事就是爽利。”

說完,三個人一起到了棚子邊,在棚子外面探頭探腦。

裡面一個穿了短褐的漢子臂上套了一個紅箍,正在飲茶。見了李平安三人,大喝一聲:“兀那幾個撮鳥,在外面望來望去做什麼!這裡是官府的地方,莫不是要起什麼壞心思!”

劉大急忙拉着兩人進了棚子,拱手道:“哥哥切莫亂說!我們都是對岸守法良民,聽說這裡招人墾田,結伴前來。只求尋個活計做,覓口衣食。”

那漢子聽了,向幾人招手:“既是要應募墾田,且到裡面說話。”

幾人進了棚子,在桌子前面站好,齊刷刷地望着坐在桌後的漢子。

那漢子看了看三人,指了指自己胳膊上的紅箍,口中道:“在下胡中海,那邊乙村的鄉書手,今日正當值。你們來應募墾田,籍貫哪裡?可有家眷?是要在此落籍,還是短時做工?”

劉大道:“我等三人都是對面永城縣的,日常做些零工。最近日子艱難,做些零工賺幾個錢。”

聽了這話,胡中海就意興闌珊,從桌上拿了三隻籤,問三人姓名。

李平安對自己老母燒香的事一直念念不忘,忙道:“哥哥且不急。我也是對面城裡人氏,家裡已經娶妻,只是尚未有子嗣,還有一個老母。因是賃房而居,不知到這邊落籍是什麼章程。”

聽見落籍,胡中海的眼睛一下就亮了起來:“落籍就不同。這邊村落裡都有建好的房屋,落籍便就有地方住。除了莊子裡墾的田,每家還有一些菜地私田,收cd是歸自己的,三年免賦稅。若是不想在官莊裡面居住,還可以自己去開墾田地,官府貸給你們糧食、種子、耕具,一年只有兩分利息。只要勤勤墾墾地做上幾年,就是個中產之家,強似你在對面城裡居無定所。”

李平安以爲自己聽錯了,看了看身邊的劉大和朱限,問道:“世上還有這種好事?”

“官府的事,榜文貼在那裡,難道還有假?”

李平安還是有些不信,拉着劉大和朱限出去看榜文,讓他們念給自己聽。

離着棚子不遠的地方,杜中宵和劉幾兩人漫步在新開出來的田土間,查看着墾田的情況。

看着不遠處荒蕪雜亂的土地上,稀稀拉拉地分佈着幾處房屋,劉幾對杜中宵道:“你這裡讓墾田的人聚村而居,一起出工種田,留些菜地與他們,其實頗有井田古意。依現在看來,此法是極好的。怎麼那邊還留出一些人家,任他們自己開墾土地,還貸農具、種子給他們?聚在莊裡,官府管起來多麼省事!”

杜中宵笑着搖了搖頭:“省事麼?其實未必。大家在一起耕種,一起收穫,收了糧之後再分到各家去,看起來諸般都好。但平日裡做工的時候,由什麼人來管?最後分的時候,又由什麼人來分?更不要說平日裡諸般雜活,什麼人來督工?初時這些都好說,只幾年時間,便就糾紛不斷。井田古制,距今何止一兩千年,不知多少能人異士覺得此法最公,卻無人能夠復此古法,可見並不容易。”

古時文人不斷提起的井田制,並不是指先秦的奴隸制度,而是某種意義上的農村集體經濟。

農業經濟的核心問題,是土地作爲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後人明白這一點,古人又何嘗不明白。從私人的莊園制,到集體經濟的井田制,甚至各種鄉約合作社的互助形式,甚至是公有制,到宋朝幾乎全都有人提出來過,甚至很多都實踐過,只是無一例外地都失敗了而已。

杜中宵前世在幾十年間,從平均分配土地的小自耕農,到互助合作社,到公有制大公社,再急風驟雨地包產到戶,不過是在極短的時間把這些古今中外的土地制度再來一遍。而且現實是,每次驚天動地的改革都只能維持一二十年,接着又不得不改。

除非是從農業社會不斷地向工商業社會轉化,不然不管什麼樣的土地所有制,都只能夠解決幾十年的問題。農業的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是這麼慢,多一千年的見識,也沒有辦法。

依着杜中宵前世政治課學來的,這個年代最重要的階級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這一點不用杜中宵用他千年後的知識來提醒別人,這個年代的讀書人,大部分都一清二楚。只不過其中一部分人,認爲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輕徭薄賦,抑制土地兼併。一部分人認爲國家要從政策上扶持小自耕農,打擊土地兼併。還有一部分,則認爲應該直接消滅地主階級,耕者有其田,不耕的不要佔有土地。最後一種便是李覯和張載等人的平地法和井田制,從理論到實踐他們都在做。

杜中宵比這些人強的,是知道不能只從道理倫理上看待這些問題,而是還要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墾田建立起來這些農莊,實際上是以官府主導的集體經濟,同時允許農戶有自留地。杜中宵前世這種模式都沒有保持多少年,憑什麼以爲這個時代就能解決農村問題?所以除了這些農莊,杜中宵同樣仿照這個年代通常的做法,官方借貸啓動資金和生產資料,允許農民射種,就是劉幾看到的那些村莊。

爲什麼這樣?因爲杜中宵從前世學來的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在這樣的階段,不能用一種所有制和生產關係包打天下。多種所有制共存,生產關係豐富一點,朝廷就會掌握更多的主動。

見劉幾還是有些疑惑,杜中宵道:“通判,以前各州募民墾田,多是借貸種子和農具,免多少年的賦稅。然而許多地方人亡政息,一到了收賦稅的時候,許多墾田農戶便就拋荒離去。我這裡不同。免賦稅不是關鍵,最緊要的是借貸。這些農戶,一應物資全部都是官府貸給他們,每年交付利息,利息剩餘的纔是他們種田所得。這種借貸不拘年月,只要他們還在這裡種,便就貸給他們,官府只賺利息。”

這纔是杜中宵除了官辦農莊之外最重要的模式,一應固定資產,全部都由官府作價貸出去。只要在這裡種地,便就欠着官府的貨款。用貸款拴住生產者,纔是杜中宵從前世學來的先進剝削方法。

第17章 言過其實第150章 都不容易第54章 炮轟甘州第199章 能放手則放手第205章 抓人第21章 嚇了一跳第108章 想法不同第101章 早作打算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32章 收網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81章 親征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36章 窮則獨善其身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51章 猜題第60章 不正經的男女第156章 有些茫然第141章 傳言第89章 知州門客第90章 自去收埋第67章 無法可想第110章 俗文化第101章 慶功宴第76章 試刀第234章 泄密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資質第42章 吃個痛快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23章 會師第20章 燒成白地第12章 施粥第34章 似是而非第148章 各尋退路吧第91章 攜手致富第88章 談判第117章 無路可逃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147章 初戰告捷第57章 喜事第53章 分兵第9章 初戰第114章 辦個會員吧第75章 進擊第68章 稀罕物第138章 查糧第91章 同年閒談第268章 備戰第116章 疑惑第223章 軍制暗合第173章 帶話就是第116章 重臣雲集第106章 夫妻團聚第105章 寶貨第261章 戰機不能失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27章 知己知彼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214章 保護價收糧第64章 自投羅網第37章 白紙做畫第60章 交鋒第141章 北進第29章 波及部族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120章 遠方來客第223章 軍制暗合第60章 全軍出擊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160章 新生活第24章 劫富濟貧第39章 順化渡第108章 賞功第5章 刁難第38章 如何治理?第141章 傳言第102章 拿人第142章 今非昔比第122章 稀奇第20章 官哪第61章 力敵第176章 錢荒第66章 給錢第8章 麟府路援軍第134章 表功第125章 遊街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35章 古之龍泉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109章 獻不獻城?第23章 割韭菜第213章 演練第42章 故交第146章 誰知從前第107章 商機第112章 大生意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149章 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