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前路

得到了杜中宵支持,李復圭的心情平穩下來,說起最近朝廷中的事情。道:“此次幽州一戰,除了太尉幾人外,立功最大的就是趙滋。他指揮大軍極有條理,幾乎沒有犯錯。戰後論功行賞,趙滋應該升官纔是。只是衆人覺得,趙滋武將,無非加節度,官職卻不宜升了。若讓他做樞密使,只怕會有禍端。”

杜中宵道:“其實樞密院裡,最好是有文有武。沒有文官,與中書就隔得太遠,做事不便。沒有武將,官員對於軍事不熟,只怕做不好事情。樞密兩正兩副,最好是兩人文官,兩人武將。只是此事牽涉的太多,一時之間,只怕很難做到。”

李復圭點了點頭:“太尉說的是。所以現在大家都認爲,樞密使應當如太尉這般,本是文官,卻有武略。只是一時間,哪裡去找這樣的人才?以文改武的官員,大多已不熟悉文官事務,還是不合適的。”

杜中宵搖了搖頭,沒有說什麼。這是宋朝自己的官員任用問題,以後只有改正了纔可以。本來現在的制度,是樞密院管軍令,三衙管軍政。管軍令的人,當然要對軍事熟悉,但武將也不合適。以前說宋朝的問題是以文御武,但世界上成熟的政權,有幾個不是以文御武的?不以文御武,就會面臨軍閥問題,或者軍隊對政事幹涉太深。

文武之間如何搭配,各自如何分權制約,是個大學問。但真正帶兵的,應該是武將。樞密院的事務必然掌握在文官手中,有武將配合,纔是最合適的。只是一時之間,這些事情哪裡能夠說清楚,怎麼能夠讓朝臣接受?只能慢慢來,慢慢改變。

趙滋在樞密院,大略相當於後世的總參謀部長官,地位自然重要。說起來,他是適合升任樞密使副的人員,不過短時間只怕不容易做到。此戰真正受益較小的,是三衙官員。比如楊文廣等人,由於是管軍政的,與軍功無涉,一時之間根本沒人想到。

李復圭道:“其實最重要的,是太尉該如何。朝中官員都議論,此戰之後,太尉該爲宰相。”

杜中宵笑道:“這有什麼好議論的。樞密使再要升,除了宰相還有什麼?當然,出朝廷到地方爲官也沒有什麼,只是大戰之後,不好如此行事罷了。”

李復圭忙道:“太尉也以爲,自己該做宰相了?”

杜中宵搖了搖頭:“我根本就不管這些事情。說實話,仔細想一想,我現在也難辦。政事堂裡文相公和韓相公,都甚爲稱職,換掉不妥。沒有位子,做什麼宰相。可若是不升官,只怕又惹人閒話。”

李復圭道:“那是太尉大度,不爭奪官位罷了。文相公入相多年,按照常規,也該換位子了。我聽人說,聖上有意外放文相公,讓太尉入政事堂。只是此事,最好由文相公自己上章纔好。可文相公貪戀相位,堅決不肯,是以僵在那裡。”

杜中宵道:“這種事非同小可,不要亂說!朝廷官員如何安排,聖上自有主意。”

李復圭道:“我也是在太尉這裡才說,其他地方,哪裡敢多開口!”

文彥博相對來說,貪權戀位,這話不錯。而且他與韓琦一樣,少年進士,又有父親在朝中爲官結下的人脈,非其他人可比。做官這麼多年,文彥博在朝中的人脈,遠非杜中宵可比。此次戰後,爲了保住自己的位子,文彥博用些手段,杜中宵閉着眼也能想到。不過,文彥博雖然戀位,卻還不至於爲了位子,用卑劣的手段。這是他跟夏竦這些人的不同,小手段是有,但大節不虧。

幽州戰後,這是朝廷最大的問題。杜中宵要升官,只能去做宰相。但現在的兩位宰相,文彥博和韓琦都算稱職。若是爲杜中宵讓位,兩人任何一個去相也不合適。

杜中宵在這個關鍵時候,主動出來管牢城營,也是向人表明,自己無意爭奪相位。正當壯年,杜中宵急着當宰相干什麼。難道還能執掌天下權柄三十年?那自己要累死了。

現在不做宰相,幾年之後,還做不了?杜中宵不急。

李復圭卻不這樣想。在他想來,有了此次軍功,杜中宵更進一步,自己這些多年追隨杜中宵的人也就有了前程。從在隨州時就跟在杜中宵身邊,自己這種資歷的,還有幾人?也就是趙滋、楊文廣和竇舜卿了了幾人。他們都是武將,自己不同,可是文官。

聊了一會閒話,杜中宵道:“難得你出城一次,若是晚上無事,便就在這裡待一夜。晚上我備些酒菜,爲你接風。初春時節,正是難得時候。”

李復圭拱手:“如此最好。幽州時事務繁忙,許久不與太尉飲酒了。”

杜中宵點了點頭:“是啊,從離開河曲路,我們這些人就很難聚在一起了。說起來,還真懷念在河曲路的日子。那時想的不多,天天忙碌,卻覺得充實得很。”

李復圭點了點頭。那個時候不需要考慮太多的事,只要按照杜中宵的話做就可以了。在外任,也沒有什麼爭官奪利,大家在一起過得開心。回了京城,許多事情都變了。

站起身,杜中宵道:“外面桃花開了,我們出去走一走,看看春光。”

兩人一起出了客廳,到了後邊花園,邊走邊談。

杜中宵道:“現在朝中官員,特別是參與了幽州一戰的官員,都想着升官發財。我卻擔心,此次禁軍整訓,指揮作戰的事情,到底有哪些經驗教訓,很快就會被忘記了。你是糧草官,此戰做得最好的,就是糧草物資。契丹四十萬大軍,碰得頭破血流,最後餓着肚子被包圍住,你功不可沒。此戰有許多的經驗教訓,你要整理一番,告訴後來人。不要只想着升官,把這些正事給耽誤了。”

李復圭拱手:“太尉說的是。回去之後,下官便招集官員,把此事做了。”

杜中宵點了點頭:“現在我們對契丹的優勢很大,但若是不注意,把軍事荒廢了,數十年後,就很難說了。再是強軍,也要時時警醒,才能保持戰力。最怕的是,大勝之後馬放南山,不聞不問,就此荒廢了。從對党項時的連戰連敗,到現在幽州大勝,可是不易。”

李復圭點了點頭:“都是太尉功勞。若不是太尉在唐龍鎮一鳴驚人,哪裡有今天!”

杜中宵搖頭:“說是我一人功勞,太尉虧心。此事是包括你在內的許多人,用心做事,纔有了現在的結果。有今天不容易啊,不要最後勝利了,把以前的初心忘掉。”

第31章 良好兵源第204章 赴考第152章 諸事皆難第189章 被圍第110章 吃好喝好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66章 酬功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20章 燒成白地第41章 新奇吃法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72章 數字嚇人第206章 閒話党項第59章 重騎立功第128章 夜談第73章 形勢突變第9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34章 面比肉貴第90章 狼狽爲奸第155章 販魚第151章 進城第31章 你想錯了第146章 圍城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158章 暫且忍耐第1章 面君第87章 大同來使第6章 糟民第99章 破靈州第108章 商業旺地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114章 辦個會員吧第117章 無路可逃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194章 南下人口第203章 一切都變了第43章 不同待遇第142章 旅遊團第75章 自尋退路第49章 諸多不足第73章 出門難第146章 誰知從前第55章 不重要的戰場第68章 別出心裁第94章 樞密副使第32章 世交第44章 背後勢力第124章 密商第50章 煉焦第35章 怎麼切換?第20章 農民舉人第200章 何不參軍第90章 別有任用第4章 包龍圖第87章 末路第30章 兵臨城下第32章 危機第229章 軍制變了第81章 親征第47章 有賞有罰第54章 炮轟甘州第120章 再見已不是從前第155章 看你像賊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69章 格外可惡第211章 風雨欲來第36章 收錢第90章 自去收埋第94章 樞密副使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43章 兄弟之爭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92章 鄭重其事第72章 兵臨靈州第95章 賭東道第110章 要好處第20章 官哪第111章 權在官員第36章 獻城第92章 杖責第122章 見面第151章 裝車如打仗第76章 天生神將第129章 取朔州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85章 內亂第100章 要不要也降?第32章 官、吏、差第70章 試炮第65章 佔地賠償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第126章 行會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102章 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