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

登上一處小土丘,杜中宵看着四周景色,一時間沒有說話。萬勝鎮南臨汴河,土地平曠,周圍的人口不多。這裡是平原,不過土質說不上肥沃。由於歷史上黃河經常氾濫,很多土地鹽鹼化,用這個時代的話說,就是斥鹵遍地。用來種地,要經過改造才行。

站了一會,杜中宵道:“這裡土地應該如何耕種,你們可以請教附近的老農,不要自己亂想。附近池沼不少,地多斥鹵,不是什麼糧食都適合種的。”

崔向急忙拱手稱是。他是禁軍出身,從小沒有種過地,對這些還真不熟悉。

杜中宵道:“太宗時候,天下曾廣設農師,對地方頗有好處。現在農師不設了,不過,你們牢城營可以從地方請些老農來,給他們錢糧,讓他們教導犯人。還有,鐵監製做的農具,可以買些過來。這裡朝廷種地的地方,不能跟地方一樣,顯得小氣。”

崔向道:“此事下官問過,農具價錢不菲。牢城營雖然撥得有錢,還是有些吃力。”

杜中宵笑道:“沒事,你寫一封公文給樞密院,重新撥錢下來就是了。既然要種地,當然就要買好的農具。所謂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沒有什麼不對。”

崔向急忙高高興興答應了。杜中宵同意,錢當然不是問題。其實以這裡關押犯人的身份,買農具的錢算什麼。若是按照有些官員的意見,要把這些人養起來,那花的錢纔多呢。

轉過身,杜中宵對耶律仙童三人道:“這裡如何?要種什麼,你們有什麼意見?”

耶律仙童道:“太尉,我們都是草原人,自小隨着部族逐水草而居,哪裡知道怎麼種地?此事朝廷安排就是,我們一切聽憑朝旨。”

杜中宵笑道:“衆人智長,一人智短,雖然對種地的事情不熟,你們也可以提意見。縱然不對,也沒有什麼。以後這裡就是你們的家了,要出些力纔好。”

說完,轉身對崔向道:“依前規劃,這裡每人種田按二十畝算。一般來說,一個村子兩三千畝地已是不少,再多的話,種田走的路就遠了。牢城營這裡,我看就以一村一百人,兩千畝耕地好了。除了種糧食的地,還要有種雜糧的地,還要有桑棗果園。一個村子,全部算下來,大約四千畝。你們妥善規劃,便依照此數,把人口分爲十幾個村子。牢城營衙門所在,便是鎮子,開些店鋪。”

崔向不好意思地道:“太尉,這裡都是青壯男丁,哪個會織布?種了桑樹,也是無用。”

杜中宵愣了一下,過了一會才道:“說的也有道理,那便不種桑樹了。附近的棗樹長勢不錯,可以多種一些。饑荒歲月,棗也可以用來渡荒的。還有,這裡池沼不少,不種桑樹,那就開些魚塘。”

崔向一一記了下來。杜中宵帶過營田務,對於種地的事情並不陌生。親自到這裡來管牢城營,一是懷念從前的歲月,二是避開現在朝中事務。

幽州大勝,對於宋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參戰的人員論功行賞,到現在都沒有統計完成,其中牽扯無數事情。趙禎還想借着戰後獎賞,拉攏人心,掌握軍權,其他大臣也各有各心思。杜中宵不想參與這些事情,現在的軍隊,本就是自己一手組建起來,不能惹人疑心。在樞密院裡,總是躲不開,便就乾脆出來些日子。再加上其他事情,總之現在樞密院的事情讓人心煩,杜中宵實在不想管。

勝了契丹,這個世界將向何處去?杜中宵不知道。一切自有天意,自己何必費心?以爲自己什麼都知道,安排這個安排那個,幾十年後看來可能都是笑話而已。不如干脆放開,讓別人去幹好了。

蒸汽機廣泛使用,有強大的軍隊,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宋朝將會怎麼樣,歷史上沒有先例。歐洲的歷史參考意義不大,東西方本就有巨大的差別。

下了土丘,看着地上的小草已經開始發芽,旁邊小河裡的流水嘩嘩啦啦,杜中宵覺得自己身心都澄澈下來。此次幽州之戰,契丹出人意外的軟弱,讓杜中宵的雄心壯志一下子覺得沒了多少用處。如此強大的契丹如此,周圍的國家還有哪個可堪一戰?

從中進士開始,這麼多年,忙忙碌碌,杜中宵覺得倦了。接下來的日子,應該好好休養一番。至於朝中權力的爭奪,讓別人忙去。以現在自己的功勞,不爭就是最好的爭。

在附近轉了一圈,杜中宵對崔向道:“你選一個村子,作爲牢城營的模範。我們一起,幫着村裡規劃該種什麼,應該如何佈置。其餘村子,可參照辦理。”

崔向愣了一下,沒想到杜中宵參與這麼深。本來以爲,杜中宵來看一看,交待些事情,就應該回去了。沒想到,事事過問不說,還要參與村子如何佈置。

急忙答應下來。崔向吩咐一個士卒前去準備。模範村有什麼難選的?離着牢城營衙門近,地方夠大就可以。汴河北岸,離着河不遠,恰巧就有一處村子如此。

回到衙門,看看天色不早了,崔向吩咐手下殺養,準備酒宴款待杜中宵。這個年代就是這樣,來了客人,殺只羊,宰兩隻雞,就是非常高的規格了。後世值錢的東西,這個年代大多反而不值錢。所謂的山珍海味,要麼沒有開發出來,要麼就是這個年代很多。

杜中宵對耶律仙童、耶律仁先和蕭虛烈道:“諸位左右無事,一起飲杯酒吧。”

三人急忙道謝。他們是契丹人,現在時時小心謹慎,生怕有宋朝的官員找他們麻煩。以前的身份再是高貴,在宋朝沒有人撐腰,只能夾着尾巴過日子。

衆人落座,一邊喝着茶,一邊說着閒話。

杜中宵對耶律仙童道:“這裡設這處牢城營,費了許多心思,你們知道是爲什麼?”

耶律仙童拱手:“太尉宅心仁厚,不忍他們餓肚子,在這裡學些本事。”

杜中宵聽了笑道:“你不必揀好聽的說。他們是戰俘,不關起來,直接放掉,如何向前線戰死的將士交待?這麼多人,只是關着,一年費許多糧食,所以還要做活計。不過,還有另一點原因。”

耶律仙童道:“我們愚昧,不知道太尉心思。”

杜中宵道:“宋與契丹本是兄弟之邦,和平了幾十年。只是你們契丹人哪,眼裡只有錢。當初宋與黨項作戰不順,便就要求增幣,不然就要南下奪關南之地。到了去年,更是興大軍南下,本朝不得不出兵迎戰。你們落到今天地步,實在怪不得誰。不過,以前終究是兄弟之邦,仗打完了,情誼不能斷。在牢城營裡關些日子,放出去他們都是平常百姓。建牢城營,除了讓他們知道稼穡艱難,還念以前情誼。”

耶律仙童和耶律仁先一起點頭,終於明白了杜中宵的意思。蕭虛烈卻不以爲然。當然宋軍佔領党項的時候,戰俘也是修路的,還有許多放掉了呢。現在契丹戰俘的待遇,好不到哪裡。

杜中宵道:“當年滅了党項,許多戰俘直接放爲良民。不過他們的王族,除了降宋的,大多都處決了。你們想一想,與黨項相比,這些人可就好得多了。”

第73章 各想出路第28章 奪權第53章 升遷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38章 試槍第111章 首告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32章 官、吏、差第42章 故人屬下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98章 鋼如泥土第215章 軍校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140章 重逢第104章 海商第133章 兩件大事第17章 通判要來了第42章 故交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81章 靈州城下第44章 新與舊第19章 齊射最好第114章 重兵出擊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31章 競爭第20章 燒成白地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95章 秋收第15章 我要考進士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9章 鑄門炮吧第148章 西進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102章 拿人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86章 連夜攻城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60章 交鋒第96章 新米第4章 仗勢欺人第73章 內部牽制第72章 進攻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41章 爲考而學第96章 新米第67章 數路齊出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111章 鐵甲第29章 夜戰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92章 鄭重其事第47章 探礦第33章 家事第118章 賽馬第95章 特區第93章 恩威並施第236章 同年再會第46章 失誤的代價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112章 慶功第222章 戰事關鍵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97章 公事私事第14章 隱情第213章 新與舊第96章 好土第89章 各有側重第73章 舊人第10章 血濺五步第28章 風高放火天第128章 剛剛好第45章 定計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73章 生財之道第76章 試刀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118章 韃靼人第96章 新米第61章 力敵第107章 生財有道第147章 兩軍齊出第117章 襄洛鐵路第94章 開戰第160章 甲骨第100章 要不要也降?第17章 波折第67章 帶你看炮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第56章 心生去意第38章 兵臨渡口第71章 試槍第5章 刁難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96章 出陣第98章 必死之局第49章 草棉第13章 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