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派兵

看着案几上厚厚的卷宗,司理參軍鄭朋默默坐着,好一會才擡頭道:“理得差不多了,抓嗎?”

杜中宵正襟危坐,微微點了點頭:“抓吧——”

通判劉幾輕敲着桌子,沉吟良久,才重重點頭:“州衙公吏暫且不問,消息不得透露。至於永城縣的一應犯人,不管公吏編戶,只要涉案——抓!”

顧知縣聽了,身子一振:“把衙門裡的人抓了,誰來做事?”

劉幾沉聲道:“周圍幾縣,每縣調幾個人來,暫且當差。過了這兩三個月,自有處分!”

顧知縣和程縣尉對視一眼,微微搖頭,嘆了口氣。這一個“抓”字出口,永城縣衙就要癱瘓上些日子,說起來容易,他們這幾個縣官可有得忙了。

鄭朋從案几上拿起幾紙公文,交予站在下面的一個公吏,道:“時孔目,按照名單抓人!你在司理院多年,事務精熟,不用我再交待了。”

時孔目叉手應諾,上前接了名單,小心收好。

劉幾把案几上的一張紙,輕輕推到杜中宵的面前,向他點了點頭。

杜中宵提筆在手,簽名畫押,取出身上的節度使印,小心翼翼地在上面蓋印。

劉幾拿起軍令又看了一遍,才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對寨主何昆道:“何寨主,你帶巡檢兵馬,隨着時孔目到縣裡拿人。記住,一切由時孔目做主,有敢抗命者,格殺勿論!”

何昆叉手唱諾,上前接了軍令,一樣小心收好,把手中的兜鍪戴在頭上。

劉幾有知州韓億的完全授權,這幾個人在這裡坐着,不只是抓人的手續齊備,就連動用巡檢寨兵馬的權限也充足。何昆的巡檢寨不只是管永城縣,轄區還包括附近幾縣,顧知縣沒有帶兵馬監押銜,沒有劉幾和杜中宵在,他是調動不了巡檢寨兵馬的。

宋人說起知州,經常用的一句話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民政大權一把抓。這句話的意思不是知州以文官統軍,而是知州身兼兩職,正式官稱是知軍州事。軍指軍政,州指民政,從職務到機構設置都有制度保證,實際是以中央官員的身份到地方代行以前節度使兼觀察使的職權。正是淵源於節度使,宋朝知州的權限極大,軍事、行政、司法等地方事務,幾乎無所不統。上一級路的轉運使、安撫使和提點刑獄等職,都只有某一項權限,下一級的縣同樣在軍權和司法權限上受到極大限制。惟有知州一職,轄區內事無鉅細,幾乎全都歸其管轄。朝廷收的州權,最重要的其實是財政權。

州衙門中,都廳或者說使院代表的是節度使等使職,而州院則代表民政權。動用巡檢寨兵馬,需由杜中宵以推官身份代行掌書記之職,蓋節度使印,這是通判劉幾也不能越俎代庖的。沒有這個印,軍令上就只能加一個“權”字,回去依然要把手續補齊。當然,即使蓋了印,沒有劉幾簽署,也沒有效力,何昆不會執行。這是屬於知州和通判的核準權,除了籤判趙抃在緊急情況下暫代,其他人不行。

不管是知州還是通判,還是杜中宵,其實官告上有一長串官職。散官、階官代表地位俸祿,還有一些早已廢棄了的軍事和行政系統的職務,依然在官告上。那些官職平時沒有用處,但特殊情況,比如現在這樣,劉幾把節度使印帶來,杜中宵便就臨時扮演節度使的幕職推官,簽發軍令。

與杜中宵前世相比,這是不同的官場習慣。他前世,一個官員臨時負責某項工作,會專門下個文件甚至成立個臨時機構,這時會使用某個官職,有的甚至是來自非常久遠的歷史。如節度使的行軍司馬,這個時候大多都是散官,用於安置被貶的官員。但一旦特旨本職視事,就把前朝的制度拾了起來。

杜中宵很新鮮,小心翼翼地把自己保管的節度使印收了起來。他一個選人小官,竟然能夠保管晚唐五代威風無比的節度使大印,着實有些受寵若驚的感覺。

時孔目和何昆兩人唱諾離開,程縣尉在位子上屁股挪了挪,終究沒有站起來。此次連他手下的都頭都牽連進去,縣衙裡幾乎沒有可用之兵,實在輪不到他帶兵抓人。

劉幾就當沒看見程縣尉的舉動,淡淡地道:“鄉間狡民,勾結滑吏,恃財生事,不過小事耳。紛紛擾擾數月,州縣不得安寧,諸位也都辛苦了。軍令已出,單等擒獲衆賊,或流或斬,案牘之事,交之老吏即可。聽聞杜推官自到這裡,用家中秘法,釀酒數十壇,輕易不肯示人。又有小妓擅古琴,善奏古今之名曲,難得一聞。左右無事,推官,不如取你家中佳釀,佳人撫琴,搏一醉如何?”

看劉幾看着自己,杜中宵怔了一下,急忙起身道:“不瞞通判,我確實釀了些酒,不過不是藏着不示人,而是那酒需陳釀之後才香醇,過早飲了有害。現在已經入冬,酒釀得熟了,正要衆位品鑑。”

劉幾站起身來,口中連連道好,當先向後院行去。

杜中宵並不習慣這種大事臨頭,飲酒高歌的名士風範,衆人都站起身來,纔跟上劉幾。

看劉幾步伐沉穩,絲毫不受剛纔安排大事的影響,杜中宵心中有些佩服。他不是沒有這個定力,而是沒有這種習慣。事到臨頭,便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處理事情上,不會在其他事務上分心。

到了後邊自己的小院,杜中宵急忙命柴信帶着隨從佈置筵席,準備帷帳。他的住處狹窄,屋內是沒有地方招待這麼多人的。此時已經是冬天,外邊天寒地凍,便依此時習慣,準備搭個大帳篷。冬天大戶人家最喜歡這樣做,前宰相寇準便就喜歡長夜飲,帷帳圍起來,點起大燭,不分晝夜。

劉幾擺手道:“不要設帷帳了,此時天寒,放兩盆炭火就好。看着四方景色最好下酒,躲在帷帳裡便如胡人一般,有什麼意思?”

杜中宵稱是,命柴信帶人準備火盆。又悄悄吩咐他,弄個涮羊肉的鍋上來,再上自己釀的好酒。

分賓主落座,劉幾看着旁邊已經枯萎的幾株菊花,嘆了口氣:“不知不覺已經入冬,今歲州里諸事繁雜,竟然連個賞菊的日子都沒有。劉賓客《陋室銘》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我們遊宦之人,不知什麼時候有那個福氣。”

衆人聽了,一起搖頭嘆氣。這些日子,大家着實累得有些慘了。

杜中宵看着那凋零的菊花,一時心中有感,不自覺地就吟出了前世學的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說完,搖着頭到屋裡催酒。

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58章 百年計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40章 不進則退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161章 兵進伊州第83章 自相殘殺第114章 重兵出擊第2章 入宮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第17章 破城第8章 麟府路援軍第164章 戰還是降?第7章 一拍即合第89章 知州門客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125章 規劃第50章 困難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81章 合議第61章 時間不等人第26章 文還是武?第221章 賈逵出兵第25章 此何人哉第204章 萬事新奇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2章 入宮第124章 密商第34章 新錢第68章 別出心裁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26章 合作第151章 畏難的營田軍隊第81章 出鐵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106章 殺人越貨第88章 左右爲難第8章 約期舉事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70章 各有怨言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204章 萬事新奇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96章 免稅第92章 不買別動第44章 奇兵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169章 攻佔柳中第155章 機宜司第137章 再回幽州第232章 回頭路第202章 離去第237章 循路而來第219章 打獵第24章 晴天霹靂第28章 當要大變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123章 廣種棉花第98章 鋼如泥土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1章 面君第86章 多學多煉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197章 鴉兒看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22章 分別對待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133章 送來的軍功第269章 斃敵城外第65章 強行收錢第107章 我有什麼辦法?第116章 都堂議事第40章 壟斷經營第136章 學校第206章 不自知第162章 佈置第144章 異人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98章 只取朔州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226章 霹靂車第55章 自尋煩惱第17章 波折第161章 就近買茶第94章 誰不缺油?第18章 審案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31章 你想錯了第129章 由他去吧第125章 提攜舊人第65章 佔地賠償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87章 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