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新奇吃法

聽杜中宵突然唸了這麼一首詩出來,劉幾等人都有些莫名其妙。杜中宵唸完,便就走到了屋裡,其他人微微搖頭,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

過了一會,杜中宵讓柴信端了一個銅火鍋出來,從火盆裡取了炭火,放到火鍋裡。

把火鍋放到桌子上,杜中宵道:“今日天寒,吃些羊肉去去寒氣。”

衆人都沒有見過這種吃法,覺得新奇。待見到柴信端了幾盤羊肉捲上來,更是見所未見。

仔細看過羊肉卷是很薄的肉片捲起來的,鄭朋道:“我道節推家裡廚子刀法怎麼如此不濟事,肉切得粗得過分,原來都是薄片捲起來,這刀功卻是難得。只是要吃羊肉,只管煮得酥爛了上來,何必又是拿鍋子來,又是端生肉來,太過麻煩!”

杜中宵道:“羊肉煮的、烤的我們都吃得多了,難免生膩,今天換一種吃法。這鍋裡放的是上好雞湯,早就煮得鮮美無比。肉切得薄如紙,放在熱湯裡一燙即熟,在醬裡一蘸極是美味。諸位試一試。”

那邊柴信端了幾個小碟,裡面是用芝麻醬調好的蘸料,放在衆人面前。

一邊程縣尉看見,心裡直叫苦。他官職低微,俸祿微薄,家裡人口又多,平日吃一次肉不容易。今日杜中宵請客,正該大塊吃肉的時候,不想卻是這麼個精細吃法。那肉一端上來,程縣尉便就仔仔細細端詳過,看起來好大一卷,其實只有一小薄片,吃到嘴裡能嚐到什麼味道?

在座的幾個官員,劉幾和顧知縣是京官,俸祿高出一截,杜中宵家底殷實,都吃得精細。司理參軍鄭朋雖是州官,但依然是低階選人,與程縣尉官俸不多,一見到肉兩眼放光。兩人看着幾大盤肉,心裡暗自盤算,自己到底要吃幾盤才能混到肚圓。

杜中宵的印象裡,做官的哪有愁衣食的,他前世都沒有,更何況這個時代。今天請客,特意把前世這種吃法拿出來,吃的就是一個格調。而且天氣寒冷,圍着個熱騰騰的鍋子,也格外熱鬧。

柴信與隨從拿了兩個酒罈到桌子上,拍開泥封,倒到一把玉壺裡,放在滾燙的水裡熱着。

杜中宵道:“諸位都知道,我阿爹上次進京趕考落第,把家底敗得精光,艱難無比。後來學了個酒糟裡蒸酒的法子,才重振家業。酒糟裡蒸出來的酒,雖然極有力氣,可惜味道濃烈,缺少餘韻,未免讓愛酒者不喜。到了這裡之後,我新想了個法子,直接用高梁和米麥釀酒,而後用酒糟蒸酒的法子把裡面的酒蒸出來,再陳上數月。這酒與以前的酒都不同,不只是極有力氣,而且香醇可口。”

劉幾聽說過杜中宵在這裡釀酒,又知道他家裡是賣酒的,想來這酒不會差了,早就想嘗一嘗。聞到一陣酒香傳來,對杜中宵道:“只聞味道,便知是好酒。只是怎麼要放在熱湯裡溫了才喝?”

“酒熱了,酒勁發作得快一些,格外有味道。而且天寒地凍,涼酒卻有些難下口。”

本來杜中宵還想來一句關二爺溫酒斬華雄,如何如何的,突然想起三國時沒有這酒,而且這個年代只有說三分,並沒有《三國演義》,不知有沒有斬華雄的故事流傳,臨時住了嘴。

酒燙得熱了,柴信端起酒壺,給每個人倒滿杯。這是杜中宵用前世白酒的釀法制的高粱酒,酒性本就烈,溫度一高酒勁散發出來,立時酒味滿桌。

劉幾吸了一口氣,高聲道:“好酒!端的是有力氣!”

說完,帶着衆人舉杯,一飲而盡。

酒一入肚,不善飲酒的顧知縣便就被嗆得直咳嗽,臉刷得紅了。劉幾看見,不由大笑。

杜中宵道:“不妨事的。不善飲酒的人,喝這麼有力氣的酒,自然上臉。臉紅不礙事的,最怕的是臉色發青,那就是中了酒毒,不能再喝了。”

放下杯,杜中宵又道:“這酒是用高粱釀的,比平常的酒便宜許多,諸位盡情飲就是,離開時一人帶一罈回去。這裡土地斥鹵遍地,宜種高粱。只是高粱一則難以入口,又有毒性,只能作飼料。用來釀酒正好省了糥米,節省口糧,以後州里官酒庫,也可以釀這酒。”

杜中宵在這裡釀白酒,倒不是爲了賺酒錢,而是爲以後的糧食找出路。高粱作爲粗糧,食用起來口感極差,而且是真有毒的。現在朝廷收的大豆高粱,主要是用作馬料,並不是供人食用的。偏偏這周圍鹽鹼地,就適合種這種作物,還能夠治鹼。杜中宵釀白酒,就是要用高粱代替大米做釀酒原料。

劉幾道:“此事日後你專門寫一封書送到州里,自有知州決斷。今天不談公事。”

杜中宵拱手稱是。見銅鍋裡面雞湯已經燒滾,挾起一片羊肉卷道:“裡面的雞湯熱了,正好用來燙肉吃。這肉在鍋裡一放,顏色變了便是熟了,在料裡面一蘸,鮮美無比。”

一邊說着,一邊把肉卷燙熟,在面前小碟裡一蘸,向幾人展示了一下。

“有些意思。”劉幾見狀,也挾了一片羊肉卷燙了吃了,讚不絕口。

程縣尉心中嘆了口氣,與鄭司理一起夾了肉片涮了放到嘴裡,還沒嚐出肉味,便已化光。只能心中暗暗嘆氣,難得今天吃肉,卻嘗不出肉味,只吃了一口醬味在口裡。

飲過幾杯酒,劉幾對杜中宵道:“推官適才吟了一首七絕,甚有意思。這詩以前從未聽過,可是推官所作?此詩甚有意境,只是不知此時吟來何意?”

杜中宵愣了一下,纔想起剛纔自己無意吟的那首詩來,隨口答道:“在京城待考之時,閒來無事聯句練詩,偶然得了這麼一首。只是見那邊菊花凋殘,心有所感罷了,並無深意。”

“哦——”劉幾點頭,只道是杜中宵一時睹物思情,想起了自己辛苦備考的時候。這詩是後來的蘇軾所作,是其名篇之一,自是極好的,劉幾不由反覆吟詠贊嘆。

杜中宵這個時候念這首詩,卻不是這個意思。他看見那凋零的菊花,一時想起這首詩,又想起了歷史上蘇軾做這首詩的背景,纔不由自主自主地念了出來。

此時西北戰事逐漸平息,宋朝正在和党項議和,短時間不會有大仗了。宋朝三場大敗,第一場三川口失了劉平和石元孫兩員管軍大將,中外震動。劉平沒於賊中,不降而死。朝廷以爲劉平歿於疆場,對其後人封賜極厚。後來知其未死,礙於面子不好奪他後人的官,但他後人都仕途坎坷。劉平幼子劉景文與蘇軾相厚,這首詩就是蘇軾贈於暮年的劉景文,影射劉平故事。

杜中宵穿越千年,對於西北這樣不明不白求和覺得甚是憋屈。不過他現在官位低微,難以影響朝廷大局,想起這些事情來便情緒低落。

所謂身在中原,心在西北,不自覺就把這詩吟了出來。

此時朝廷杜衍爲相,范仲淹任參知政事,韓琦任樞密副使,九月間,皇上強令范仲淹和韓琦條奏政事,改革積弊,兩人由此上陳十事。

從邸報上得知這個消息的杜中宵,知道歷史上大書特書的慶曆新政,已經開始了。

一邊是讓人泄氣的西北議和,一邊是自己已經知道有始無終的朝廷新政,杜中宵有些茫然。

第211章 風雨欲來第86章 連夜攻城第68章 別出心裁第119章 故人蒙難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195章 使節第146章 遇仙樓重聚第75章 制刀第37章 貪得無厭第171章 快刀斬亂麻第10章 模範部落第58章 鐵監第7章 投敵第269章 斃敵城外第54章 贊助者第60章 交鋒第123章 新家第5章 生意人家第55章 上下相制第149章 召試學士院第128章 做多吃多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156章 互相幫忙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52章 禁地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207章 不奉旨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89章 內亂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56章 身邊人第126章 行會第9章 葉縣第165章 首戰告捷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151章 進城第37章 熟人第113章 最後一戰第105章 突破第26章 爲天地譜曲第28章 難題第170章 地震第2章 託付第126章 清量土地第23章 割韭菜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18章 遊騎第44章 奇兵第125章 規劃第144章 異人第8章 制硝第49章 因地制宜第7章 投敵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16章 用刑第108章 無本買賣第74章 鍊鋼第138章 查糧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125章 有些不對第154章 避風驛第190章 無路可退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5章 刁難第35章 風雨欲來第82章 霹靂車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第36章 各奔東西第52章 若即若離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20章 莫多管閒事第17章 出戰第33章 使者第113章 最後一戰第101章 早作打算第268章 備戰第47章 有賞有罰第111章 權在官員第138章 價格雪崩第89章 知州門客第75章 小人書第121章 迴歸第85章 會計天才第65章 天賜良機第25章 地斤澤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95章 經銷商第50章 糧草第8章 派人第131章 京城來使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43章 舊人相見第27章 冤家路窄第182章 擒賊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