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幽州是災區

討論過戰事,杜中宵道:“最近這些日子,幽州百姓哭訴,求朝廷多收籤軍降軍。那些人多是本地百姓的父兄,被契丹強徵入軍,並不是甘願助契丹人作戰。此事依情理來講,有其合理之處。只是戰陣之上,許多事情沒那麼簡單。契丹軍中的十八萬籤軍,只要不主動來投,也很難保全。”

韓琦道:“籤軍與契丹人住在一起嗎?若不在一起,還可想想辦法。”

杜中宵道:“我們能想到的,契丹人自然早就已經想到了。籤軍從入軍起,就怕他們逃亡,一向都看得緊。現在是分散在契丹軍營,爲其餘契丹人做雜事,並不單獨成軍。若是單獨成軍,他們早就投降過來了。接下來的幾天,最關鍵的就是這些人。”

趙禎點了點頭,問杜中宵道:“此事太尉以爲該如何處置?”

杜中宵道:“戰陣之上,只有敵我,不可存婦人之仁,避免爲敵所乘。若有籤軍來投,或者戰陣上俘虜了,可以另外照顧。但兩軍交戰,切不可疏忽。”

宋庠道:“太尉,既然知道籤軍是被迫才當兵,縱然戰陣上也不必太苛待他們就是。”

杜中宵搖頭:“太尉,且不說若如此,可能會有契丹人假扮籤軍。就單說戰陣上,人其實跟平時相比,是不那麼理智的。對於士卒下的命令,越簡單越好,不要讓士卒去做判斷。我們善待籤軍,戰陣上籤軍可未必也會這麼想。戰前戰後,若是問起他們,他們都不想打。但戰陣上生死相對,士卒哪裡還會分得那麼清楚?會令我軍猶豫,會令敵軍瘋狂,這種事情不能做。”

韓琦點了點頭:“太尉的意思我明白,戰陣上拿起刀槍就是敵人,將士不能猶豫。”

杜中宵道:“不錯,正是如此。上陣就是殺敵,不要多想其他的事情。當然,不是戰陣上,要對這些籤軍手下留情些。若是有人來投,多加照顧就是。說起來,還是錢糧。現在前線有五十餘萬大軍,還有運糧的約三十萬人之數。八十萬人的錢糧,朝廷供得起。可再加上投來的籤軍,加上幽州百姓,供應就有些難了。若若人人有飯吃,事情就簡單得多了。”

趙禎道:“中書說中原糧草不缺,養起來又有何難?”

韓琦忙道:“陛下,中原雖然糧草不缺,要養這麼多人卻不容易。幽州過百萬口,若是全靠運糧過來,中原也無法支撐。說到底,朝廷只能夠救急而已,要靠他們自己。”

怎麼靠自己?韓琦沒有說。也不必說,面對這種人禍,比天災更加厲害,只能靠幽州的百姓自己扛過去。只要活到下年,等到收了糧食,一切好說。如果扛不過去,那就只能怨命不好了。

幽州近兩百萬人口,經過了契丹這一番折騰,人口去了接近一半,也還有一百幾十萬張口。全靠中原運糧怎麼可能?軍隊的八十萬人,已經是傾國之力了。宋朝只能夠提供些糧食,讓城市裡的人口不會餓死,鄉下的就顧不上了。春天再提供種子,讓他們能下種而已。

這一戰,契丹幾乎把幽雲十六州的潛力榨乾,宋朝收回來,要花大力氣,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宋庠嘆了口氣:“可惜了這些百姓。契丹大軍南下,卻是他們受苦。”

杜中宵微搖了搖頭。幽州正是戰區,當然最倒黴的是這裡的百姓。耶律洪基以這裡爲基地,跟耶律重元爭立五年,已經油盡燈枯。接着被強行籤軍,強徵糧草,還有多少人能活下來?

感嘆了一會,杜中宵對趙禎道:“陛下去幽州,隨軍要多帶些糧食。沿途必設粥棚,讓百姓能夠裹腹。此是聖德,讓他們知道,從此之後不是契丹人,而是宋人了。”

宋庠道:“這又有何難?便如到災區去體察民情一般,讓百姓感恩就是了。”

杜中宵笑道:“大致相差不多吧。說實話,現在的幽州,確實跟災區相差不多。幾座大城,這些日子都設了粥棚,聚集了不少人。”

趙禎道:“若是如此,便就在幽州招些人爲廂兵,朝廷供給衣食,豈不是好?”

杜中宵一時怔住。這個宋朝的習慣,自己到現在還不習慣。有了災民,救災就是了,動不動招入軍中做什麼。參軍總是要佔名額的,軍隊員額又不是無限膨脹,到了最後全是災民,真正要打仗做事的軍人哪裡去找呢?只是搖了搖頭,不同意如此。

議罷了戰事,趙禎先離去,杜中宵和韓琦、宋庠和富弼坐在那裡,說些閒話。

韓琦道:“適才聽太尉的意思,幽州現在情況很慘。此次契丹南下,對民間破壞這麼重嗎?”

杜中宵道:“四十萬大軍,加上四十萬籤軍,八十萬張口,幽州怎麼夠吃?很早之前,幽州的百姓連糧種都被收走了。大軍北上,聽說許多地方的百姓,已經一個月沒有糧食到肚裡了。看不過眼,用軍糧煮了些弱發給他們,許多人在那裡哭泣,感念朝廷聖德。”

韓琦搖了搖頭:“百姓如此難捱,契丹還要興大軍南下,最後成了這個樣子,圖個什麼?”

杜中宵道:“對契丹皇帝來講,這些百姓,只是提供賦稅而已。他們到底什麼樣子,怎麼會放在心上?而且他們沒有想到,本朝會堅壁清野,一粒糧食都搶不到。”

富弼道:“契丹人搶不糧食,就只能餓肚子了。草族來的軍隊,可不習慣運軍糧,一向都是打到哪裡搶到哪裡。我們堅壁清野,幽州人就倒黴。”

宋庠聽了嘆氣:“說到底,征戰還是百姓受苦。契丹國主只要頭腦清醒一些,如何會南下!”

杜中宵笑着搖了搖頭:“參政,契丹人眼裡,南人懦弱,打仗不行的。一不遂他們心意,就要興兵馬南下。我們不給,他們自己來搶。胡人畏威而不懷德,不把他們打得頭破血流,是不會老實的。此次南下是必然,並不是契丹國主心血來潮之舉。”

“畏威而不懷德,是啊,真是沒有辦法的事。”韓琦嘆了口氣。“好好對他們,他們就想着什麼時候有機會來搶。非要動刀槍,傷人命,他們纔會聽我們說的話。何苦來哉!”

富弼道:“沒有辦法,到了最後只能這樣,把他們的軍隊全部消滅掉。沒有了人,還怎麼搶?經過這種一戰,契丹敗亡,草原的格局必然大變。自契丹強盛,草原部族皆臣服其下。契丹人沒有了大軍,其他部族還怎麼會老實聽話?接下來,契丹人的麻煩還多着呢。”

杜中宵看着北方,道:“不錯,正是如此。現在東北女真部已經起兵,攻略州縣。北邊草原的韃靼部、党項人、吐谷渾諸多部族,只怕很快就要混戰了。”

幽雲地區殘破至此,宋朝需要時間,重新發展這兩地。修好道路,民間安定,才能夠從這裡出發北進。短時間內,只有燕山附近的地區,會在宋朝控制之下,其他地方,其他民族難免會爭奪。

五六年之後,宋朝穩定了幽雲地區,北進不知道面臨的是一堆打在一起的小部族,還是重新又出現大部族。北方的大草原,實在充滿變數。

第3章 同年重逢第101章 慶功宴第212章 縮一縮吧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53章 推而廣之第171章 快刀斬亂麻第4章 新的形勢第8章 約期舉事第6章 兩軍對壘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63章 文臣論兵第121章 迴歸第111章 首告第62章 追查第91章 菜地第166章 調兵遣將第109章 新式菜餚第80章 柳暗花明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205章 先讀書第56章 身邊人第133章 回鄉第38章 兵臨渡口第1章 疾風暴雨第46章 初戰告捷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119章 鐵路上的馬車第146章 誰知從前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59章 重騎立功第150章 爲什麼第4章 新的形勢第205章 先讀書第69章 志同道合第10章 愛信不信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87章 先利其器第31章 党項戰略第86章 以工代賑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38章 兵臨渡口第25章 窮治地方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2章 夜襲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53章 技術狂人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186章 刺刀戰第79章 破靜州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75章 一潰千里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71章 戲中人第150章 破城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64章 不嚇你們第39章 兩難第91章 同年閒談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34章 新錢第258章 出首第57章 用人不疑第48章 慶功第110章 笨蛋,是人民!第94章 誰不缺油?第12章 要搶佔先機第142章 旅遊團第136章 初戰第155章 看你像賊第232章 重賞之下第133章 回鄉第55章 內附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122章 倒黴鬼第151章 畏難的營田軍隊第80章 各有前程第217章 新式軍器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12章 要搶佔先機第22章 釀酒證明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185章 張網第85章 大比武第58章 鐵監第12章 打就大打第57章 用人不疑第21章 練兵第145章 康員外的煩惱第30章 以差監吏第180章 戰於龜茲第154章 投奔第85章 四散而逃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34章 面比肉貴第232章 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