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打探

時一鳴帶了頂氈帽,與幾個百姓一起,渡了河,向不遠處的草市走去。拒馬河雖然是宋朝和契丹的邊界,對當地百姓來說,這不過是一條河而已。河的兩岸,理論上說,是屬於同一個縣管轄。

河的南岸,是宋朝雄州治下的歸信和容城兩縣。兩縣俱都附廓在雄州,知縣是同一個人,縣名僅是一種政治宣示。河的北岸,則是契丹的歸義和容城兩縣。容城有縣城,歸義則附於新城縣。因爲這裡本就是後周世宗北伐所取的關南地區,契丹不承認,所以和宋朝一樣設置了州縣。雄州的大量宋朝百姓,實際上是向契丹交賦稅,也就是所說的兩輸戶。而治下百姓的差役,宋朝和契丹則按比例分。幾十年來一直如此,百姓們早已經習慣了。

到了草市,一個漢子對時一鳴道:“哥哥,你今日買些什麼?我們帶着兩隻雞,要到那邊賣了。”

時一鳴道:“你們自管去。我到草市裡看一看,午後到那邊大柳樹下聚齊。”

說完,拽開大步,向着草市而去。

幾個人本就是結伴而來,並不怎麼熟悉,其他人也不管他。

進了草市,時一鳴左看看,又看看,並不買東西。不大一會,不大的草市已經逛完。

買了一個餅吃着,時一鳴看着草市上的人,心中想着主意。看到一個賣魚的,把自己的貨物撲賣了出去,到了草市邊上的一個茶鋪喝茶,時一鳴跟了上去。

在賣魚的旁邊坐下,時一鳴要了一壺茶,飲了一口,道:“這茶卻有些澀了。”

賣魚的漢子看周邊沒人,便道:“這位哥哥,草市上飲茶,只是解渴罷了,哪裡有好茶。”

時一鳴點點頭:“說的也是。一處草市,就是有好茶,也沒有幾個人能買得起。”

說完,拱手道:“不知哥哥怎麼稱呼?哪裡人氏?”

賣魚漢子道:“在下張防,是本地人氏,南邊耕種田地爲生。不知哥哥高姓?”

時一鳴道:“在下姓時,單名一個泰字。今日得遇哥哥,實是三生有幸。”

這些都是客套話,張防也不以爲意。讓時一鳴搬個凳子與自己坐在一起,說些閒話。今天買魚的是個有些遲鈍的人,賣的價錢極好,張防的心裡正高興。

時一鳴在張防身邊坐了,隨口道:“不知哥哥今日到草市來做什麼營生?”

張防道:“昨日家附近一個水坑,一時興起,裡面竟抓了幾尾魚。左右無市,今天到草市賣了,買些茶醋回去。鄉下人家,哥哥莫笑。”

時一鳴道:“哥哥好運氣!我們一樣種田,哪個會笑哪個。”

兩人說了一會閒話,時一鳴道:“哥哥是住在南邊?聽說兩個月前,有一夥契丹人,因爲躲避那邊的差役,逃過境來,衙門就是安置在南易水的南岸。”

張防聽了笑道:“此話不錯。我一個種田的人,本來也不知道這些,好巧前些日子,與他們有些交道,才知道此事。這些契丹人,逃過境來,着實好運氣。”

時一鳴聽了,心中暗喜,忙道:“哥哥怎麼這麼說?聽說這些人逃了,北邊契丹便就地震,契丹主免了賦稅,也不修城了。如此說來,他們不是白忙一場?”

張防道:“哥哥見識淺了。對於朝廷來說,這些人南逃,自然要攏絡。南易水的南邊,給他們劃出了好大一片閒地,還免了三年的錢糧。這些還不算,又貸給他們農具、耕牛、種子,一切都不要利錢。你不知道,這些人的農具,俱都是南邊相州鐵監精心製出來的,可不是尋常可比。我前些日子見過,用來挖地着實鋒利,不知省了多少力氣。要知道,只有南邊河間府的商場裡,纔有這些物事賣,我們這些鄉下人哪裡見過?就只這些,就知道這些人都是好運氣。”

“原來如此!這些人倒是好運。”時一鳴點着頭,心裡其實並不知道張防說的是什麼。那些新農具在宋朝其實已經不新鮮,不過到底都是好鋼製成,禁止賣到境外。雄州處邊境,這裡又是偏遠鄉下,農民倒是沒有見過。拒馬河對面的時一鳴,就更加不知道是什麼了。

張防道:“依我看,有衙門給這些人貸農具、耕牛,明年他們就能種出糧食來。免賦稅三年,可是從明年算,多麼划算!你說這些人,不是就遭了好運?”

時一鳴連連稱是:“哥哥說的是,原來這些人還有這個福氣。只聽人說,他們逃後,契丹也就停了差役,還以爲就此走了背字呢。對了哥哥,他們住在哪裡?”

張防道:“這處草市向南走,一直到南易水邊。離着雄州城十餘里,有一個小渡口。過了渡口,向西南三五里處,就是他們居住。聽說是有三百多人,分成五個村子,在那裡墾田。”

時一鳴聽了狂喜。只知道南逃的契丹百姓是被安置在南易水以南,到底是哪裡,卻不知道。自己在官府那裡接了賞格,只要打聽出消息,就有十貫賞錢。正是貪這錢,時一鳴才過河,到這裡來打聽消息。

前幾日時一鳴已經來過兩次了。只是這個年代消息實在不靈通,幾十裡外的事情,沒有人知道。卻沒想到今天終於遇到,有人知道他們在哪裡了。路線說得如此清楚,回去稟報官府,十貫錢就到手。

天下的人形形色色,幽州一帶就更加是如此。這裡自安史之亂後,就一直自立,朝廷根本管不到這裡了。到石敬塘獻給了契丹,就更是如此。過百年與中原朝廷沒有了關係,治下百姓人心各異。有心向中原朝廷的,也有隻管自己生活的,當然也有心向契丹的。但最多的,是隻關心自己生活,對屬於什麼朝廷不聞不問的。哪個給錢,能讓自己過上好日,就是好的朝廷。

時一鳴就沒有什麼家國概念,只知道現在的官府是契丹,爲他們做事,能有賞錢。至行自己本來是漢人,應該心向宋朝,在時一鳴耳中就是扯蛋。

現在正是夏秋時節,拒馬河水大,契丹沒有辦法。但逃了三百多百姓的事情,卻一直記在心裡。多次向宋朝索要未果,知州楊績便就想着自己來取。只等着到了冬天,拒馬河結冰之後,派幾千兵馬過河而來,把這些人擄了回去就是。

現在到了八月,離着冬天已經近了,楊績命手下官府,打探那些宋人的消息。奈何宋朝在邊境地區對細作防得極嚴,只聽說在南易水南邊,卻不知道體位置。

第152章 諸事皆難第53章 無主之地第149章 農事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174章 大炮主義第47章 隨你喜歡第67章 生意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56章 心生去意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26章 爲天地譜曲第28章 醉仙釀第66章 力求全殲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84章 實在聽不懂第112章 大生意第76章 無冕之王第93章 工農並舉第82章 鍊鋼第70章 喜憂參半第166章 惡人當道第174章 打探第15章 攻城第129章 提拔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90章 狼狽爲奸第5章 生意人家第32章 官、吏、差第153章 外戚第116章 如何安置第51章 大敗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96章 歸順第151章 進城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146章 提舉常平第128章 夜談第38章 如何治理?第160章 出人意料第24章 追與逃第19章 走訪民間第210章 韓琦到來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39章 前線第43章 戰前聚議第160章 新生活第201章 廣招人手第75章 小人書第120章 再見已不是從前第71章 試槍第125章 有些不對第76章 吃好住好第15章 攻城第118章 普通人第27章 回城第125章 規劃第35章 怎麼切換?第1章 疾風暴雨第82章 不甘心第11章 決戰第151章 進城第32章 不許看第85章 四散而逃第75章 進擊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144章 異人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51章 三本冊子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97章 公事私事第258章 出首第76章 吃好住好第42章 吃個痛快第65章 生事第14章 準備進攻第76章 偏頭寨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37章 不同看法第145章 西域方略第101章 慶功宴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48章 雙刃劍第40章 壟斷經營第24章 秘密回京第67章 意外第22章 大局已定第20章 見世面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249章 內賊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182章 軍中封建第6章 做個什麼樣的官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80章 各有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