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陣兵河北

“什麼?調張岊所部去河北?!”崇政殿裡,文彥博看着杜中宵,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杜中宵點頭:“不錯,就是調張岊所部。西域已經平定,喀喇汗主力被滅,數年之內沒有能力再打大仗。張岊所部整訓完成幾年,再在西北,用處不大。可以調陝西路兵馬去河西和西域,把張岊一軍換到中原來。有竇舜卿、劉幾和張岊三軍在河北路,契丹就沒有辦法。”

文彥博連連搖頭:“西域到河北路何止萬里!萬里調兵,這、這太過荒唐!”

韓琦道:“現在六月,要到十月下旬,河北路的河流纔會結冰。四個月的時間,張岊一軍集中起來坐上火車,到河北路應該能趕到。有十五萬大軍在河北,就不怕契丹訛詐了。”

趙禎點頭:“鐵路到了西域,不是以前可比。命陝西路經略使王拱辰妥善安排,立即派兵經興州北上,在河州乘火車去天山南北路。張岊一軍,逐次集中,乘火車到河北去。”

其餘大臣聽了,都覺得萬里調西域兵馬過於荒唐,但又提不出反對的理由。現在有鐵路,加上集中準備時間,一兩個月也就到了。鐵路的長途機動性,根本不是以前可比的。

杜中宵指着桌上的河北地圖道:“防契丹來攻,河北路無非幾個要地。最前線的,就是雄州、保州和定州三地,縱深則是真定府和瀛州。特別是雄州最當要路,契丹南下一馬平川,最是要害。三軍到河北路後,臣以爲,應該由張岊一軍駐雄州和保州,竇舜卿一軍駐定州和真定府,而劉幾一軍,則到東邊的瀛州去。瀛州爲河間郡,是河北大城,可以在那裡建一軍校,由劉幾兼掌,訓先整訓河北路的兵馬。”

趙禎皺了皺眉頭,湊上前去,看地圖上的瀛州所在。現在兩所軍校,京城的軍校整訓京城禁軍,武都軍校整訓陝西路和河東路禁軍。本來朝廷布置,是整訓完京城的禁軍,就換河北路禁軍回來。如果在河北路再設一軍校,就地整訓,加快了速度,不過效果也差了許多。

田況道:“如果在河北路設軍校,則整訓禁軍的速度是快了,只怕效果不好。”

杜中宵道:“效果不好,也總是整訓過了。以後在與契丹的戰事中,看各人造化就是。以前我們總是以爲,耶律洪基平定重元之後,怎麼也要三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平定內部。現在看來,卻是未必。契丹人的內戰,打爛的是燕雲地區,他們不管,還是能輕鬆派出數十萬大軍來。”

田況道:“沒有燕雲,這些契丹人的糧草從哪裡來?”

杜中宵有些無奈:“契丹人未必想這個問題。對於他們來,把兵馬集中起來,自去找衣食,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河北路沒有足夠兵馬,不能禦敵於國門外,他們就可以到河北因糧於敵。縱然擊退契丹人,沿邊數州也必然糜爛。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河北路的兵馬儘快集中起來。”

聽了這話,衆大臣一時不語。契丹人不是正常的農耕民族,他們的做法跟宋朝不同,這種事情還真有可能發生。集中二三十萬兵馬,衝過國界,進入宋境,搶掠一番後撤去,宋朝還真沒有什麼辦法。

遊牧民族跟農耕民族不一樣,更加不要說,五代時候,打仗因糧於敵是常規做法,契丹人做起來更加沒有顧忌。河北路在前線,經歷的戰事多,對於這種事情並不陌生。

看着地圖,趙禎沉聲道:“整訓河北兵馬,可不是易事。整訓之後,軍中要補入數倍將領,哪裡有那麼多人才?沒有數年時間,光是教人識字,就做不到。”

杜中宵道:“沒有辦法,只能先從整訓好的軍隊中調人。便如張岊、王凱、賈逵、劉幾等軍,整編完成已經數年,其中許多兵員到了除役的時候。朝廷可以給予好處,把其中識文斷字的人留下來,編入軍中做軍官。各禁軍中,加緊被人教兵員識字,一些小軍官可以安排識字的人做。一切從簡,先把軍隊的架子搭建起來。縱然不如人意,只要架子搭起來,以後可以慢慢改。”

文彥博道:“太尉如此做,是覺得與契丹大戰即了?”

杜中宵道:“不錯。相公,年初耶律洪基在河東路落敗,雖然得了重元,必然不甘心。河東路地形複雜,對於契丹不利。他未必不會在鞏固內部後,在河北路打一仗。”

田況聽了不由皺起眉頭:“一年時間,連續再戰,契丹能打得起來嗎?”

杜中宵道:“我們總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到時手中有兵,並不怕契丹人來纔是。”

一時之間,衆人都不說話。去年滅了党項之後,緊接着在河東路打敗契丹,朝中大臣都覺得,接下來安定幾年。像杜中宵說的一仗接着一仗,正常國家哪裡受得了?也就是這幾年工業發展過快,加上有鐵路調運全國物資,錢糧纔不歸張。如若不然,僅僅這些軍隊調動,朝廷就受不了了。

韓琦道:“太尉,雖然現在朝廷錢糧還能支撐,可這樣大戰不停,終究不是好事。”

杜中宵道:“是啊,相公這樣想,只怕契丹人也這樣想。”

文彥博出了一口長氣:“數年時間,恢復西域,平滅党項,再與契丹開戰。一戰接一戰不停,恕我直言,史上有幾次這樣的戰事?一旦戰事不利,朝廷必然受到重創!”

杜中宵看着地圖,沉默一會,對一邊的張方平道:“參政,錢糧是否可以支撐?”

張方平心裡盤算一會,點了點頭:“倒是還可以支撐。不過,大戰一啓,朝廷再無餘財。”

杜中宵道:“以前三司每年都有好大虧空,沒有餘財又是什麼大事!這幾年來,隨着鐵監紅火,朝廷的商稅多收了數倍不止。這錢,終究是朝廷印出來的,存着也沒有什麼大用。等上幾年,等到各種花銷多了,那個時候,想有錢打仗也不容易了。”

自杜中宵建鐵監,鐵路發展,工商業快速發展。這些年,是朝廷收入大量增加的時代。這個時候新的財政開支還沒出現,收入增加,朝廷錢糧非常充裕。不借着這個時候打仗,等到後面隨着錢糧充裕,各種各樣的新的開銷出現,錢糧再次沒了,那時就更加困難。

趙禎看着地圖,想了又想,斷然道:“好,與契丹一戰不可避免!晚打不如早打,命劉幾沿鐵路到河北。瀛州升爲河間府,劉幾大軍駐河間。張岊立即與王拱辰商量,調本部兵馬,沿鐵路到安利軍。進京述職之後,大軍北上,到雄州、保州。十五萬大軍,在十月前佈置妥當,等契丹人來!”

衆臣急忙拱手稱是。

趙禎又道:“年初本讓楊畋到西域接替張岊,因母病,一直未到。可命其到河間府去,與劉幾一起整訓軍隊。等到一軍整訓完成,可命其領之。”

楊畋本在隨州與杜中宵一起練兵,後來用兵時,一直不順。先是去廣南幫着打儂智高,他領着兵馬先行,結果後邊營田廂軍北上。接着回朝提舉軍校,結果不能壓服衆將,此時才獨領一軍。

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145章 開拓的本錢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5章 中招第170章 圍城第246章 議事第117章 大主顧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09章 不必書生意氣第57章 喜事第24章 追與逃第42章 債券第49章 草棉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109章 新式菜餚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35章 古之龍泉第82章 霹靂車第200章 時移世易第28章 風高放火天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73章 舊人第33章 舊人重逢第86章 以工代賑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75章 自尋退路第20章 見世面第110章 吃好喝好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61章 水車第245章 越次入對第52章 禁地第208章 奇才第42章 趕着做靶子第187章 人財兩失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111章 都是小錢第81章 新知州第94章 針鋒相對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7章 堵第87章 進城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23章 全力應戰第2章 連夜攻城第55章 不重要的戰場第21章 一起抓走第49章 因地制宜第53章 升遷第64章 不嚇你們第135章 事發第80章 另起爐竈第156章 互相幫忙第41章 張馳有度第35章 風雨欲來第23章 物是人非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137章 再回幽州第36章 獻城第10章 工廠傳聞第92章 鄭重其事第50章 烈酒如火第67章 我來了第62章 追查第76章 人心惶惶第134章 獻城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第133章 回鄉第137章 馬車第196章 不能退讓第19章 牙人爲主第71章 試槍第87章 先利其器第43章 舊人相見第30章 僥倖第200章 捕虎第77章 小社會第58章 鐵監第43章 意外之喜第14章 不管事的縣令第159章 分而治之第8章 賈逵出兵第155章 機宜司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17章 通判要來了第14章 隱情第185章 截斷敵陣第74章 鍊鋼第173章 帶話就是第88章 隨你們打去第19章 應募者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149章 農事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53章 無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