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前路艱難

飲了幾杯酒,杜中宵對姚守信和十三郎道:“此次改革三衙,只怕你們也要參與進去。將來的三衙必然設炮司,此無可疑議,最合適的人,自然就是姚太尉。”

姚守信道:“我在軍校裡面做教官,教出人來,也是好的,何必去管什麼炮司。”

杜中宵搖了搖頭:“沒有辦法,現在天下最熟悉炮的人,就是你。你不去管炮司,還有哪個人更加合適?此事聖上已經說過數次,只是與契丹戰事沒有結束,一切暫停而已。”

十三郎道:“姚太尉去管炮司,那我做什麼?”

杜中宵道:“你做什麼,我就不知道了,聖上又沒有提起。依我看,你在軍校裡也很好,何必非要到前線去。以後軍校的教官官職會提升,高官厚祿,豈不快活?”

十三郎搖了搖頭:“只是在軍校裡教人,沒有軍功,總是會被人瞧不起。”

幾個人聽了一起笑。韓琦道:“將來前線的將領,都是你教出來,還不威風。將來騎兵,只是步兵的附屬,不似從前。你就是到前線去領兵,也做主帥,何必要去。”

十三郎道:“難道騎兵就這麼不濟用?依我看來,將來打仗,騎兵還是重要得很。”

韓琦道:“騎兵雖然重要,但只能做附屬,卻不能做一軍的主力,不能爲帥。你說一說,出去帶兵是不是沒有軍校做教官好?在軍校裡,諸事不管,多麼輕鬆。”

十三郎搖了搖頭,明顯有些失望。他天生神力,又在隨州練兵時,憑着本事做到騎兵指揮官,一向引以爲豪。現在聽韓琦話裡的意思,騎兵卻只是步兵的輔助,難免有些失望。

杜中宵道:“因爲以後的主帥,是從一軍的指揮官升上來,營以上,大多都是步兵指揮官。除非特殊,比如隸屬帥司的騎兵軍隊,不用騎兵指揮官。其實不只騎兵如此,炮兵也是如此。比較準確一點,不是騎兵和炮兵的主官不能爲帥,而是他們到了一定程度,必須改做一軍指揮官,以後纔可爲帥。”

說到這裡,杜中宵笑了笑:“其實我們現在,許經常會受營田廂軍的困擾。營田廂軍不同,本來就是一軍,各級軍官多是在練兵中脫穎而出,不是正常升遷。以後不會如此。騎兵和炮兵,從士卒到將領都比步兵的要求高,只要願意學習,願意改爲指揮官,機會比步兵大才是。”

十三郎點了點頭:“這還差不多。不過我是營田廂軍出來,以後只怕沒有機會了。”

杜中宵舉起酒杯道:“且飲一杯。這些事情,沒有人說得清楚。”

說到底,十三郎最大的問題,是他由杜中宵一手帶出來,這個時候不適合帶兵。強行帶兵,反而惹人猜忌。不如在軍校裡,還能保住富貴。有杜中宵在,他的前途不成問題。等到以後皇帝掌握了軍權,再用他也沒有什麼,但不是這個時候。

幾個人說了幾句閒話,話題又回到了軍改上來。

韓琦道:“朝廷樞密院和三衙分爲軍令軍政,我想得通,不可由一個衙門掌軍權。可以軍中太尉要分爲各軍,大致整齊,卻不知爲什麼。作戰時各種情況都有,一軍五萬人,並不會時時合適。”

杜中宵搖了搖頭:“一軍五萬人,當然不合適。對付党項和契丹這種大國,一軍五萬,基本還合實際。許多小勢力,打起來根本用不了這麼多人,怎麼合適?”

韓琦道:“可現在全軍整訓,聖上就是以一軍五萬爲準,如此安排。”

“因爲現在,整訓的目的就是數年之後與契丹作戰,如此整訓就簡單了許多。確切地說,一軍實際上就是一路,人數再多,主帥指揮不過來。一軍五萬人,是按照最大規模算的。其實真正做戰的時候,一軍是一萬人也好,三五萬人也好,並沒有差別。”

一邊的包拯聽了,問道:“可在河曲路的時候,就是按一軍五萬人整訓的。”

杜中宵道:“還是那句話,那時候河曲路的對手,是契丹和党項,都按最大數量配置。正確的說軍並不是編制,而是一路主帥,下設各個衙門,配備各種兵種。以後改制完成,軍和師都直對樞密院,而不歸三衙。軍師下面,是團還是營歸三衙,還要再商量。”

韓琦和包拯對視一眼,還是不明白什麼意思,不由搖了搖頭,覺得太過複雜。禁軍的傳統,是階級制,一切權力歸於統兵官,一級壓一級。韓琦和包拯已經習慣了這種結構,雖然杜中宵多次說過整訓後的不同,他們還是覺得想不出來。以前在河曲路時,一軍五萬人,由於樞密院和三衙沒有改制,他們也沒看出跟以前的不同,只是軍中的將領多了。

看着兩人的神色,杜中宵道:“軍令歸於樞密院,軍政歸於三衙。雖然說得明白,但許多時候,哪些事情是軍令,哪些事情是軍政,卻又分不清楚。有的情況下,軍令和軍政分得太過明白,又會造成衙門扯皮。所以在軍中,必然要有一個區分。就是某個編制,是軍中的基本層級,這個層級以下的,日常事務全部都是軍政,歸於三衙。在這個層級以上,則有明顯的指揮特點,也可以稱爲帥。之上的層級,日常事務只是其中的一個衙門,還有許多衙門是專門作戰的。三衙只管其中日常政務的衙門,其餘的全部歸於樞密院。到了戰時,下面的軍隊纔會劃入這些指揮層級中,此時就是聽樞密院軍令了。而在平時,日常事務都是三衙管,樞密院並不插手。如此說,你們應該明白了?”

韓琦道:“如此說來,便如軍師這些,平時其實不管屬下的基本編制軍隊?”

杜中宵道:“也不能說不管,他們之下不是有個衙門,專管日常事務?軍中的軍師層級,一面對樞密院,下面還有庶務官,對應於三衙。”

聽了這話,韓琦搖了搖頭:“好複雜。軍中應該令行禁止,一切從簡纔是。”

趙滋道:“相公,現在軍中許多事情,從簡不了。要想管得好,必須事事有專人,各負其責。主官總攬大局,不要事事都管。一軍五萬人,日常不知多少事務,哪裡管得過來?”

包拯道:“我大致知道了太尉的意思。不過,如此做的目的,是爲了更好管軍,還是爲了軍權?”

杜中宵道:“兩者都有。現在軍中的庶務,是統兵官委於親信或者吏人在管,朝廷不知道。打上一場仗,朝廷只知道花出了這麼多錢,卻不知道這錢是怎麼花的。只知道有這麼多人在打仗,卻不知道每個人在做什麼事情。以後不同了,朝廷撥下來的每一筆錢,都有明確用途。每個人在做什麼事情,朝廷也都一清二楚。要做到這點,就要大量軍官,就要有統一管理的衙門。”

這是杜中宵在練營田廂軍時,就一再提起的,軍隊要專業化。兵有兵的職責,將有將的職責,軍官有軍官的職責。利用制度,把這一切聯結起來,成爲一個整體。所謂整訓,就要形成這樣的制度,讓將領和軍官明白自己的職責。

前幾年,由於樞密院和三衙沒有改革,河曲路的軍隊也不符合要求。一軍五萬人,由於將領多年未換,有漸漸向以前的統兵官管理一切轉變的趨勢。這一次,就要從最上層的樞密院和三衙改起,下面全軍都按新要求,形成制度。

完成整訓後,樞密院及以下的各軍和各師,雖有完善的指揮體系,卻沒有直轄的軍隊。各直轄的軍隊雖然完整,指揮系統卻非常簡易,很難進行完整作戰。只有皇帝授權樞密院,開始配置軍隊,軍隊和作戰體系才結合起來,成爲真正的作戰部隊。

第76章 吃好住好第142章 商路第71章 壓路機第74章 兩個拳頭第27章 善後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46章 工業種子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203章 不期而遇第171章 快刀斬亂麻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24章 新知縣第103章 不湊巧第51章 進逼甘州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26章 圍堵第246章 議事第11章 攤派差役第100章 不同心思第45章 時移世易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82章 霹靂車第99章 輕重緩急第88章 和爲貴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55章 傳頌天下第30章 換酒而已第77章 誰買誰倒黴第36章 各奔東西第43章 自有人買第215章 軍校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212章 物是人非第172章 擔憂第115章 該裁軍了第45章 葉縣改革第27章 回城第227章 利器第92章 育種爲主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3章 同行是冤家第53章 無主之地第133章 送來的軍功第92章 舊人去向第89章 同去第6章 兩軍對壘第137章 馬車第18章 審案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203章 一切都變了第206章 閒話党項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194章 截斷歸途第175章 帶兵叔侄第13章 躲藏第36章 窮則獨善其身第179章 典型的賀大第98章 無事生非第35章 古之龍泉第82章 不甘心第14章 交涉第96章 新米第10章 血濺五步第41章 爲考而學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179章 典型的賀大第73章 在商言商第40章 壟斷經營第60章 不正經的男女第54章 贊助者第90章 自去收埋第56章 心生去意第134章 不原諒第61章 心驚肉跳第216章 三策第182章 細作第169章 攻佔柳中第79章 破幽州第99章 破靈州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47章 致命的一里路第64章 聖心難測第134章 不原諒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66章 給錢第195章 畢昇後人第64章 自投羅網第145章 不得要領第218章 開花彈第31章 兩手準備第22章 紙上談兵第88章 談判第95章 絕路第42章 債券第102章 拿人第175章 張岊東來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91章 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