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人員安排

樞密院,杜中宵與田況召集諸位副使,見新到的趙滋等人,商量後續事宜。

衆人蔘禮畢,各自落座,杜中宵道:“禁軍整訓,從今日就正式開始了。樞密院下,除了承旨院等直屬衙門,下面設四司。分別是軍令司,由趙滋執掌。這是新設的一司,掌天下軍令,管理在外的各個帥司。禁軍整體佈署,內外防禦,與敵國交戰,皆在其管下。還有機宜司,掌天下內外軍情,本國的軍中密事以及地理測繪,外國的風土人情,朝堂政事,及各種地理測繪,皆由其所掌。這一司由李璋執掌。還有後勤司,掌全軍錢糧。錢款調撥,糧草動輸,皆爲其所管。這裡說一下,以前歸樞密院的酒庫及各種回易諸事,一律撥到中書去。樞密院只管花錢,不管賺錢,錢糧由中書每年撥來。後勤司由李復圭執掌,他在隨州時便就管軍的錢糧,又到河曲路,已經多年。最後一司是賞功,由陳旭執掌。”

衆人一起叉手稱是。富弼道:“三衙有軍法司,樞密院又設賞功司,有何異同?”

杜中宵道:“最簡單的說法,一個是罰,一個是賞。當然真正做起來,賞功司也有罰。軍法司用於維持日常軍紀,賞功司則是在戰時約束戰時紀律的。與敵作戰,有功的必須要記下來,做到有功必賞。有錯的同樣也要記下來,做到有錯必罰。這是賞功司要做。至於平時軍馬,並不歸他們管。”

衆人點了點頭,終於明白,在三衙有軍法司的情況下,樞密院爲什麼要再設一個賞功司。賞功司本就是爲戰時而設,所以歸於樞密院管轄。當然,若是平時有軍功,也一樣要賞。

幾位新任的各司長官,趙滋、李璋、李復圭和陳旭起身,見過幾個樞密使副。他們的地位,大致相當於以前的管軍大將,與三衙都虞候的地位相當。朝廷的合班禮儀,這幾個人位於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之上,三衙都虞候之下。當然,整訓之後,原來的管軍職位,已經取消了,只留下名字和待遇。

重新落座,杜中宵道:“趙太尉在軍中多年,本司事務不必別人多言,自己可以辦理。李復圭在河曲路管了多年糧草,現在掌天下軍中錢糧,雖然有許多不同的地方,總是有章可循。這些日子,多與中書管錢糧的衙門官吏接觸,依照規章,早早熟悉。至於賞功,朝廷以前有章程,陳旭多看,結合這幾年的戰事,重新定過。新設的機宜司掌情報,是樞密院除了軍令司外,最重要的一司。李太尉在禁軍多年,對於機宜文字應該知道。這些日子,多與從各軍調來的將領官吏接觸,儘快熟悉。”

衆官員一起拱手稱是。

張昇道:“他們都有事做,這些日子,我們要做些什麼?改了之後,事務必然不同。”

杜中宵道:“屬下各司有了事情,要報上來。各司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哪些需要上報,有初步章程。他們做事的時候,我們也要跟着學習。還有下面各司的設置,諸使副要多留意。不要樞密院改制完成,諸使副對下面的事務還不熟悉。另外一點就是,諸衙門到底做多少事,要用多少人,到底要用怎樣的規章條例,也要諸使副用功。等到改制完成,要有條例出來。”

這是宋朝官制的特點,除了軍隊,一般各衙門和地方不是單長官制,而是多長官。中書門下有宰相和參知政事,樞密院有樞密使和副使,地方有知州和通判,互相之間有分工,也有牽制。既防止一人的權力過大,又查漏補缺,已經成爲了通常習慣。

此次改制,樞密院新設了四個司,長官俱都位高權重。在他們上面,依然是兩位樞密使,還有三位副使。這四司之外,還有通進銀臺司、承旨司、檢詳所等獨立的衙門,因事而設。不過與四司相比,這些衙門的官員官位不高,職掌也不那麼重要。

介紹完了,杜中宵道:“新設了四司,加上其他事宜,樞密院的官吏人手會大大增加。現在的樞府有些狹小了,聖上特旨,於中書之西,擴建樞府。此事便由張昇和曾公亮兩人提領,一應需要錢物,造冊給中書,由他們撥錢過來。除了官府衙門,於近便處選地方,建官吏居所。來京的官吏,許多人都沒有住處,讓他們租房,有的人也沒錢,要有落腳的地方。”

張昇拱手:“太尉,京城裡寸土寸金,哪裡有閒地?”

杜中宵道:“樞府四周,還是有一些空地的,並不是民房。另外,可以向中書和開封府要地,他們店宅務下,有許多民房。這些本就是租給民戶,拿來建房也沒有什麼。”

張昇和曾公亮拱手稱是,心中嘀咕,覺得此事不好辦。事事向中書要錢,中書是那麼好說話的?建造居所更不容易,樞密院本就在中書的西面,皇城裡,哪裡有空地。一出了皇城,那可是寸土寸金的商業寶地,哪個會輕易給你。

看兩人臉,杜中宵知道他們心思,道:“此次軍改,是聖上痛下決心,集全國之力而辦,中書不會難爲你們的。此次進京的將領官員太多,缺少住所是必然的,建房屋是朝廷所定,開封府當要配合。我們樞密院要建的房屋不多,三衙要合到一起,增加了那麼多官員,他們要建的纔是真多。”

張昇和曾公亮想想也是,三衙本是三個衙門,相互之間離着很遠。以後就是一個衙門了,當然要到一起辦公,而且要離皇城近,京城裡要想選地方建造並不容易。

至於地方,一是店宅務,這些房屋本就是官方租給民間賺錢,拆了做衙門也沒什麼。再一個是省出來的軍營,在京中遍佈,也有很多地盤。整訓之後,京城裡面的軍營會更加集中,空出許多地方。京城裡常駐的禁軍,更多的會分到城外去。他們換用了槍炮,城中不方便訓練。

杜中宵笑了笑:“編制章程條例,還有京城三十餘萬,河北河東三十萬大軍需整訓,接下來的日子可不輕鬆。諸位要做好準備,這一年必然忙碌,不再似從前的日子。”

田況道:“此次全軍整訓,由於三衙幾乎是從頭組建,我們不只是要管樞密院,還有三衙的許多事務要去做。杜太尉說一年,一年能夠大致做成,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了。諸位都心中有數,此次做好了以後好處無窮,做不好,必然重懲!”

杜中宵點了點頭:“不錯,這次整訓,聖上看得緊。哪個做得好,哪個做得不好,皆在聖心。我希望今年底,衙門該有的架子都搭起來,人員全部都到,條例清楚。三年之後,全軍整訓完成。那時朝廷有八十萬大軍,大軍北上,恢復燕雲。我們這些人才算功德圓滿,這件事纔算做好了。”

那時會是什麼樣子?杜中宵不知道,總之會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恢復燕雲只是一個比較謙虛的說法,那時宋軍絕對強於契丹,又怎麼甘心如此?

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137章 主僕矛盾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148章 人選第1章 疾風暴雨第39章 兩難第25章 欽差試炮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49章 諸多不足第77章 無可奈何第141章 且先等等第29章 再次自薦第139章 求而不得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117章 苦寒之地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1章 蒸汽車船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23章 全力應戰第44章 新與舊第79章 得償所願第96章 歸順第181章 開店第17章 波折第22章 釀酒證明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19章 應募者第66章 給錢第21章 逃出生天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資質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74章 壓力第232章 重賞之下第62章 援軍第26章 文還是武?第68章 反攻第188章 妙計第15章 難得良機第43章 意外之喜第19章 應募者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130章 沒有不同第50章 困難第99章 科學的勝利第144章 異人第103章 不湊巧第213章 演練第50章 好酒第6章 兩軍對壘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32章 世交第51章 各有封賞第97章 無敵霹靂車第118章 投降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167章 猴戲第79章 破靜州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94章 錢堆出來的第138章 價格雪崩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23章 多調人來第79章 破幽州第90章 十三郎第155章 兩難第44章 新與舊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105章 加工難題第197章 鴉兒看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16章 好大的雪第110章 吃好喝好第15章 攻城第33章 家事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64章 自投羅網第154章 快進快出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35章 風雨欲來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80章 左右逢源第92章 舊人去向第184章 冤家聚頭第30章 誰敢告他?第76章 偏頭寨第183章 收網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64章 謀劃第32章 不許看第19章 走訪民間第64章 自投羅網第11章 党項收人第74章 挑撥第124章 密商第173章 大軍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