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 周敦頤

與自身修爲相比,周敦頤生前的學術地位並不爲世人所認同。當時,人們只知其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但對其理學思想知者甚少,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最爲了解其造詣,將程顥、程頤兩個兒子送至門下,後“二程”均成爲著名理學家,爲理學學派的弘揚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周敦頤死後,隨着程顥、程頤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周的名聲也日漸顯揚。南宋時期,朱熹確立了理學學派的學術統治地位,周敦頤的地位被再次提升,許多地方開始爲其建立祠堂,甚至將其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宋史·道學傳》中是這樣誇讚周敦頤的學術貢獻的,“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時至明萬曆年間,周敦頤與李寬、韓愈、李士真、朱熹、張栻、黃幹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就學術思想而言,周敦頤繼承了《易傳》的哲學理念,同時雜糅了部分道家和釋家禪宗的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又系統的宇宙構成論,即: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慾,才能達到這一境界。這一理論的創立對中國其後七百年的思想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有深遠的影響,其所提出的哲學範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爲後世理學研究的經典課題。

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講,世界的本原在於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萬物由陰陽二者共同構成,而陰陽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了事物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由發生到壯大,由壯大到消亡。北宋初年“太極圖”的傳出,以圖入道,闡發了道體玄妙的真諦,圖中陽陰往復,互爲其根;相互間雜,彼此滲透。隨後,周敦頤“太極圖說”的著成,將這一思想用於解釋世界的本源。程顥在此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的“格物致知”方法,使得《禮記?大學》中的空洞理論具有了可操作性,將儒家的人文理論提升到了哲學高度。飛刀認爲:程頤的“格物致知”方法可以理解爲:世界萬物在靜態時是很難看到其本質的,故而考慮問題、推究事理,應該顧及有形、無形兩個方面,着重於對於事物變化的觀察,才能夠切中要害、體會實質,而動態變化的觀察則應以太極理論爲基礎,以“由陰轉陽”、“由陽轉陰”、“陰中之陽”、“陽中之陰”四者最爲關鍵,是一切觀察入理的最佳切入點。

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十二 後記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三十二 後記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 帝國斜陽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七 韓非子第五 獨霸西戎第八 商鞅變法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九 齊魏爭雄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四 謀形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 秦頌第一 序言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九十 面埋伏演繹法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 吳子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 吳子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 公孫敗亡第三 謀攻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三十四 後記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七 鉅鹿疑雲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九六 韜第二十 後記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五 取勢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九 倉亭之戰策算法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一 孫臏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四 謀形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七 取捨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三 共叔謀逆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四 周敦頤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