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惠能禪師

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禪宗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爲“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經》等經爲典據,到了六祖惠能時,即徹底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這一事件史稱“六祖革命”。惠能圓寂後,其弟子們將其經歷和言論錄整理成《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最爲重要經典。其記載樂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蹟和啓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其品目爲“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

在中國思想史上,談到孔子的貢獻,主要歸功於其對於“仁”的發現。而惠能禪師的貢獻則在於其對於“佛性”與“開悟”的全新理解。其將諸法實相、真如之理,與衆生的自心、本性結合起來,強調“心、佛與衆生,是三無差別”,要求把本性、真心作爲總源頭,將修爲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於己、不待外求的,從而提出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論。所謂的“見性成佛”,即“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衆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也就是《壇經》中講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說可謂是一脈相承。該理論的核心思想爲“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的高度。爲此,慧能在《壇經》中提出了“南宗頓教”指導禪者修行實踐的核心方法: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片面,不起心動念;“無相”,即“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知一切相皆是虛妄;“無住”,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繫縛,以達到“心不住法、道即通流”的境界。

在惠能禪師及其弟子的不斷努力下,禪宗在中晚唐時逐漸成爲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由於禪宗倡導在日常生活中去直接掌握佛法真諦,因此,禪者們在煮茶、喝茶的過程和形式中,思想慢慢得到感悟,恰好應和了禪宗的這一理念。於是,從那個時期開始,“茶禪一味”的說法漸漸風行於世。飛刀以爲:禪茶一味確實是經典的,不過真正的禪宗大師們是不需要什麼外在條件就可以入定的。正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真正的入定只要求參禪者摒棄塵勞之心,唯念真如本性。客觀地講,禪宗思想的功用還是非常了得的,能夠通過禪定的修行,將人的精神和體能在瞬間凝聚,少林武功就是“禪”在體力上的體現。“禪”能將入定者的全身之力在瞬間凝聚於一事物、一境界,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人類的潛能。從現代角度講,瞬間爆發出的極大能量,更容易衝破閾值,突破自我。因此,這種修爲方式至今仍然爲人們所樂道。

願六祖精神不滅,佛光永鎮寶林道場。

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二 鬼谷子第九 兗州危機第一 孔子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三十四 後記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 後記第六 絕世雙雄第七 韓非子第二十二 後記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九 桓公得位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四 謀形第四 軍政形勢第七 士人之望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 廟算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 崤之戰第七 鉅鹿疑雲第一 序言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八 定撫關中第六 發機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解空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八 定撫關中思維的新起點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三 荀子第四 謀形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七 士人之望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二十一 秦殤第九 孫子第七 取捨演繹法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定撫關中演繹法第十二 鬼谷子第八 商鞅變法第九 兗州危機第三 謀攻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六 率先崛起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六 不戰定燕前言第一 序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 秦頌第二三 國志說服力第一 序第十 吳子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六 金剛經第四 謀形解空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