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風調雨順

第149章 風調雨順

北方種植水稻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氣候。

後世北方種植的水稻都是早熟品種,一般都是在清明之前播種,然後經歷差不多三個月左右的生長週期,到白露的時候水稻就差不多灌漿成熟可以收割了。

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一百天左右,而在收割過後立刻補種特早熟稻的話,還可以搶在入冬之前再收一茬。

但這種特早熟稻在明朝是沒有的,別說是成熟期連九十天都不到的特早熟稻了,就算是康熙御稻這種成熟期一百天的品種也是沒有的。

可別小看這只不過是短短十天左右的時間差距,對於古代農事來說,就是能種和不能種的區別。

比如北方種植水稻,如果要到白露之後纔開始灌漿成熟,那麼就會歉收甚至絕收,因爲白露之後才成熟的水稻在這個時代等不到收割就會因爲入秋氣溫降低而無法成熟,也就沒有收穫。

這也正是康熙御稻爲什麼帶動了北方種植水稻,並且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種植雙季稻的原因,因爲它可以在白露,也就是農曆七月下旬之前就成熟,這樣就能夠敢在氣溫降低之前灌漿成熟,讓農民可以豐收。

至於說南方的雙季稻那就更厲害了,等於一塊田平白多出了一次收穫,即便第二季的水稻產量不比第一季,但仍舊極大的提高了田地的出產。

而這也是清朝時期,中國人口持續增長的原因之一。

這可不光是清朝時期開始推廣種植玉米、紅薯、土豆這些高產作物帶來的糧食產量提升,這些高產作物也從來沒有取代過小麥和水稻的主糧地位,甚至於到了後世出現了“四大主糧”,水稻和小麥的地位也是一直不可動搖的。

這裡面真正的原因是玉米、紅薯、土豆將小麥和水稻所無法利用的山地利用了起來,同時還有農業技術的發展,讓水稻、小麥這些傳統農作物的成熟時間縮短了,可以一年種兩季或者和其他作物輪種、套種,讓一塊土地能夠收穫比以前更多的糧食。

比如後世的江南地區,就有種一季水稻之後,再種一季紅薯的做法,而北方也有種一季水稻,再種一季冬小麥的種植方式。

至於說,小麥和玉米的輪種,小麥、土豆、花生的套種,“薯麥輪作”的土豆和冬小麥輪種,這可都是後世已經得到了大力推廣的農業種植方式。

但這些都是後世的經驗和方法,與現在大明的農業種植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知道現在的大明可還是江南地區都種一季稻的種植模式,朝廷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每年的秋糧,夏糧雖然也有,但並不佔大頭。

在這種時候要是能夠推廣雙季稻種植或者北方單季稻、冬小麥輪種,便已經可以極大的提升糧食產量了。

對於朱瞻埈來說,這是他來自後世穿越者的見識和常識,即便去了修仙界八百年,這些知識也未曾從他腦海裡淡去。

將這其中的道理和章長史講清楚之後,朱瞻埈這纔對着一臉恍然大悟表情的章長史繼續說道:“農事乃我大明立國之本,這農耕之事更是重中之重,孤將這最重要的農事都交給章長史你,是孤對你的信任。 所以孤希望章長史你能將這些事情認真做好,不要辜負孤的期待!

至於水稻適不適合在北方耕種,伱只管按照我教給你的方法去種植,這天津城有我佈下的調節風雨的陣法,可以保證天津城這一年都風調雨順,所以你不用擔心水稻無法成熟的問題。”

城中陣法的佈置章長史也是知道的,原本他以爲這只是一些風水上的東西。

畢竟就算是到了後世,風水之說也還是很流行的,建城的時候埋一些風水鎮物什麼的,在這個時代可是正經事,官府都會認認真真當成一件事情去做。

就更不用說這是王爺親自交代,親自過問的事情,他這個王府長史自然也要認真對待。

但章長史卻怎麼也想不到他原本以爲只是風水陣的陣法居然可以操控天象!這可不是等閒就能夠做到的事情,即便是在這個時代各種神怪故事流傳,也是非常離譜的事情。

“王爺,那這陣法要如何維護?一年過後又該如何讓它再保一年的風調雨順?可是要擺什麼祭品之類的?”這件事章長史格外的上心,畢竟這要是真的那天津城可就走大運了。

就算是假的也不要緊,每年上點貢品什麼的可費不了幾個錢,要是能讓老百姓買個心安,那這錢也是花的值得的。

朱瞻埈佈下的陣法當然是真的可以操控天象的,至於說“保一年”風調雨順的說法,則是朱瞻埈有意爲之,他要讓這天津城的百姓記得他的好處,並且知道自己每年受了他的恩惠。

而不是說陣法架好了,老百姓每年都享受到了陣法的庇佑,卻認爲這只是老天爺保佑,而不是他鄭王爺的恩澤。

“陣法的維護倒也簡單,那些佈陣之物的擺放和埋設你是知道的,想要維持陣法每年都能保佑風調雨順,需得秋收之後對陣法上的鎮物進行供奉和祭祀,用頭一年的新米釀酒去澆灌,而且這活還只能由德高望重、福澤深厚的忠厚長者去做,這樣纔不至於衝撞了我佈下的陣法,讓這陣法裡的鎮物吃飽喝足,下一年繼續保佑風調雨順。”面對章長史的詢問,朱瞻埈也詳詳細細的向他介紹了一番祭祀的流程,並且讓章長史都用心記了下來。

朱瞻埈這番話純粹就是順口扯的胡話,他佈下的陣法陣基早已經被他打入地底,和地脈連接在了一起,除非是山崩地裂、山河改易造成地脈變化,否則這座陣法根本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至於說地面上的鎮物,那只是用來標註陣基的示意物,並沒有什麼實際的作用,只是能夠確保這些地方不至於被人挖開之類的。

畢竟真要有人挖斷了地脈、或者硬生生把陣基從地裡挖出來了什麼的,還是能破壞陣法的。

然而朱瞻埈只是信口胡說,章長史卻真的把這當成了一樁大事,不僅直接用筆將朱瞻埈的話抄在了袖子上,更是打算將祭祀的方法用石碑刻下來,立在那些鎮物旁邊,流傳後世。

(本章完)

第143章 牝雞司晨,惟家之索第73章 五軍都督府第75章 鴛鴦陣改第159章第57章 十萬兩白銀第221章 都家班第88章 定身術第40章 不死藥355.第352章 誅神第217章 班師回朝359.第356章 七絕伐天劍陣第282章 地脈佈陣第311章 昔日二人377.第374章 帶兵進京第163章 一鼓而下第220章 蒙元的喇嘛第242章第309章 忍者爬繩子350.第347章 肉身供佛第109章 大宴儀358.第355章 “淨”天地第100章 挑選法寶第306章 口腹之慾第241章第108章 尚服局第234章 人選第136章 務實與國運第50章 永樂大典第9章 天命變了342.第339章 銀子和黃河第247章 謠言第96章 準備“化龍”357.第354章 淨天地神咒第298章 國運加持第197章 孔家之亂第190章 超發第237章 騎馬第275章 大婚前夜352.第349章344.第341章 財政支出第296章 收服阿青359.第356章 七絕伐天劍陣第114章 彈劾第311章 昔日二人第163章 一鼓而下第98章 化龍丹第163章 一鼓而下339.第336章 鄭王庶長子朱祁鈞第83章 疲兵之策第60章 戶部衙門375.第372章第173章 菱刈金礦322.第319章 神靈屬官第241章第128章 踏海巡卒第237章 騎馬331.第328章 借兵第183章 還朝第64章 副將365.第362章 收穫319.第316章 偷師學藝345.第342章 怎麼花錢374.第371章 戰事終了337.第334章 自負盈虧第76章 朱瞻基借兵第14章 皇帝遇刺359.第356章 七絕伐天劍陣362.第359章第255章 香火封神第267章 收攏人心第68章 長生久視之道第22章 皇帝召見第17章 說服太子妃第241章第134章 小琉球國第61章 朝廷的信譽第293章 洛水巨蛇第127章 朱高燧的心思第150章 攻倭方略第137章 聽濤水閣第118章 父母的關心第69章 人道封神第62章 夜談第240章 兩京制第139章 徐濱第246章 時代變了第228章第140章 眼界不夠開闊第281章 重塑肉身第149章 風調雨順第62章 夜談第158章 登陸濟州島第149章 風調雨順第205章 飲馬河畔第36章 朝堂解惑第216章 大明分羊338.第335章 熱議第31章 東宮的老虎第217章 班師回朝第1章 歡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