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

公元前711年,魯公姬允得羽父攛掇弒君自立,擺其面前第一要事,便是與天下諸侯邦交事宜。

太宰羽父進諫道:“君上新立,需得天下諸侯認可,務必與四周強亂鄰交好,先君隱公盟鄭連齊之邦交方略,深合當下之道,可續行之。除此之外,臣意當加強與宋室之聯絡,爭取與之成盟。與此二邦成盟,中原便是鄭、宋、魯三邦天下,無人敢與我爲敵!”

魯公姬允聞之甚悅,言道:“卿言甚慰孤心,此事有勞太宰費心!”

羽父拜謝,領命言道:“臣謹爲君盡心謀劃!”言訖而退。

拜別魯公,羽父回至府中擬寫邦交盟書,書日:“天道不徇,亂世紛爭不止,戰火所至民不聊生;綱常淪喪,民即無主,臣即無君,各起私心貪慾,不務正己之道;禮制不存,欺君罔世者比比皆是,以致人心不存公道,恰如先古之蠻民;道法缺失,民之行無所制,君之言無所循,致民失德、君欠賢。孤視之痛心疾首,今初晉魯君,秉承先君遺志,亟待續盟諸侯,止兵歇戰救民於水火,彰顯天道猶存;尊周崇王正我之君臣,復修綱常於世;親賢愛民示民行周禮,重現禮制理政;循規蹈矩勸世成方圓,謹以道法治民;願與諸君同心協力,共襄周室覆文武盛世!”

書至鄭地,鄭公姬寐生召集衆臣開朝商議,言日:“魯隱公遇刺身亡,新君姬允即位,衆卿之意魯可續盟否?”

公子呂出而奏日:“弒君篡位之徒,有何可議,舉兵伐之以正天道便是!”

待其說罷,鄭公姬寐生不置可否,肅顏歡向羣臣。

見此,祭足出而奏日:“呂伯之言,臣不敢苟同,中原諸侯宋、衛一家,陳、蔡者觀風之輩耳,鄭欲與其鼎立爭霸中原,倚鄭一邦之力難成大事,可盟者獨餘魯室也,此前鄭、宋數戰大捷,亦仰齊、魯之助,臣意鄭室致霸之路不可失魯,然魯公姬允失德之輩,亦不可深交!”

鄭公姬寐生聞之輕點其頭,而後言道:“卿言亦即孤之意,鄭處中原腹地,四周強鄰樹立,如無盟邦爲後援,鄭室可存否亦爲未知之數,何談開創盛世霸業!”言罷,隨即着令大夫叔詹回書魯室,應其續盟之請。

叔詹領命,而後上言奏道:“今日議及失德之輩姬允,另臣想起另一弒君奪位之主,此人便是楚狂人熊通,現今雄踞荊湘,並數次揮師渡漢,滅權伐隨,將戰火燃近中原,不可不防也!”

聞言,鄭公姬寐生接其言回道:“此事孤亦早考量,孤已下令公孫獲攜重兵把守許邑,嚴密監視楚軍動向,孤只憂心魯室姬允不認隱公之約,索要許邑,其時還之不是,不還亦不是,還之魯室憂其難以匹敵楚軍,不還又恐與魯生惡致霸業垂成!”

聞君之言,叔詹再諫道:“可請復祀周公,卒成祊、田相易之約,再對其即位魯君發書稱賀,並資玉瑕珍器賄之,以示續盟之誠,料想魯室得利,必不以我爲惡,而與我修好!”

鄭公姬生聞之甚悅,着其依言而行,速致信簡與魯。

魯公姬允接獲鄭公回書,閱之知悉鄭室有續盟之意,心中甚是欣慰,然對其獨佔許邑心存芥蒂,遂召太宰羽父商議。

羽父覲見奏日:“鄭室示好於魯,於我大利!其一,鄭公姬寐生身爲周室左卿士,所言所行可視之爲天子授意,今其致書稱賀君上即位,可掩諸侯之口;其二,自周室遷都洛邑,無制於天下,九洲戰火驟起,與鄭同盟東西相守,可無懼於天下;其三,君上言日鄭室獨佔許邑心有不甘,依臣之意,許邑距魯迢迢數百里,治轄甚難,不若奉送與鄭,顯我之大度,使其誠盟於我,再者,楚室日益強盛危及中原,我將許邑奉送與鄭,由其鎮守中原南大門,何樂而不爲耶?”

聞其一習話語,魯公姬允心中釋然,贊日羽父道:“卿觀天下竟能如此透徹,孤之得太宰,猶如魚之得水也!如卿所言,當下孤當何從耶?”

見問,羽父回稟道:“君上胸懷海納百川,不計蠅頭小利,傾重宗廟社稷之任,臣之幸,魯邑百姓之幸也!”

魯公姬允聞言大喜,揮手言道:“太宰勿要再謬讚孤也,且爲孤謀劃之!”

聞言,羽父俯身施禮應諾,繼而回言道:“依臣之意,君上當先收受鄭人所贈玉瑕珍器,應期復祀周公之請,以田換祊穩其心神,而後禮請鄭公赴魯相會,全邦交之禮,以正諸侯視聽!臣意垂邑可也,因其地近宋、衛,鄭、魯修好可震懾二邦,令其日後不敢輕辱我也!”

待其說罷,魯公姬允點頭稱是,言日:“太宰所言甚是,望卿力成此事!”

見說,羽父領命,魯公姬允續問道:“卿既提及宋、衛,可知其收穫孤之續盟信簡,其意下如何?”

羽父搖頭回言道:“宋公與夷久有稱霸中原之心,歷來視鄭、魯爲敵,衛室唯其馬首是瞻,聞言二公接獲君上書簡,當即拒絕君上續盟之請,宋公與夷更是將書簡擲於魯使臉上,言日弒君篡位無德之輩,不屑我盟!”

魯公姬允聞之怒氣填兇,切齒罵道:“匹夫無禮至甚,孤必親往伐之!”說罷,即令羽父備軍出征。

羽父爲之再三規勸,言日新君初立,不宜大興刀兵。

魯公姬允年少氣盛,對其所勸只是不聽,定要伐宋。

羽父拗其不過,只得領命退下籌備。

春二月中旬,路旁野草新芽出土,聞之戰鼓陣陣,馬踏殘花而過,魯軍六萬之衆踏上征程,開啓春秋亂世爭霸新篇章。

宋公與夷聞訊魯室進犯,拍案怒言道:“孤不犯爾,爾竟來尋死,孤正好替天行道,除此逆子!”

言罷,遂令孔父嘉爲先鋒,領精兵兩萬先行,宋公與夷自領中軍四萬緊隨其後。

兩軍會於鄆城,浩浩蕩蕩十餘萬衆,對峙於邊境線。

兩軍愈行愈近,相距一里而止步,各自擺開陣勢,隨之宋公與夷出至陣前喊話,言日:“姬允小兒,何人借膽與爾,竟敢犯我軍威!”

聞之,魯公姬允氣不打一處而來,回言罵道:“宋老匹夫目中無人,速速乞降免爾一死!”言訖退回本陣。

羽父一聲令下,三軍齊出靠向宋軍,宋軍主將孔父嘉亦是長劍一揮,指引三軍迎敵。

兩軍皆將戰車置於前,步卒後之,弓兵再後之,騎兵守兩翼,是爲戰場基本陣法。

轉眼間,兩軍短兵相接,激戰於一處,戰鼓震天齊響,號角競聲長鳴,傳令號旗如浪翻滾,人喊馬斯不絕於耳。

戰約一刻,兩軍勢均力敵,戰居陷入僵持,宋軍主將孔父嘉久經沙場,老謀深算經驗奉,遂與宋公與夷,願領精騎二千,繞敵後側直擊魯公後軍。

宋公與夷對其所奏直言稱讚,準其所行,叮囑其擾亂敵軍陣腳即可,不必死戰。

孔父嘉領命起行,親領二千精騎,密行趕往魯軍後側。

魯公姬允並羽父高居雲車之巔,全神貫注於眼前戰事,絲毫未覺身後有何異樣。

忽聞得後方喊聲起,魯公姬允放眼望去,不知何處躥出一支宋軍,馳馬橫刀直往己處殺來。

羽父見此,恐魯公有失,急命護衛營迎戰宋軍,嚴令拼死退地,以護君上週全。

隨即鳴金撤軍回援後陣,前軍正在激戰,不知其所以然,見後軍一陣騷亂,以爲大敗,紛紛奪路而逃。

宋公與夷於雲車之上見得此狀,知孔父嘉偷襲魯軍後陣得手,亂其軍心過赫然奏效,遂放聲大笑,下令三軍趁勢強攻,誓要一舉擊潰魯軍,擒殺魯公姬允。

羽父見大勢已去,紛亂間帥領護衛營,護得魯公姬允拼死殺出宋軍重圍。

幾經血戰,魯公姬允得以逃脫宋追殺,還都曲阜後,仍自驚魂不定。

戰後清算,此役折去人馬六千餘,逃散着萬餘,輜重糧草更是無可計數。

魯公姬允聞報心痛萬分,悔不聽羽父之言,方至今日之慘敗,遂召其商議,問日:“孤初即位爲君,生平首戰便至慘敗,臣民必不服孤,太宰有何良謀助孤耶?”

見問,羽父回言道:“勝負乃兵家常事,君上不必太過憂心,此戰失利,而至軍心不穩,更加民心惶恐,皆爲預料中之事,君上善加安撫則可,日久必能恢復,臣所慮者乃是天下大勢!”

聞之,魯公姬允即喜又憂,喜者乃是邦中無大事,憂者乃羽父所提之天下大勢,遂問道:“天下大勢若何?”

見問,羽父低頭一陣嘆息,繼而回道:“鄆城大戰,天下皆知,我軍失利,諸侯棄魯從宋者,必不在少數,我則勢孤也,其時天下諸侯羣起而攻之,魯室危矣!”

聞其所言,魯公姬允一陣心驚肉跳,忙問道:“似此,孤當何爲耶?”

見問,羽父緊接話語回道:“當務之急乃是尋求盟邦助我,眼下我可盟之諸侯,亦僅餘鄭、齊二邦,鄭、齊與宋數戰中原,定難互釋前嫌,此乃我之契機也,君上當示好二邦,與其成盟,如此方可保我魯室宗廟無虞!”

聞之,魯公姬允讚道:“卿言極是,孤該從何處着手耶?”

羽父低頭思索一陣,回言道:“前者鄭公致書君上,言日請復祀周公,卒成祊、田相易之約,君上可應其所請,邀其會晤以示續盟之意,卒成魯、鄭盟好。若得成行,則見鄭、齊交好,魯、鄭成盟,齊必親我,得此二邦相助,我何懼於宋、衛,何懼於天下!”

魯公聞之大喜,讚頌羽父大才,有如太公再世,隨即致書鄭公姬寐生,應其復祀周公之請,並邀其越邑會晤。

春末三月初,鄭公姬寐生應邀前往垂邑,魯公姬允出城相迎,置以酒宴,爲其接風洗塵。

席始,魯公姬允舉杯相邀,言道:“鄭公遠涉至此,旅途勞苦艱辛,謹以此酒,慰孤傾敬之心!”

聞言,鄭公姬寐生提杯回道:“鄭、魯世代交好,魯公有請,孤怎敢弗面不至!”說罷,兩人滿飲一樽。

飲罷,魯公姬允置杯於案,續言道:“世人皆言,孤乃弒君奪位之徒,孰知孤之苦與難耶?”說罷,續飲一樽。

鄭公姬寐生出言安撫道:“魯公不必太過憂心,日久見人心,是非功過且留於後人評說!”言訖,舉杯相敬。

魯公姬允禮謝回敬,與其同飲,而後續言道:“鄭公好言相勸,孤心甚慰,然孤失德已成事實,自知無言再祭周公,聞君有意祀奉,孤願將許田奉送與公,勞鄭公代孤略表敬賢忠君之念!”說罷,又再飲得一樽。

鄭公姬寐生接其言回道:“魯公大義存心,孤又豈能藏私,願以祊地換之許田,兼以玉瑕珍器爲補!”說罷,陪飲一樽。

魯公姬允見之,拱手讚道:“人言鄭公大公無私,今日得見,方始信之,孤祈請與鄭成盟,願君許之!”

聞言,鄭公姬寐生拱手回禮,對其言道:“魯公賢而知理,君之言,即孤之意,何敢當請耶?”說罷,魯公姬允大喜,執杯起身,彎腰致謝。

見之,鄭公姬寐生亦起身回禮,繼而二公舉杯相慶,約期夏初四月丁未,越邑再行盟典。

次日,鄭、魯二公並肩出城,談笑風聲好不暢快,同行數裡方纔互別告辭,各擇其道歸至邦裡。

魯公姬允回至曲阜,即令太宰羽父于越邑建造祭壇,務必於半月內建成,以免延誤鄭魯合盟大典。

鄭公姬寐生返邦之後,爲穩固鄭魯同盟,亦尋思奉送魯室一分大禮。

問及羣臣,衆皆言日,魯公新敗於宋,助其雪恥便爲最佳大禮。

聞及衆卿諫言,鄭公姬寐生一時犯難,無從定奪。

難者不在於宋爲敵,鄭、宋爭戰多年已成宿敵,挫宋亦利鄭室中原爭霸,鄭公姬寐生樂而爲之。

如何挫宋方爲難處,宋軍近日大敗魯師,兵鋒正盛,起軍伐之恐難取勝!爲此,鄭公姬寐閉門苦思數日無果,一日信步,路間偶遇宋公子子馮,計由心起頓生良策。

鄭公姬寐生遂邀其同路而行,行間隨問道:“公子出居鄭室業近十載,衣食起居可還妥否?”

公子子馮於其身側拱手致謝,回言道:“吾本流方之人,落魄至此,承盟鄭公厚恩,使吾得以寄居貴地,苟延殘喘活命至今,何敢奢求過甚!”

聞之,鄭公姬寐生點頭贊日:“公子可忍常人之不能忍,能容常人之不能容,實乃大丈夫是也!”

聞及所言,公子子馮再謝回言道:“鄭公謬讚也!”待其說罷,鄭公姬寐生續言道:“孤觀公子絕非池中之物,試問公子可曾想過重返宋室?”

見問,公子子馮嘆言回道:“豈能不想,奈何父君傳位與夷,敕令吾與左師脖生前不可與之相見,死後不可前往祭祀,重返宋室此生不可望也!”

聞其如是說,鄭公姬寐生出言撫慰道:“公子休要如此悲觀,汝若真有此想,孤可助汝一臂之力!”

聞言,公子子馮拜謝,問日:“敢請示下,公欲如何助吾耶?”

見問,鄭公姬寐生斂顏正色回道:“十載而過,宋穆公遺志恐已無人記得,公子返宋最大障礙乃是司馬孔父嘉,此人乃宋穆公欽點託孤大臣,必定不允汝歸宋境,由是此人不除皆爲空談!”

聞其所言,公子子馮心涼半截,攤手拂袖言道:“如公所言,司馬孔父嘉統領宋室三軍,吾一落魄公子,如何與之相抗耶?”

聞之,鄭公姬寐生緩言慰道:“公子有心,世無難事也!孤聞宋室大夫華父督與司馬孔父嘉同朝爲臣,皆爲兩朝元老,然司馬孔父嘉深得宋公與夷器重,冠以三軍統帥,大夫華父督則備受冷落,爲此滿腹怨言,公子可利此良機,除去孔父嘉!”

公子子馮聞之,仍是不解,問日:“如何行事?敢請鄭公教吾!”

鄭公姬寐生止步停行,凝視公子子馮,對其言道:“此前不久,宋師大敗魯軍,公子可借稱賀之名,攜珍香眷返宋朝覲,伺機說通大夫華父督,與汝裡應外和共襄大事!”

聞其所言,公子子馮恍然大悟,拱手拜謝,語稱事成之後,定當重金禮謝鄭公今日賜言,說罷轉身退下。

鄭公姬寐生駐身於後,望其聲影走遠,大事可期終展笑顏。

轉眼即至夏四月,初旬,鄭公姬寐生擺駕出行,東出新鄭,赴越邑會盟之約。

丁未日,鄭公姬寐生行抵越城。魯公姬允先期抵達,已於越城等侯多日,已爲鄭公姬寐生安排好起居行址,見其駕至,即令人前往接引至住處暫歇。

入夜又置宴爲其接風洗塵,席間鄭公姬寐生與其淺談了些來日盟典禮節,爲不誤來日盟典,早早便辭別魯公,返回住處歇息。

次日,二人同期而至祭場,場中設有祭壇一座,四周置席是爲觀禮臺。

觀禮者,多爲魯室屬邦,如紀、騰、許、薛等。太宰孔父職任司禮,及至二公行至壇下,開口宣道:“盟典啓辰!”

聞宣,二公彎腰面朝諸衆施以一禮。

待其禮閉,太宰羽父在宣道:“宣讀盟約!”言罷,贊簡頌日:“承天之意,合萬之心;鄭魯誓盟,戮力同心;崇周靖亂,下禮黎民;永世互尊,再造盛世!“

閱畢合卷,再宣道:“祭天!”

待其音落,禮樂響起,二公攜手同登祭壇。

不多時,二公行至壇頂,各取一樽,雙手託之,高舉過頂,朝天一擺,祭灑香案!

祭天禮閉,太宰羽父又宣道:“祈地!”

聞及所言,二公落杯於案再取一樽,低託至臍,彎腰再拜,祭灑案下!

祈地禮成,太宰羽父續宣道:“誓盟!”

獲言,二公放落空杯取其三樽,轉身相對,託樽平胸,互施一禮,齊聲言日:“渝盟背誓者,天人共戮,宗廟盡毀壞無享其邦!”言訖,各自飲盡杯中之酒。

繼而轉身,再朝香案神位敬禮,三拜而止。

至此,壇下太宰羽父最後宣道:“禮畢!”

觀禮臺上諸盡皆起身,鼓掌相賀,壇上二公見此,舉杯相敬。

繼而二公緩步走下祭壇,落座與衆同飲,至夜方散。

次日,鄭公姬寐生辭別魯公,擺駕返鄭自不必說。

且說宋公子子馮,自得鄭公姬寐生授言,籌得金千金,絕色女眷一名,於鄭公赴越不久,亦起行往宋。

入得商丘拜帖請見,獲宋公與夷議事大廳召見。

公子子馮攜禮前往,入得廳堂集衆卿目光於一身,行抵君前十步而止,繼而跪拜於地,行以君臣大禮。

未待其起聲,司馬孔父嘉厲聲責問到:“穆公遺詔,公子與勃至死不得返宋,汝何敢違抗君名耶?甲士何在,託將出去,斬之!”

聞言,公子子馮不動聲色赴地不起。

及至甲士走至身後,宋公與夷拂袖攔下,對之諸卿言日:“將死之人,取其性命,不急於一時,且聽其如何說法!”言訖,又對堂公子子馮言日:“汝何以至宋,起身回話!”得君授命,公子子馮緩緩起身,拱手回言道:“下臣非爲不知先君遺命,今冒死請見,實爲君上故!”

聞其所言,宋公於夷冷笑連連,續問道:“汝且試言如何爲孤乎?”

見問,公子子馮緩緩道來:“君上即掌宋室十載,歷大小十一戰,前者十戰盡屬敗績,天下皆言宋師無能,及至日前,君上親征大勝魯軍,使我宋室得以揚眉吐氣,如此大快人心之事,吾身爲宋臣,縱死亦要親至稱賀,以此告知天下,宋師雄風仍在,使之諸候莫敢欺我!”

宋公與夷冷顏笑道:“念汝忠君系邦之心,不予問罪,着汝速速離宋,及後未得詔言不得返宋,如有再犯,定斬不饒!”

聞言,公子子馮拜謝,接其言道:“謹謝君上不殺之恩,此次入宋所攜千金願,權做賀禮敬獻君上,更於洛動覓得絕色佳人一名,臣意奉君爲妾,願君上納之!”

聞言,宋公與夷大笑回道:“千金納入府庫,女眷遍賜與司馬爲妾,此役司馬勇襲敵後功不可沒,美人配英雄,日後定成佳話!”

聞言,司馬孔父嘉施禮拜謝。

隨之,公子子馮拜退,言日:“餘願已了,臣謹告退,就此離宋,不敢多做逗留!”言訖,轉身退去。

宋公與夷負手駐立而觀,司馬孔父嘉怒目相送,望其身影走遠,二人絕未想道,日後性命均系此人之手。

出得宮門,將近驛館之時,突從巷中竄出一人,攔於車前。

公子子馮定睛望去,攔路之人乃是大夫華夫督,遂快步下車,上前獻禮。

來至大夫華夫督跟前,公子子馮俯身子拜,言道:“不意衝撞大夫,小子死罪,大夫可曾受傷耶?”

聞言,大夫華夫督嘖嘖稱讚,回言到:“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十載磨礪,公子處事竟能圓滑至此,堂上一翻稱讚,可使君臣無言,千金佳人更是化解仇家敵意,其女美顏動人,老夫觀之亦生納妾之意也!”

公子子馮拜謝,回言道:“此處非說話之地,祈請大夫隨我而往!”說罷,伸手邀請大夫華父督與其同行。

車至驛館,二人尋得一僻靜雅間,相對而坐。

公子子馮端壺爲其斟酒,隨而言道:“大夫爲何不在府中歇息,而往路中攔下小子車駕耶?”

聞之,大夫華夫督對其所言置之不理,自顧言道:“公子當真不知老夫爲何截道攔車乎?其他不言,只問公子此次返宋是否爲爭位而來?”

聞言,公子子馮反問道:“大夫何出此言耶?”

見問,大夫華父督回道:“公子乃先君嫡出,有屬長子,宋室宗廟理應由汝繼承,皆因小人進讒,公子無端被其流放他國,長達十年之久,稍有雄心者,必定返邦爭位,今於大堂觀得公子言行進退自如,可見公子爭位之心,謂乎不只稍有雄心也!”

見其出言挑明,公子子馮接其話語言道:“即位爲君誰人不想,只可惜軍政皆在其手,無能爲力罷了!”

見說,大夫華父督提杯相邀,言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老夫可爲公子謀乎?”

聞言,公子子馮亦提杯回敬,回言道:“求之不得,願聞大夫高論!”說罷,二人同飲一樽。

落杯於案,大夫華父督起身禮拜道:“老夫自有謀劃,公子知之愈少,於公子愈安全,祈請公子速速離宋,以免爲奸人所害!”

聞言,公子子馮亦起身回禮拜謝,言道:“事成與否,全在大夫之手,小子在此謝過!”

待其言罷,大夫華父督轉身而退,公子子馮亦於夜間起行離宋。

返程路上,遭遇大雨突襲,連下十日不止,原野之上白茫茫一片,盡成汪洋。

公子子馮車駕爲洪水所困,只得於穎成暫歇。

此次洪災覆蓋面積之廣古所罕見,中原幾無寸土乾地,受難百姓爭相涌往高地,望之拖家帶口,布衣濫衫飢腸轆轆,其景好不淒涼。

鄭公姬寐生治災佈告高懸城頭,嚴令各州府官員妥善安置災民,攜領州府守軍治水保苗,務必保證今秋百姓食糧得以入倉。

由是於別邦不同,僅可於鄭地見之軍民同心攜手抗洪壯舉。

大雨半月而止,中原大地盡皆被淹,鄭、宋、魯受災至甚。

鄭室內因治災得道,保得半數糧苗,可保今歲百姓口糧,免生饑荒。

宋、魯則因坐視不理,千頃良田全爲洪水浸沒,百姓今歲定將無糧果腹,勢成饑荒而至百姓逃散至別邦。

得知災情,鄭公姬寐生親自領兵押送千石糧食赴魯賑災,只因鄭、魯新盟,穩固盟邦而爲之。

得其所賑,魯公姬允欣喜不已,意欲大排宴席款待鄭公姬寐生,被其婉拒,言之天降大災,百姓無以爲食物,切勿鋪張浪費。

魯公姬允受其所教自愧不已,辦理完交接,目送其鄭軍車隊返邦,自顧嘆日:“爲君若此,夫復何求!“隨即下令魯室上下潛心救災,若有怠誤者,必定嚴懲不怠。

中原洪水爲患,諸侯各自救災,焦頭爛額之際,西北晉室內亂再生戰端,晉侯姬光侵陘庭之田,陘庭盟南鄙啓曲沃武公伐翼,欲知詳情,且看下回分解。

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30章 鄭室伐盟向 曲沃囚晉侯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08章 魯莒釋前嫌 鄭衛復興兵第012章 鄭燕戰制邑 宋兵圍長葛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13章 以利連齊魯 憑威服陳蔡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47章 北杏齊始霸 會柯魯索遂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39章 亂點鴛鴦譜 難續亂世情第042章 文姜三勸兄 無知禍弒父第059章 西出徵有戎 東進伐贏徐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06章 盟宋魯交戎 討滑鄭伐衛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13章 以利連齊魯 憑威服陳蔡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07章 東海起波瀾 中原興刀兵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26章 師徒祭紀城 鄭齊悍九州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29章 紀子諮齊魯 蔡侯謀陳鄭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29章 紀子諮齊魯 蔡侯謀陳鄭第001章 千金買一笑 烽火戲諸侯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29章 紀子諮齊魯 蔡侯謀陳鄭第014章 連齊魯伐邾 和宋鄭盟陳第012章 鄭燕戰制邑 宋兵圍長葛第011章 衛石臘滅親 晉莊伯逆君第026章 師徒祭紀城 鄭齊悍九州第015章 齊公平宋衛 鄭伯謀陳魯第005章 鄢地手足殘 黃泉母子情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39章 亂點鴛鴦譜 難續亂世情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47章 北杏齊始霸 會柯魯索遂第014章 連齊魯伐邾 和宋鄭盟陳第053章 楚熊貲徵巴 齊小白伐魯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24章 攘外徵匪戎 安內戰逆芮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05章 鄢地手足殘 黃泉母子情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45章 乘丘魯卻宋 莘邑楚侵蔡第037章 宋莊公雪恥 諸侯三伐鄭第030章 鄭室伐盟向 曲沃囚晉侯第052章 齊幽盟天下 王饗宥諸侯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37章 宋莊公雪恥 諸侯三伐鄭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第009章 周鄭互交質 宋衛陷內患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43章 齊後爭君權 魯師出中原第054章 五大夫亂周 鄭虢力勤王第036章 姬突鬧九洲 屈暇隕羅地第056章 齊魯消宿怨 享見一家親第039章 亂點鴛鴦譜 難續亂世情第053章 楚熊貲徵巴 齊小白伐魯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52章 齊幽盟天下 王饗宥諸侯第009章 周鄭互交質 宋衛陷內患第014章 連齊魯伐邾 和宋鄭盟陳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18章 鄭子都陷忠 魯羽父弒君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第007章 東海起波瀾 中原興刀兵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55章 鄭勤王失政 陳殺子落恨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07章 東海起波瀾 中原興刀兵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52章 齊幽盟天下 王饗宥諸侯第025章 亂世君臣惡 五父弒兄侄第045章 乘丘魯卻宋 莘邑楚侵蔡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53章 楚熊貲徵巴 齊小白伐魯第029章 紀子諮齊魯 蔡侯謀陳鄭第036章 姬突鬧九洲 屈暇隕羅地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39章 亂點鴛鴦譜 難續亂世情第053章 楚熊貲徵巴 齊小白伐魯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07章 東海起波瀾 中原興刀兵第012章 鄭燕戰制邑 宋兵圍長葛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44章 乾時落敗名 長勺復威望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58章 晉亂弒族親 魯水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