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

公元前714年,陽春三月久遇霖雨,七日七夜未見間歇,洛水猛漲,兩岸良田盡爲大水浸沒,王室洛邑是爲重災區。

隨之又降大雪七日,以致山封路阻,諸侯供賦未能按時送至,王室官員盡皆食不果腹洛邑百姓更甚!

連年戰亂加之苛絹重賦,度冬餘糧早已耗盡,逢春便見滿野覓食百姓。

現遇反季大雪,望遍四野滿目蒼白,洛邑百姓苦於生計,只得易子而食!

睹此慘狀,周王姬林廟堂朝會之上怒罵羣臣,言道:“大周曆世三百餘載,何曾落得如此悽慘之境,皆是爾等輔國不力!”說罷,長吁一氣,續言道:“秦文衛武,二公如得一人在世助孤,洛邑王畿亦不至落得今日困境。當世諸侯百官,僅有齊公可與之比擬,惜其志不在此,未能任職廟堂,爲孤出謀劃策也!”

一翻感嘆過後,周王姬林轉身側座王位之上,手扶王椅低頭不語。

羣臣見狀亦無人敢冒王威上言,良久無人做聲。

末了,周公黑肩出列奏道:“吾王明鑑,齊公雖仁,然其遠處東海之濱,遠水難解近渴!臣觀當下時局雖是混亂,然吾王仍爲天下共主,或可檄文臨近諸侯資糧賑災,以解燃眉之急!”

聞言,周王姬林緩緩起身,回道:“依卿所言,由卿主事且試行之!”

說罷,輕擺其手示意退朝,既而轉身退入後宮。

羣臣亦隨之悻悻離去,僅剩周公肅立堂中,良久見其俯身一拜,轉身獨自離去。

次日,十數騎快馬由洛城四門駛出,身攜王命檄文馳往各地諸侯,傳達賑災旨意。

鄭室相鄰,最先接獲檄文,鄭公姬寐生當既下令調撥軍糧千石,命公子姬忽帥部押赴洛邑。

後續接獲檄文諸侯,如魯、衛、陳、蔡者,或多或少皆向洛邑許以錢糧資助。

維有宋室對此置若罔聞,宋公與夷更是放言,話稱王室昏聵,東周無道,以致天降大災加以懲戒,諸侯若是伸以援手,便是有違天意,途自引災耳!遂絕王使,拒其賑災之請。

不日,宋室如此行徑傳遍天下,遭至諸侯怒罵指責。然有一人聞之面顯悅色,此人乃是鄭公姬寐生。

廟堂朝會上,鄭公姬寐生宣道:“天降大災,洛邑受困,天下諸侯無不側目申以援手。唯有宋室閉目以對,至天下蒼生於不顧,更出惡語藐視王權,其心可誅。孤欲爲王出征,討伐宋桀,替天行道!此戰旨在勤王護民彰顯王道,須得全勝方可震懾不法之徒,諸卿可有良策助孤?”

話音落下,堂下羣臣突聞此言亦是措手不急,相互議論紛紛。

見狀,鄭公姬寐生端座君位肅面以對。

一翻議論過後,大夫公子呂出列奏道:“臣以爲君上此舉不妥!目下,吾與宋邦交好,合盟至今不過一載,此時突起戰事,恐惹諸侯非議!”

待其說罷,羣臣紛紛稱是,鄭公姬寐生聞言不置可否,目掃堂下百官,只見上卿祭足獨立列首低頭不語。

此時祭足緩緩擡頭,瞥見君上目光聚集於己一身,立時會意,出列相駁:“公子此言差矣,吾實是不敢苟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畿受困,天下諸侯莫不對其資財賑糧,唯有宋公逆道而行,實乃亂臣賊子。君上出兵伐宋,上合天意,下得民心,何來不妥?”

一習話語說得公子呂無可反駁。

鄭公姬寐生聞言,笑點其頭,繼而轉顧羣臣,言道:“衆卿可還有異議?”

見問,羣臣默然,拜道稱是。

鄭公姬寐生續言道:“既無異議,着衆卿全力備戰,擇日出徵宋地。諸卿且先退下準備,祭卿稍留,孤有話與汝說。”

待其說罷,羣臣領命退去,餘留祭足立於大堂。

待百官退盡,鄭公姬寐生攜上卿祭足行於後府花園。

鄭公姬寐生謂對祭足言道:“滿堂文武,知我者祭子也!”

祭足拱手回道:“君上過獎也,今天下大勢,明眼之人一觀,便知鄭宋難免一戰!”

聞言,鄭公姬寐生問道:“何以見得?”

見問,祭足緊隨其後,回道:“亂世當道,羣雄並起,四方諸侯皆生爭霸之心,君上必也屬其中。然鄭室爭霸之路較之他邦更爲艱難。鄭處於四戰之地,南有蠻楚、北有強晉、西有東周,東鄰衛、曹、宋、陳、蔡諸家,欺周恐惹天下反鄭,伐楚恐力不能及,攻晉又恐時久不下,唯有向東擴張。東方諸邦中,宋室爵尊富有,在東方諸侯中極具號召力,如若伐宋得勝,使其臣服於我,則衛、曹、陳轉瞬、蔡等諸侯便可不戰而將其降服!”

聞言,鄭公姬寐生輕點其頭,以示贊同,繼而問道:“祭子所言極是!然宋室財富兵廣,雖經州籲之亂,其實力仍不容小覷,勝之絕非易事。祭子可有良策解之?”

待其說罷,祭足緊接其話音回道:“君上所慮甚是,臣苦想多日,思得一策,說與君上斟酌。君上現今仍爲王室左卿士,不若利此之便,假借王命,召集天下諸侯共同發兵伐宋,任其是三頭六臂,亦絕難阻擋!”

鄭公姬寐生聞言止步,對其大加讚賞道:“祭子大才,鄭室之棟樑也!孤即刻檄文發往諸侯,倚王命而令諸侯發兵。倘若彼此伐宋得勝,祭卿定居頭功!”

聞言,祭足躬身大拜,惶恐謝恩。

見狀,鄭公姬寐生撫卹一翻,邀其同行。

君臣二人信步花園,暢談天下!

次日,信使快馬馳往四方諸侯傳命。

三日過後,諸侯回表紛至,除少數親宋諸侯、如衛、蔡、許、勳者,未奉王命外,餘皆紛紛響應起兵。

鄭公姬寐生獲訊大喜,隨即頒命,拜穎考叔爲將,令其領軍三萬,擇日開赴宋境,並派出哨探,前往打探各諸侯起兵消息。

事隔七日,哨探回報,四方諸侯盡皆按兵不動,伐宋大略陷入兩難之境。

鄭公姬寐生聞此亦是頭疼不已。

正值此時,侍臣傳上上卿祭子奏表。

鄭公姬寐生一把接過,展卷閱之,書日:

“愚臣近日偶感風寒,止能臥榻,由是未能親謀君面,臣之罪也,謹以叩首謝罪,祈請君上赦臣之過!時聞勤王檄文發出,諸侯按兵不發,屬臣預料之中,不足爲怪。蠻楚雄據鄭南,歷來不屑與我中原諸侯爲伍,未奉王命出兵,當屬情理之中;北地亂晉,自文候薨沒,便內患不止,自顧尚且無暇,何有閒情顧他邦之事?西鄰成周,孱弱不堪,自保尚難,且春災未消,亦難舉兵。諸如秦、燕、吳、越者,遠離中原,自難發兵助我。友者如齊、魯,坐山觀虎鬥之徒,又怎可輕易發兵助我,餘皆小邦,不堪與論。由此觀之,君上所發檄文似無實效。然,依臣觀之實則不然:其一,得知伐宋一事,諸侯雖未發兵助我,然亦未舉兵反我,如此,我伐宋之時可無後顧之憂;其二,奉王命討伐叛逆,可正出師之名,盡得民心,如此,勿需諸侯相助,君上亦可輕勝宋兵。臣意不若趁此良機,突襲宋室邊境開封、蘭考。若下此二城,既可漲軍中銳氣,爲我大舉伐宋奠定基石,亦可藉此查探諸侯動向,其時再觀時局伺機而動。愚臣不材,諫以數言,以君上裁決,叩首敬拜!”

鄭公姬寐生一氣閱完,對其大加讚賞,言日:“祭子大略,孤不及也!”

說罷,轉身喚過貼身侍臣,令其傳命新鄭大營,着穎考叔即日起兵,密行奔襲宋地開封、蘭考,封其爲大將軍,原繁、泄駕副之隨行。

黃昏時段,穎考叔接或君命,不及造飯,急鳴號角,整軍出征。

行將入夜,穎考叔大軍三萬浩浩蕩蕩開出新鄭,急速奔赴宋地開封。

此時鄭公姬寐生亦於城樓觀望,此戰乃制霸中原之首戰,關乎伐宋大業成敗。

若勝,則可挫敵銳氣,漲我軍威,繼而破蘭考,盡得兩城糧草,由此鄭軍便可長驅直入,南下直逼宋都商丘。

若敗,則軍心盡失,諸侯反水,且糧草供續不濟,宋軍必會尾隨追擊,大舉發兵西進伐鄭,諸侯亦會趁火打劫助宋伐鄭,由是新鄭危矣!

鄭公姬寐生心中思緒萬千,立於如血夕陽下,獨倚城樓,遠望出征大軍,寄與期望許以願景,直待至最後一員兵甲離城,方纔緩緩下樓。

然勝負關鍵乃在爲將者,臨時受命,倉促起兵,穎考叔肩上重擔可想而知。

行軍路上,穎考叔亦未停止思考如何攻取開封。

此戰重在速戰速決,可開封城堅池深,速取談何容易。

然有一點宋兵難料,便是鄭軍密行奔襲之舉,利用得當,速下開封亦非不可。

穎考叔苦思無果,便引原繁、泄駕二將,駐馬山頭,查視行軍情形。

忽見山下一步卒,因其年事已高,加之長途急行,不堪重負,以至腳下有失,將前方士甲撞倒於泥濘之中。

倒地士卒起身便上前去訓斥老卒。

老卒知有錯在先,連聲致歉。

然倒地士卒仍是不依不饒,斥令老卒爲其揹負行囊。

老卒無奈接過行囊,欲加於自身,爲其揹負。

老卒身後士卒見狀,份份上前斥責倒地士卒無禮,由是爭吵開來。

見到此處,副將原繁、泄駕早已是按捺不住,欲拿住惹事士卒問罪。

二騎快馬飛下山頭,令人縛下倒地士卒,斥令伐俸一月,押赴糧草營押運糧草。

山下事閉,穎考叔若有所思,仍舊駐馬山頭不動。

忽然腦中靈光閃過,計上心來,繼而飛馬下山,來至老者跟前。

下馬上前詢道:“敢問袍哥尊名?從軍幾許耶?”

老卒受寵若驚,趕忙拱手施禮,答道:“回將軍,小人賤名辛徵,從軍已二十有一載,跟隨將軍征伐列邦,歷經大小近百戰,每戰小人屬營定爲先鋒,憶及當年下鄶城、破聯軍,那叫一個酣暢淋漓!”

說罷,低頭一陣憨笑,隨之落下兩行濁淚。

穎考叔見之,上前撫其肩,慰道:“袍哥何故如此耶?可是爲方纔之事?”

聞言,老卒辛徵搖頭擺手,接其言道:“非也,非也!小人萬不敢做此想,小人傷感乃是憶及往事所至!”

待其說罷,穎考叔續問道:“何也?”

見問,老卒直言回道:“小人所屬先鋒營,當年五百壯勇跟隨將軍征戰四方,衝鋒陷陣必於陣首,斬敵之首亦長居榜首不下,敵兵聞吾營名無不喪膽!然歲月無情,當年壯勇皆成今日暮卒,五百袍澤手足戰死二百餘,傷病至死百餘,至今只剩得百餘人。小人亦知戰場已非我等眷念之所,遂領着百餘暮勇退居後勤,略盡綿薄之力。衝鋒陷陣之事便交予後輩壯勇!”

聞言,穎考叔大加讚賞道:“鄭室得以立足中原,稱雄一方,皆仰諸位之功!此戰還朝,老夫定於君前,爲汝等請功晉爵!”

面對上將直言嘉獎,老卒辛徵不爲所動,拱手請命倒:“尺寸之功,不敢言大,將軍切莫折煞小人也!小人僅有一請,望將軍應準。”

見說,穎考叔愈加讚賞,扶其起身,果斷應道:“但說無妨!”

老卒辛徵不假思索,接其言道:“今奉命奔襲開封,路途遙遠以至體力不支,撞倒前排甲士,實乃老夫之過也!懇請將軍降罪,讓其沙場殺敵立功!沙場爭鋒,吾輩老朽可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開封城固,是時定是血戰一場,多員兵勇,便多一次破城機會。”

一習話語說得誠懇有加,穎考叔當即應準道:“便依袍哥之言,然豎子不知禮孝,不可不教之,先調其前往糧草營錘鍊數日,戰前恢復原職!”

聞言,老卒辛徵拱手拜道:“將軍英明,小人拜謝!”

穎考叔笑顏將其扶起,單手執馬,挽其臂,與其同行,邊行邊言道:“此次奔襲開封,若是強攻城頭,依現有兵力,急切間恐難取下,需汝等以助老夫一臂之力,不知汝等還願爲我效力否?”

見問,老卒辛徵激奮回道:“敢請下令,吾等隨時候命,萬死不辭!”

待其說罷,穎考叔肅顏接道:“年華遲暮,豪情未減,壯哉!”說罷,二人繼續前行,穎考叔向其受與功城大計,老卒辛徵領命而退。

告別穎考叔,老卒辛徵隨即召集舊部,令其前往各營遴選暮勇五百待命。

說回穎考叔,經整夜急行,大軍距開封行程不過百里。

天剛放曉,主將穎考叔下令埋鍋造飯就地休整。隨之攜同副將祝聃、泄駕登上營區附近高地查看地勢。

遙瞰開封,一馬平川,唯有東門鄰近突起兩處山丘,峰間引出一條護城河,環繞城周。

三人駐馬高坡,穎考叔謂顧左右問道:“開封距此已不過百里,汝等是否已有破城良策?”

聞言二將引馬向前,副將原繁當先回到:“觀此地形,屬下以爲,要取開封非強攻取城不可,除此別無他法!”

此方言罷,副將泄駕接其話音言道:“屬下亦是此意。開封守軍不過五千,見我三萬大軍殺到,定會避城不出,據險死守以待援軍。”

聞得二將所言,穎考叔雙目緊盯前方,言道:“開封城高三丈,池深九尺,若是強攻硬取,我軍勢必損兵折將,半數鄭卒兵勇殞命城下,非上善之策也!”

說罷,穎考叔低頭望向營區,繼而續言道:“襲取開封,老夫已有謀劃,二將聽令!”

聞言,二將齊聲應道:“在!”

穎考叔續言道:“着左將軍原繁,領步卒一萬,於今夜子時起行,辰時之前佔據東門兩座山丘,設伏其中,以狼煙爲號,但見西門火起,汝等趁其不備就勢攻取東門!”

聞罷,副將原繁拱手應道:“屬下領命!”

說罷,調轉馬頭馳下山去也。

待其走遠,副將泄駕拱手請命道:“屬下請命主攻西門!”

見說,穎考叔揮手回道:“西門誘敵老夫另有安排,汝領戰車五千乘,於長葛城西三十里設伏,待宋兵追至,斷其退路,盡殲追兵。”

聞言,泄駕拱手領命,言道:“謹遵將令!”

說罷,亦策馬離去,入營點兵備戰。

穎考叔單騎駐立山頭,擡首遠嘹開封,伐宋首戰一觸即發。

次日破曉,鄭軍大營校場,老卒辛徵披甲按劍挺立將臺,五百暮勇執馬挺槍列陣臺下,橫豎成行肅穆威凜。

辛徵將臺訓示道:“承蒙將軍不棄,不以吾等年邁而委以重任。此次伐宋,奔襲開封,吾等奉命首戰西門。諸君及吾,均已從軍數十載,東征西討歷經百餘戰,吾等得以苟活至今,老天垂悻也!此去恐難全身而退,或爲吾等最後一戰,試問諸君可有膽否?”

聞言,五百暮勇齊聲吼道:“生死不懼,誓下開封!”

見此,老卒辛徵按鞘抽出配劍,鋒指長天令道:“出發!”

臺下暮勇紛紛翻身上馬,調轉馬頭駛出大營。

老卒辛徵亦緊隨其後,拉過戰馬飛馳追上前去。 ωωω ▲тTk Λn ▲¢ Ο

旭日東昇,辛徵領軍行止有序,不過一個時辰,便抵開封城下。

辛徵下令穩住住陣腳擺開陣勢,飛箭縛上戰表投入城中,靜侯敵軍出城決戰。

城中守將乃是宋室戍邊大將蘇懿,曾先後參與多次宋衛聯軍伐鄭大戰,後得宋公賞識,令其鎮守開封。

突聞鄭兵來犯,蘇懿下令全城備戰,繼而登上城樓,查看敵情。

望下城去,見僅有五百老卒城前叫戰,遂不以爲意,下令副將宋啓攜精騎五百前往殲敵。

宋啓應諾,下城點兵,頃刻間,兩軍對壘城下。

一方鬆散輕敵,戰意全無;一方生死不顧,戰意盎然,勝負已見分曉。

望見宋兵出戰,鄭將辛徵緩緩抽出長劍,不待敵將喊話,揮劍拍馬當先衝出陣去。

其身後暮勇見主將離陣,亦隨之殺出,個個猶如下山猛虎,逢敵便斬所向披靡。

宋軍觸不及防,主將宋啓領兵倉促迎敵,僅有招架之功,豪無還手之力。

歷經半個時辰激烈廝殺,老卒辛徵領兵全殲宋軍,活捉宋將宋啓。

衆人將其綁縛押伏於地,辛徵拔劍向前,面對向開封城門,揮劍削其首級斬於陣前。

開封守將蘇懿見此,怒掌石城面色鐵青,破口大罵道:“豎子匹夫,竟敢如此辱我,吾必屠盡來犯賊子!”說罷,徑直下城,領兵傾城而出。

五千宋兵如潮水般涌出城門。

辛徵見此,分出一半兵力迎敵,繼而翻身上馬,攜另半數士卒壓陣。

鄭軍暮勇個個滿臉血污,面對蘇懿大軍撲來毫無畏懼之色。

辛徵一聲令下,二百暮卒皆如離弦之箭,飛馬殺向宋軍,五千宋軍竟被二百暮卒攪得陣腳大亂。

然兩軍數量懸殊巨大,不到半個時辰,鄭軍暮勇盡數倒於宋兵槍下。

辛徵見此滿面肅然,按劍駐馬下令燃起狼煙,繼而且戰且退,拽引宋軍遠離城池。

此時,山間伏兵原繁所部,見西門狼煙信號升起,迅疾起兵攻破東門,佔守全城。

蘇懿望見城中火起,方知中計,欲待回軍援救,不料鄭將泄架領軍殺到,被其團團圍死。

宋將蘇懿數次帥部突圍未果,知其大勢已去,爲當初輕敵冒進之舉後悔不已。

鄭軍戰車橫衝直撞,斃敵二千餘,逐步縮小包圍圈。

剩餘宋兵見突圍無望,由是戰意全無,盡皆棄刃降鄭,主將蘇懿不甘淪爲降兵俘虜,飲恨吞劍,遺命沙場。

至此,巍巍開封古城,不到一天時間,便爲穎考叔奇謀所破,易主鄭室。

戰後清算,開封一戰殲敵三千,俘虜二千餘,獲取糧草輜重無數。

暮勇先鋒營損失較爲慘重,出征時爲五百之衆,得以回營者僅有數十人。

老將辛徵爲保殘部後撤,引數十騎斷後迎敵,終因寡不敵衆,盡數隕命疆場。

爲表其功,穎考叔命人於西門外立起一座功德碑,以此紀念戰死英烈,而後上表新鄭,爲其邀功進爵以安其後。

鄭公姬寐生世之明主,悉知表奏,無不一一應準。

由是軍心振奮,主將穎考叔欲皆開封首勝之利,發兵蘭考,繼而南下直搗宋都商丘。

然事與願違,大軍剛剛起行,便從新鄭傳來緊急軍情,北地狄戎趁其攻宋兵圍新鄭,意圖攻破新鄭叩啓王室洛邑東大門,將其變作第二座鎬京城。

聞訊,穎考叔急命大軍停止前行,後軍變前軍,調頭援救新鄭。

自鎬京一戰,狄戎大軍元氣大傷,只得退居漠北,未敢再踏足中原半步。

後又與新晉諸侯秦室拉鋸爭戰數十載,任憑鄭公姬寐生機關算盡,亦未曾想到漠北狄戎此時趁機發兵再入中原。

事已至此,多思無用,如何退敵方是頭等大事,鄭公姬寐生連夜召見百官。

上卿祭足上言道:“賊軍勢大,吾主切不可與之硬碰!戎匪素來軍紀鬆散,盡皆勇而無謀之輩,臣略施小計便可退敵!”

鄭公姬寐生聞言點頭贊同,繼而言道:“戎匪窺視中原,已非數日之久,此患不除,孤心難安,務必藉此,一戰滅之!”豪言說罷,鄭公姬寐生凝神屏息,轉而言道:“然戎匪攜數萬之衆來犯,其實力不容小覷,且戎兵精騎射,我軍善陣戰,與之對戰,恐其繞過我軍兵鋒,偷襲後方城池,諸卿可有良策解之?”

見問,堂下百官各自商議,而後公子突上奏道:“臣以爲,戎匪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可使騎兵出關迎敵,接戰便退,拋以財貨誘敵追擊。戎匪前軍見獲,必輕敵貿進隨後追趕,而其後軍無利,定會遲緩行軍,由是拉出行軍長龍。如此君上可於其路上,設伏兵三處,一路斷其首,一路斬其腰,一路阻其尾,將其分隔開來,前後夾擊,戎匪插翅難逃也!”

鄭公姬寐生聞言大喜,回道:“此計甚善,誰敢出關迎戰誘敵!”

話音剛落,小將祝聃搶先領命道:“屬下願往,敢請精騎五千出關,事若不成,提頭來見!”

鄭公姬寐生聞之甚感欣慰,當堂頒下口諭:“着公子突領將軍印,統領車步大軍三萬擇地設伏;着祝聃爲先鋒大將,領精騎五千迎戰戎匪,誘敵深入,祭足壓鎮後方調度糧草。”

大計議定,君臣同心各司其事,三日內,戰前事宜皆以完備。

秋八月二十,主將公子突統領統領車步大軍,兵分三路開出新鄭大營,一路兵發延津峽谷,一路遊抵穎水兩岸,一路出關隱於制邑密林,各部據險設伏待敵。

八月二十六,先鋒祝聃領精騎五千,出關北上百里迎敵。

時過晌午,北戎大軍五萬餘衆行至,兩軍會於延津城郊。

相距一箭之地,各自擺開陣勢,射住陣角。

戎將喀格爾穿過人羣,來至陣前,見鄭軍僅數千騎,大笑喊道:“無知小兒,竟來找死!”

鄭軍先鋒祝聃聞言亦不示弱,怒提長槍鋒指匪首,喊道:“看誰命長!”說罷,領衆殺將過去。

戎將喀格爾見狀不以爲意,冷笑數聲,大手輕揮,號角聲起,五萬戎軍猶如餓虎獵食奔將上陣。

兩軍對陣廝殺約過一盞茶工夫,戎軍鐵騎勢衆,即將包圍鄭軍,先鋒祝聃果下領鳴金撤軍,輜重糧草扔得滿地皆是。

戎將喀格爾領軍隨後追擊,戎兵見利爭相哄搶,以至陣型大亂,不到半日光景,便爲祝聃所部拉出百里行軍長龍。

依約後撤百里之後,先鋒祝聃調轉兵鋒,列陣待敵,繼之命人燃起狼煙,傳訊伏兵公子突所部。

三處伏兵得信,猶如神兵天降,如約同時殺出。

一時間,戰鼓齊鳴,聲震雲霄,響徹中原大地,延津峽谷雷木紛飛,穎水兩岸箭雨弊日,制邑密林火龍翻滾。

戎軍主將喀格爾見後軍大亂,欲引兵回援,然遇鄭軍阻擊,加之軍心大亂,數翻衝鋒皆未能突破鄭軍防線。

此時,祝聃精騎亦將殺到,萬急之下,戎將喀格爾只得放棄後軍,欲破祝聃精騎,繞道北上,借道晉地逃回漠北。

戎軍雖被截做三段,然每處戎軍兵力仍有萬餘之衆,較之祝聃五千精騎,以三敵一仍佔優勢。

由是,戎將喀格爾下令,集中兵力轉攻鄭軍祝聃一部。

一通戰鼓鳴罷,戎將喀格爾策馬陣前,橫刀訓斥道:“鄭人狡詐,不敢與我沙場決戰,而施以奸計,困吾於此,暮北悍勇有死戰之士,絕無偷生之徒,唯今之計,戰則生,退則死!”

說罷,調轉馬頭,提刀衝向鄭軍。

轉眼間,兩軍纏殺於一起,戎軍猶似困獸作殊死之爭,鄭兵保疆衛土更不懼生死。

血紅夕陽下,無數背影接連倒地,無緣相見明日朝陽。

激戰約過一個時辰,戎軍以數量優勢,衝破祝聃戰陣,得以逃回漠北。

祝聃領軍隨後追殺,終因人困馬乏,未能追到含恨退軍。

戎軍後軍則爲公子突伏兵分割包圍,且被阻斷後路進退不得,無一倖免爲其全殲。

此役,殲滅北戎匪軍三萬餘,大勝之,加之穎考叔伐宋凱旋而歸,諸侯聞知,無不爲之震驚,邦中上下無不歡喜連天。

獨餘鄭公姬寐生則是整日鬱鬱寡歡。

何以如此?因是鄭公知曉,兩戰雖勝,皆爲險勝。

一者,同時應對兩場戰鬥,器械糧草損耗極大,稍有調配分給不當,定致軍中人心不穩,遇敵必敗;二者,兩戰之中,如有一戰失利,損失不可估量,開封不破宋兵反噬,邊境不保,北戎勝我入侵中原,新鄭危矣!

每憶及此,鄭公姬寐生猶自後怕不已,然要制霸中原,伐宋勢在必。

然而鄭公姬寐生深知,以鄭室一邦之力伐之獨臂難支,無法兼顧全局,難保後顧無憂。

爲此,戰後鄭公姬寐生規避書房半月之久苦想對策,思來想去終無定策。

一日煩悶,鄭公姬寐生踏出書房前往後園賞花散心,恰逢大夫祭足前來諫報述職。

君臣禮畢,大夫祭足持冊稟奏:“今秋關中豐收,府庫新增糧草八百萬石,加之君上開通商路,貿易賦稅較往年增收兩成,約銀二百萬兩,諸侯爭戰民不聊生,入鄭避戰流民十萬餘衆,各郡依例收納了,皆已妥善安置皆。”

聞之,鄭公姬寐生眉頭稍解,寬慰道:“此皆衆卿之功,天佑新鄭也!”

聞言,祭足拜謝,繼而言道:“另有邊關軍情急報,祈請君上定奪。我軍酣戰北戎時,穎考叔帥東征大軍回援,宋兵趁此復取開封。衛室亦隨之陳兵數萬於共城、延津兩地,大有南下之意!”

待其說罷,鄭公姬寐生接其話音言到:“宋、衛狼狽爲奸,欲謀新鄭久矣!此大患不除,鄭室難安,孤亦爲此憂心多日,終日苦思無果,祭卿可有高論?”

見問,祭足回道:“若宋、衛聯兵伐鄭,我先攻宋,衛兵救之,伐衛,宋兵擾之。且宋、衛沆瀣一氣,歷來已久,非可間也。由是,鄭若以一己之力與之抗衡,確是捉襟見肘也!”

鄭公姬寐生聞言,負臂輕言道:“宋、衛聯軍於孤觀之,盡如草芥覆手可滅,孤所懼者,天下諸侯也。盡起邦中之兵以伐宋、衛,勝之不難,若有諸侯趁虛而入,鄭室危矣!”

祭足聞言拜服,謙言道:“君上深謀遠慮,臣等不及也。臣以爲盟齊連魯,合力謀宋,此局可解!”

鄭公嘆息道:“亂世當道,利益爲先,安有真心助孤者?”

見說,祭足附言道:“君上所言極是,或正因如此,諸侯方可爲我所用,彼既趨於利,吾奉之以利即可!”

鄭公聞之一驚,讚道:“敢出此言者,天下亦僅祭子也!如卿所言,當下孤當何爲?”

祭足拜謝,接其言回道:“臣意連齊制其後,盟魯掣其肘,必破宋、衛聯軍。且齊居東北,魯處東南,新鄭鄭中立於西,三邦互成犄角之勢,南北貫通進可攻,東西相連退可守,由是,天下諸侯若想趁虛略鄭,無異於癡人說夢也!”

鄭公姬寐生聞言大受裨益,讚道:“祭子大才,此策甚善。然,伐衛攻宋降服二邦,乃天下側目之舉,齊、魯豈會座視孤稱霸中原!”

聞言,祭足拜請道:“愚臣不才,願君許臣,仿效先父,孤身東出,憑謀三寸利舌,說動齊、魯助我,以成君上霸業。”

鄭公姬寐生聞言甚慰,輕撫其肩讚道:“祭子棟樑之才,此行若成,鄭室頭號功臣非先生莫屬也!”

祭足拜謝,當即領命,繼而辭別鄭公,歸還府邸,草草收拾行裝,連夜出走,一人一車出城關奔東而行。

深秋九月,下旬二五,鄭大夫祭足身披霜露行抵達魯都曲阜,魯公姬息聞報,着大夫羽父城門相迎。

半個時辰過後,二人齊至魯府廟堂,魯公起身以禮相待,客卿祭足並大夫羽父還施覲君之禮。

禮畢,魯公姬息謂對客卿祭足言道:“鄭使深秋來訪,孤之幸也,祭子賢名遠楊,聞名不如一見,願聞先生高論!”

祭足拜謝,接其話音言道:“魯公謬獎,愚臣愧不敢當,只因鄭、魯交好,吾君使臣入魯叨擾,實有一事相勸!”

魯公姬息聞言,笑顏回道:“孤謹謝鄭君記掛,但請先生相教!”

祭足再拜,回道:“中原多事之秋,宋公不王,與衛勾結,糾集曹、許、蔡、勳、郕等諸候,圖謀伐鄭,西進脅迫周室,進而稱霸中原,魯君不可不查也!”

魯公姬息聞之,笑顏回道:“客卿之言,宋、衛謀鄭,乃鄭公大患,似於魯人無大幹系,孤查之何用?”

待其說罷,祭足緊接話音,直言諫道:“魯公之言差矣!宋、衛謀鄭之心,已非一日之久,東門之圍、郛地爭戰、長葛大戰,均爲宋、衛挑起,然皆爲吾君敗之。此次宋、衛攜重兵捲土重來,吾君無非舉全邦之兵與之決戰,且吾君奉王明剪賊,兼領王師之威,破賊敗敵勢在必得。”

聞之,魯公姬息起身賀道:“如此甚好,孤於曲阜預慶鄭公馬到功成!”

祭足拜謝,接言道:“臣謹爲吾君謝過魯公,然魯公不覺大禍將至耶?”

魯公姬聞言生惑,反問道:“何禍將至?”

祭足回言:“宋、衛欺鄭不成,定會調轉兵鋒伐魯,試問魯公如何應對?”

聞言,魯公姬息一驚,再問道:“客卿何出此言耶?”

祭足據理以回,言道:“宋、衛稱霸中原之心天下皆知,欲成霸業,需伐取鄭、魯、齊三邦。齊室民富軍強,宋、衛暫不敢對其用兵;次而伐鄭,吾君攜王師拒之,輕易難下;末而攻魯,以多欺少勝算多矣。由此觀之,魯室內豈不是大將至?”

見說,魯公屏息斂容,言道:“客卿所言,亦算一家之言,孤且信之。若此,先生何以教孤?”

祭足拱手回道:“莫敢言教,當下局勢明瞭,魯公若以一邦之力以拒宋、衛聯軍,定是兩敗俱傷。如是盟鄭連齊,奉王命出師以伐叛臣,合天意順民心,宋、衛叛軍指日可破也!”

見說,魯公姬息面容稍解,駁道:“客卿所言,皆爲猜臆之想,不足信也。眼下宋、衛大軍數萬之衆,盡皆列陣貴邦邊境,並無侵魯之意。即便宋、衛伐鄭失利,南下犯我疆土,盡皆敗軍之徒,孤又有何懼。”

聞言,祭足怒目直視魯公姬息,憤言道:“彼時,吾君定起大軍東出以伐不臣,違王命者是爲不臣!”

待其說罷,魯公非癡傻之人,豈能不知祭足言外之意,不攻宋是爲不臣,鄭必伐之,彼時宋、衛聯軍並新鄭得之師,更攜王師隨行,三軍齊壓魯境,魯室危矣!

話至此處,魯公姬息再不好違鄭室之意,然又不甘如此就範,轉而言道:“魯、鄭交好,孤定會出兵助之,然大軍出征,錢糧耗費巨大,孤若如卿所言盟鄭連齊,於孤何利耶?”

聞其言,祭足心中不恥。人皆言之,魯公仁義之君也,今日觀之,亦就勢利小人一個。由是輕言回道:“吾君知魯公心儀郜、防已久,此番伐宋,吾君定取二地奉上!”

魯公姬息見利,放口言道:“既如此,孤縱然應準出兵,客卿可否保舉齊室奉命伐宋,齊室若不從之亦難成事也!”

祭足接言回道:“此事不難,懇請魯公隨臣移駕齊地,遵臣謀劃行事,臣必定說動齊公隨我聯兵向宋!”

聞言,魯公將信將疑,然此事若成,便可輕得郜、防兩地,由是當堂應道:“如此,孤便尊客卿之意東行使齊。事若不成,孤便問汝欺君之罪!”

聞言,祭足亦當堂立誓,言道:“事若不成,即便魯公不問臣罪,臣亦無顏再見鄭公,唯有以死謝罪!”

聞其心志,魯公姬息當堂讚賞一番,只恨魯室廟堂無此忠君愛民之大才。

次日,魯公姬息遵從約定,攜鄭大夫祭足東行使齊。

出得曲阜,鄭大夫祭足放出口風,稱要連齊盟魯以制宋、衛。

宋室商哨聽聞風聲四處打探,證實魯公姬息確已架車離都往齊,且有鄭使祭足隨行,由是連夜傳訊商丘。

宋公與夷得報,急召孔父嘉、華父督相商,問計於二人:“鄭室放言連齊盟魯以制宋、衛,此刻魯公攜鄭使祭足正去往齊室路上,如不阻止,使其事成,孤將勢危也!”

二卿聞之亦是一驚,太宰華父督當先回道:“魯公自保之徒,今怎會爲鄭所惑,竟能應其使齊?”

待其說罷,司馬孔父嘉接言奏道:“勿管真假,連齊盟魯以制宋衛,此策甚毒不容小覷,若是三邦盟而舉兵,我便被其包所圍,首尾難顧,勝之萬難也!”

聞及此言,宋公與夷額頭冷汗涔涔,慌忙問道:“孤當何爲?方能阻其成事,挽宗廟社稷於水火!”

大宰華父都獻策道:“當勿之急,萬不可放任魯公東行入齊,搶先斷其邦交之途,破其所欲,危可化矣!”

宋公與夷聞之點頭示可,接其言再問道:“話雖如是說,然魯處宋東臨齊西,過境便是齊地,如何攔阻?”

見君有問,司馬孔父嘉回道:“可精兵三萬出關向魯,陳兵邊境以做攻魯之像,逼其回都!”

此言一出,宋公與夷直呼妙計,當即下詔商丘大營,着司馬孔父嘉爲將,調集大軍直赴魯境。

魯公姬息使齊車駕此刻已行至防城,獲奏朝中戰報,言日宋兵壓境。

後方起火,魯公姬息不敢大意,當即叫停車駕,急喚鄭大夫祭足商議。

待至相見,不急敘禮,魯公姬息開口言道:“宋人不知從何而知,趁孤離都使齊之際,調集精兵數萬侵孤邊境,軍情似火不容耽誤,孤需即刻還都安民,佈置禦敵防務,連齊之事容後圖之!”

祭足笑顏回道:“魯公不必憂心,臨行之際臣已尊告羽父,勸其密切關注宋兵動向,此刻應已統兵禦敵前線;且臣已上書鄭公,言及宋若侵魯,鄭必出兵擾其後。有此兩者,宋軍必亂矣!”

聞及所言,魯公心中大石落地,贊言道:“客卿未雨綢繆,真乃大才也!”

祭足拜謝,接其言道:“另有一事,萬望恕罪,魯公離都使齊乃臣放出口風,故意讓宋人知曉也!”

聞言,魯公姬息不解,驚而問道:“客卿何故如此耶?”

祭足回道:“容臣細稟,欲說齊助我,需先讓其知曉天下大勢,歷來邦國相爭,旁觀諸侯皆是助勝親強。臣略施小計,便叫三萬宋軍無功而返,鄭、魯於宋、衛之爭,孰強孰弱一觀便知,齊不助我更助何人?”

魯公姬息聞言釋惑,回道:“原是如此,着實令孤虛驚一場!”

待其說罷,祭足續言道:“趁此,魯公可順勢假命還都,繼而傳書齊公,邀其防城相會,密成連齊之舉,起事之時,可殺其措手不及也!”

聞言,魯公嘖嘖稱讚,回言道:“祭子軍政大才,天下之士無出其右也,孤便尊卿之言,即刻傳書齊公!”

說罷,提筆展絹撰寫通齊國書,祭足會意拜謝而出。

數日過後,宋公與夷獲訊魯公還都。

見事已成,加之前有羽父魯軍相峙,後有鄭軍壓境襲擾,由是下令撤出圍魯大軍,退守各處關卡隘口。

此時,魯公書信亦已送至齊室,齊公姜祿甫拆封而閱,觀之嘆言道:“中原暗流涌動,天下又將大亂,瓦屋會盟功虧一簣也。”

說罷,邊關戰報送至,奏之鄭、魯東西迫脅,宋軍不而退。

聞報,齊公姜祿甫輕揮手中魯公書信,笑而言道:“宋軍爲人玩弄於股掌之間而不自知,獻此策者乃不世出之大才,如魯公者,絕算不出此等奇策!”

言罷,堂下諸卿默然。見此,齊公姜祿甫擲信於案,續言道:“餘事不提,先議要緊之事。當下,鄭魯成盟,宋衛聯兵,兩者混戰山西,爭霸中原,對此孤當何爲?”

聞言,大夫夷仲年諫奏道:“齊室封疆東濱,久未涉足中原,西出山東圖霸天下,亦非一日可成,還需慎行穩步圖之!”

話音落下,齊公姜祿甫聞之頻點其頭,大夫夷仲年受意續言道:“君上前者謀合鄭、宋、衛盟於瓦屋,留名於周室,爲我入主中原鑄成霸業奠定基石。眼下,鄭、魯爭於宋衛,中原大亂,魯公致信求援,乃天賜君上西出良機。”

聞及此言,齊公姜祿甫言道:“卿言甚慰孤意!然兩者實際相當,一時間難辯孰勝孰負,孤當助誰耶?”

見問,大夫夷仲年回道:“宋公不王,左卿鄭伯奉詔檄文諸侯,邀衆舉兵伐賊,繼而取開封、退北戎,無往不勝戰驚諸侯,臨近又盟魯東西對進,迫退宋軍數萬,就此而言,宋、衛難勝鄭、魯。臣意上策取其強者從之,當爲盟鄭交魯,舉兵伐宋,奉命討賊!”

待其說罷,齊公姜祿甫緩緩起身,繼而言道:“大夫言之有理,從卿之言,刻日孤便南下防城,會約魯公!”

說罷轉身退入後宮,使臣宣告退朝,羣臣告退。

次日,齊公車駕駛出臨淄城,宋公與夷此刻正於後堂宴請羣臣,慶賀破鄭盟魯連齊之策。

三日後,齊公姜祿甫會魯公姬息於防城。

接風宴上,二公推杯置盞,互話恭維之言。

酒過三旬,祭足起身拜道:“敢問齊公,此行可是前來會盟?”

聞之,齊公姜祿甫面上頓顯慍色,然魯公在前,不便發作,恐失風度,由是謂對魯公試言道:“不蠻君言,孤實是有心助公,奈何西有晉室內亂禍及我邦,東有蠻夷匪患掠地傷民,無瑕容孤抽身,再有齊魯互鄰世代交好,魯公相邀孤亦不敢不至,故親赴防城請罪也!”

說罷,執杯請酒,魯公相附舉盞向前,兩樽相碰就將飲時,祭足大笑言道:“人言齊君聖明,今日得見,不過虛言耳!”

聞其所言,齊公姜祿甫擲杯於案,怒而言道:“汝乃何人耶?竟敢如此欺孤!”

魯公姬息亦起身斥道:“客卿不得無禮,速向齊公賠罪!”

祭足躬身致歉,回言道:“君子以誠相待,君既不顧以言相欺,臣亦只好以言相激!”

聞其說言,齊公姜祿甫心生一驚,擡頭舉目緊盯祭足,心想眼前何人也,竟能識破其心計。

祭足笑顏以對躬身一拜,魯公方纔想起,宴至此時還未介紹二人相識,由是走出案臺,行至二人之間笑道:“未及介紹,此乃鄭使祭足,謂連齊制宋者,此行隨孤一同使齊!”

聞之,齊公姜祿甫接言問道:“前者宋兵犯魯,令敵不戰而退者,及邀孤離齊至此者,皆爲汝耳?”

祭足回言:“臣不才,受君所託,當竭盡所能以成事,萬不敢有負君恩!”

聞言,齊公姜祿甫點頭稱讚,嘆道:“真乃虎父無犬子也,孤曾有緣與汝父一談,其音容笑貌至今歷歷在目!”

祭足拜謝,回言道:“臣萬不敢望及先父項背,然皆爲說齊而來,願君與我鄭、魯爲盟,共襄大事!”

齊公姜祿甫心中雖已有打算,爲試其才而未當即應允,以言試問道:“其父以天下說我,汝以何說我耶?”

見問,祭足款款道就:“天下大勢,齊公心中自有決斷,臣無需在此贅言,臣謹言之盟魯連鄭之利。一者,奉命討逆,落勤王之名,天下必以齊公爲師,依君言行而慮己;二者,伐宋攻衛,展齊室雄風,諸侯必以齊室爲尊,得君庇佑而稱臣。三者,齊室西出,得鄭魯相助,中原必以三師爲勝,助君事倍而功半!”

聞之,齊公姜祿甫撫掌稱讚,對其言道:“人言祭子大才能言善辯,今日得見所言非虛,鄭使盟鄭連魯之策,甚慰孤心,孤願隨二邦舉兵討賊!”

得齊公首肯,大事終得敲定。

慮及寒冬行軍艱難,三方約定來春再行盟典,約期舉兵。

席至三更而散各回驛館,祭足立於廊檐久不能寐,眼望天際但見漫天飛雪,回顧東出爲使步履維艱,窮其心智終得成事,亦算上天眷顧也。

祭足頂立寒風,嘆息一聲,喃喃自語,中原大戰,棋局布定,且看霸業之爭誰主沉浮。

第012章 鄭燕戰制邑 宋兵圍長葛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15章 齊公平宋衛 鄭伯謀陳魯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12章 鄭燕戰制邑 宋兵圍長葛第022章 曲翼續冤仇 齊魯結姻親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32章 楚巴徵鄧境 諸侯討曲沃第038章 高渠彌謀權 姜諸兒奪政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58章 晉亂弒族親 魯水祀天地第005章 鄢地手足殘 黃泉母子情第025章 亂世君臣惡 五父弒兄侄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11章 衛石臘滅親 晉莊伯逆君第052章 齊幽盟天下 王饗宥諸侯第039章 亂點鴛鴦譜 難續亂世情第021章 宋謙和四方 魯怒逆九周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第022章 曲翼續冤仇 齊魯結姻親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30章 鄭室伐盟向 曲沃囚晉侯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58章 晉亂弒族親 魯水祀天地第036章 姬突鬧九洲 屈暇隕羅地第043章 齊後爭君權 魯師出中原第008章 魯莒釋前嫌 鄭衛復興兵第036章 姬突鬧九洲 屈暇隕羅地第045章 乘丘魯卻宋 莘邑楚侵蔡第052章 齊幽盟天下 王饗宥諸侯第047章 北杏齊始霸 會柯魯索遂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25章 亂世君臣惡 五父弒兄侄第009章 周鄭互交質 宋衛陷內患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55章 鄭勤王失政 陳殺子落恨第058章 晉亂弒族親 魯水祀天地第050章 鄄地齊語楚 倪邑鄭爭宋第022章 曲翼續冤仇 齊魯結姻親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56章 齊魯消宿怨 享見一家親第022章 曲翼續冤仇 齊魯結姻親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10章 州籲弒君完 四國兩伐鄭第007章 東海起波瀾 中原興刀兵第045章 乘丘魯卻宋 莘邑楚侵蔡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35章 楚莫熬伐絞 鄭公突侵宋第014章 連齊魯伐邾 和宋鄭盟陳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06章 盟宋魯交戎 討滑鄭伐衛第005章 鄢地手足殘 黃泉母子情第043章 齊後爭君權 魯師出中原第030章 鄭室伐盟向 曲沃囚晉侯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45章 乘丘魯卻宋 莘邑楚侵蔡第053章 楚熊貲徵巴 齊小白伐魯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44章 乾時落敗名 長勺復威望第044章 乾時落敗名 長勺復威望第030章 鄭室伐盟向 曲沃囚晉侯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37章 宋莊公雪恥 諸侯三伐鄭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50章 鄄地齊語楚 倪邑鄭爭宋第022章 曲翼續冤仇 齊魯結姻親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謀天下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42章 文姜三勸兄 無知禍弒父第015章 齊公平宋衛 鄭伯謀陳魯第050章 鄄地齊語楚 倪邑鄭爭宋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15章 齊公平宋衛 鄭伯謀陳魯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07章 東海起波瀾 中原興刀兵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35章 楚莫熬伐絞 鄭公突侵宋第035章 楚莫熬伐絞 鄭公突侵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