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形勝之地

北邊天上烏雲翻滾,象是要變天了。站在塬頂放眼向北望去,只見暮色中山色蒼茫,河水自北向南奔騰而來,自塬下受阻後又扭頭北去。向西看去,只見塬的西邊,林木稀疏,潼水先分成二河,後又並在一起匯入河水(注:後世稱西側一條爲潼水,另一條爲禁溝)。自塬頂西下,順着潼水向北至渭水邊,便可以順着渭水南岸的官道直至長安!

向西看去,只見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一輪紅日如車輪一般,正在向大山後隱去。西邊塬下,一條河流通向黃巷阪。這條河流叫遠望溝,官道便建在溝壁之上,也是登上大塬的唯一通道。而他們腳下站着的大塬,便是緊鄰潼津(注:即風陵渡)、氣象萬千的潼津塬。

潼津塬寬約五里(注:漢裡),高達二三百丈(注:約七、八百米)。塬頂與塬西邊一樣,樹木稀疏,秦之前茂密的千年松柏、桑樹,已經被戰亂或前漢時大興土木摧毀。塬兩側因水流沖刷,峭壁陡立,險峻異常。由於潼津塬緊鄰河水(注:黃河),懸崖陡壁下河水奔騰而來,又轟鳴東去。

隨着河水對塬體的沖刷、下切,秦函谷關“鎖鑰”作用正在漸漸消失。但是,潼津大塬以其獨特的地形結構,已經成爲進出關中的又一必經之路。大自然的造物奇絕,令衆人嘆息不已。從塬上向五里暗門望去,要登上塬就必須通過黃巷阪。而黃巷阪南靠潼津塬,北面和河水之間有一高岸隆起,形成南依高原、北臨絕澗之勢,中間唯一孔道-即五里暗門險峻決絕,衆人現在想起來行在其中的感覺,還感覺心驚膽戰。

“司馬,莫非別部欲拒此塬哉?”此時,三位軍侯已經知道班超令扎堅營的目的。單純從軍事上看,潼津塬北依河水(注:黃河),南靠秦嶺,東有黃巷阪之險阻,西有潼水(注:即禁溝)之天塹,已成爲天然下雄關,既是關中門戶,又是京師雒陽之屏障!

班超迎着落日點點頭,“兵者,因地而取勢。別部出華陰練兵,還擔負重責……此形勝之地,自然不能無視!”話到了嘴邊,他忍住了,又咽了回去。現在還未到時候,還不能給三位軍侯交底。

天快黑時,位於塬頂官道南側的大營已經建成。瞭望臺有數丈高,轅門緊鄰官道,坐北朝南。班超爬上瞭望臺向西看去,不禁心潮澎湃。耿忠並未令他在此設關隘,但是他堅信自己的決斷是正確的。

潼津塬西邊的望遠溝林木森然,除官道外行人徒步都無法通行。東邊的潼水(注:即潼水和禁溝)深達十數丈,松柏、桑樹雖然毀壞,但植被茂密,地形險絕,是人類禁地(注:從後世唐朝初年開始,禁溝已能直通秦嶺,不得不在禁溝中建十二連關,作爲潼關配套防禦體系)。

身負重任來關中駐訓,此次自漢關入崤函古道起,班超一直在考察地形,他深受竇融大人影響,已經在爲未來可能出現的大戰尋找先機!

永平五年,他舉着火把夜過函谷古道,翻山越嶺,一日一夜跑死兩匹老馬,趕到雒陽詣闕上書,爲兄長班固申冤。那時,他未覺得崤函古道之險。同年秋初,班家倉皇逃奔雒陽,幸好當時船司空縣在潼津渡口駐有護衛渡口的兵卒,否則,石涼的人馬如據有此嶺或五里暗門等各險地,班、馮兩家必然葬身潼津塬之下!

此時,身爲漢軍假司馬,班超一眼便看好了潼津塬。司馬南手握重兵,他不得不從最壞處着想。

別部只有三百衆,倘若不能在關中三輔解決司馬南,那就只有扼守住絕塬之頂,阻止司馬南東向威脅雒陽。然後,朝廷必調河西行敦煌太守事、中郎將鄭衆和武威太守廉範等人將河西兵入關中,夾擊司馬南。那麼,司馬南縱有千軍萬馬,也別想飛過這道塬,只有潰敗一途!

第二日,別部朝食後便順着官道向西,下到潼水(注:即後世的禁溝)邊上,又順着潼水向北到了渭水邊的船司空縣。在船司空縣,班超悄然密囑迎候別部的船司空縣令,派出十數渡口衛卒至潼津塬別部建好的堅營駐守,既爲過往商隊提供便利,又可維護堅營!

接着,別部又經務鄉置、湖縣、閶鄉置、京師倉遺址,到達目的地華陰縣(注:漢華陰縣城故址在今華陰市東)南。

面色蒼白、病殃殃的縣令朱五木帶着屬員、三老等,頂着寒風,早早便在太華山下祠(注:前漢武帝年間,爲方便祭祀西嶽太華山,漢武帝除建築集靈宮外,還分別建築了上、中、下三個祭祠。下祠位於官道旁邊,即今西嶽廟位置)置茶水、點心,敲鑼打鼓地等候着呢!

班超與華陰令、三老等見過禮,客套完畢,漢軍繼續啓程,士卒們望着繁華的古城怏怏而過。

此時的華陰縣城雖然繁華,但其實很小很小,人口不過數萬人。縣城之外的官道兩邊,都是一片片成方連片的農田,村莊星羅棋佈。但這裡畢竟是太華山北麓,與人煙稠密的五陵原和京城雒陽周邊相比,人口還是太稀少了。

走到離華陰縣城約二三十里(注:漢裡),越過的仙水(注:即今柳葉河)後,極目遠眺,田野上村莊、莊園已經十分零落。正是隆冬時節,荒原上枯草萋萋,隨風起伏,除了官道上埋頭趕路的一隊隊商賈牛車,曠野上一片荒涼景象。

但別部所經之處,舊時村寨的遺址、痕跡卻比比皆是。前漢時,這裡位於上林苑中,雖然人煙比關中盆地要稀少一些,但也是繁勝之地,沿官道兩側,曾人煙鼎沸,村寨密佈。漢武大帝劉徹曾多次到太華山集靈宮祭祀太華山,位於華陰的太華山上、中、下三祠也香火鼎盛,令人嚮往!

然而,更始之亂後又是連年混戰,到光武大帝劉秀中興大漢時,人丁十剩二三,舉國人口已從前漢末的六千六百萬人,減少到了二千一百萬人。從華陰至鄭縣,曾經的盛世繁華已經不再,人煙稀少,田地撂荒,一片淒涼之相,令人嘆息不已!

前軍軍侯田慮選擇敷水(注:即今羅夫河)西畔的一塊平整高地,作爲營地。這條小河叫敷水,從敷水到向西數十里的方水(注:又稱聖水,即今方山河,發源於方山峪)之間的廣大區域,便是耿忠看好的別部訓練之所。

前軍選擇的營址,讓班超十分滿意。敷水源頭在太華山上的大敷峪,河水清咧碧綠,奔流不息,在這裡繞了一個大彎兒,又一路北上,融入喘急的渭水之中。從營地放眼向河西望去,只見太華山下,地廣人稀,一馬平川。西邊鄭縣最近的村寨,離這裡怕也有幾十裡。

班超佇馬敷水畔,眺望着遠方如茵的曠野,耳畔又響起羌人的鼓譟、喊殺之聲!當年班超曾領着班秉、班騶先在這裡斬殺雍營五名士卒,後又率班、馮兩家,在這片曠野上與百餘名羌人血戰一夜,斬殺數十羌人,自己也差一點命喪官道旁。回首那段不堪回首的艱難歲月,他止不住鼻子一陣陣發酸。

此時纔是晌午,天上白雲滾滾,而地上枯草萋萋,在凜咧的寒風中隨風起舞,如波濤起伏。無垠的曠野上,偶爾有落葉老樹、荊柳枯叢點綴其間,細看,與漠北草原還真有那麼點些許相似之處,太適合騎兵訓練了。

第十五章 焚滅羣虜第十一章 爲將之要第三十一章 帝幸三輔第二章 多事之秋第二十七章 人顱羽觴第十一章 義薄雲天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十五章 再犯于闐第五章 赤地千里第十六章 縝密天機第二十三章 得進掖庭第四章 御前大考第三十八章 胡焰獻策第二十五章 秋風自憐第十九章 因敵於糧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二十二章 百密一疏第二章 樓蘭驚變第二十一章 安得之後第二十五章 迂腐蠢儒第二十七章 生命輓歌第二十章 紋金飾牌第一部《國運較量》主線劇情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七章 天折將星2第二章 鏖戰北嶺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十章 魂歸安陵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二十二章 陰盛陽衰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第十一章 迷霧重重第四章 遺刀還情第十七章 謀取鄯善第九章 罰充蘭臺第四章 駝隊北上第四章 冤家聚首第九章 雪中送炭第十五章 焚滅羣虜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第三十六章 私鹽官鹽第二十七章 漢廷震怒第九章 弩支重地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二十五章 大勢已去第二十一章 素狼一隻第二十六章 連坐之法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十章 再撐一會第十七章 蒲犁鎖鑰第十章 高舉上坐第十七章 蒲犁鎖鑰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十五章 再犯于闐第十一章 弱冠而孤第二章 西池密報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一章 突出重圍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一部《國運較量》主線劇情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九章 暢所欲言第二十五章 柳中詐降第八章 驟奪山北第十五章 威服衆匪第三十四章 班超吮毒第十一章 迷霧重重第十八章 薩滿女巫第二十四章 戰端再起第七章 天心難測第十章 慘絕血戰第四章 大漢副使第三十七章 婦公送喜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四十五章 販而復國第四章 商隊進山第三十七章 崤山秘戰第一章 帝國使者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十八章 商道往事第二十章 于闐大市第四十三章 暗夜定策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九章 慈不掌兵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二十二章 陰盛陽衰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第十二章 思賢若渴第二十四章 楊終發難第三章 仙人指路第十三章 劫後餘生第二十一章 張侯謀反第二十一章 少裝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