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頑強奮戰

天亮之後,戰鬥打得異常的艱難。

梵軍集中兵力在東面與南面發起反擊,退入代奧格爾城區的當地駐軍,準確說是以警察爲主的武裝人員也趁機發難,比如藏在城區邊緣的建築物內,向靠近城區,特別是控制外圍路口的帝國軍人放冷槍。

一時之間,守在機降場地的陸戰隊幾乎被敵人三面包圍,等同時在三個方向上作戰。

更加要命的是,守護陸戰隊的前線攻擊機均在天亮之前返航,而緊急派來的重型攻擊機在投下幾十噸炸彈之後,也因爲彈藥用盡而失去了支援能力。至於其他的火力支援,那就更加指望不上了。

受此影響,在天亮之後開始的第三輪突擊運輸,送往前線的是2個由第十七裝甲師提供的輕型炮兵連。

其中的一個炮兵連,裝備AL-100A式150毫米超輕型榴彈炮。

前面就已提到,爲了增強空中突擊部隊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在敵後的獨立作戰能力,帝國陸軍投資研製了這種戰鬥全重不足3噸,能由10噸級通用直升機吊掛運輸的大口徑超輕型榴彈炮。

必須承認,AL-100A很先進,只是不到3噸的戰鬥全重就能讓所有“輕型”榴彈炮相形見絀。要知道,在AL-100A之前,只要大口徑榴彈炮的戰鬥全重低於10噸,就能夠冠以“輕型”頭銜。

按帝國陸軍的設想,這種榴彈炮,能夠讓空中突擊部隊獲得跟裝甲部隊相當的戰場壓制能力。

只是,理想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因爲陸軍提出的性能指標實在太高了,存在很多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技術障礙,所以只是前期研製工作就進行了十幾年,直到去年的年初,才完成工程驗收,進入陸軍主導的軍方驗收階段。

如果不是大戰爆發,該項目說不準還要拖上好幾年。

雖然在大戰爆發前,AL-100A通過了軍方驗收,隨後就開始量產,但是受到昂貴价格的限制,AL-100A的產能非常有限。到目前爲止,也只給主力部隊各提供一個連,而且都編在師直屬混成支援營裡面。

有趣的是,到底應該如何使用這種輕型榴彈炮,各作戰部隊還在摸索。

要說的話,當初立項的時候,帝國陸軍就沒有想好該如何使用這種擁有重炮威力的超輕型榴彈炮。

能夠由通用直升機吊運,其實只是啓動該項目,或者說是申請撥款的藉口。

等到研製成功,帝國陸軍才猛然發現,“直-15”在吊運一門AL-100A之後,就什麼都做不了。尤其是在海拔稍微高點的山區,別說是同時運送彈藥,多運載幾名炮手,直升機就沒辦法升空。哪怕換成“直-18”,在吊運1門AL-100A的同時,也只能運送全部炮手與半個基數的彈藥。

這有什麼用呢?

在高強度的戰鬥中,幾個小時就能打掉1個基數的彈藥。

毫無疑問,彈藥纔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拿使用量最多的高爆彈來說,只是彈丸就接近50千克,而一個標準發射藥模塊的質量爲3千克,通常會裝填5到8個模塊,在算上必不可少的藥筒等裝載工具,1枚150毫米炮彈的整備質量超過80千克。

按帝國陸軍的標準,1個基數是48發炮彈與330個發射藥模塊,總質量超過4噸!

如果配有增程炮彈,總質量就會超過5噸。

也就是說,即便是“直-18”這樣的重型直升機,一次也只能運送兩個基數的彈藥,飛行距離還不能超過300千米。

如果由“直-15”運送,效率會更低。

關鍵還有,AL-100A配屬給空中突擊部隊,能讓空中突擊部隊大展拳腳的,其實就是地形複雜的山區。

簡單的說,AL-100A主要是用於山地作戰。

高海拔對直升機運載能力產生的影響,就變得不可忽視。

這下,擺在帝國陸軍面前的現實就是:哪怕能用直升機把AL-100A部署到靠近前線的陣地上,也會因爲彈藥補給困難而成爲擺設。

如果把性能上的缺陷也考慮進去,AL-100A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爲了追求極致的輕量化,達到低於3噸的重量指標,只能想方設法的減重,比如採用即將淘汰的40倍徑身管。

在研製AL-100A的項目啓動之前,帝國陸軍就已經確定,下一代大口徑火炮的身管長度必將超過50倍徑,而最後在東方集團內部確定的標準是54倍徑,之前採用40倍徑身管的火炮都將接受升級改造。

此外,藥室容積只有22升,僅相當於標準藥室容積的80%。

受此影響,AL-100A在使用普通炮彈、棗核彈、底排增程彈與火箭增程彈時所對應的最遠射程分別爲:17千米、21千米、25千米與29千米,均明顯低於採用同等長度身管的榴彈炮。

當然,更加比不上採用54倍徑身管的新式榴彈炮。

關鍵還有,帝國陸軍裝備的身管火炮,跟西陸集團的比,有效射程本身就偏短。

也就是說,與敵方炮兵對抗,AL-100A會因爲射程不夠處於下風,至少無法在炮戰當中佔到便宜。

要命的是,AL-100A還是戰術機動能力幾乎爲零的牽引火炮。

雖然在設計的時候,帝國陸軍要求AL-100A具備有限的戰術機動能力,比如配備獨立的行走單元,能在作戰的時候自行轉移陣地,降低對牽引設備,以及人員的要求,但是爲了達到減重的目的,帝國陸軍最後放棄了這個要求,只是提出配備一臺小型發動機,用來驅動彈藥裝填機。

在完成部署後,AL-100A就只能依靠人員,或者是輕型車輛牽引機動。

顯然,這跟不上現代戰爭的節奏。

哪怕在理想狀態下,AL-100A從部署狀態轉爲行動狀態,6名炮手都要忙碌10分鐘,而且需要用車輛牽引。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測試,就算是在平原上,把1門處於部署狀態的AL-100L轉移到500米之外的備用陣地,至少都需要20分鐘。如果是在地形崎嶇的山區,至少需要30分鐘,還得有車輛可用。

可見,要想把AL-100A當成野戰火炮使用,至少得爲其配備牽引車輛。

一般的軍用吉普車就行,5噸級的越野車就最好不過了。

正是如此,在列裝AL-100A之後,帝國陸軍就發現,必須爲裝備AL-100A的炮兵部隊提供牽引車。

可問題是,這麼做,就讓AL-100A的“輕型”優勢變得毫無意義。

說得直接一點,在需要用到AL-100A的戰場上,輕型榴彈炮幾乎沒有生存能力可言,而在AL-100A能生存下來的戰場上,又無其用武之地。要知道,跟常規的榴彈炮相比,AL-100A的射程實在是短得可憐。至於說提供牽引車輛,甚至裝到卡車上,又會喪失由通用直升機吊運的輕便優勢。

要說的話,就是發現了這些問題,帝國陸軍對AL-100A的態度纔不冷不熱,一直沒有大批量採購。

不說別的,在大陸戰場那邊,幾支主力部隊就很少安排AL-100A參戰,大部分時候是在後方培訓炮手。

所幸的是,在代奧格爾這邊,AL-100A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

雖然梵羅陸軍擁有數千門大口徑火炮,僅自行榴彈炮就有2000多門,而且全是從西方列強進口,比如紐蘭共和國的M109系列,但是其主力炮兵部隊,全都部署在西北,編在中央軍之下。

其他作戰部隊,有很多還在使用第二次全球大戰時期的火炮。

這些“古董炮”就算還能用,也絕對不是AL-100A等新式火炮的對手,只是射程差距就沒法彌補。

當然,送往前線的,不止是16門AL-100A。

另外一個炮兵連裝備的是120毫米重型迫擊炮。

要說的話,重型迫擊炮纔是輕裝步兵部隊最主要的壓制武器。

此外,PJ-120還是帝國陸軍最後一種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投產,還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武器。

只是,現役的PJ-120F與大戰中的型號幾乎沒有相同的地方。

嚴格說來,PJ-120F其實是重新設計的成果,只是因爲PJ-120的基礎設計太過優秀,沒有改動的必要,幾乎完全保留了下來,所以在重新設計之後,才沿用了原來的編號,並沒有另起爐竈。

關鍵還有,PJ-120F兼容所有同口徑的迫擊炮彈。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規劃,PJ-120F至少都還要服役30年。等到配備了導引頭的精確制導炮彈誕生,說不定還能服役半個世紀。可以說,PJ-120非常有可能成爲有史以來服役時間最長的火力壓制武器。

其實,在很多時候,前線官兵首選的壓制武器,就是迫擊炮。

道理也很簡單,因爲初速低得多,能夠把彈殼做得更薄一些,所以迫擊炮彈能在不增加彈重的情況下,獲得遠超同口徑榴彈的裝藥量,在對付人員等非防護目標的時候擁有遠遠超過同口徑榴彈的殺傷力。

正是如此,120毫米迫擊炮彈的威力就跟150毫米榴彈相當。

關鍵還有,120毫米迫擊炮彈也就20多千克,不到150毫米榴彈的三分之一,因此在運輸能力相當的情況下,運送的迫擊炮彈是榴彈的三倍以上,也就相當於讓火力打擊的持續時間提高了三倍多。

至於射程,反到的小事。

畢竟,120毫米迫擊炮的最大射程能達到12千米,足夠覆蓋前沿戰場了。

此外還有,一個迫擊炮班最多隻需要4名炮手,必要時2人就能操作,因此同樣是一個連的規模,迫擊炮連能有24門,榴彈炮連只能有16門。再說了,迫擊炮的急促射速與持續射速,都要比同級別的榴彈炮快,所以不管是持續壓制,還是緊急狀態下全速開火,迫擊炮連的作戰效率都超過了榴彈炮連。

可惜的是,2個連的兵力確實太少了。

此外,受到彈藥的限制,榴彈炮連發揮的作用並不突出,只能用來壓制敵人的遠程身管武器。

大部分時候是24門PJ-120F在開火。

要同時對付來自3個方向的敵人,24門迫擊炮確實是遠遠不夠。

激戰持續到上午10點左右,梵軍已經在東邊與南邊逼近機降場,對這2個方向上的防禦據點構成了嚴重威脅。

打到最艱難的時候,梵軍的小股部隊甚至攻入了機降場。

關鍵還有,在梵軍逼近之後,因爲存在誤傷友軍的可能,前線攻擊機與重型攻擊機不敢貿然投彈轟炸,必須由地面部隊指引目標,所以空中支援的效率大打折扣,沒能產生擊潰敵人的效果。

很多時候,因爲雙方的官兵離得太近,只能由“攻-9B”使用機關炮掃射敵人。

要說的話,也多虧空軍派來的100多架“攻-9B”。

按空軍的戰報,到10日的中午,部署在海德郊外空軍基地的120架“攻-9B”總共出動了350餘架次,差不多是所有能飛的攻擊機都飛了3個架次,平均每3個小時就要出動一個架次。

等於是說,這些“攻-9B”幾乎都是在飛到戰場上空之後就投下炸彈,平均每個架次在戰場上空逗留的時間還不到15分鐘。

這個出動頻率,可以說高得嚇人!

至於打擊力度,更加是無庸質疑。

在這10來個小時裡面,120架“攻-9B”用掉了1500餘枚250千克級炸彈,近1000發短程空地導彈,3000餘發80毫米火箭彈,以及20萬發40毫米炮彈,總投彈量達到驚人的1500噸。

要是沒有這些“攻-9B”,機降場恐怕早就被梵軍攻佔了。

只是,“攻-9B”提供的空中支援也就持續到10日中午。

不是說空軍不願意繼續出力,而是到負責爲前線攻擊機提供支持的加油機,將在10日中午返航,然後要到夜間22點過後才能重新部署到位。沒有加油機支持,“攻-9B”無法從海德巴拉直飛代奧格爾。

此外,在連續出動3個架次之後,幾乎所有的“攻-9B”都需要進行維護。

正是如此,在計劃裡面,只要求前線攻擊機提供的近距離空中支援持續到中午。

按照計劃,將在中午之前挫敗梵軍的反擊行動。

可惜的是,直到最後一批“攻-9B”在中午12點過飛走,梵軍的反擊部隊依然在南面與東面向機降場發起衝擊。

雖然在下午1點前,由重型攻擊機發起的一輪遮斷轟炸,成功的粉碎了梵軍在中午發起的第一輪進攻行動,但是重型攻擊機並非隨叫隨到,而且在連番遭受猛烈衝擊之後,機降場外圍防線已經搖搖欲墜。

關鍵就是,陸戰隊的傷亡非常大,兩個營的減員率都已超過30%。

以當時的情況,只要梵軍再發起兩輪衝擊,就能夠突破機降場的外圍防線,甚至能圍殲勢單力薄的兩個陸戰營。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劉尊山纔不得不啓動緊急預案。

必須得說,丁鎮南有一個很好的習慣,也就是不管戰場局勢如何,在擬定計劃的時候總會留一手,很多時候會準備多個備用方案,確保在發生意外之後,有迴旋餘地,不至於束手無策。

這次也不例外!

第9章 導彈投手第286章 私下的討論第222章 心腹大患第157章 公報私仇第430章 回到艦隊第86章 千里眼第419章 炎海前線第72章 最後一炮第399章 登陸塞島第439章 最大的意外第22章 遠赴他鄉第276章 對牛彈琴第142章 來自北面第125章 突襲得手第242章 膽戰心驚第575章 最後的反擊第163章 神之轉向第48章 一錘定音第105章 快速突擊第273章 苦命的公主第74章 全面退守第527章 電磁對抗第198章 定調第186章 神助攻第239章 緊急叫停第53章 全線潰退第256章 各奔東西第535章 奮起直追第505章 登陸中轉島第460章 俯衝撞擊第423章 夜間偷襲第414章 最新消息第112章 必不可少第396章 狹夷兒皇帝第457章 運氣成分第586章 精確轟炸第253章 攻堅利器第202章 釋懷第344章 立功心切第41章 動員機制第170章 癡人說夢第226章 長途奔襲第249章 一路狂飆第145章 捨本逐末第157章 公報私仇第615章 崩潰的王國第221章 羣策羣力第149章 一無所獲第245章 明爭暗鬥第128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第258章 陸上三強第68章 疑慮重重第154章 事與願違第539章 必然的選擇第181章 萬事俱備第78章 護航作戰第204章 魚雷襲擊第243章 等來的電報第273章 苦命的公主第33章 流派之爭第554章 力量倍增器第394章 三步走第255章 三杯茶第121章 自力更生第82章 反擊行動第227章 哮天第255章 三杯茶第52章 禍根第327章 備用方案第65章 前沿陣地第47章 理想主義者第192章 搶先攻擊第21章 恥辱第582章 開創歷史第86章 千里眼第602章 浮上水面的矛盾第250章 問策第515章 舉棋不定第637章 媳婦熬成婆第57章 先驅第85章 長途奔襲第264章 帝國海軍的短板第418章 狡猾的丘爾第130章 緊急呼叫第187章 誅心第183章 鳴金收兵第579章 大膽猜測第579章 大膽猜測第303章 人道主義救援第560章 虛晃一槍第560章 虛晃一槍第105章 早有安排第628章 巨大的差距第179章 空天戰力第131章 敢想敢說第161章 滄海一粟第334章 全面鋪開第562章 杞人憂天第95章 危機關頭第133章 內在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