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突擊開始

接下來的幾天,除了繼續轟炸烏代布爾附近的軍事目標之外,還把空中打擊的範圍擴大到了巴爾梅爾到烏代布爾之間的主要城鎮,準確說是主要的軍事據點,擺出了一副向烏代布爾進軍的架勢。

此外,第五陸戰師一直在向巴爾梅爾增兵。尤其是在鋪設第二條跑道之後,帝國空軍的戰術運輸機幾乎是傾巢而出,以日均300架次、大約8000噸的速度,向巴爾梅爾運送作戰物資。相對的,由地面交通線運到巴爾梅爾的物資反到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沒辦法由戰術運輸機空運的主戰裝備。

這個規模,可以說相當驚人。

因爲在6日就已經佔領巴爾梅爾,此後又沒有向東突進,所以前線作戰部隊每天消耗的物資還不到500噸。

按每日運送8000噸的速度,最快在11月15日的前後,聯軍囤積的作戰物資就能達到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要求。

此外,按照增兵的速度,第五陸戰師的作戰部隊都能在15日的前後到達巴爾梅爾。

其實,這正是丁鎮南想要梵軍做出的判斷。

爲了欺騙梵軍,在前期的空運行動中,纔沒有動用“運-15A”。

在這件事情上,西北戰區還採取了必要的行動。這就是,西北戰區在11月4日凌晨發起代號“暖風”的冬季進攻行動,在寬達數千千米的戰線上,針對幾十處敵軍的突出部發起進攻。爲了給地面部隊提供支援,空軍調動上百架“運-15A”向前線運送物資,而且所有的運輸機都按照最高強度出動。給人造成的感覺就是,帝國空軍把全部的“運-15A”都用在了該方向上。

爲此,部署在南方次大陸的60架“運-15A”還在3日夜間飛回帝國本土。

沒去西北戰區,而是在本土機場進行維護保養,確保在接到命令之後,能夠立即把裝備送往前線。

空中打擊持續到11月9日下午,戰局才發生變化,或者說有了“結果”。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部署在烏代布爾的2個梵軍主力師已經出發,預計會沿着公路向西進發,在翻越了阿拉瓦利嶺之後,再北上前往巴利,與焦特布爾的中央軍一起阻擊從巴爾梅爾殺來的東方聯軍。

關鍵就是,梵軍去代奧格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道理就是,北上去代奧格爾,就得在山區行進上百千米,而山區公路的通行能力肯定不如平原上的主幹道。

先向西翻越阿拉瓦利嶺,就不存在翻山越嶺的麻煩。

至於鐵路,那就更加別想了。

在11月5日之前,聯軍就炸燬了烏代布爾附近所有鐵路橋,還轟炸了所有火車站,摧毀數百臺機車與數千節車廂,癱瘓了該地區的鐵路交通。也就是因爲鐵路癱瘓,梵軍的裝甲部隊才喪失了戰場機動能力。

這裡,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雖然梵軍號稱實現了機械化,但是其主力裝甲部隊進行戰場機動,依然高度依賴本土鐵路網。

主要就是,梵羅本土大部分公路橋樑的承載能力低於50噸。

其實,這也是梵羅陸軍在獲得了M1A1之後,依然耗費巨資從西駱沙採購T-72,卻沒有選擇性能更好的“豹2”的主要原因。同樣受道路橋樑通行能力限制,梵羅陸軍的M1A1幾乎全都部署在西北地區。

至少西北地區的河網沒那麼密集,而且河道都比較狹窄,就算公路橋樑承受不了60噸的M1A1,也能夠架設機械橋與舟橋,確保坦克能順利通過。再說了,極度乾旱的梵羅沙漠也在這邊。

要說的話,就是因爲戰場機動嚴重依賴鐵路網,裝甲部隊缺乏大縱深突擊能力,所以梵羅陸軍在進攻行動中的表現,一直是乏善可陳。哪怕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從沒取得過像樣的勝利。

就拿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來說,梵軍不但擁有數倍的兵力優勢,還通過突然襲擊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結果在攻入巴鐵境內之後,卻遲遲沒能打開局面,只是在拉合城外就耽擱了一個多月,由此錯失攻佔伊堡的絕佳機會。也就是因爲地面進攻乏力,梵羅當局纔不得不在局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藉着休戰的名義結束了攻打伊堡的行動,並且永久放棄了統一南方次大陸的基本戰略。

按外界的評價,梵羅陸軍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的主戰坦克,打了一場第一次全球大戰模式的陣地戰。

單純的以戰術水準而言,梵軍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的表現,還不如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的水平。就算在地面戰場上鮮有表現的紐蘭陸軍,也知道裝甲部隊的頭號價值是快速突擊,而不是停下來跟敵人打陣地戰。

可惜的是,過去了差不多20年,梵軍依然沒什麼長進。

當然,這也是梵羅國軍事戰略轉變的一大依據。

簡單的說,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之前,梵羅國的基本戰略是消滅巴鐵,完成統一的宏圖大業,因此在國防力量的建設上,肯定以進攻爲主。可是隨着巴鐵與樑夏帝國結盟,以及加入了東方集團,通過發動戰爭的方式統一南方次大陸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而且來自樑夏帝國的軍事威脅,頓時就讓梵羅國處於被敵人團團包圍的窘境之中,也就需要對軍事戰略做出調整。

以防禦爲主的戰略,自然沒有理由加強邊境地區的基礎建設。

在邊境防線崩潰後,糟糕的道路交通條件,將成爲攻入梵羅國本土敵軍的頭號大敵!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明白,梵軍爲什麼沒有動用部署在焦特布爾的主力部隊,反到從烏代布爾抽調部隊北上。

原因只有一個:梵軍高層沒將巴爾梅爾的東方聯軍當成威脅。

從巴爾梅爾到巴利,或者是焦特布爾,公路里程均超過250千米,而且幾乎全程都是在沙漠裡面行軍。

顯然,就算聯軍的後勤保障能力非常強悍,都需要數日,才能走完這250千米。

關鍵就是,需要淡水的,不止是作戰人員,還包括幾乎所有主戰裝備。

比如,聯軍的主戰坦克所使用的發動機冷卻液,其實就是加了添加劑的純淨水,而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使用純淨水。

一支旅級部隊在執行突擊任務的時候,每天至少都要消耗500噸淡水。

在通常情況下,淡水是就地獲取,一般是用專門的裝置進行淨化處理。

只要沿着這條線路,也就是發源於阿拉瓦利嶺北端,向西南流入梵羅沙漠的盧尼河向東推進,水源就不是問題。

不過,這嚴格限制了聯軍的進攻方向。

簡單的說,在到達巴利或者焦特里爾之前,聯軍只能沿着盧尼河推進。

至少需要讓主力裝甲部隊留在盧尼河附近。

如果提前展開,擴大進攻的正面寬度,必然會對後勤保障造成嚴重的負擔,甚至會導致進攻行動難以爲繼。

哪怕裝甲部隊能在荒漠裡面快速推進,也需要動用足夠多的車輛運送物資。

關鍵得是具備越野行進能力的軍用運輸車。

在理論上,支持第五陸戰師,至少需要5000臺20噸級的軍用運輸車。

去哪裡找這麼多軍用運輸車?

當然,梵軍的這一系列舉措,無一例外的證明,由丁鎮南策劃的欺騙戰術,已經產生了效果。

關鍵就是,梵軍擺明了準備在巴利與焦特布爾,準確說是盧尼河上游阻擊聯軍。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選擇,因爲盧尼河是一條內陸河,在進入梵羅沙漠之後,水量是逐漸減少,何況現在是旱季。相對的,盧尼河上游的水量更充沛,會對進攻部隊產生更爲嚴重的影響。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梵軍能在此給予聯軍迎頭痛擊,除了粉碎聯軍的進攻之外,說不定還能獲得反擊機會。

總而言之,梵軍將巴利與焦特布爾當成了決戰戰場。

到了當天晚上,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得到了證實。

梵軍的主力部隊已經在夜色的掩護下,從烏代布爾出發,而且是向西進入山區,並沒有北上。

爲了避免打草驚蛇,空軍沒有去“騷擾”這支梵軍。

其實,從6日凌晨開始,空軍就降低了針對烏代布爾的打擊力度,要不然梵軍也不會從這裡調兵。

也就是在情報得到確認之後,丁鎮南才下達了命令。

代號“聚光燈”的空中突擊行動在10日凌晨開始。

其實,第一支突擊部隊是在9日夜間23點過出發,預計在10日凌晨0點30分左右就能到達目的地。

執行突擊任務的是300架重型直升機運送的2個輕裝步兵營。

此外,陸戰隊還出動了60架武裝直升機,爲突擊部隊開路,而空軍安排的前線攻擊機將提前15分鐘爲空降行動進行火力準備。如果有需要,空軍還能調動數十架重型攻擊機轟炸附近的梵軍。

要說的話,這也是開戰以來,在南方次大陸戰場上發起的規模最大的空中突擊行動。

至於結果,自然是不用多說。

凌晨1點不到,突擊部隊的指揮官就發來消息,已經按照計劃控制了代奧格爾南較的開闊地,而且在武裝直升機與前線攻擊機支援下擊潰了附近的梵軍,控制了代奧格爾城外的公路與鐵路。

正是如此,劉尊山在凌晨1點過才下令讓空運部隊出發。

當然,首先出動的是戰術運輸機。

前面已經提到,南方次大陸這邊的60架“運-15A”全都回到了帝國本土,在空中突擊行動開始之後纔會出動。

準確的說,得等到野戰機場修好之後,“運-15A”纔會出動。

爲此,在天亮之前,主要就是安排戰術運輸機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與輕便裝備,加強對機降場地的控制力。

當然,在野戰機場修好之前,運輸機只能進行低空空投。

可見,當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儘快修好野戰機場。

除了讓戰術運輸機向前線空投修建野戰機場必須的物資,關鍵還是動用重型直升機,向前線運送工程設備。

針對這件事情,丁鎮南反覆叮囑過劉尊山。

突擊性動能否成功,並不是說能不能佔領機降場地,而是在佔領之後,能以多快的速度修好野戰機場。

代奧格爾附近的梵軍兵力肯定超過5000,而且在南面,還有一支規模不算太小的裝甲部隊。因爲要欺騙梵軍,所以在前幾天的空中打擊行動當中,沒有重點照顧代奧格爾附近的梵軍。

如果梵軍集中兵力發起反擊,2個輕裝步兵營堅持不了多久。

關鍵,也就是儘快把重裝部隊送上去。

正是如此,劉尊山才留在了巴爾梅爾,沒有跟隨突擊部隊去前線。

凌晨3點左右,第一批重型直升機返回了巴爾梅爾。

全都是陸戰隊的“直-17E”。

這種配備了3臺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的重型直升機,能夠吊運重達15噸的設備飛行350千米,或者是飛到200千米之外,再返回出發機場,爲帝國軍隊裝備的最強大的重型直升機。

其實,帝國陸軍與陸戰隊的很多重型裝備,就是按“直-17”的性能指標設計,尤其是整備質量。說得簡單點,除了主戰坦克與自行榴彈炮等少數主戰裝備之外,包括重型工程設備在內的其他裝備,整備質量都在15噸以內,確保在作戰的時候能夠由“直-17”進行吊掛運輸。

當然,大部分工程設備能夠由20噸級的“直-18”運送。

其實,參與突擊空運的主力是“直-18”。

因爲價格相對更加便宜,維護的費用更低,加上巨大的機艙空間,所以“直-18”不但深受陸軍喜愛,也得到陸戰隊的垂青,成爲了“直-15”之外,唯一同時裝備陸軍與陸戰隊的運輸直升機。

只是,陸戰隊採購的“直-18”比陸軍的少得多。

在參與空運的300架重型直升機當中有220架“直-18”,其中120架是由第十七裝甲師提供。

凌晨4點,第二輪突擊空運開始。

此時,在代奧格爾那邊,梵軍發起了反擊。

因爲兵力有限,所以先前到達的突擊部隊只能分散防守,也就是守住外圍據點,依靠空中支援對付反擊的敵人。

主角是前線攻擊機與重型攻擊機。

至於之前出動的武裝直升機,全都在突擊部隊到達之後返航,主要是沒有多餘的燃油在前線逗留。

相對而言,空軍的攻擊機至少還能在返航途中進行空中加油。

要說的話,在天亮之前,空軍的前線攻擊機幾乎主宰了戰場,在陸戰隊的防線外面構築了一道梵軍無法逾越的火海。

只是,隨着前線攻擊機在天亮前返航,戰場局勢立即發生了逆轉。

梵軍的反擊行動也在這時候達到巔峰。

第616章 利益最大化第463章 連帶影響第23章 滅頂之災第579章 大膽猜測第589章 互通有無第157章 舉棋不定第601章 空操心第156章 反艦利器第239章 口頭威脅第221章 羣策羣力第25章 淡化處理第244章 頑強奮戰第454章 搶先發現第89章 返航第399章 登陸塞島第530章 求穩第146章 主炮開火第41章 動員機制第592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27章 奪取大橋第97章 全新視角第366章 誰輸誰贏第449章 等待機會第25章 淡化處理第127章 獨當一面第229章 飛來噩耗第515章 舉棋不定第456章 大難臨頭第310章 大婚之日第390章 小心眼第514章 奧援第511章 要害第434章 戰略冒險第615章 崩潰的王國第246章 覆滅第147章 天羅地網第535章 奮起直追第57章 先驅第105章 快速突擊第192章 時過境遷第493章 各持己見第390章 小心眼第576章 戰略欺騙第124章 特種部隊第585章 立足點第203章 見好就收第514章 奧援第612章 出征第247章 被搶走的主功第361章 完美的表演第399章 登陸塞島第59章 深謀遠慮第639章 新的威脅第190章 援助法案第133章 內在關係第275章 齊頭並進第128章 厲害角色第419章 炎海前線第344章 立功心切第172章 積極主動第18章 論功行賞第276章 對牛彈琴第372章 拖延爲主第335章 最終的推測第91章 “赤誠”覆滅第281章 肺腑之言第32章 停戰協議第258章 廣闊胸懷第145章 捨本逐末第546章 緊急返回第313章 司令官就位第562章 杞人憂天第313章 司令官就位第111章 利害攸關第126章 敵人反擊第449章 等待機會第406章 實彈打靶第222章 捲土重來第5章 帝國首輔第11章 快馬加鞭第134章 亦師亦友的對手第386章 即將變天第84章 天馬行空與腳踏實地第483章 欺騙第406章 實彈打靶第240章 全局眼光第295章 未來的總司令第176章 這是幻覺嗎第587章 運氣因素第610章 一席之談第356章 尾隨而至第365章 宣告結束第143章 黃粱一夢第207章 最佳人選第37章 地面部隊第529章 新的想法第553章 海軍基地序 命運的交響曲第627章 束手就擒第415章 風雨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