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北上借人

要說的話,戰前的準備工作進行得很順利。

此後又進行了兩次磋商,才敲定最主要的問題。簡單說,首先按照之前已經確定下來的作戰方案,由第五陸戰師在西南戰場的南部地區打一仗,消滅梵軍的有生力量,並且牽制梵軍在西部與南部的主力部隊。作戰時間暫定爲5天,最多不超過7天。在空運力量完成周轉之後,第十七裝甲師將從蘇庫爾出發,攻打齋普爾,並且在第五陸戰師的協助之下,圍殲齋普爾的中央軍主力部隊。

雖然沒有在作戰計劃中提到,更沒做詳細說明,但是大家都知道,圍攻齋普爾也是暫定計劃,未必能得到執行。至於圍殲齋普爾附近的中央軍主力部隊,更加不是兩個師就能辦到的了。

對於兵力問題,丁鎮南在擬定計劃的時候就做了詳細的說明。

不要看兩個師有10萬大軍,可是衝鋒陷陣的作戰人員,總共還不到4萬。

簡單的說,第十七裝甲師在得到第177步兵旅加強之後,共計5個戰鬥旅、2個支援旅與各師直屬職能營,作戰人員總共才2萬出頭。因爲更強調獨立作戰能力,保障支援部隊的規模更大,所以第五陸戰師僅編有4個戰鬥旅,作戰人員比第十七裝甲師還稍微少一些,總共才19000人。

可見,兩個師總共只有9戰鬥旅。

關鍵還有,這9個戰鬥旅要應付兩個方向上的作戰行動。

在西南戰場的南面,也就是第五陸戰師的“主攻”方向,至少需要1個戰鬥旅,而且得做好增派1個旅的準備。

此外,至少都需要留下1個旅充當戰役預備隊。

那麼,能夠用來圍攻齋普爾的也就只有6個戰鬥旅,而且其中還有2個炮兵旅,作戰部隊實際只有4個旅。

即便把支援旅裡的作戰部隊算上,也僅相當於2個旅的兵力。

總體而言,攻打齋普爾的地面部隊總共不會超過6個旅,總兵力在30000左右。

與之相對,駐守齋普爾的梵軍超過50萬,算上戰後動員的預備役與民兵部隊,總兵力肯定超過了100萬。

這可是貨真價實的百萬大軍。

關鍵還有,中央軍,也就是西北派系的作戰部隊至少有15個師,兵力超過了20萬。

在這裡面,有3個裝甲師與5個機步師是王牌部隊,就算另外7個步兵師,也是梵軍的甲級部隊。

兵力對比如此之大,而裝備對比,那就更加懸殊了。

哪怕得到加強,第十七裝甲師與第五陸戰師編內的主戰坦克,總共還不到1500輛,而且三分之一是儲存裝備,在戰後才啓用的ZT-80DG,因此性能先進的ZT-99系列主戰坦克總共才1000輛。

梵軍主力部隊,只是3個裝甲師與5個機步師就有2500輛主戰坦克,至少2000輛是T-72與M1A1。就算把那些性能落後的主戰坦克排除掉,梵軍在坦克的絕對數量上也有明顯優勢。

要說的話,關鍵就是那些M1A1。

如果戰鬥力達到了紐蘭共和國吹噓的水準,那麼能夠與之抗衡的,也就只有ZT-99,而且是ZT-99B與ZT-99AL。至於配備舊式坦克炮的ZT-99A,就算使用最新式的穿甲彈,也未必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打穿M1A1的正面裝甲。至於ZT-80DG,因爲使用的是ZT-99A的坦克炮,所以面臨相同的問題。

顯然,在裝備性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擁有數量優勢的一方有更大的勝算。

至於其他主戰裝備,比如步兵戰車與自行火炮,數量對比也一樣,依然是梵軍佔有明顯優勢。

正是如此,付衛民才反覆的強調,在第五陸戰師南下的時候,重點轟炸齋普爾。

此外,還是以戰場遮斷爲主。

簡單的說,就是出動攻擊機,集中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尤其是主戰裝備。

在波沙灣戰爭期間,聯軍就通過空襲打垮了伊軍的主力部隊,爲隨後在地面戰爭當中大獲全勝奠定了基礎。

對於付衛民提出的要求,丁鎮南沒有拒絕,不過也沒有答應。

理由就是:在付衛民所提到的時間段,航空兵肯定得權力支持第五陸戰師,對付反撲的敵人。

可見,就算要打擊齋普爾附近的梵軍主力部隊,也必須在此之後。

其實,這也是結症所在。

不要忘了,只預留了5到7天的時間。

也就是說,等第五陸戰師在代奧格爾站穩腳跟,擊潰反撲的梵軍,第十七裝甲師也該發動進攻了。

到這個時候再出動空中力量打擊梵軍主力部隊,形同於亡羊補牢。

如果沒有能夠通過空中打擊重創梵軍主力部隊,那麼就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慢地面部隊的推進速度,二是跟梵軍打一場貨真價實的裝甲會戰。考慮到丁鎮南一直不願意放棄東海岸的作戰行動,肯定需要優先保證地面部隊的推進速度,因此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是讓第十七裝甲師去硬碰梵軍主力部隊。

付衛民並不是缺乏信心,只是覺得沒有這樣的必要。

之前在波沙灣那邊,他就有類似表現。

正是如此,丁鎮南沒有把話說死,只是表示會重點照顧第十七裝甲師,確保圍攻齋普爾的行動能順利進行。

此外,也就是保證在攻佔齋普爾之後,至少是在消滅梵軍的主力部隊之後,再在東海岸那邊發動進攻。

只是,這並沒有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

爲此,丁鎮南在10月份的最後一天去了伊堡。

不是去找巴軍統帥,而是去找第二十四機步師的湯伯輝少將,詢問第二十四機步師能否參戰。

丁鎮南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而實際情況跟他預料的差不多。

在丁鎮南到來的前一天,補充給第二十四機步師的最後一批主戰裝備才送到白沙瓦,而且是配屬給常規編制的裝備。至於提供給加強戰鬥旅的主戰裝備,哪怕是一帆風順,也要到明年才能全部到位。

也就是說,第二十四機步師僅有3個常備戰鬥旅達到了作戰狀態。

其實,這並不是第二十四機步師的錯。

不要忘了,第二十四機步師隸屬南部戰區,而南部戰區的其他作戰部隊都部署在東南地區與奧洲。

可見,在南部戰區,第二十四機步師基本處於姥姥不愛、奶奶不疼的境地。

受此影響,第二十四機步師在和平時期的滿員率也只有70%,而且主戰裝備的在編率還不到60%,兩項指標都在甲級部隊裡墊底。至於主戰裝備的更換頻率,那就更加不說了,還不如一些乙級部隊。

有趣的是,帝國陸軍一直不覺得這有問題。

道理也很簡單:巴鐵有大量儲存裝備,都能在戰時提供給第二十四機步師,不存在裝備不夠用的問題。

wωω¤ ttκд n¤ ℃o

至於人員,在戰時動員與運送都不是難事。

這麼安排,本身沒有錯。

不過,得滿足一個前提條件。

在戰爭爆發後,第二十四機步師獨當一面,而且在南方次大陸方向上,暫時以戰略防守爲主。

正是受此影響,第二十四機步師的駐地一直就是卡拉港,而不是伊堡。

導致這一現象的還有一個較爲客觀的因素。

西北鐵路通車。

在新曆148年,也就是西北鐵路通車的前一年,陸軍司令部與南方戰區司令部擬定了一份與第二十四機步師有關的方案,準備讓第二十四機步師去伊堡,確保在戰爭爆發之後能夠協助巴軍守衛伊堡。

可惜的是,在西北鐵路通車之後,該方案就被束之高閣。

理由就是:能夠通過西北鐵路向巴鐵北部地區增兵,也就不存在得讓第二十四機步師北上的必要。

正是如此,在第十七裝甲師與第五陸戰師進駐卡拉港後,第二十四機步師北上,之前的所有設想與準備全都變成了空談。

更加要命的是,西北鐵路還得首先滿足巴方的需求。

爲了穩住巴鐵當局,特別是在擊潰圍攻拉合的梵軍之前,西北鐵路運送的主要就是提供給梵軍的作戰物資。

其實,絕大部分是生活物資。

按照丁鎮南拿到的報告,只是在10月份,就通過西北鐵路向巴鐵運送了100萬噸糧食與50萬噸布料等生活用品。這裡面,僅肥皂之類的日化用品就有10萬噸,而伊堡一年的消耗量都還不到10萬噸。

當然,帝國提供的海量物資,成了幫助巴鐵維持國內局勢穩定的定海神針。

此外,巴鐵當局還充分利用了帝國的援助,比如發放食品券之類的物資券,並且用這些物資券來招募新兵。只是在伊堡,巴鐵就通過發放物資券的方式,在10月份招募了30萬名新兵。

也就是因爲兵力很充足,加上國內的社會局勢保持保持而穩定,所以巴鐵當局纔沒繼續向帝國當局施壓。

讓丁鎮南有點啼笑皆非的是,培訓新兵還成了第二十四機步師的主要任務!

用湯伯輝少將的話來說,因爲主力部隊全被派上了前線,而且第二十四機步師是聯軍的總預備隊,肩負拱衛伊堡的重任,所以在暫時沒有作戰任務的情況下,也就只能替巴軍培訓新兵。

爲此,湯伯輝專門組建了一支軍官教導團。

不是團級作戰單位,只是用了“團”這個稱呼。

此外,還在師部開辦軍官培訓班,爲巴鐵的基層軍官提供技能與語言培訓,提高協同作戰的能力。

當然,這並沒讓丁鎮南感到驚訝,因爲早在幾年前,丁鎮南就已提出,通過培訓等方式幫盟軍培養合格的軍事人才,確保在戰爭時期,能夠更加有效的配合帝國軍隊,減輕帝國軍隊的作戰負擔。

可惜的是,受經費限制,帝國軍方對這個提議一直都不是很熱情。

雖然來得晚了一些,但是總比什麼都沒做要強得多。

畢竟,等到那些接受了培訓的巴鐵軍官回到自己的崗位之後,其所在的部隊能夠更加有效的參與作戰行動。

不過,這也意味着,第二十四機步師無法參與接下來的作戰行動。

在3個戰鬥旅當中,至少需要留下1個旅守衛白沙瓦的軍事基地,另外1個旅得部署到伊堡郊外。第3個旅是聯軍在西北戰場的總預備隊,除非能派1個旅過來替換,不然就不能調動該旅。

關鍵還有,西北戰場的總司令是巴鐵的三軍參謀長。

就算是丁鎮南,也無權對西北戰場的作戰部隊指手畫腳。

顯然,要想獲得把鐵三軍參謀長同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說別的,就在幾天前,梵軍還用戰術彈道導彈襲擊了伊堡,炸死了上百平民,造成嚴重的恐慌。爲了平息巴鐵當局的憤怒,帝國空軍已經答應提供三套“神箭手”系統,還專門用來保護伊堡。

要是能夠讓第二十四機步師南下作戰,周涌濤早就下達了首輔令,根本就不需要丁鎮南出面。

只是,丁鎮南找湯伯輝,不是爲了調走第二十四機步師的戰鬥旅。

他盯上的,是那些早已安排到位,只是因爲作戰裝備還沒送過來,所以沒有編入戰鬥序列的作戰人員。

不管怎樣,第二十四機步師都是甲級主力部隊,滿編規模跟其他主力部隊相當。

因爲以機械化步兵部隊爲主,所以兵力總量比裝甲師多一些,最多能夠達到54000,正常情況也超過了50000。

也就是說,扣除3個戰鬥旅,以及平時在編的2個支援旅與師直屬營,第二十四機步師至少還有25000名官兵。

關鍵還有,因爲沒有形成戰鬥力,所以這些官兵所在的單位暫時不在作戰編制之內。

用丁鎮南的話來說,就是不受西北戰場前線司令部節制,因此調動這些官兵不需要獲得巴鐵三軍參謀長的准許。

既然如此,借調一些給西南戰場,又有何妨呢?

當然,在卡拉港那邊有的是主戰裝備,不存在裝備不夠用的問題。

這讓湯伯輝很無語,不過事實也確實如此。

關鍵還有,丁鎮南開出了一個讓湯伯輝無法拒絕的條件。

在西南戰場的戰鬥結束之後,這些作戰人員帶着滿編的主戰裝備返回西北戰場,重新歸入第二十四機步師名下。

也就是說,第二十四機步師最快能在11月底,最遲在年底,就能夠達到滿編狀態。

等於能提前數個月參戰。

對湯伯輝來說,這個條件的誘惑力實在是沒法抗拒。

結果就是,兩人只談了不到1個小時,湯伯輝就答應在5天之內,把補充的3個戰鬥旅的大約17000名官兵派往卡拉港,甚至表示在西南戰場作戰期間,可以由丁鎮南委任的軍官擔任這3個旅的臨代指揮官。

當然,丁鎮南覺得沒有這個必要。

只要聽從統一指揮,誰來擔任前線指揮官,並沒有什麼差別。

再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既然要依靠第二十四機步師,就應該充分信任該部隊的官兵。

第317章 決戰姿勢第491章 推動者第126章 以身作餌第334章 全面鋪開第180章 趕盡殺絕第24章 風雨飄搖第30章 系統之戰第281章 被迫的主動請纓第62章 再相逢第571章 三波攻擊第95章 危機關頭第475章 宣傳工作第208章 替代之選第16章 開幕之戰第109章 合圍到位第380章 鬢角生白髮第30章 系統之戰第482章 拉鋸戰第514章 奧援第114章 懷疑上蒼第117章 攻心之戰第175章 轉攻爲守第136章 返璞歸真第550章 暗流涌動第621章 隕落的統帥第398章 全是佯攻第196章 皇子參軍第33章 踹門之戰第305章 陸軍的主戰場第320章 棋逢對手第38章 戰機出逃第54章 連鎖反應第171章 搗亂分子第508章 疑雲重重第503章 騷擾襲擊第376章 感悟第420章 第三套方案第321章 破交與護航第363章 全都是運氣第383章 玉石俱焚第174章 迎頭相遇第69章 最後的機會第281章 被迫的主動請纓第578章 重大消息第263章 老交情第190章 各個擊破第148章 第一份偵查報告第110章 通宵未眠第559章 另有安排第31章 鋪天蓋地第229章 飛來噩耗第26章 三分天下第136章 險象環生第412章 妄想的和平第122章 王子參戰第188章 聯邦總統第445章 遲到者第229章 飛來噩耗第132章 兵力調整第536章 狼羣出動第88章 野心勃勃第614章 最後一次遠征行動第50章 破甲連弩第277章 冤大頭第605章 新的消息第18章 論功行賞第8章 試探虛實第408章 敷衍了事第109章 合圍到位第49章 奔赴前沿第127章 奪取大橋第123章 “加禾”暴斃第184章 曾經心動第562章 杞人憂天第194章 再接再厲第56章 大蕭條之禍第571章 三波攻擊第604章 皇權與相權第130章 關鍵因素第279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37章 地面部隊第87章 挨炸第347章 自殺式攻擊第282章 前沿機場第248章 主力上場第629章 命不該絕第210章 校長的點撥第220章 左右夾擊第137章 揀來的大便宜第559章 另有安排第220章 全是壞消息第220章 全是壞消息第253章 攻堅利器第248章 忍耐第132章 兵力調整第151章 孤注一擲第61章 勁敵出現第29章 初見監造長第11章 圍追堵截第595章 帝國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