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飛來橫禍

因爲丁鎮南在飛行途中睡覺休息,所以到次日上午,在他回到前線司令部之後,才收到斯蘭駐軍司令部發來的戰報。

總體而言,從23日夜間到24日凌晨的戰鬥充滿戲劇性。

前面已經提到,紐蘭遠征航空隊出動的首批戰鬥機,是去攔截轟炸機,結果遇到了帝國空軍的護航戰鬥機。因爲離己方的預警機太遠,沒及時發現迎面而來的護航戰鬥機,所有紐蘭遠征航空隊在首輪交戰中大敗虧輸,出動的幾十架重型戰鬥機幾乎全被擊落,還沒能完成截擊任務。

不過,這只是開始。

以當時的情況,紐蘭遠征航空隊的指揮官其實早就做好思想準備,沒指望在首輪交戰當中挫敗樑夏空軍的進攻行動。

不管怎樣,樑夏空軍部署在斯蘭的作戰飛機是紐蘭遠征航空隊的數倍。

就算不考慮部署在本土的轟炸機,只動用斯蘭這邊的戰術航空兵,樑夏空軍都能壓垮紐蘭遠征航空隊。

爲此,紐蘭遠征航空隊的指揮官部署了第二道空中防線。

在F-15C/D機羣后方,預警機的前方大約100千米,是由60架F-16C/D組成的制空戰鬥機編隊。

此外,第二架E-3B也已升空,而且就在特里凡西北。

也就是說,在執行截擊任務的F-15C/D機羣被擊潰之後,紐蘭遠征航空隊依然能夠組織數十架戰鬥機進行防空作戰。

關鍵還有,這些F-16C/D都能夠使用中程空空導彈。

雖然不是最新式的AIM-120A,但是AIM-7F“麻雀”導彈的射程也有幾十千米,至少不存在沒辦法還手的問題。

有兩架E-3B提供支持,作戰效率肯定能得到保證。

當然,帝國空軍的護航戰鬥機在加速前出之後,與己方預警機的距離擴大,所獲得的支持力度必然會減弱。

這裡,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在與F-15C/D機羣的戰鬥中,前出的“戰-11B”大多用光了中程導彈,超距空戰能力肯定是大不如前。

那麼,在遭遇F-16C/D機羣之後,很快就會進入到格鬥空戰階段。

格鬥本身就是F-16C/D這類輕型戰鬥機的拿手好戲,而且在空戰狀態之下,第三代輕型戰鬥機的推重比並不比重型戰鬥機低,因此在傳統弱項,也就是能量機動方面,輕型戰鬥機也不吃虧。

不管是帝國空軍的“戰-10”,還是紐蘭空軍的F-16,在設計階段就格外強調進行格鬥空戰的能力,F-16C/D還是第一種完全按照能量機動理論設計的輕型戰鬥機,某些方面的性能超過了“戰-10”。畢竟“戰-10”在設計階段考慮了多用途性能,也就得做出取捨,比如提高機體的結構強度。

要說的話,F-16是格鬥空戰能力最強的第三代戰鬥機,而且以早期A型爲最。

道理也很簡單,F-16A是一種很單純的空優戰鬥機,根本沒有考慮多用途,而在後期的型號,也就是從C型開始才把對地打擊等任務需求添加進去,對機體進行加強,以適應新的作戰需求。

結果就是,C型前幾個批次的空重比A型多了接近1噸,後續批次增加得更多。

當然,適當減少內油與彈藥,C型的空戰性能依然十分突出。要到安裝了保型油箱的深度改進型,F-16的機動性能纔會明顯下降。至少在大戰期間,F-16是格鬥性能最出色的戰鬥機之一。

以當時的情況,突前的“戰-11B”機羣很有可能遭到F-16C/D機羣的迎頭痛擊。

關鍵就是,帝國空軍的“指-8C”沒有跟上去。

前面已經提到,爲了對付突擊的F-15C/D,護航戰鬥機加速前出,隨後繼續向西北,也就是朝着特里凡的方向飛行。就算兩架“指-8C”已經轉向跟進,可是速度太慢了,沒跟上戰鬥機的步伐。

因爲F-16C/D在空戰掛載狀態下,RCS值最大不超過10平方米,正面在3到5平方米之間,所以就算是理想狀態,“指-8C”對F-16/CD的探測距離也不會超過450千米,一般在400千米左右。

當時,兩架“指-8C”距離最近的F-16C/D編隊都有500多千米。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指-8C”並沒有發現那些F-16C/D。

此外,“戰-11B”機羣距離F-16C/D的距離也不是很近,超過了150千米。

這意味着,“戰-11B”的火控雷達同樣無法探測到F-16C/D。

必須得說,紐蘭遠征航空隊的戰術素養很不錯。

爲了避免提前暴露,這幾十架F-16C/D均採用雙機編隊,而且是密集隊形,長機在前面領飛,僚機在後方跟進,間隔距離只有幾十米,高度相差也只有數米,以最大限度的縮短敵機雷達的探測距離。

對F-16C/D這類輕型戰鬥機,“戰-11B”的火控雷達也就120千米左右的探測距離。

此外,E-3B早就發現了突擊的“戰-11B”機羣,即E-3B對“戰-11B”的探測距離絕對不會低於400千米,在理想狀態下能超過500千米,而“戰-11B”與最近的那架E-3B的距離還不到300千米。

更加要命的是,因爲“指-8C”跟在後面,而且在前面的戰鬥中表現神勇,所以在擊潰F-15C/D機羣之後,幾十架“戰-11B”全都關閉了火控雷達,準備在“指-8C”發現敵機後再使用雷達。

顯然,這跟前面對付F-15C/D簡直如出一轍,只是交換了位置。

當時,60架F-16C/D已經散開,準備圍殲快速突擊的“戰-11B”機羣,而且在正面,也就是E-3B前方的才12架。

這麼安排,跟AIM-7F“麻雀”導彈有關。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麻雀”導彈的性能太差,命中率極低,所以F-16C/D的飛行員更加願意使用AIM-9L“響尾蛇”格鬥導彈,也就得通過機動,佔據有利的位置,比如敵機後半球。

AIM-9L是紐蘭空軍的第一種具備全向攻擊能力的格鬥導彈,理論上,能夠攻擊迎面而來的敵機。只是實際使用中,爲了提高命中率,依然得儘量在敵機的後方,也就是紅外輻射最強烈的尾部發射導彈。

爲此,就只能從兩側繞過去。

其實,只留下少量戰鬥機在正面迎敵,讓更多的戰鬥機機動搶位,也正是大機羣空戰的基本戰術。

不出意外,“戰-11B”機羣會被擊潰,40多架“戰-11B”很有可能會全軍覆沒。

只是,還真的出了意外!

這個意外來自梵羅空軍。

按照斯蘭駐軍司令部發來的戰報,在擊潰F-15C/D機羣之後大約15分鐘,梵羅空軍的戰鬥機羣趕到。

差不多100架F-4E重型戰鬥機!

要命的是,這些戰鬥機分成了幾支大編隊,每支編隊的規模在20架左右,也就是一個大隊。

結果就是,在500千米之外就被“指-8C”發現了。

隨後,前出的“戰-11B”接到了“指-8C”的警告,啓動了火控雷達,在搜索梵羅戰鬥機的時候發現了離得更近的F-16C/D。更重要的是,前面那架“指-8C”及時的調整了雷達的工作模式,把雷達波束的掃描角度縮小了一半,等於把單位功率提高一倍,探測距離由此增加了幾十千米。

正是如此,“指-8C”及時發現了那些從兩側包抄的F-16C/D。

戰場局勢變得明朗,紐蘭遠征航空隊的優勢頓時就蕩然無存。

當然,帝國空軍的前線指揮官也及時的調整了戰術,比如讓前出的“戰-11B”機羣利用速度優勢,突擊紐蘭預警機。

至於紐蘭預警機的方位,是由伴隨“指-8C”活動的大型電子偵察機提供。

雖然只測出了大致方向,沒有獲得準確的距離參數,但是F-16C/D都能從兩側包抄,足以證明E-3B離得不會太遠,肯定在“戰-11B”的作戰半徑之內,就算沒獲得距離參數,也沒多大的影響。

隨着距離縮短,“戰-11B”的雷達就能發現E-3B。

40多架“戰-11B”全速衝刺,絕不是鬧着玩的。

哪怕這些戰鬥機就沒有剩下幾枚KK-12A,可是隻要離得足夠近,就算使用機關炮,也能把預警機揍下來。真要是殺紅了眼,哪怕炮彈用光了,飛行員都有可能駕駛戰鬥機直接撞擊預警機。

更加嚴重的是,在正面迎戰的F-16C/D只有12架!

至於從兩側包抄的F-16C/D,就算彈藥很充足,加速性能非常的優秀,也未必能夠追上全速衝刺的“戰-11B”。

結果顯而易見,靠前的那架E-3B在受到威脅之後,立即就轉向規避。

只是,預警機的飛行速度還不到每小時900千米,而“戰-11B”在完成加速之後能夠超過2馬赫。

至於正面迎戰的12架F-16C/D,就算用“麻雀”攔截,也無法擊落全部“戰-11B”。

隨後,後方那架E-3B也不得不轉向規避。

爲了對付“戰-11B”,紐蘭預警機不得不給梵羅戰鬥機下達命令,讓那些笨重的二代機攔截“戰-11B”。

簡單的說,場面頓時就全面失控。

帝國空軍這邊,情況就不一樣了。

雖然制空作戰的主力是“戰-11B”這類重型戰鬥機,但是受產能限制,並非所有部隊都能獲得重型戰鬥機。

其實,在大戰爆發之後,帝國都沒有能夠解決“戰-11B”的產能瓶頸,或者說帝國空軍沒有提高“戰-11B”生產效率的動力。原因很簡單,在配置上全面升級的“戰-11C/D”已經完成設計,前者是保留了制空作戰能力的多用途重型戰鬥機,而後者是全面強化了制空作戰能力的空優戰鬥機,均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後者還配有綜合光電探測系統,制空作戰能力比“戰-11B”提高了數倍。在完成驗收測試之後,這兩種改進型“戰-11”就將投產,成爲“戰-20A”正式服役之前的主力戰鬥機。

按帝國空軍的規劃,還會以C/D的水準對前期型號進行改進。

正是如此,戰術航空兵的很多前線作戰部隊裝備的是“戰-10B”。

嚴格說來,“戰-10B”的空戰能力,特別是超視距空戰能力比“戰-11B”要強一些,主要是配備了無源相控陣雷達。

雖然在解決了小型化的技術難題之後,帝國空軍沒再發展無源相控陣雷達,特別是戰鬥機的火控雷達,全都在向有源相控陣雷達看齊,而“戰-10B”也由此成爲了帝國空軍唯一配備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戰鬥機,但是就性能而言,無源相控陣雷達不管是在探測距離,還是在多目標交戰能力上,肯定超過了傳統的多普勒雷達。

要說的話,還是“戰-10B”稍微小了一點。

因爲是輕型戰鬥機,所以不管是機首雷達罩的尺寸,還是雷達的整備質量,都遠遠比不上重型戰鬥機,性能也就受到了限制。換成重型戰鬥機的話,只是擴大天線尺寸與增強發射功率就能大幅度提高雷達的性能。就拿“戰-11B”這個級別的戰鬥機來說,換上無源相控陣雷達,對RCS爲5平方米的目標,最大探測距離能提高到400千米以上,跟蹤距離能達到150千米。

當然,也就是得益於無源相控陣雷達,“戰-10B”才獲得了不亞於“戰-11B”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與“戰-11B”相比,“戰-10B”的最大缺陷,其實是作戰半徑偏短。

在掛上3具大型副油箱,採用2+4的空戰掛載,“戰-10B”的作戰半徑才1200千米,比沒有掛副油箱,而且多掛了2枚中程空空導彈的“戰-11B”短了300千米。如果把中程空空導彈增加2枚,作戰半徑將縮短到1000千米以內。只有掛3具副油箱與2枚格鬥導彈,作戰半徑才能達到1500千米。

正是如此,空軍前線指揮官一般讓“戰-10B”執行戰區防空任務,用來保護機場等重要軍事基地。如果是執行進攻任務,“戰-10B”往往在重型戰鬥機後面,掩護預警機,以及充當預備隊。

通常情況,空軍還會出動加油機,因此留在後方的“戰-10B”能夠較爲方便的進行空中加油。

這次也不例外。

在“戰-11B”機羣后方,就是分成了4個編隊的32架“戰-10B”,其中2個編隊負責掩護預警機與電子偵察機,另外2個編隊的位置稍微靠前,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加速,縮短與重型戰鬥機編隊的距離。

按典型的空戰戰術,這2個編隊的16架“戰-10B”的主要任務就是爲“戰-11B”提供掩護。

因爲相距太遠,所以E-3B並沒有發現這些“戰-10B”。

等到距離縮短,兩架E-3B都已轉向規避,還在指揮引導梵羅戰鬥機,因此就算髮現了“戰-10B”,也未必能夠及時警告己方戰鬥機,更不要說指揮已經亂成一團的F-16C/D前去迎戰。

此外,這些“戰-10B”都是“滿血”狀態,全都掛了4枚KK-12A!

對幾十架從兩側包抄的F-16C/D來說,這絕對不是好事。

也就是遭到“戰-10B”攻擊,大部分F-16C/D沒有能夠完成夾擊“戰-11B”的任務,也就沒有能夠阻止“戰-11B”全速突擊。

戰鬥進行到此,已經沒有多少懸念了。

第562章 杞人憂天第244章 頑強奮戰第272章 立體登陸第232章 特製燃燒彈第388章 早有預謀第582章 開創歷史第81章 擒賊擒王第41章 動員機制第607章 取捨的結果第220章 全是壞消息第238章 騰挪折衝第169章 第三隻眼睛第203章 身殘志堅第479章 策劃第203章 見好就收第514章 奧援第228章 被流放的戰將第97章 全新視角第21章 導彈威脅第226章 完成態的艦載機第17章 先聲奪人第151章 孤注一擲第237章 各取所需第92章 防空截擊第540章 第二戰場第13章 遮斷戰術第313章 司令官就位第394章 三步走第367章 初具規模第479章 策劃第190章 援助法案第89章 進退兩難第530章 求穩第186章 可恥行爲第610章 一席之談第255章 眼高手低第438章 木已成舟第394章 三步走第14章 各取所需第71章 改變打法第505章 登陸中轉島第357章 如法炮製第421章 “宰相”出擊第351章 出謀劃策第37章 基本盤第276章 對牛彈琴第87章 防空中堅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65章 軍人榮譽第287章 來自遠方的消息第10章 鬼使神差第152章 屠龍的勇士與刺客第222章 心腹大患第418章 狡猾的丘爾第151章 聲東擊西第181章 萬事俱備第224章 回家喝粥第205章 宿醉醒來第552章 兜底第609章 新式高射炮第386章 即將變天第464章 第一個難題第596章 勝利的煩惱第221章 羣策羣力第435章 突擊巽風海峽第93章 百密一疏第31章 鋪天蓋地第162章 暴露行蹤第12章 前線備戰第165章 軍人榮譽第204章 魚雷襲擊第541章 返航第139章 前出掩護第512章 真相大白第9章 導彈投手第241章 盟友助力第415章 風雨飄搖第153章 春風得意第9章 導彈投手第96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50章 破甲連弩第130章 關鍵因素第159章 陡然生變第324章 苦肉計第207章 勝乎敗乎第173章 自找沒趣第15章 萬事俱備第227章 海航出手第495章 大局第288章 頭號不確定因素第256章 各奔東西第555章 西進第一槍第307章 攜手合作第565章 去向不明第204章 真正的對手第80章 失之東隅第6章 傷亡慘重第20章 晴天霹靂第515章 舉棋不定第568章 圍困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