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接踵而至

梵羅空軍幫了倒忙,不過近百架F-4E也在緊要關頭髮揮了作用。

在“戰-11B”衝上來的時候,12架F-16C/D直接就被衝散,在E-3B眼看就要被追上的時候,F-4E機羣趕到了。

當時的局面簡直是千鈞一髮。

在第一批20架F-4E殺到時,突破了F-16C/D攔截的“戰-11B”,距離較近的那架E-3B不到200千米。

關鍵還有,衝在前面的幾架“戰-11B”都還剩下了幾枚KK-12A。

對付E-3B這類幾乎沒有機動能力的大型飛機,就算是尾追攻擊,KK-12A的有效射程都超過120千米!

也就是梵羅空軍的F-4E及時殺到,並且立即向突前的“戰-11B”開火,E-3B才擺脫了危險。

不過,這也只是在浪費導彈。

梵羅空軍裝備的F-4E的正式編號是E(I),也就是在E型的基礎之上,根據梵羅空軍提出的要求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包括使用更省油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增加使用“天空閃光”空空導彈的能力。

因爲梵羅空軍專用,所以用梵羅國布蘭文的首字母加以區分。

此外,這也是最後一批量產的F-4E型戰鬥機。

客觀的講,F-4E(I)比紐蘭空軍自用的F-4E還要先進,尤其是空戰能力,因爲配備了更先進的火控雷達,使用性能更好的中程空空導彈,所以F-4E(I)的超視距空戰能力達到了三代的水準。

當然,價格也水漲船高。

跟紐蘭空軍自用的F-4E相比,梵羅空軍的F-4E(I)的採購價格高了一倍,全壽命費用更是提高了一倍多!

原因也很簡單,發動機與火控雷達這些來自西陸集團的設備,維護保養的費用更高。

結果就是,採購數量從最先計劃的280架,直接縮減到了120架,而且已有10多架在日常訓練當中墜毀。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梵羅空軍的F-4E(I)僅剩下了100餘架。

毫無疑問,F-4E(I)也是在獲得F-15與F-16之前,梵羅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更是制空作戰的主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戰鬥機全都部署在西北與東北地區。

只是,在獲得了F-15與F-16之後,F-4E(I)不再是主力戰鬥機,也退居二線,部署在本土南部地區。

這百餘架F-4E(I)還是梵羅空軍手裡僅有的對海打擊力量。

雖然梵羅空軍從西陸集團購買了專用的攻擊機,西駱沙的MG-27與布蘭王國的“美洲獅”,但是沒有獲得能讓這兩種攻擊機使用的反艦導彈,主要是西駱沙沒有能夠由攻擊機使用的輕型反艦導彈,而“美洲獅”使用的“飛魚”反艦導彈又因爲洛克國不肯降價,一直都沒能談攏。

爲了增強對海打擊能力,梵羅空軍不得不選擇AGM-84“魚叉”反艦導彈,並且對已有的戰鬥機進行改進。

顯然,由艦載戰鬥機發展來的F-4是最理想的搭載平臺。

正是如此,在獲得更好的制空戰鬥機之後,梵羅空軍才把退居二線的F-4E(I)部署在南部。

在梵羅空軍的作戰體系當中,F-4E(I)的首要任務就是對付靠近本土的樑夏艦隊。

因爲紐蘭遠征航空兵就在特里凡,所以對梵羅空軍來說,不用在這邊部署專用的制空戰鬥機。

只是,這些F-4E(I)保留了完整的制空作戰能力。

正是如此,梵羅空軍才把這些戰鬥機派了出來。

因爲使用性能稍微好一些的“天空閃光”中程空空導彈,所以F-4E(I)的超視距空戰能力還在F-16C/D之上。主要的差距,體現在格鬥空戰方面,即F-4E(I)的機動性能遠遠比不上F-16C/D,而且配套的格鬥導彈是用AIM-9P改進而來的AIM-9L(I),性能遠不如紐蘭空軍自用的AIM-9L。

這種導彈,不具備全向攻擊能力!

採用L的編號,只是爲了讓梵羅空軍掏錢購買,畢竟L型屬於第三代格鬥導彈,而P型是第二代。

必須承認,及時殺到的F-4E(I)機羣確實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這些戰鬥機沒能扭轉局面。

也就一個照面,準確說是在轉向避開F-4E(I)射出的中程導彈,然後加速進入到格鬥空戰階段之後,戰鬥就迅速宣告結束。一個大隊的20架F-4E(I)在全軍覆沒之前,沒能在格鬥中擊落一架“戰-11B”。

也就只是在轉向規避的時候,有1架“戰-11B”被“天空閃光”擊落。

接下來的戰鬥,還是一面倒。

打到最激烈的時候,“戰-11B”把機關炮都用上了。

實戰證明,在第三代戰鬥機面前,即便是視距內的格鬥空戰,F-4E(I)這樣的第二代戰鬥機沒有半點勝算。

代與代之間的性能差距,根本沒辦法彌補。

按照斯蘭駐軍司令部的戰報,只是“戰-11B”就擊落了差不多50架F-4E(I),而且幾乎都是格鬥空戰的戰果,隨後殺到的“戰-10B”還擊落了大約40架F-4E(I),超過一半由中程導彈取得。

只是一場戰鬥,梵羅空軍的F-4E(I)機羣就全軍覆沒!

其實,有很多F-4E(I)是在轉向逃逸的時候,被追來的2箇中隊的“戰-10B”用中程導彈擊落。

爲此,帝國空軍還緊急增派了4架“油-20A”,爲返航的“戰-10B”提供燃油。

也就是在梵羅戰鬥機的奮勇攔截之下,紐蘭遠征航空隊的兩架E-3B成果逃脫,避免了被擊落的命運。

可惜的是,沒能改變慘敗的結局。

在經過三次大編隊空戰之後,帝國空軍擊退攔路虎,奪得制空權,而第二波空中打擊也同步開始。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支轟炸機羣投射的數百枚巡航導彈。

只是補充打擊,主要對付的依然是遠程警戒雷達與防空陣地,特別是紐蘭遠征航空隊控制的區域防空導彈系統。

由戰術航空兵擔綱的第三波空中打擊接踵而至,幾乎就沒有間隔時間。

在具體戰術上,其實沒多少新意,也沒有那個必要。

奪得制空權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毀敵人的指揮系統、通信結點與防空部隊,讓敵人無法協同作戰,並且喪失基本的防衛能力。在完成這一步後,就能夠隨心所欲的發起空中打擊了。

這次,充當尖刀的是“攻-11A”。

按照安排,分成兩個編隊的8架“攻-11A”首先轟炸特里凡的紐蘭駐軍司令部,紐梵聯軍司令部,當地的通信中心等主要的戰略目標。在癱瘓了敵人的通信指揮系統之後,再派遣其他機羣上場。

關鍵就是,通過前兩波轟炸,已經“摧毀”了遠程警戒雷達。

當然,根據後來獲得的情報,那部雷達沒有被完全摧毀,只是遭到了破壞。因爲擔心遭到第三次轟炸,直到戰鬥結束都處於關閉狀態,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更別說對隱身攻擊機構成威脅。

與波沙灣戰爭一樣,“攻-11A”使用的是激光制導炸彈。

只是,這次用的鑽地戰鬥部。

原因也很簡單,幾個必須摧毀的軍事目標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彈,哪怕採用了延遲時間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使用專門的鑽地炸彈,才能夠穿透土層,將這些目標徹底摧毀。

前面已經提到,帝國並沒有研製激光制導炸彈,研製的是激光導引頭,準確說是包括控制系統在內的制導模塊。這些模塊採用的標準接口,能夠跟任何標準口徑炸彈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進。

與普通的激光制導炸彈相比,鑽地炸彈的區別,也就是配備的戰鬥部。

爲了提高穿透能力,鑽地炸彈的彈體由報廢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質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艦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級鑽地炸彈,使用的是150毫米艦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級炸彈使用的200毫米艦炮的炮管。理論上,1000千克級鑽地炸彈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層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這個穿透能力,足以摧毀99%的軍事目標。

8架“攻-11A”總共攜帶了16枚1000千克級鑽地炸彈,需要確保摧毀的目標也就只有6個。也就是說,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夠摧毀全部目標,而“攻-11A”在波沙灣戰爭中的打擊效率超過80%。

爲了保密,也是爲了達成突然性,這些“攻-11A”都是從帝國本土的機場出發,飛行了近10個小時,在投彈之前還進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無線電靜默,甚至沒跟預警機通信。

在作戰行動開始後,斯蘭駐軍司令部才告知前線指揮官,爲“攻-11A”機羣留下半個小時的投彈時間。

跟在“攻-11A”後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領的防空壓制編隊。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也下了血本。

爲了摧毀保護特里凡的防空網絡,帝國空軍不但出動了12架“攻-8FZ”,還派來了20架“戰-16AD”。

從編號就能夠看出,“戰-16AD”是專用防空壓制戰鬥機。

之前,帝國空軍一直用“戰-10AD”執行防空壓制任務,而且嚴格說,“戰-10AD”並不是專門的型號,而是對“戰-10A”的火控軟件進行升級,使其能掛載與使用反輻射導彈攻擊防空雷達。理論上,任何一架“戰-10A”只需要用幾個小時升級火控軟件,就能成爲防空壓制戰鬥機。

當然,作戰效率肯定不會高到哪裡去。

關鍵就是,“戰-10A”是輕型戰鬥機,再怎麼改進,掛載能力都十分有限,無法攜帶太多的打擊彈藥。

在低烈度戰爭當中,“戰-10AD”還勉強夠用。遇到高強度戰爭,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決定用“戰-16A”爲平臺,發展一種重型防空壓制戰鬥機,而且是全能型號。

也就是說,不但用來取代“戰-10AD”,還要取代“攻-8FZ”。

今後,只需要這一種作戰飛機就能完成防空壓制任務,再也不用安排多種作戰飛機協同作戰。

這也是選擇“戰-16”的關鍵原因。

在帝國空軍的裝備序列當中,“戰-16”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戰術轟炸機”,並不是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更非重型攻擊機。

嚴格說來,帝國空軍並不缺乏重型攻擊機,而且對重型攻擊機的需求也不是很緊迫。

不說別的,“攻-8”系列再飛10年都沒有問題。等到10年之後,“攻-11A”恐怕都幾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輕型攻擊機,而且維護保養太麻煩,難以大規模裝備,也還有海軍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軍靠不住,還有按照多用途戰鬥機的標準研製,充當備胎的“戰-11C”。

相對而言,在“轟-7”全部退役之後,戰術轟炸機就已經“斷代”了。

可見,真正青黃不接的其實是戰術轟炸機。

可惜的是,不管空軍提出了多少理由,論議兩院都不肯爲新式戰術轟炸機撥款,認爲戰術轟炸機已無存在價值。

道理也很簡單,重型攻擊機的作戰半徑超過了1500千米,載彈量在10噸左右,並不比戰術轟炸機差,而且有加油機的支持,加上精確制導彈藥的普及,即便是僅有的那點差距也變得無關痛癢。

何況,還有綜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

那麼,有什麼理由在戰術轟炸機上浪費資源呢?

只是,帝國空軍並沒有就此罷休。

先不說戰術轟炸機還有多少價值,只是超過1000架的編制體系,就需要用其他作戰飛機來填補。

戰略轟炸機肯定不合適,因爲太貴了。

攻擊機同樣不合適,因爲作戰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編制規模不變就肯定會導致戰鬥力降低,而擴大編制規模肯定會遭到論議兩院的反對。

至於多用途戰鬥機,那是戰鬥機。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纔打着“重型攻擊機”的幌子,着手研製戰術轟炸機。

爲了獲得撥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畢竟論議兩院的軍事委員會有一些能人,更別說可以請專家當顧問。

結果就是,“戰-16”其實就是“戰-11”的深度改進型號。

爲此,也才保留了戰鬥機的編號。

與後來研製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戰-11C”的最大區別,就是在設計的時候把起飛重量放寬到50噸,並且完全放棄了機動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擁有自衛空戰能力,所有的改進都是爲了增強打擊能力。

所幸,最後的設計方案沒有這麼極端。

道理也很簡單,戰術轟炸機確實不適合現代化戰爭,稍微小一點,定位於重型攻擊機之上的,或者說是增強了打擊能力的重型攻擊機,纔是最爲理想的選擇,也能更好的適應未來戰爭。

正是如此,“戰-16”才成爲取代“攻-8”的主力攻擊機。

在大戰爆發前,“戰-16”就已經開始量產。

隨着大戰爆發,帝國空軍立即下達了1000架的大訂單。

從這個時間點來看,帝國空軍大批量採購“戰-16”,其實有那麼一點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擊由海軍主導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馬,奪得未來攻擊機的主導權,全面主宰戰術航空兵。

不要忘了,“戰-20”就是由空軍牽頭。

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戰-16”確實是一種非常先進的重型攻擊機。

第137章 現實難題第49章 奔赴前沿第290章 大國陽謀第363章 全都是運氣第179章 空天戰力第499章 層層設防第335章 最終的推測第114章 突發事件第148章 撲朔迷離第352章 超級說客第150章 疏漏第137章 揀來的大便宜第164章 巨炮之怒第207章 勝乎敗乎第366章 誰輸誰贏第161章 滄海一粟第134章 跌宕起伏第310章 大婚之日第38章 戰機出逃第442章 二號主角第251章 天命所歸第401章 血火戰場第284章 註定會被遺忘的塵埃第202章 縝密周全第277章 冤大頭第126章 以身作餌第158章 去向成謎第588章 新時代第629章 命不該絕第174章 迎頭相遇第279章 錦上添花第626章 尼茲的選擇第438章 木已成舟第548章 內患第7章 擊沉第200章 大起大落第77章 鐵桿盟友第376章 感悟第21章 恥辱第121章 剛愎自用第200章 心裡話第321章 破交與護航第247章 被搶走的主功第142章 來自北面第16章 驚天動地第104章 長途奔襲第180章 旁觀者清第93章 天神是怎麼練成的第364章 一面倒第516章 提前出動第305章 陸軍的主戰場第87章 挨炸第633章 老謀深算第165章 軍人榮譽第490章 憂心忡忡第624章 利益使然第289章 陸軍的備用計劃第75章 實戰的門檻第479章 策劃第37章 地面部隊第360章 遭到重創第127章 奪取大橋第498章 跟隨戰術第124章 最後的“飛隆”第290章 大國陽謀第197章 論功行賞第528章 果斷出手第622章 逃亡首相第253章 新年的第一天第38章 戰機出逃第24章 裝甲突擊第251章 天命所歸第222章 捲土重來第597章 盟友的價值第147章 天羅地網第321章 破交與護航第405章 最大的戰利品第479章 策劃第248章 主力上場第637章 媳婦熬成婆第138章 官兵狀態第262章 皇室的別宮第178章 戰略欺騙第350章 替死鬼第46章 戰略要地第141章 一吐爲快第143章 攻敵必救第103章 禍不單行第227章 海航出手第273章 糧食問題第451章 多此一舉第148章 第一份偵查報告第31章 臨危受命第168章 主動後撤第559章 另有安排第615章 崩潰的王國第365章 宣告結束第155章 戰略海軍第614章 最後一次遠征行動第407章 頑強巨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