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心腹大患

在23日夜間,帝國空軍發動了首輪進攻。

當時,丁鎮南正在返回卡拉港的途中。因爲需要繞行避開梵羅國本土,航程增加了數千千米,所以飛行時間延長到了近6個小時。跟以往一樣,丁鎮南上飛機之後就睡覺,充分利用了飛行時間。

首輪空中打擊,分多個波次進行。

參戰的作戰飛機多達數百架,也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投入戰鬥。

最先到達,並且負責開路的,並不是在波沙灣戰爭當中大殺四方的隱身攻擊機,而是戰略轟炸機。

顯然,這體現出了帝國空軍的戰術靈活性。

關鍵就是,在擴大打擊範圍之前,必須幹掉攔路虎,也就是部署在特里凡,得到嚴密保護的遠程警戒雷達。

要說的話,這部由紐蘭共和國生產的遠程警戒雷達,一直都是帝國空軍的心腹大患。

不說別的,超過600千米的探測距離就足夠覆蓋整個斯蘭島。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的作戰飛機只要升空,還沒爬升到巡航飛行高度,就會被這部雷達發現。

雖然帝國空軍針鋒相對的部署了干擾設備,還專門加強了電子戰能力,但是隻要那部雷達雷達仍然在工作,帝國空軍在斯蘭這邊的部署與活動就沒秘密可言,更別說大規模的兵力調動。

顯然,就是那部雷達發現了飛往科倫城的民航客機,然後判斷出帝國空軍正在進行戰略空運。

按理,這類高風險突擊行動,更適合動用“攻-11A”這類隱身攻擊機。

在波沙灣戰爭當中,帝國空軍就動用“攻-11A”摧毀了伊軍的指揮中心與通信結點,讓伊軍全面癱瘓,作戰部隊都只能各自爲陣。在隨後的戰鬥中,幾乎所有高風險任務都是由隱身攻擊機執行。

要說的話,“攻-11A”是帝國空軍手裡唯一能夠突破現有防空系統的打擊力量。

只是,“攻-11A”主要針對的其實是戰術與戰役級別的防空系統,在戰區與戰略級別的防空系統面前,反到沒什麼優勢可言。

這裡面的關鍵,其實就是“攻-11A”實現雷達隱身的基本原理。

雖然帝國空軍宣稱“攻-11A”能實現完全隱身,但是實際上,只是在幾個主要方向,把反射的特定波長電磁波的強度降低到極低,讓防空雷達無法從背景輻射中,辨別出攻擊機反射的信號。

降低反射的電磁信號的強度,就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吸收電磁波,二是改變電磁波反射方向。

前者,主要靠吸收電磁波的特殊塗料。

後者,則是在氣動外形上下功夫。

因爲任何一種特殊塗料多隻針對部分波長的電磁波,外形隱身同樣與波長有關,所以這也直接決定了,“攻-11A”只能在少數的雷達面前實現隱身。做爲戰術攻擊機,肯定主要針對工作在釐米與毫米波段的火控雷達,對分米波段,以及波長更長的警戒雷達,隱身效果也就不會好到哪裡去。

此外還有,在幾個特定的方向上,“攻-11A”的RCS值不但沒有減弱,反而超過了常規作戰飛機。

正是如此,“攻-11A”的作戰使用受到了嚴格限制。

對付遠程防空警戒雷達就不是“攻-11A”的強項,要不然的話,丁鎮南也不會安排武裝直升機對付伊軍的遠程警戒雷達,讓陸軍航空兵打響波沙灣戰爭的第一槍,卻沒動用隱身攻擊機。

這次的情況也一樣。

就算遠程警戒雷達受工作波長的影響,哪怕探測到了隱身攻擊機,也未必能夠獲得準確數據,比如飛行速度與飛行高度,無法直接引導防空戰鬥機前去攔截,不過可以及時的發出防空警報,讓承擔要地防空的野戰防空部隊能部署到位,而且採取有效的戰術,就能夠對隱身攻擊機構成威脅。

其實,在帝國空軍組織的對抗演習中,野戰防空部隊早已經證明,提高防空系統的戰場機動性能,特別是火控雷達的戰術靈活性,能夠把攔截隱身攻擊機的作戰效率提高數倍,大幅度削弱隱身攻擊機的突防能力。

一臺部署在飛行路線附近的火控雷達,就能夠讓“攻-11A”折戟沉沙。

顯然,瞭解這套戰術的,不止是帝國空軍,還包括紐蘭空軍。

原因就是,代號“夜鷹”的F-117A在數年前就已正式入列,紐蘭空軍也由此成爲了第二支獲得隱身攻擊機的空中力量。通過F-117A隱身戰鬥機,紐蘭空軍肯定掌握了對付隱身攻擊機的戰術。

這裡,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特里凡的那部遠程警戒雷達在3年前,也就是F-117A正式服役之後不久,進行了一次技術升級,而且由紐蘭空軍承擔全部工程,在完成之後沒有發佈任何消息,甚至沒有讓梵羅空軍承擔相關費用。

按照軍情局掌握的消息,此次改進與探測隱身目標有關。

主要就是,這部雷達離帝國本土,以及主要的海外軍事基地最近,也就最有可能探測到帝國空軍的隱身攻擊機。

換句話說,如果紐蘭空軍想要獲取“攻-11A”的第一手性能數據,就得充分利用部署在特里凡的遠程警戒雷達。要不然,紐蘭空軍沒有任何理由自己掏腰包,爲梵羅空軍升級並不算落後的雷達。

此外還有,該雷達一直是由紐蘭空軍提供維護服務。

關鍵還有,特里凡有3座由紐蘭軍隊控制,或者是與梵羅軍隊共用的軍事基地,都有可能部署了野戰防空系統。

正是如此,在首輪突擊行動當中,帝國空軍纔沒出動隱身攻擊機。

安排戰略轟炸機打頭陣,至少能夠保證作戰平臺的安全。

爲了摧毀那座遠程警戒雷達,帝國空軍出動了一個大隊的20架“轟-9D”,用了240枚巡航導彈。

當然,打擊目標還包括指揮中心,以及附近的幾處防空陣地。

爲了增強打擊效果,第二波突擊行動依然由轟炸機承擔,也使用巡航導彈,只不過重點轟炸空軍基地。

此外,就是同步發起了奪取制空權的空中進攻行動。

因爲戰鬥已經打響,防空戰鬥機早已升空,所以帝國空軍也傾巢而出,只是制空戰鬥機就出動了100多架。

在梵炎洋這邊,跟紐蘭空軍的第一場戰鬥就此打響。

雖然在戰略層面上,在梵羅國部署作戰部隊基本上沒有實際意義,畢竟在後勤保障無從談起的情況下,駐外軍隊的作戰能力根本維持不了多久,但是出於政治的原因,在跟梵羅國結盟之後,紐蘭共和國就向梵羅國派駐了一支規模相當可觀,還頗具戰鬥力的部隊,而且以空軍爲主。

這支部隊的主力是紐蘭空軍的“遠征航空隊”。

即便是在和平時期,遠征航空隊的作戰飛機都不少於200架,而且以最先進的戰術飛機爲主。比如早在10多年前,在F-15A/B正式交付的第二年,就提供給遠征航空隊,高峰時期的裝備數量達到了180架,而且遠征航空隊還是第一支裝備F-16C/D的駐外部隊,優先權甚至超過了本土防空軍。

當然,這麼安排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向梵羅國推銷先進戰鬥機。

只是,在根本上還是爲了強化與梵羅國的同盟關係,確保梵羅當局能夠秉承跟紐蘭共和國結盟的戰略方針。

此外就是,抵消來自樑夏帝國的威脅。

到了戰爭時期,那就更加不可小覷了。

雖然出於各方面的原因,紐蘭駐軍大多部署在梵羅國的南部地區,但是在開戰之後,特別是在紐蘭共和國正式參戰之後,這些駐紮在梵羅國的作戰部隊,對戰局發展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帝國空軍之前一直沒有對梵羅國南部地區發起戰略轟炸,就與紐蘭航空兵有關。

要說的話,紐蘭遠征航空隊一直是帝國空軍的心腹大患。

在大戰爆發的時候,紐蘭遠征航空隊的兵力爲:80架F-15C/D,120架F-16C/D,60架A-10,12架RF-4C,8架C-130,8架RC-135,4架E-3B,12架CH-47,20架MH-60與數十架各種類型的勤務飛機。

這個規模,超過了絕大部分二流空軍!

雖然戰鬥機的數量有所減少,尤其是F-15C/D這樣的重型制空戰鬥機,但是支援飛機的數量明顯增加,綜合作戰能力反到提高了不少。關鍵是,那幾十架攻擊機,擁有非常強悍的戰場支援能力。

其實,在梵羅國正式參戰後,60架A-10就被派往西北地區,爲進攻巴鐵的梵軍地面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只不過,因爲梵軍沒表現出強烈的進攻慾望,所以紐蘭航空隊也沒全力以赴。

此外就是,紐蘭共和國很有可能在9月份,也就是正式參戰之前,利用提供人到主義援助的名義,向梵羅國輸送了一批作戰飛機,以及維持戰鬥力需要的零部件,提高了遠征航空隊的作戰能力。

只是,具體有多少,就說不準了。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只是送到特里凡的零部件,就能夠組裝數十架戰鬥機,不過大部分都儲存了起來。

道理也很簡單,作戰飛機會受損,也就需要零部件進行維修。

此外,還需要很多耗材。

關鍵還有,因爲飛行員數量有限,所以就算有更多的戰鬥機,也未必能夠派上用場,還不如儲存起來。

要說的話,紐蘭遠征航空隊纔是梵羅國南部地區的主要空中力量。

在擬定計劃的時候,帝國空軍就把紐蘭遠征航空隊當成頭號勁敵,第一階段的作戰目的就是將其徹底消滅。

當然,紐蘭遠征航空隊也是早有準備。

紐蘭共和國已正式參戰,特里凡離紐蘭本土十萬八千里,就算是離得最近,由盟友控制的軍事基地都在數千千米外,紐蘭遠征航空對只能背水一戰,也只有拼死奮戰,纔有一線的希望。

23日夜間的這場戰鬥,就足以證明紐蘭遠征航空兵的鬥志。

在來勢洶洶的帝國空軍面前,紐蘭遠征航空隊非但沒有退縮,還主動出擊,而且投入了主力部隊。

按照科倫城發來的戰報,紐蘭遠征航空隊在當晚出動了數百架次。

只是第一次交戰就出動了40多架F-15戰鬥機。

所幸的是,帝國空軍投入的兵力更多。

關鍵還有,帝國空軍打了一個時間差。

前面已經提到,由轟炸機發起第一波攻擊,而且全部使用的空射巡航導彈。

雖然打擊效果不算理想,主要是目標太過分散,根據後來的偵查報告,並沒達到徹底摧毀遠程防空警戒雷達的目的,但是這一波遠程攻擊,不但讓警戒雷達關機,還逼迫部署在附近的防空部隊全部進入戰鬥狀態。

這就是說,梵羅空軍與紐蘭空軍的防空部隊全都暴露了。

此後,就是第二波空中突擊,擔綱的仍然是轟炸機。

從當時的交戰情況來看,紐蘭遠征航空隊出動的40多架F-15C/D戰鬥機,其實是被派去截擊轟炸機。

爲此,協同作戰的預警機並沒有前出,而是留在特里凡附近。

結果就是,在與帝國空軍出動的“戰-11B”機羣遭遇的時候,F-15C/D機羣與E-3B的距離超過了350千米。相對的,帝國空軍出動的“指-8C”僅滯後150千米,還有大型電子偵察機伴隨行動。

這個態勢,足以決定空戰的勝負。

等到E-3B探測到“戰-11B”機羣的時候,一切都晚了,快速突擊的F-15C/D機羣直接衝進“戰-11B”的伏擊圈。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就算紐蘭飛行員表現出驚人的鬥志,以及高超的戰術水準,依然沒辦法扭轉乾坤。

最終,僅區區數架F-15C/D逃脫。

雖然也在戰鬥中擊落了十多架“戰-11B”,但是與慘烈的損失比起來,取得的戰果根本不值一提。

此外,交戰空域在公海上空,距離特里凡超過300千米,距離科倫城不到200千米。

這意味着,那些被擊落的紐蘭飛行員,就算成功的跳傘逃生,也未必能在戰爭結束之前歸隊。

關鍵還有,這場空戰打亂了紐蘭遠征航空隊的作戰部署。

因爲截擊行動遭受慘敗,再加上帝國空軍大兵壓境,所以紐蘭遠征航空隊在加強制空力量的同時,還得疏散與轉移支援飛機,不然在遭到轟炸之後,這些停在戰區機場的支援飛機都得完蛋。

從指揮的層面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何況,還有梵羅空軍這個攪屎棍。

在根本上,這仍然是指揮層面的問題。

從波沙灣戰爭開始,此後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無一例外的證明,指揮系統的反應速度滯後是各國軍隊的通病,跨軍兵種協同作戰更是重災區,即便是帝國軍隊,也沒有徹底的解決指揮層面存在的問題。

毫無疑問,紐蘭軍隊與梵羅軍對在聯合作戰方面存在的問題,肯定更加的嚴重。

第481章 跨過陸心海第491章 推動者第364章 一面倒第325章 步步緊逼第172章 死得悄無聲息第283章 代言人第84章 天馬行空與腳踏實地第339章 遭遇戰第463章 連帶影響第280章 披掛出征第422章 時間緊迫第346章 各自爲戰第436章 陷阱在前第214章 慘兮兮第255章 三杯茶第179章 快馬加鞭第432章 新三件第315章 重編的航空兵第78章 護航作戰第500章 輪番攻擊第542章 聯席會議第12章 前線備戰第486章 出發第536章 狼羣出動第630章 殊榮第467章 取捨第188章 聯邦總統第588章 新時代第546章 緊急返回第583章 盡力而爲第202章 縝密周全第184章 曾經心動第562章 杞人憂天第157章 公報私仇第277章 冤大頭第159章 陡然生變第90章 絕對主力第1章 空中霸王第6章 情報頭頭第91章 “赤誠”覆滅第545章 內在原因第133章 內在關係第141章 電磁干擾第231章 陸航軍官造反第466章 方向之爭第237章 各取所需第139章 牛犢之勇第132章 兵力調整第99章 戰略欺騙第69章 最後的機會第376章 感悟第569章 進軍窄海第203章 見好就收第85章 防空戰鬥狀態第244章 頑強奮戰第189章 一鼓作氣第594章 折中方案第233章 各取所需第275章 帝國的準駙馬第518章 聲東擊西第314章 接近理想的艦隊第195章 全力以赴第606章 反覆猶豫第312章 不再等第173章 自找沒趣第466章 方向之爭第174章 迎頭相遇第506章 強攻第285章 必須過的坎第350章 替死鬼第166章 一語成讖第490章 憂心忡忡第562章 杞人憂天第322章 嚴陣以待第438章 木已成舟第590章 最後的遠征第117章 攻心之戰第69章 戰術反擊第521章 有勇有謀第30章 系統之戰第311章 情報的疏漏第166章 一語成讖第244章 頑強奮戰第168章 主動後撤第162章 暴露行蹤第491章 推動者第84章 飛行巴士第97章 迎難而上第617章 全速突擊第172章 積極主動第373章 牆頭草第225章 此地無銀第556章 一帆風順第12章 前線備戰第409章 當務之急第14章 生死一百秒第85章 防空戰鬥狀態第480章 繼續推進第170章 這可不止是運氣第108章 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