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南方爲重

當然,這也符合帝國的總體戰略方針。

雖然緊挨着南方次大陸,只隔着一條海峽,但是斯蘭是離南方次大陸最近,面積也足夠大的島嶼。

此外,斯蘭是一個獨立民族國家,還擁有數座深水良港。

在歷史上,特別是在帝國海軍挺進梵炎洋之後,斯蘭就一直傾向於跟帝國結盟,獲取帝國的庇護。

正是如此,斯蘭還是南方次大陸第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雖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之後,斯蘭才藉助第一次民族獨立運動的風潮,擺脫布蘭王國的殖民統治,成爲了獨立國家,但是早在數十年之前,也就是帝國海軍奪得梵炎洋的霸權之後,斯蘭就不再受布蘭王國的殖民統治,在名義上由帝國海軍託管,在非軍事佔領區則獲得了高度的自治權。

只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戰結束後,斯蘭土邦的自治權遭到了踐踏。

到第二次全球大戰後期,帝國海軍重返梵炎洋之後,斯蘭才重新獲得了自治權,並且以此爲基礎,組建了自治政府。至於戰後的獨立運動,更多的只是順應時代潮流,更換了一個名字而已。

正是如此,斯蘭算得上是南方次大陸地區最特殊的一個國家。

即便是在獨立之後,斯蘭依然堅持跟帝國結盟,簽署的第一份國家間條約,就是把十多處一直由帝國軍隊使用的軍事基地租借給帝國,而且租期均爲49年,在租約到期後還會自動續約49年。

此外,斯蘭還是東方集團初創締約國當中唯一的南方次大陸國家。

數十年來,斯蘭的基本國防戰略都是依靠樑夏帝國,或者說由樑夏帝國爲斯蘭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正是如此,斯蘭一直就是梵羅國的眼中釘。

要說的話,比巴鐵還更讓梵羅國忌恨。

道理也很簡單,利用斯蘭的基地,帝國海軍能輕而易舉的封鎖梵羅國,帝國空軍能對梵羅國全境實施戰略轟炸。相對的,梵羅國的戰略防線要擴大數倍,原本相對較爲安全的南部地區也變成了前線。

在第一次民族獨立運動之後,特別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結束後,梵羅國把矛頭對準了斯蘭。畢竟在巴鐵加入東方集團之後,梵羅國在北部戰場上已無騰挪空間,只能在其他方向上尋找突破口。

也就是遭到梵羅國干預,斯蘭的國內局勢急劇惡化,最終演變成內戰。

只是,主要原因還是在帝國這邊。

當時,帝國處在戰略調整期,由戰略擴張轉爲戰略收縮,因此在斯蘭爆發內亂之後,帝國不但沒有在第一時間出手干預,甚至沒有給予必要的支持,還以“非外來侵略”爲由,拒絕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

正是斯蘭內戰愈演愈烈,存在完全失控的可能,帝國海軍才耗費巨資打造迪戈基地。

當時在海軍主持大局的是周涌濤,把迪戈島打造成帝國海軍在梵炎洋的總基地,也就是周涌濤的決定。

顯然,這絕非孤立事件。

帝國當局的不作爲,甚至可以說成是綏靖政策,斯蘭的國內局勢迅速惡化,獲得梵羅國支持的叛軍一度奪得主動權,政府軍只能勉強招架。在新曆143年的年底,叛軍就已推進到首都郊外,還包圍了幾座帝國的軍事基地。在當時看來,再過幾個月,叛軍就能取得內戰的全面勝利。

其實,也就是在幾個月之後,叛軍攻入了首都,還攻佔了總統府。

不過,帝國在此之前迎來新首輔。

沒錯,就是周涌濤。

前面已經提到,周涌濤在上任後下達的第一份作戰命令,就是授權海軍出兵平定斯蘭的內戰,護送流亡到帝國的斯蘭民選總統返回首都科倫城,幫助這個東方集團的初創締約國恢復民主與法制。

再回過頭來看,就不難發現,周涌濤決定出兵斯蘭,肯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當然,在帝國軍隊的護送下,斯蘭民選總統順利回到了首都,重新組建了象徵民主與法制的政府。

此後數年,斯蘭國防軍在帝國軍隊的支持協助之下,恢復了對北部地區的控制。

到新曆149年,也就是去年,在遭到了連續數月的猛攻之後,佔據着北部重鎮賈夫港的叛軍繳械投降。雖然有少數被打散的叛軍逃入山區,而且在繼續負隅頑抗,但是大規模作戰行動已經結束,國防軍控制了全國所有的城鎮,斯蘭政府也在積極的推動民族和解,消除內部動盪的根源。

毫無疑問,斯蘭國防軍能夠打贏內戰與帝國的支持密不可分。

不說別的,把原政府軍改組成國防軍,就是一項極爲浩大的工程。

關鍵就是,斯蘭“政府軍”在本質上是準軍事力量,更像是武裝警察,主要職能是維護國內社會秩序。因爲不存在跟外敵作戰的可能,所以沒有配備多少重武器,就連機關槍之類的自動武器都很少。

在內戰爆發的時候,斯蘭政府軍的主要武器還是帝國援助的BQ-99型步槍。

這是一種在新曆99年,第二次全球大戰爆發的那一年定型,採用旋轉後拉槍機的栓動步槍。雖然總產量超過了500萬,廣泛裝備各個地區的作戰部隊,但是即便在大戰期間,該槍也沒成爲帝國軍隊的主要裝備。在BQ-01半自動步槍問世之後,該槍就迅速從一線作戰部隊消失了。在大戰結束之後,跟其他大量過剩軍事物資一樣,BQ-99被廣泛的援助給了友好國家。

當然,其中就包括斯蘭。

大戰已經結束30多年,其他國家的BQ-99全都被丟進了垃圾桶,或者成爲了槍械愛好者的私人收藏,在全球範圍之內,只有斯蘭政府軍還在使用這種老掉牙的步槍,還將其當成制式裝備。

政府軍的敵人,獲得了梵羅國秘密支持的叛軍,使用的都是AK與M系列突擊步槍,火力遠超政府軍。

正是如此,在內戰初期,政府軍才被叛軍打得無法還手。

重新組建的國防軍,纔是真正的軍事力量。

不說別的,帝國向斯蘭國防軍贈送了20萬支BQ-40型自動步槍,其中4萬支還是剛出場的新貨。

當然,主要是重型裝備。

到內戰結束的時候,帝國提供給斯蘭國防軍的武器裝備包括:300輛主戰坦克、500輛步兵戰車、1200輛履帶式裝甲運兵車與1000輛輪式裝甲車,1200餘門火炮與火箭炮,數千門小口徑迫擊炮。

因爲是以無償援助爲主,所以大部分是二手貨,其中不少還是已經過氣的退役裝備。

至於槍械,更加是不計其數。

此外,還以有嘗援助的方式,提供了上百架戰鬥機與數十艘快艇,幫助斯蘭國防軍組建了空軍與海軍。

關鍵還有,帝國全程參與了斯蘭國防軍的組建工作。

其實,即便是在後來的作戰行動當中,帝國派遣的軍事顧問也起到了至關重要,完全不可替代的作用。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帝國的軍事教官在指揮斯蘭國防軍作戰。

也就是通過內戰的磨練,斯蘭才擁有了真正意義的現代軍隊。

用周涌濤的話來說,這是在補課。

畢竟在此之前,斯蘭的國防建設簡直就是一塌糊塗,不但欠缺必要的防衛能力,也沒有盡到做爲東方集團成員國的義務。

當然,伴隨着斯蘭內戰,帝國加強了在斯蘭的軍事存在。

雖然帝國海軍已經把迪戈打造成梵炎洋上規模最大,設施最爲完善的海空綜合基地,但是迪戈其實是一座面積狹小的珊瑚島,哪怕把附近島嶼全都利用起來,也沒辦法在此部署太多的作戰部隊。

再說,迪戈基地遠離南方次大陸,並非理想的前進基地。

從打全球大戰的角度看,斯蘭纔是理想的前沿陣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說別的,如果在南方次大陸的南端登陸,登陸艦艇從斯蘭出發,能在幾十個小時之內部署到位,後勤保障效率比迪戈基地高出數倍,而且在投送距離縮短之後,對投送工具的要求也會大幅度降低,比如可以使用小型登陸艇,還可以直接在斯蘭的軍港部署氣墊船等快速投送工具。

換種方式來說,動用規模相當的投送力量,也就是登陸艦艇,從斯蘭出發,能夠投送更多的作戰部隊。

顯然,這就意味着有更大的勝算!

正是如此,在重返斯蘭之後,帝國一直在加強軍事部署。

其實,這也是內戰一直持續到新曆149年才宣告結束的關鍵原因。

帝國大舉介入,斯蘭內戰完全能夠在一年之內結束,而足足拖了5年,就與帝國的軍事部署有關。

在這5年裡面,帝國利用爲斯蘭提供軍事援助,將大批在和平時期難以進行大範圍轉移的主戰裝備送到了斯蘭,其中至少有2000輛ZT-80DG主戰坦克,並且分散存放在幾處軍事基地裡面。

當然,不是說帝國的領導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6年就對第三次全球大戰的爆發時間與爆發方式做出準確判斷。

以當時的情況,真正需要提防的,其實是第三次南方次大陸戰爭。

關鍵還有,因爲沒有擊敗巴鐵的把握,所以梵羅當局很可能會把矛頭對準斯蘭,趁帝國立足未穩,出兵攻打與佔領斯蘭,至少控制北部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正是如此,在決定出兵斯蘭之前,帝國當局就已經做好了跟梵羅國交戰的準備。說不定就是帝國有所準備,梵羅當局才放棄了出兵斯蘭的念頭。

直到斯蘭內戰結束,帝國當局才着手爲全球大戰做準備。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在周涌濤親自出面後,帝國陸軍才把儲存在斯蘭的主戰裝備移交給了陸戰隊。

當然,陸戰隊也做出了讓步,比如把卡拉港與瓜港的守衛任務移交給陸軍。

關鍵還有,在波沙灣戰爭爆發前,帝國一直以幫助斯蘭進行戰後重建爲由,向斯蘭運送作戰物資。

到新曆149年,國際局勢已經是風雨滿樓。

全球大戰已經迫在眉睫,別說周涌濤,哪怕是換成文職首輔,也不敢大意,肯定會着手加強戰備。

至於斯蘭在帝國戰略體系當中的價值,自然是不用多說。

要說的話,戰前戰備的時間還是太過短促。

到大戰爆發的時候,儲存在斯蘭的軍事物資總共還不到20萬噸,主要還是陸軍裝甲部隊的彈藥。

此外,儲存的燃料不到10萬噸!

這點燃油,還不夠“轟-9D”飛2000個架次。

雖然位於斯蘭首都郊外的石油精煉廠已經投產,但是產能還沒提上去,而且得等到波沙灣的局勢穩定下來,才能獲得穩定的原油供應。以當前局勢,能夠在年底達到設計產能,就很不錯了。

其實,也就是受此限制,丁鎮南才一直沒向斯蘭部署戰略航空兵。

在此之前,對梵羅國進行的戰略轟炸都是依託帝國本土,幾百架轟炸機全都部署在本土機場。

受此影響,轟炸效率一直都不是很高。

正是如此,梵羅國在參戰之後就開始進行戰略轉移,比如把兵工廠與重工業轉移到南部地區。

原因也很簡單,離帝國本土更遠。

如果使用戰術級別的短程空對地導彈,以及投擲距離更近的制導炸彈,部署在帝國本土的轟炸機,基本上只能對梵羅國北部地區構成威脅。轟炸梵羅國南部地區,要麼得使用巡航導彈,要麼讓轟炸機飛越孟加灣。

可惜的是,巡航導彈很“緊俏”,一直都處於“缺貨”狀態。

那麼,只能讓轟炸機飛越孟加灣。就算能夠安排重型戰鬥機護航,也無法保證轟炸機的作戰效率。

在大規模戰爭當中,作戰半徑是限制轟炸機作戰效率的頭號因素。

關鍵就是,轟炸機的維護保養跟飛行時間直接掛鉤,而每次任務的飛行時間又是由作戰半徑決定。

作戰半徑越大,出動頻率就越低。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寧願使用昂貴的巡航導彈來增強轟炸機的打擊範圍,也不願延長作戰半徑。

當然,在開戰初期,主要針對的也是梵羅國北部地區的軍事目標。

說得直接一點,真正的戰略轟炸還沒有開始呢。

關鍵還有,在東望洋那邊的戰鬥告一段落之後,帝國海軍會把重點轉向梵炎洋,比如投入更多的運輸船隊。

其實,在丁鎮南飛回卡拉港之前,一支由數十艘貨輪組成的船隊,就在十幾艘護航戰艦的陪同下,從帝國南方港口出發,踏上了前往梵炎洋的航程,而該船隊當中有半數運輸船的目的地是斯蘭的科倫城。

這些船隻,將在10月下旬爲斯蘭送去數十萬噸彈藥與燃油!

第130章 關鍵因素第128章 厲害角色第512章 真相大白第530章 求穩第71章 改變打法第603章 回家第75章 實戰的門檻第284章 註定會被遺忘的塵埃第158章 去向成謎第135章 超級航母第58章 偷襲得手第194章 回帝都第21章 導彈威脅第468章 前期準備第185章 簡宴第216章 再遇張小卿第155章 信使與絕筆信第521章 有勇有謀第3章 風雲際會第577章 會師第219章 南方爲重第146章 另行其道第449章 等待機會第138章 官兵狀態第482章 拉鋸戰第574章 難題第347章 自殺式攻擊第385章 湊熱鬧第77章 鐵桿盟友第75章 刺破蒼穹第38章 戰機出逃第122章 王子參戰第141章 一吐爲快第611章 遠征在即第350章 替死鬼第459章 爭分奪秒第182章 暗夜鳳凰第25章 開眼界第232章 幹上一場第81章 一招輸招招輸第35章 組建團隊第520章 順水推舟第233章 各取所需第630章 殊榮第420章 第三套方案第244章 頑強奮戰第572章 關鍵之戰第253章 新年的第一天第276章 艱鉅考驗第107章 極端手段第88章 攻擊得手第201章 峰迴路轉第15章 虎落平陽第255章 三杯茶第338章 繼續前進第373章 牆頭草第57章 進退失據第91章 “赤誠”覆滅第416章 主從之爭第454章 搶先發現第352章 超級說客第606章 反覆猶豫第175章 奪路狂奔第359章 果斷出擊第138章 官兵狀態第51章 變與不變第97章 迎難而上第30章 帝都風暴第215章 上屋抽梯第587章 運氣因素第121章 自力更生第19章 一驚一喜第382章 貴而無當第7章 擊沉第519章 閉門造車第88章 野心勃勃第612章 出征第223章 飛來橫禍第349章 突然到來的驚喜第258章 陸上三強第359章 果斷出擊第242章 死神鐮刀第273章 苦命的公主第133章 不敢鬆懈第88章 野心勃勃第21章 恥辱第27章 年終歲末第115章 統帥之才第130章 緊急呼叫第108章 聲東擊西序 命運的交響曲第166章 一語成讖第457章 運氣成分第595章 帝國野心第439章 最大的意外第139章 牛犢之勇第36章 大敗虧輸第561章 顧慮成真第42章 突然發難第318章 年輕人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