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輕重主次

氣象一直是影響戰爭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過去的戰爭中,僅次於地理。

雖然隨着技術進步,氣象對戰爭的影響一直在降低,但是當今的技術手段,仍然無法完全消除惡劣天氣造成的影響。事實上,越是先進的武器,越容易受氣象的干擾,甚至因爲惡劣氣象而無法正常使用。

比如在波沙灣戰爭當中,沙塵暴就讓聯軍空中打擊的效率降低了六成以上,還嚴重限制了激光制導彈藥的使用範圍。

當然,嚴寒產生的影響同樣突出。

雖然在吸取了第二次全球大戰的教訓之後,各國都很重視在高緯度地區的作戰能力,比如西駱沙堅持爲T-80系列主戰坦克配備燃氣輪機,與燃氣輪機的冷啓動性能更好,更適合在嚴寒環境下工作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受技術限制,裝甲部隊在嚴寒環境下的作戰效率依然好不到哪裡去。

不說別的,除了少數幾個型號的主戰坦克之外,其他戰車全都使用柴油機。

再說,燃氣輪機的巨大油耗,抵消了冷啓動性能因爲不需要熱車而帶來的好處。

此外,嚴寒產生的影響,不是說有了好的裝備就能忽略。

比如,積雪對道路與鐵路交通產生的影響就沒辦法忽視,而且嚴重的時候會導致交通線癱瘓。

正是如此,在10月初降下了第一場大雪之後,大陸戰場的局勢就漸漸穩定了下來。

不管是進攻方,還是防禦方,都在爲即將到來的冬季做準備,比如提供禦寒的衣物,爲營房安裝取暖設備。

當然,氣象產生的影響,不止有壞的一面,同樣有好的一面。

放眼整個戰場,氣象因素其實對帝國更加有利。

道理就是,帝國陸軍能利用各戰場的氣象變化打時間差,以此來解決,至少是大幅度緩解兵力不足造成的問題。

不要忘了,不管在什麼情況之下,帝國都面臨兩線,甚至多線作戰的難題。

即便在地面戰場上,也要面對來自多個方向的勁敵。

可問題是,哪怕能夠從論議兩院獲得充足軍費,也不可能在和平時期保持能打贏全球大戰的常備軍事力量。

也就是說,在大戰時期,肯定會在完成軍事動員之前遇到兵力不足的問題。

指望通過戰爭動員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顯然不現實。

正是如此,帝國的總體戰略,在初期是以防禦爲主,通過防禦爭取獲得完成軍事動員的時間。

不過,這並非全部。

利用跟地理息息相關的氣象,也是主要的應對手段之一。

這裡,關鍵其實就是面向西陸集團的大陸戰場,以及面向梵羅國的南方次大陸戰場,在氣象上存在巨大的差別。

大陸戰場在巨大陸腹地,是典型的高緯度地區,特點是冬季非常寒冷。

相對而言,南方次大陸屬於熱帶季風,一年的氣溫變化並不明顯,主要的季節標誌是降雨量。

關鍵就是,大陸戰場的冬季,跟南方次大陸的旱季高度吻合。

在大體上,從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就是南方次大陸的旱季。

因爲降水減少,河流的水位降低,所以在河網密佈的岡伽羅平原,旱季更加適合大兵團作戰。

嚴格的說,也只能在旱季發起大規模作戰行動。

隨着雨季到來,特別是連續下了幾場暴雨,河流的水位暴漲,不管多麼厲害的部隊都肯定是寸步難行。

正是如此,之前的兩次南方次大陸戰爭都是在年底打響,並且在幾個月後,也就是雨季到來之前結束。

要說的話,也就是受此影響,巴鐵當局纔會如此的鬆懈。

畢竟,跟前兩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相比,因爲有樑夏帝國撐腰,所以雙方在戰略層面的態勢發生了逆轉。按照巴鐵當局的判斷,梵羅國受總體軍事實力的限制,未必敢於在旱季剛剛到來的10月發動進攻。出於更加長遠的考慮,特別是在進攻失利之後的防禦作戰,更有可能把發起進攻的時間安排在年底,甚至明年的年初,確保在總體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能夠依靠雨季的充沛降水,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就算守不住德城,也有很大的把握守住至關重要的岡伽羅平原。

要說的話,就連丁鎮南都有類似觀點。

當然,對帝國軍隊來說,大陸戰場的冬季與南方次大陸戰場的旱季基本上同步,絕對算得上戰略優勢。

說是“天時”也沒有錯。

往簡單說,從10月份開始,帝國陸軍就可以把主力派往南方次大陸,用二線部隊守衛大陸戰場上的防線。只要能夠進行快速的戰場調運,還能在幾個月後,把主力部隊送回大陸戰場。

可見,除了必要的休整,主力部隊其實能兩線作戰。

這裡面的關鍵,是如何才能夠在兩個主要戰場之間進行快速轉移。

只是從轉移的角度來看,最理想的辦法是儘可能降低運輸量,以能夠空運的人員與輕型裝備爲主。

爲此,就需要在兩個方向各儲備一套主戰裝備,比如坦克與戰車。

只有這樣,才能只轉移人員。在人員到位之後,能夠立即獲得所需的主戰裝備,然後迅速的形成作戰能力。

至於以彈藥爲主的作戰物資,反到是次要問題。

畢竟,和平時期不會儲存太多的彈藥,而帝國的彈藥工廠全都在本土核心地區,因此不管是送往大陸戰場,還是送往南方次大陸戰場,都得用鐵路運送,而且帝國早已此爲標準修建鐵路網。

問題,也就是主戰裝備。

別說帝國陸軍的地位一直在降低,哪怕沒降低,也不可能在和平時期採購兩倍於實際需求的主戰裝備。

經費就是個天大的問題。

就拿主戰坦克來說,在大陸戰場這邊,理論上至少需要8000輛,纔有望在開戰初期頂住西陸集團的猛攻。雖然南方次大陸的需求低一些,但是也需要5000輛。加上其他方向的作戰需求,總需求量在15000輛到18000輛之間。關鍵是,這還是最低需求,而實際需求量在20000輛以上。

顯然,根本不可能採購20000輛ZT-99式主戰坦克。

道理也很簡單,按照服役30年計算,平均每年要採購700輛,而帝國陸軍每年用與採購主戰坦克的經費,最多也就只能購買300輛。如果強行採購700輛,那就沒錢購買其他主戰裝備了。

此外,主戰坦克的服役時間也未必能夠達到30年,比如ZT-80到ZT-99的服役時間也就相差24年。

正是如此,帝國陸軍的主戰坦克,一直維持都在8000輛到9000輛之間。

因爲沒法採購足夠多的主戰裝備,所以帝國陸軍只能想別的辦法,比如設法延長主戰裝備的服役時間。

此外,就是把這些“半退役”的主戰裝備以封存方式存放在前沿基地。

還是拿主戰坦克來進行對比,除掉援助與出售給友好國家的之外,所有退役的ZT-80都在進行必要的處理之後,放置於西北與南部戰區的幾處前沿基地,在巴鐵北部,位於伊堡西邊的白沙基地的地下倉庫裡面就有600輛。只需要做簡單的處理,這些坦克就能夠達到服役狀態,交付給作戰部隊使用。

600輛坦克能裝備2個機械化步兵師,或者4個機步旅。

其他主戰裝備也是如此。

此外就是,封存的退役裝備,大多儲存在南方戰區,而現役主戰裝備,主要配屬給西北戰區。

當然,原因也很好理解。

西北戰區直接面向西陸集團,不管是迢曼陸軍,還是西駱沙陸軍,都擁有很先進的主戰裝備,比如說T-80與“豹”2系列主戰坦克,兵力也非常充足,戰鬥力不容小覷,必須得小心應付。

相對而言,梵羅陸軍明顯差得多。

別看梵羅陸軍有上百萬常備兵力,數百萬預備役與民兵,在戰時能動員上千萬,甚至更多的作戰人員,可是在主要裝備方面,梵羅陸軍是名副其實的萬國牌,在很多方面還比不上巴鐵陸軍。

仍然用主戰坦克來說事。

梵羅陸軍的主戰坦克分成了西駱沙與紐蘭兩個派系。

前者的代表是大約2000輛T-72,其中的500輛爲直接進口,另外1000輛爲進口零件之後在本土坦克廠組裝,剩下的500輛則是按照許可證生產,至今都在以每年300輛的速度生產。

這些坦克的戰鬥力,也就那個樣。

雖然按照可靠情報,在直接進口的500輛當中,有部分是西駱沙自用的B型,跟出口的猴版有明顯區別,性能並沒有縮水,但是其他的1500輛肯定都是猴版,性能遠遠比不上西駱沙自用的型號。

關鍵還有,梵羅陸軍肯定沒有獲得新式穿甲彈。

如果使用出口型穿甲彈,哪怕坦克炮沒有縮水,威力也無法保證。

在波沙灣那邊,伊軍的T-72在通常的交戰距離上,沒辦法打穿ZT-99B的正面裝甲。按帝國陸軍做的測試,就算把交戰距離縮短到500米,也需要足夠好的運氣,伊軍的T-72才能使用出口型穿甲彈打穿ZT-99B的車體正面裝甲。面對更厚的炮塔正面裝甲,出口型穿甲彈全射程無法洞穿。

當然,T-72的最大優勢,也就是價格便宜。

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成爲梵羅陸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主戰坦克。

至於後者,除了直接從紐蘭共和國進口的幾百輛M1A1之外,也就是以M1爲基礎,根據梵羅國的國情設計的“阿瓊”,以及按M1A1的標準進行改進,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強的“阿瓊”2。

只是,這3種主戰坦克的數量都不多。

梵羅陸軍到底裝備了多少輛M1A1,一直存在不同的說法。

在M1問世之後不久,梵羅陸軍就從紐蘭共和國引進了一批,只是實際的接受數量比合同數量少得多,不到100輛。

道理也很簡單,在正式裝備之後,梵羅陸軍就發現,其105毫米線膛炮的威力偏低,根本無法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摧毀敵人的坦克,即便採購最新式的穿甲彈,也無法對付在服役期間遇到的新式坦克。

爲此,後面的批次全都更換成配備120毫米滑膛炮的M1A1。

以此爲準,梵羅陸軍的M1A1最多也就只有500輛。

問題就在這裡。

按梵羅陸軍公佈的裝備清單,之前接收的M1都進行了升級改造,戰鬥力達到M1A1的水準。只不過,有情報表明,梵羅陸軍是把這些M1返銷給紐蘭陸軍,存放在租借給紐蘭的軍事基地裡面,後來進行了升級改造,然後按三手裝備,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梵羅陸軍,而且數量比當初返銷的還要多。

關鍵就是,還包括梵羅陸軍不肯接受,但是已經生產了出來,還運到梵羅國的M1,大約300輛。

照此計算,梵羅陸軍的M1A1超過800輛。

以M1爲藍本的“阿瓊”並不多,嚴格說,根本就沒有量產,即該型坦克性能實在是太差了。

不說別的,超過60噸的戰鬥重量提供的防護,還沒達到M1的60%。

正是如此,梵羅陸軍只象徵性的採購了幾十輛。

至於大改之後的“阿瓊”2,性能確實有大幅度的提升,比如採用120毫米滑膛炮,防護也達到了M1的水準。只可惜,造價卻高得離譜,甚至比進口M1A1還要貴,梵羅陸軍根本用不起。

雖然梵羅陸軍早就宣佈,要採購3000輛“阿瓊”2,用來替換包括T-72在內的幾乎全部的進口坦克,但是到大戰爆發,“阿瓊”2的產量不到100輛,而且受動力系統限制,生產速度根本就快不起來。

“阿瓊”2採用的是從迢曼帝國進口的柴油機,而不是紐蘭共和國的燃氣輪機。

此外,火控系統是從洛克國進口,坦克炮來自迢曼帝國,可穿甲彈來自紐蘭共和國,裝甲鋼則偷師西駱沙。

要說的話,這也是“阿瓊”2的可靠性一直不高的主要原因。

總而言之,梵羅陸軍的“先進”主戰坦克總共3000輛,有資格跟ZT-99B正面較量的也就只有幾百輛。

別說跟帝國陸軍比,就算跟西駱沙陸軍比,梵羅陸軍也有較大的差距。

正是如此,帝國陸軍纔沒有在南方戰區儲備太多的新式主戰坦克,而且進行了全面改進的ZT-80DG也足夠用了。

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丁鎮南的底氣所在。

只需通過空運,把作戰人員送往前線,就能夠在較短的時間之內,在需要的方向上部署強有力的作戰部隊。

當然,肯定得花點時間進行適應訓練。

關鍵還有,丁鎮南把這個優勢的價值發揮到了極限。

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雖然南方次大陸隸屬於南方戰區,但是在任務分派方面,南方戰區從來沒有將巴鐵當成主要方向。

前面就提到過,巴鐵所在的地區,其實是三大戰區的結合部。

此外,南方戰區與海軍關係密切。

也就是說,站在南方戰區的立場,核心地區其實是跟梵羅國隔着一條海峽,海軍就能掌控的斯蘭。

第630章 殊榮第65章 前沿陣地第42章 突然發難第72章 最後一炮第37章 地面部隊第80章 飛蛾撲火第124章 最後的“飛隆”第190章 援助法案第254章 高歌猛進第179章 快馬加鞭第36章 別人買單第336章 一個句號第127章 奪取大橋第627章 束手就擒第90章 絕對主力第526章 絕望之餘第304章 傾巢而出第186章 可恥行爲第159章 陡然生變第53章 全線潰退第369章 打探消息第192章 搶先攻擊第292章 大婚將至第189章 乾着急第592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63章 協同作戰第555章 西進第一槍第408章 敷衍了事第21章 導彈威脅第36章 別人買單第172章 積極主動第554章 力量倍增器第253章 新年的第一天第589章 互通有無第41章 天賦的天花板第523章 矇混過關第410章 帝都風雲第516章 提前出動第125章 突襲得手第21章 恥辱第183章 獨門絕技第250章 問策第23章 滅頂之災第45章 主動撤離第361章 完美的表演第58章 偷襲得手第97章 全新視角第262章 無可救藥第410章 帝都風雲第250章 各爲所戰第617章 全速突擊第95章 危機關頭第64章 風雲際會第38章 情景設定第77章 一錘子買賣第310章 大婚之日第243章 等來的電報第466章 方向之爭第258章 廣闊胸懷第429章 合理推斷第36章 大敗虧輸第513章 環環相扣第267章 三方戰略計劃第37章 地面部隊第276章 對牛彈琴第148章 撲朔迷離第136章 返璞歸真第183章 鳴金收兵第125章 突襲得手第163章 神之轉向第497章 備戰第235章 決戰時間第479章 策劃第491章 推動者第281章 肺腑之言第41章 動員機制第498章 跟隨戰術第272章 立體登陸第175章 奪路狂奔第165章 軍人榮譽第186章 可恥行爲第200章 大起大落第349章 突然到來的驚喜第105章 早有安排第543章 兵分兩路第624章 利益使然第212章 大國造的風采第272章 立體登陸第363章 全都是運氣第13章 預料之中第76章 臨時變更第61章 勁敵出現第12章 賭徒的舞臺第225章 此地無銀第427章 快刀斬亂麻第119章 獨自爲戰第529章 新的想法第137章 現實難題第206章 誤打誤撞第162章 暴露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