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攻擊開始

做出決定之後,白華偉就沒耽擱,讓劉尊嶺去安排。

其實,也就是使用衛星通信電臺聯繫後方,讓空軍立即採取行動,安排轟炸機對付留在中轉島附近的登陸艦隊。

所幸的是,這只是一道很簡短的命令。

在研製通信衛星的時候,帝國軍方最爲看重的就是保密,其中包括在收發信息時產生的電磁輻射。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得設法降低輻射強度,最好不產生電磁輻射。

爲此,在很長一段時期之內,帝國軍方都把希望寄託在了激光通信技術上,即激光擁有極佳的指向性。

此外,激光的通信效率也遠遠超過無線電。

當時看來,激光通信非常有前途,大有取代無線電臺的趨勢。

其實,也就是在通信領域的研究,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爲後來研製激光武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惜的是,激光在通信領域的應用卻不是那麼順利。

相對於無線電通信設備,激光通信設備既有突出的優點,也有掩蓋不了的缺點,比如極易受天氣影響。在大氣層內,信號強度會迅速降低,也就只適合短途通信,並不適合長距離通信。

這個特點,在軍情局的一個秘密項目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在8年前,軍情局採購了一臺當時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用來分析與處理情報信息。只可惜,軍情局總部沒地方安裝這臺超級計算機,而且環境也不是很好。結果是,軍情局在距離總部大約30千米的郊外,靠近國家森林公園的地方建了一棟大樓,專門用來放置這臺超級計算機。

這下,通信成了大問題。

雖然可以鋪設電纜,但是有線通信產生的延遲太大,會降低計算機的工作效率,需要一種速度更快的通信系統。

也就是這個背景下,激光通信技術獲得了表現機會。

由軍情局撥款,在總部與計算中心各建造一座高塔,專門來放置激光通信設備。因爲激光是直線傳播,所以軍情局還通過相關的機構,買下通信線路附近的地皮,確保不會有阻擋光路的高大建築物。

必須承認,激光通信設備的傳輸速度確實很快,比無線電通信設備高了幾個數量級。

在軍情局搞的一次測試當中,激光通信設備在短短的1秒鐘之內就發送了10GB的數據信息,而同時期的數據電臺,連10MB都沒有。比如帝國三軍通用的15號數據鏈,理想狀態下,每秒鐘就只能發送1MB的數據,而正在研製,還沒正式裝備的16號數據鏈,也只達到每秒10MB。

只是,激光通信的缺點也很突出。

除了只能點對點的直線傳輸之外,就是極易受天氣影響,而且信號強度會迅速降低。

其實,這套系統也就工作了3年。

不是說有更加先進的通信技術了,而是光纖的生產工藝已經得到解決,已經能夠批量生產了。

受此種種因素影響,發展軍事通信衛星的時候,就沒有考慮激光通信技術。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做過一次不太成功的測試。發射了一顆激光通信衛星,而測試結果表明,要獲得足夠好的信號強度,只能把衛星部署在近地軌道上,而且需要上百顆衛星組網才能覆蓋全球。

顯然,只是組網成本就無法承受。

此外,近地軌道上的衛星很容易遭到攻擊,在全球大戰中肯定靠不住。

也就是在做了這些嘗試之後,帝國軍方暫時放棄了激光通信技術,把重點轉向了無線電通信技術。

跟激光通信技術比,無線電通信除了信息的傳輸速度不夠快之外,最大的問題也就是會產生電磁輻射。

正是如此,很多艦隊指揮官不喜歡主動跟後方聯繫。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最先進的捷變電臺在工作時產生的輻射已經非常微弱,而且可以通過跳頻改變自身的信號特徵,降低被敵人發現與截獲的概率,但是理論上,己方通信衛星能收到的無線電信號,敵人的通信衛星也能收到,就算沒辦法破解,也能夠測出信號源的大致方位。

要說的話,監視敵對國,特別是主要敵對國的軍事通信衛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

一直以來,帝國空軍都在監視紐蘭共和國與迢曼帝國的通信衛星,尤其是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大型軍用通信衛星。

這些衛星的在軌運行時間往往都在10年以上,而且主要用來接收與轉發重要信息。

關鍵就是,地球同步軌道距離地面36000千米,超過了所有陸基、海基與空基反衛星武器的射高,哪怕是殺手衛星,用來摧毀衛星的衛星,也要進行好幾次變軌機動,才能夠到達同步軌道,沒多大戰術價值。

顯然,地球同步軌道最安全,也是部署通信衛星的理想位置。

在理論上,只需要3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就能覆蓋除南北極之外的地區,而這相當於地球表面積的80%。

其實,也沒有誰跑到南極或者北極去打仗。

爲了加強監視力度,在第三代地球同步通信衛星上,單獨安裝了一套信號接收設備,用來測量截獲的無線電信號的大致方向。關鍵是,帝國空軍一直採用緊跟部署的策略,也就是在紐蘭共和國與迢曼帝國的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附近,部署一顆自己的通信衛星,而且部署距離是越來越近。

發展至今,間隔距離已經不足100千米了!

對那些以每小時上萬千米速度飛行的衛星來說,這是一個觸手可及的距離。

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比如由小摩擦導致大規模戰爭,由樑夏帝國、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聯合發起成立了國際空間組織,其主要職能,就包括分配軌道資源,確保所有國家都有利用外層空間的權利。

這次,就是通過一顆部署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通信衛星轉發信號。

一封很簡短的電報,被稱爲“北霍瓦依大海戰”的,第三次全球大戰東望洋戰場上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就次拉開了序幕。

在下達命令的時候,白華偉肯定沒有想到,空軍竟然如此的積極主動。

早在當地時間的12日下午,也就是白華偉這邊的12日傍晚,部署在北馬羣島,準確的說是塞島空軍基地的40架“轟-9D”就已升空,而且這些轟炸機全都掛載了24枚重型反艦導彈。

沒錯,就是KD-30B。

這種重型反艦導彈,由海軍獨自投資研製,而且基礎型是可以由“攻-12”攜帶的空射巡航導彈。

只是,在研製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主要就是海軍訂下的性能指標太高。

比如要把質量控制在1000千克以內,達到1500千米的射程,而且戰鬥部的質量最好能夠達到500千克,至少都不得低於250千克,後期還加上了隱身要求,以及能在飛行途中重新規劃任務。

顯然,只是質量與射程的矛盾就很難解決。

更加要命的是,還得塞進“攻-12”的彈艙,且至少能夠攜帶兩枚。

結果就是,KD-30研製了快十年,始終都沒有能夠通過海軍驗收,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達到海軍提出的性能指標。

隨着“攻-12”項目進入到原型機試飛階段,海軍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其實,也就是降低性能指標,優先發展對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空射反艦型。

結果就是,空射反艦型反到首先研製出來,也就是通過了測試驗收。

要說的話,關鍵就是反艦型確實不需要太遠的射程。

雖然研製射程爲1000千米,甚至是1500千米的反艦導彈,並沒有什麼難度,不存在技術障礙,但是在實戰使用當中,並不是說射程越遠就越好,到底多遠爲最佳,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說得簡單一點,其實就是反艦導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所需的時間。

拿KD-30B來說,配備的主動雷達與紅外成像雙模式導引頭,即便是在理想情況下,對大型戰艦的探測距離就只有40千米。因爲不可能出現理想狀況,所以在實戰當中,反艦導彈的主動搜尋範圍肯定更小。這就意味着,如果敵艦在反艦導彈射到之前,航行距離超過了40千米,那麼KD-30B就很有可能會脫靶。通常情況下,戰艦在戰鬥狀態下的航速在30節左右,就算按照30節計算,航行40千米也就需要大約45分鐘,而這個時間決定了反艦導彈的射程。

對亞音速反艦導彈來說,45分鐘也就能飛行大約600千米。

正是如此,KD-30B的最大射程只有650千米。

顯然,這個射程不算遠,不過足夠了。

要說的話,帝國海軍一直都不是很重視超音速反艦導彈,主要就是超音速反艦導彈實在太笨重了。

如果其他性能指標相同,只是把速度提高到3馬赫,質量要增加2倍以上!

顯然,重達3噸的反艦導彈,不但無法由戰術飛機掛載,即便是部署在戰艦上,也要佔用很大的空間。

關鍵還有,超音速反艦導彈再好,作戰效能也無法達到亞音速反艦導彈的3倍。

哪怕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價格沒有達到亞音速反艦導彈的3倍,效費比未必很差,但是在需要使用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大規模戰爭中,特別是全球大戰,最不需要考慮的,其實就是效費比。

導彈再貴,也比敵人的戰艦便宜。

在需要考慮效費比的小規模戰爭當中,亞音速反艦導彈同樣能夠勝任,而且作戰效率不會比超音速反艦導彈低多少。

至於理論上能夠獲得更遠的射程,也只是在理論上。

簡單的說,3倍音速的反艦導彈,理論上擁有3倍於高亞音速的最大射程,也就是能達到1800千米。問題是,要獲得這個射程,質量將接近10噸,即便採用最新的技術,比如更輕的複合材料,也無法降到8噸以內。如此的笨重,不但無法由戰術平臺搭載,也肯定會非常的昂貴。

其實,帝國海軍早就做過這方面的論證與研究。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飛航式超音速反艦導彈並不是最佳選擇。哪怕能夠解決制導方面的問題,讓命中率達到海軍提出的指標,也有更理想,或者說更划算的選擇。

比如,用彈道導彈充當載具,直接把具備反艦能力的彈頭投送到幾千千米之外。

可惜的是,受各種因素影響,海軍的研究到此爲止。

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在進行相關論證的時候,海軍沒有可用的彈道導彈,也沒有研製彈道導彈的優先權。如果提出可以用彈道導彈執行反艦任務,空軍與陸軍肯定會撲是來,搶走屬於海軍的項目。

不過,這裡面同樣有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

正是如此,在西陸集團盡全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連紐蘭共和國都有所作爲,帝國海軍仍然堅持使用亞音速反艦導彈。

不過,KD-30B可不是普通的反艦導彈。

這是一種隱身反艦導彈!

之前已經提到,帝國海軍面對的最嚴重的問題,並非如何幹掉敵人的戰艦,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戰艦。

換句話說,也就是攔截反艦導彈。

在研究如何攔截反艦導彈的時候,帝國海軍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相對而言,及時發現反艦導彈的難度,遠遠超過攔截反艦導彈的難度。或者說,只要能夠及時發現射來的反艦導彈,依靠現有的防空系統,一般都能夠成功攔截,而適當改進防空系統,還能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攔截概率。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投入巨資,研製了用在“青州”級上的相控陣雷達。

只是,這個發現也讓帝國海軍認識到。提高反艦導彈的突防概率,未必得依靠速度,降低反艦導彈的信號特徵,也就是降低被發現的概率,同樣能提高突防效率,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水準。

這就是發展隱身反艦導彈的理論基礎。

其實,這個道理並不難明白。只可惜,並非都覺得有此必要。

道理也很簡單,與戰艦,哪怕是與戰鬥機相比,反艦導彈的目標特徵都很微弱,本身就擁有很強的隱蔽性。比如說,AGM-84“魚叉”這個級別的反艦導彈,RCS值一般都不會超過0.1平方米,而A-7輕型攻擊機的RCS值超過20平方米,F-14B重型戰鬥機的RCS值更是在50平方米左右。

只是,在越來越先進的防空系統面前,反艦導彈的信號特徵已經足夠明顯。

那麼,在理論上把RCS值降低幾個數量級,必然能夠提高反艦導彈的突防效率。

至於這個理論是否正確,很快就會有結論。

第127章 獨當一面第497章 備戰第524章 計劃周全第170章 癡人說夢第332章 投奔紐蘭的田實第34章 蜂擁而入第12章 前線備戰第12章 賭徒的舞臺第114章 突發事件第62章 低空之虎第480章 繼續推進第174章 雙管齊下第419章 炎海前線第65章 前沿陣地第602章 浮上水面的矛盾第482章 拉鋸戰第220章 左右夾擊第134章 亦師亦友的對手第151章 孤注一擲第223章 一報還一報第600章 斯班王國參戰第186章 神助攻第249章 洛福斯的號召第190章 各個擊破第117章 加強防空第561章 顧慮成真第192章 時過境遷第133章 不敢鬆懈第556章 一帆風順第285章 必須過的坎第196章 皇子參軍第73章 舉棋不定第119章 獨自爲戰第347章 自殺式攻擊第533章 變通之法第158章 狂龍入海第128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第92章 “蒼隆”末途第250章 各爲所戰第357章 如法炮製第241章 提心吊膽第477章 地面突破第88章 野心勃勃第124章 特種部隊第509章 目標明確第212章 大國造的風采第11章 圍追堵截第245章 明爭暗鬥第35章 組建團隊第335章 最終的推測第255章 三杯茶第141章 一吐爲快第582章 開創歷史第162章 暴露行蹤第224章 回家喝粥第449章 等待機會第480章 繼續推進第289章 陸軍的備用計劃第225章 此地無銀第557章 連夜突襲第332章 投奔紐蘭的田實第602章 浮上水面的矛盾第471章 寸有所長第318章 年輕人的眼界第253章 新年的第一天第258章 廣闊胸懷第453章 勾心鬥角第121章 剛愎自用第182章 噩耗連連第472章 根源所在第89章 進退兩難第499章 層層設防第80章 失之東隅第87章 挨炸第261章 痛下血本第331章 萬全之策第421章 “宰相”出擊第101章 負重前行第192章 搶先攻擊第239章 緊急叫停第144章 是金子總會發光第364章 一面倒第84章 天馬行空與腳踏實地第38章 戰機出逃第517章 兩個擔憂第195章 發飆第11章 圍追堵截第4章 太空貓眼第215章 擺開架勢第603章 回家第233章 羣龍無首第62章 再相逢第205章 前後夾擊第640章 暢談第445章 遲到者第184章 曾經心動第141章 一吐爲快第22章 遠赴他鄉第282章 前沿機場第366章 誰輸誰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