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一鼓作氣

雖然通信受到限制,但是接受信息不存在什麼問題,只是速度慢了點,沒辦法做到實時掌握交戰情況。

在13日凌晨2點左右,也就是當地時間12日夜間23點半之後,收到了管島轉發的第一份交戰報告。

戰鬥就此打響。

首先與敵人交戰的並不是轟炸機,而是由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出動的護航戰鬥機。

在中轉島東北大約500千米之外,也就是之前巡邏機發現紐蘭登陸艦隊的海域,快速突擊的4架“戰-9B”遭到紐蘭戰鬥機攔截,並與之交戰。因爲空軍的大型預警機在後方提供支持,所以4架“戰-9B”不但輕而易舉的避開了紐蘭戰鬥機的鋒芒,還通過反擊逼退了紐蘭戰鬥機。

隨後,2架“戰-9B”發現了幾十艘正向東航行的艦船,確認是登陸艦隊。

最主要的證據就是,這些艦船的航行速度不是很快,20節左右,遠遠低於特混艦隊的戰鬥航速。

因爲更多的紐蘭戰鬥機正在趕來,而且登陸艦隊裡面有幾艘防空戰艦,所以護航戰鬥機沒有繼續逼近。再說了,之前靠超音速飛行搶佔有利的位置,這幾架“戰-9B”的燃油消耗量已經超過了一半。如果不讓加油機前出,就得把戰鬥機撤回來,不然就無法返回加油機待命的空域。

要說的話,這也是第三代戰鬥機最嚴重的問題。

哪怕是重型戰鬥機,因爲超音速飛行得啓動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油耗將急劇攀升,所以進行超音速飛行,以及格鬥空戰的時間受到嚴格限制。就拿“戰-9B”來說,如果是在極限作戰半徑上執行任務,空戰時間不能超過5分鐘。至於執行超音速截擊任務,更像拿來吹噓的噱頭。

“戰-9”服役了十幾年,就沒有執行過幾次超音速截擊任務。

多數時候,都是通過巧妙的戰術部署加以應付。

當然,在更多時候,其實是依靠加油機來延伸戰鬥機的作戰半徑,讓戰鬥機能夠以超音速狀態飛更久。

4架“戰-9B”折返的時候,空軍的指揮官發出了攻擊命令。

隨後,在收到了由預警機轉發的目標數據之後,已經在攻擊區域徘徊了半個小時的20架“轟-9D”依次將掛載的DK-30B發射了出去。所謂的“目標數據”,也就只是敵艦所在的大致方位。

要說的話,這也是DK-30B的一個性能特點。

攻擊之前,DK-30B並不需要完整的目標數據,甚至不需要爲其設定攻擊目標,準確說是具體的目標。在到達由載機設定的攻擊海域之後,也就是進入自導階段,DK-30B將自動搜尋在附近活動的敵艦,並且對敵艦性質加以區分,而且會優先攻擊航母與防空巡洋艦等高價值戰艦。

末段攻擊都是自主進行,並不需要載機進行干預與引導。

關鍵就是,DK-30B能識別敵艦。

能做到這一點,依靠的就是性能先進的彈載計算機。

簡單的說,在使用之前,地勤人員就會爲其輸入當今各種戰艦的數據情報,特別是信號特徵,才能夠在發起攻擊的時候對獲取的敵艦信號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確定敵艦的型號,判斷其價值。

此外,DK-30B還具有彈間通信能力。

這個性能,其實是從對手那裡學來的。

西陸集團在提出了“飽和攻擊”之後,率先着手研究反艦導彈的協同作戰能力,並且發展出了一整套的技術與戰術體系。其中最爲關鍵的,也就是能夠讓數十枚、甚至是數百枚反艦導彈同時發起攻擊的彈間通信技術。嚴格說,在彈間通信技術誕生之後,飽和攻擊戰術纔有了可操作性。

發展至今,西陸集團重型反艦導彈都具備彈間通信能力。

與西陸集團的反艦導彈不同的是,DK-30B的彈間通信,重點是甄別能力,也就是避免重複的攻擊同一艘戰艦。

其實,這是用多枚導彈攻擊一支艦隊,所面對的最爲麻煩的問題。

要搞不好的話,所有導彈將攻擊一艘戰艦。

要說的話,沒有比較理想的解決辦法。

道理也很簡單,反艦導彈是通過雷達、紅外成像儀等探測設備來尋找目標,並且判斷目標的性質。

通常,越是龐大的戰艦,信號特徵也就越明顯。

那麼,反艦導彈往往會攻擊信號特徵最明顯的戰艦。

可問題是,遭到了攻擊,而且已經受創的戰艦,信號特徵也非常突出,特別是反射的電磁波,比正常狀態時高出幾個數量級。

也就是說,反艦導彈有可能把受創的戰艦當成主力戰艦!

直到彈間通信技術出現,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

辦法也很簡單,同時發起攻擊的反艦導彈,會通過簡短的通信來劃分攻擊目標,避免讓所有,或者大部分反艦導彈攻擊單一目標。只有在預定目標已被摧毀的情況下,反艦導彈纔會搜尋與攻擊其他目標。

也就是憑藉這些強大的性能,DK-30B成爲了當今最先進的反艦導彈。

當然,威力也不可小覷。

因爲不再追求1500千米的射程,所以DK-30B配了一具500千克級的半穿甲戰鬥部,實際質量其實僅400千克出頭,不過裝藥量高達120千克,採用的還是過去只用在魚雷戰雷頭上的高能炸藥。

在理論上,1枚DK-30B就能夠擊沉一艘5000噸級戰艦,或者重創1艘萬噸級戰艦。只要3到5枚就能夠擊沉1艘萬噸級巡洋艦,而命中5到8枚就能夠讓1艘超級航母喪失作戰能力。

對付結構強度差得多的登陸艦船,更不在話下。

其實,登陸艦船在結構上更接近民用船隻,而不是戰艦。

主要就是,登陸艦隊需要搭載大量作戰部隊與重型裝備,只能採用大分艙結構,強度肯定成問題。這裡面,關鍵是用來搭載登陸艇與氣墊船的塢艙。因爲在水線以下,所以在受損之後更容易導致登陸艦沉沒。

針對這個問題,帝國海軍在前幾年就提出,在主要使用直升機與垂直起降攻擊機的兩棲攻擊艦上取消塢艙,不再搭載登陸艇與氣墊船,此舉不但能提高生存行能,還能夠擴大機庫面積。只可惜,在反覆論證之後,因爲陸戰隊堅決反對,取消塢艙的事情不了了之,此後就再也沒有下文。

至於其中關鍵,主要是直升機沒辦法投送重型裝備,而對於在登陸之後得在海灘上背水一戰的陸戰隊來說,裝甲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相對於更強大的空中突擊能力,由登陸艇與氣墊船賦予的投送能力,明顯要重要一些。再說了,登陸艦屬於海軍,跟陸戰隊並沒有直接關係。

可見,用幾百枚反艦導彈去對付紐蘭登陸艦隊,簡直是浪費!

按管島那邊發來的消息,DK-30B的可靠性超過90%,在20架轟炸機攜帶的480枚導彈當中,有大約440枚順利發射了出去。

平均下來,就算把護航戰艦算上,每艘紐蘭艦船都要遭到10枚導彈攻擊。

別說是登陸艦,就算貨真價實的戰艦也扛不住!

要說的話,DK-30B在實戰中表現出的可靠性,明顯要比測試結果好得多,不過也跟充分的戰前準備有關。

這輪攻擊,進行得非常順利。

凌晨3點不到,管島那邊發來了第一份確切的戰報。

紐蘭登陸艦隊已被全殲,包括4艘“基德”級防空驅逐艦在內的8艘護航戰艦,以及大大小小的38艘登陸艦全被擊沉,或者是即將沉沒。按照前線部隊的報告,沒有必要發起第二輪攻擊,至少暫時不需要。

提供甄別報告的是一架前出的“轟-9D”,也就是甲編隊的領隊長機。

在任何一支轟炸機部隊裡面,都會有幾架轟炸機進行過特別改造,安裝了照相機之類的簡易偵查裝備,或者是具有測繪功能的對地與對海搜索雷達,以便在完成打擊之後,對攻擊結果進行甄別。

通常都是領隊長機。

此次,在甲編隊裡,就有4架“轟-9D”配有對海搜索雷達,負責在完成攻擊之後進行甄別。

使用對海搜索雷達,轟炸機不用飛得太近。

此外,夜間也沒辦法使用照相機。

其實,負責執行甄別任務的,還有一直伴隨預警機活動的電子偵察機,也就是通過監視敵艦的無線電活動來判斷敵艦的狀態。

在戰鬥狀態下,沒哪艘戰艦會保持無線電靜默。

這樣一來,只是通過敵艦防空雷達產生的電磁輻射,就能對敵艦的狀態做出一個相對較爲準確的判斷。

比如,在轟炸開始前後,4艘“基德”級的對空搜索雷達一直在工作,此後還用了火控照射雷達。到攻擊結束,4艘驅逐艦的雷達都處於“關閉”狀態,發出的電磁輻射全都來自無線電臺。

大部分登陸艦都配備了自衛用的近程防空武器,肯定配有相應的火控系統,一般都是簡易的火控雷達。

只是,幾十艘登陸艦集中在一起,因此就算截獲了大量信號,也很難判斷這些信號到底是來自哪艘登陸艦。

綜合這些情報,有理由相信,紐蘭海軍的登陸艦隊已經完蛋。

不過,白華偉等人最關心的,並不是這些戰報,而是之前收到的消息,在第一份戰報裡面提到的一件事情。

前出的4架“戰-9B”在快要追上登陸艦隊的時候,遭到紐蘭戰鬥機攔截!

準確的說,其實是空軍的預警機及時發現逼近的紐蘭戰鬥機,隨後引導“戰-9B”進入空戰狀態。

可問題是,戰報中並沒有提到具體的情況。

唯一算得上具體的,也就是空中交戰的持續時間還不到15分鐘。在“戰-9B”佔據有利位置之後,那些紐蘭戰鬥機就轉向撤走了。接下來,2架“戰-9B”加速追擊,並且在追擊的過程當中發現了登陸艦隊。

至於是怎麼發現的,戰報中同樣沒有提到。

不過,白華偉他們都能想到。

雖然“戰-9B”的火控雷達有很強的下視能力,還針對海面鏡像干擾做了優化,但是在空戰當中,火控雷達肯定以對空模式工作,基本不具備對海探測能力,也肯定無法及時發現海面上的戰艦。

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

“戰-9B”是在追擊的時候,遭到防空雷達的照射,也就是被掩護登陸艦隊的防空驅逐艦發現了。

可問題是,那一定就是掩護登陸艦隊的防空驅逐艦?

爲什麼不能是掩護航母的防空巡洋艦!?

關鍵就是,那些紐蘭戰鬥機是從哪裡來的?

顯然不會是兩棲攻擊艦。

如此一來,也就只能是來自某艘航母。

那麼,肯定有一支特混艦隊在登陸艦隊的附近,爲登陸艦隊提供掩護。

只是,這個“附近”到底有多近,就很難說了。

有可能在100千米之外,也有可能在500千米之外,更加有可能在1500千米之外。

關鍵就是,在加油機支持下,F-14B的作戰半徑能夠擴大到1500千米。

其實,在戰報中有一個隱藏信息。

那些紐蘭戰鬥機沒有能夠及時發現迎面飛來的“戰-9B”,而且直到“戰-9B”佔據有利位置,也就是啓動火控雷達之後,才發現已經遭到鎖定,然後就緊急轉向,加速逃出導彈的攻擊範圍。

不是說F-14B不夠先進。

這個交戰過程,其實證明了,那些F-14B沒有獲得E-2C的支持,不然也不可能如此的狼狽不堪。

既然出動了F-14B掩護登陸艦隊,那爲什麼不派1架預警機過來?

即便是第52特混艦隊,也有2艘“紐蘭”級大型航母,至少有8架E-2C,不存在沒有預警機可用的問題。

顯然,這隻能說明,距離登陸艦隊太遠了,E-2C根本就飛不過來。

哪怕能飛過來,也因爲巡邏時間太短,而變得毫無意義。

那麼,到底有多遠?

按照E-2C的性能,紐蘭特混艦隊與登陸艦隊的距離恐怕超過了1000千米,達到1500千米,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下,問題嚴重了。

距離拉得如此之遠,表明紐蘭海軍已經打了退堂鼓。

那麼,首先需要保全的肯定是第51特混艦隊,因此留下斷後的,也就只能是相對較爲弱小的第52特混艦隊。

第52特混艦隊距離登陸艦隊在1000千米以上,那麼第51特混艦隊有多遠呢?

換句話說,第51特混艦隊距離第52特混艦隊又有多遠?

也超過了1000千米嗎?

要是,那麼第51特混艦隊就在暗區東端,也就是霍努島的北面,與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距離不會超過1000千米。

對兩支強大的特混艦隊來說,這個距離簡直是觸手可及。

關鍵還有,誰能保證第51特混艦隊是在倉惶逃跑,而不是早有準備,也就是衝着第四十一特混艦隊來的?

第549章 登門求助第558章 成功上岸第84章 天馬行空與腳踏實地第73章 防線淪陷第182章 噩耗連連第125章 兩頭兼顧第507章 航母現身第36章 別人買單第602章 浮上水面的矛盾第193章 挑撥離間第617章 全速突擊第258章 廣闊胸懷第42章 戛然而止第197章 論功行賞第612章 出征第257章 飛來橫禍第257章 糖衣炮彈第129章 前後矛盾第72章 最後一炮第252章 摧枯拉朽第218章 豁出去第237章 各取所需第471章 寸有所長第74章 全面退守第114章 突發事件第439章 最大的意外第90章 天火第275章 帝國的準駙馬第242章 膽戰心驚第125章 突襲得手第508章 疑雲重重第384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473章 大的好處第410章 帝都風雲第227章 海航出手第456章 大難臨頭第331章 萬全之策第73章 舉棋不定第511章 要害第217章 半夜來電第187章 攻擊開始第283章 代言人第183章 獨門絕技第240章 全局眼光第134章 跌宕起伏第30章 帝都風暴第341章 劉向真出手第403章 重返腳趾半島第529章 新的想法第95章 驚天計劃第25章 開眼界第42章 突然發難第464章 第一個難題第278章 最新消息第412章 妄想的和平第563章 攻敵不備第225章 重戰稱雄第414章 最新消息第254章 授銜與表彰第247章 被搶走的主功第257章 糖衣炮彈第607章 取捨的結果第430章 回到艦隊第228章 一廂情願第564章 底氣所在第309章 世代忠良第249章 一路狂飆第92章 防空截擊第470章 替代品第447章 開始第386章 即將變天第247章 被搶走的主功第26章 三分天下第94章 大禍臨頭第543章 兵分兩路第536章 狼羣出動第117章 攻心之戰第20章 全能人才第234章 最後的艦隊第587章 運氣因素第117章 加強防空第50章 破甲連弩第49章 奔赴前沿第441章 雄心壯志第403章 重返腳趾半島第337章 敵人的雷達第609章 新式高射炮第183章 獨門絕技第1章 平民軍官第98章 圍追堵截序 命運的交響曲第88章 攻擊得手第277章 勢如破竹第2章 海陸雙強第583章 盡力而爲第618章 緊急撤退第483章 欺騙第210章 校長的點撥第18章 論功行賞第429章 合理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