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金錢防禦

讓沙烏地,或者說是逼迫沙烏地投入更多兵力,而且參與前線的地面戰鬥,至少得擔負維持佔領區秩序的任務,就不是這個三十多歲,剛剛破格晉升爲陸軍准將的聯軍參謀長能夠辦到的了。

回到哈立德國王軍事城,丁鎮南立即就去找到了施授良。

隨後,兩人就乘坐直升機去了利雅得。

到了王宮之後,施授良把丁鎮南留在外面,單獨去見沙烏地國王。

至於施授良能否說服沙烏地國王,丁鎮南心裡沒底,或者說只是希望施授良親自出面能有所幫助。

來沙烏地兩個多月,丁鎮南對這個國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要說的話,波沙灣戰爭爆發之前,他對沙烏地基本上是一知半解,畢竟沙烏地所在的新月地區不歸西部戰區管。

簡單的說,就是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出口石油獲得的鉅額利潤,3000萬沙烏地人才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佔據統治地位的沙烏地王室也才能夠穩坐釣魚臺,不用面對此起彼伏的內部動亂。

關鍵還有,沙烏地的國家安全也是建立在財富之上。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沙烏地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軍火進口國。

按照非官方的統計數據,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從布蘭王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並正式建國之後,即在過去40多年裡,沙烏地是全球頭號軍火進口國。以新曆150年的幣制爲準,沙烏地在過去的40多年裡面進口了大約8000億金元的軍火,相當於沒年花200億金元購買軍火。

這可不是一筆小錢。

在新曆149年,全球近200個國家中,只有11個國家的軍費開支超過200億金元,而政府預算超過200億金元的國家還不到50個,此外還有大約100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沒有達到200億金元。

關鍵還有,沙烏地不止是從樑夏帝國進口軍火。

數十年來,沙烏地一直堅持武器裝備的進口多元化政策,即同時從包括三個超級霸權在內的多個國家進口武器裝備。

比如,在從樑夏帝國採購“戰-11”戰鬥機的同時,沙烏地還打算從紐蘭共和國引進性能相當的F-15。只是到最後,因爲樑夏帝國答應出口“戰-11AG”,所以沙烏地纔沒引進性能完全重合的F-15A。大概爲了“補償”紐蘭共和國,沙烏地還是進口了一批M109A3自行榴彈炮。

其實,沙烏地在進口軍火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平衡”政策。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幾個超級霸權都要照顧到。

比如,當初在從樑夏帝國進口了幾百億金元的軍火之後,沙烏地以1億金馬克的單價從迢曼帝國採購了幾十枚中程彈道導彈,哪怕這些導彈在服役之後一直處於封存狀態,而且從來沒有使用過。

兩伊戰爭期間,沙烏地當局的這種“平衡”政策發揮了關鍵作用。

要說的話,伊拉克的侯賽因政權也就是通過沙烏地等產油國,從東方集團獲得了不少的武器裝備。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通過沙烏地,伊拉克獲得了數百輛樑夏帝國的ZT-80主戰坦克。

這些坦克,在兩伊戰爭後期,特別是在圍繞兩河三角洲地區的爭奪戰當中,起到了極爲關鍵,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沒有這些主戰坦克,伊拉克或許會丟掉巴士X。

果真如此,那麼兩伊戰爭肯定不可能在新曆148年宣告結束。

當時,軍情局就進行了迷密調查。

結果發現,這批坦克在巴鐵生產,原本應該裝備巴鐵的裝甲部隊,結果卻以高價出售給了沙烏地。

只是如此,那還沒什麼。

不管怎樣,沙烏地在當時是帝國的準盟友,而且比很多盟友都還重要,跟巴鐵的關係也非常親密。

可問題是,帝國並沒有准許向伊拉克出售軍火,特別是主戰裝備。

兩伊戰爭爆發之後,帝國當局就宣佈保持中立,對交戰雙方實施嚴格的制裁與禁運。

當然,主要針對的就是軍火。

在調查結果出來後,帝國當局立即把沙烏地列入了禁運名單。

因爲無法從樑夏帝國採購ZT-80主戰坦克,所以沙烏地只能另尋他途,最終從西陸集團的洛克國採購了一批AMX-30坦克來應急。只不過,在兩伊戰爭結束之前,這些坦克就從沙烏地皇家陸軍中除名了。除了少數贈送給友好國家之外,其他的AMX-30都被沙烏地皇家陸軍封存了起來。

只是,沙烏地皇家陸軍沒有打算重新啓用這些坦克。

不是因爲麻煩,而是AMX-30的性能太差,不但比不上ZT-99AG,比ZT-80都差了很大一截。

按帝國陸軍的標準,戰鬥全重36噸的AMX-30只能算輕型坦克。

也就是受該事件的影響,沙烏地纔在選擇先進戰鬥機的時候,把紐蘭共和國的F-15A列入了採購清單。

這種情況持續到兩伊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樑夏帝國才解除了對沙烏地的軍事禁運。

至於沙烏地擅自賣給伊拉克的那批ZT-80主戰坦克,大部分在波伊戰爭結束前損毀,而剩下的也在戰後歸還給了沙烏地。因爲狀態都不是很好,主要是沒有得到保養,所以這些坦克後來全部被當成援助裝備送給巴鐵。其中的一些,仍然在巴鐵陸軍服役,而且狀態還保持得很不錯。

由此,也不看看出,沙烏地爲什麼要堅持“平衡”政策。

在根本上,沙烏地的“平衡”政策其實是在用金錢購買安全,即通過採購軍火討好三個超級霸權。

當然,這種局面在兩伊戰爭結束之後就已宣告結束。

別看沙烏地王室在兩伊戰爭期間,始終都堅定不移的支持伊拉克的侯賽因政權,可是其根本原因,並不是雙方關係友好,而是藉助侯賽因政權來抵擋與打擊北面的波伊國,削弱來自北方的威脅。

沙烏地這些產油國,一直都把波伊國當成頭號大敵。

不說別的,波伊國是通過革命性質的戰爭獲得獨立,推翻了有封建色彩的王朝,而沙烏地等產油國全都是“王朝”。

從這個角度看,沙烏地等波沙灣南岸產油國纔是兩伊戰爭的始作俑者。

沒有沙烏地等產油國的援助,侯賽因政權用什麼購買發動戰爭需要的武器裝備?

按照民間傳聞,只是沙烏地王室,就在兩伊戰爭爆發前的3年內,先後爲侯賽因政權輸送了百億金元。這些錢全都用來採購武器裝備,而且都在不久之後用在戰場上,幫助伊拉克軍隊取的了開戰之後的大勝。

只是,在兩伊戰爭結束之後,來自波伊國的威脅已經不那麼明顯。

相反,侯賽因政權的威脅變得愈發的突出。

不說別的,對科威特的主權訴求,就對沙烏地等國構成嚴重威脅,因爲科威特同樣是產油國,在國本上跟沙烏地等其他產油國沒什麼兩樣,同樣拿金錢購買安全,只是體量比沙烏地小得多。

如果伊拉克能夠吞併科威特,也就能夠推翻沙烏地王室。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沙烏地的國家安全戰略開始向樑夏帝國傾斜。

這也跟樑夏帝國的實力得到恢復,由戰略防禦轉爲戰略進攻有很大的關係。

在波伊戰爭結束後,樑夏帝國的威望跌到谷底,戰後的戰略擴張由此宣告結束,並轉爲戰略防禦。

經過十幾年的調整,特別是在周涌濤上臺執政之後,帝國擦重新走上了擴張的道路。

此外,沙烏地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

在波沙灣地區,伊拉克得到了迢曼帝國的全力支持,而波伊國早就投靠紐蘭共和國,沙烏地等產油國則一直跟樑夏帝國交好。如果失去樑夏帝國的保護,沙烏地等產油國必然自身難保。

此間的衆多事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採購先進戰鬥機。

在兩伊戰爭結束的當年,沙烏地就向全世界發出招標書,要用100億金元採購150架重型戰鬥機。

要說的話,這也是兩伊戰爭之後,全球最大的一筆軍火貿易。

因爲兩伊戰爭已經結束,軍火企業躺着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全球的戰鬥機生產商都在高度關注這筆買賣。

包括樑夏帝國的“戰-9B”與“戰-11A”在內,共有7種重型戰鬥機參與競標。另外5種分別是,紐蘭共和國的F-14A與F-15A,迢曼帝國的“狂風”ADV與“旋風”,以及西駱沙的MG-31。

後面3種,其實只是來湊數。

不止性能不夠先進,還有政治層面的關係,沙烏地最不需要討好的其實就是在暗中支持伊拉克的西陸集團。

至於前面4種,首先出局的是F-14A。

原因也很簡單,這種戰鬥機已經裝備了波伊國空軍,而沙烏地顯然不想使用跟潛在對手一樣的戰鬥機。

隨後,樑夏帝國的“戰-9B”也掃地出門。

主要就是,這種戰鬥機的維護與保養非常麻煩,得采購海軍航空兵的保障設備,而且性能也不見得有多好。站在沙烏地皇家空軍的立場上,其實不需要一種用來執行截擊任務的重型戰鬥機。

到最後也就只剩下了兩種空軍型的戰鬥機。

要說的話,沙烏地差一點就選擇了F-15A。

不是說帝國拿來競標的“戰-11AG”不夠先進,也不是開價太高,而是在申請出口許可的時候遇到了麻煩。

當時,這種戰鬥機只賣給了3個國家,即頭號盟友高巨王國,以及面向東望洋的狹夷皇國與奧國。

前者沒什麼好說的,至於後兩個買家,主要是有這樣的需求。

說得直接一點,狹夷皇國與奧國,分別面向東北東望洋與東南東望洋,承擔着較爲繁重的作戰負擔,需要像“戰-11”這類作戰半徑巨大的重型戰鬥機,而且沒辦法用輕型戰鬥機替代。

其實,狹夷皇國與奧國的採購數量都不多,都在100架左右。

因爲國土狹長,沒防禦縱深可言,所以就連巴鐵都沒有采購“戰-11”,使用的相對較便宜的“戰-10”。

在是否向沙烏地出口重型戰鬥機的問題上,帝國高層一直是舉棋不定。

結果就是,直到沙烏地當局明確表示,如果樑夏帝國不肯出口“戰-11A”,就只能從紐蘭共和國採購F-15A之後,帝國高層才做出讓步,批准了“戰-11AG”的出口合同,完成這筆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軍火交易。

只是,出口沙烏地的“戰-11AG”要在新曆155年之後才能交付。

這筆軍火貿易,最大的影響,其實就是確定了沙烏地的盟友身份,也決定了帝國在波沙灣地區的總體戰略。

此後的一年多之內,沙烏地連續跟帝國簽署了數份軍火貿易合同。

比如,用80億金元從帝國採購了1000輛“ZT-99AG”主戰坦克,而且是現貨貿易,即這些坦克是帝國陸軍的庫存,在出口之前只是根據需要更換主炮,並且換上一臺功率更大的空調。

關鍵,這些坦克已經在波沙灣戰爭爆發之前全部交付給了沙烏地皇家陸軍。

因爲性能出色,特別是實戰表現極爲搶眼,所以沙烏地當局在全球大戰爆發前,發出第二份採購清單,準備把“ZT-99AG”的裝備量擴充到2500輛,取代其他的坦克,還希望在本國建立一座大修廠。

按最後的談判結果,沙烏地將與巴鐵一同購買“ZT-99B”的生產許可,並在巴鐵建造一座坦克廠。只不過,沙烏地主要負責提供資金,換來的也只是優先採購權,並且向其他國家推銷這種坦克。

總而言之,沙烏地當局一直通過軍火貿易鞏固與樑夏帝國的關係。

當然,這種政策還體現在軍隊建設上。

在沙烏地皇家軍隊當中,幾乎所有將領與高級軍官都是王室成員,或者跟王室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親緣關係。

即便是在基層部隊當中,也有很多的軍官來自王室,只有步兵以平民爲主。

關鍵還有,沙烏地皇家軍隊,特別是皇家陸軍,幾支精銳部隊都以僱傭兵爲主。

這些部隊的大部分官兵來自巴鐵!

現在,沙烏地皇家陸軍的大約50萬官兵當中,有差不多20萬是巴鐵的僱傭兵。

這其實也是沙烏地當局用來維護與巴鐵關係的一種手段。

往簡單說,就是通過密切的軍事合作獲得巴鐵的信任與支持,從而跟巴鐵建立起超越同盟的雙邊關係。

至於其中原因,其實很簡單。

巴鐵是人口最多的穆阿國家,沙烏地缺的其實就是人口,或者說人力資源。

只要能與巴鐵保持親密關係,那麼沙烏地在穆阿國家中的地位就有足夠的保證,其國家安全,準確說是王室的統治地位就足夠的牢固。

不過,由此產生的問題,也不可忽視。

第98章 圍追堵截第520章 順水推舟第26章 怪人第201章 峰迴路轉第498章 跟隨戰術第241章 盟友助力第519章 閉門造車第312章 不再等第596章 勝利的煩惱第117章 攻心之戰第493章 各持己見第198章 定調第282章 內在因素第21章 恥辱第103章 發揮餘熱第124章 特種部隊第145章 超遠距離炮擊第525章 晴天霹靂第272章 賜婚第252章 摧枯拉朽第159章 陡然生變第261章 痛下血本第19章 一驚一喜第261章 兩場談判第454章 搶先發現第172章 積極主動第348章 第一滴血第480章 繼續推進第29章 初見監造長第561章 顧慮成真第307章 攜手合作第91章 “赤誠”覆滅第210章 中流砥柱第422章 時間緊迫第445章 遲到者第220章 左右夾擊第603章 回家第371章 陸軍的事第109章 豁然開朗第421章 “宰相”出擊第103章 發揮餘熱第313章 司令官就位第96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72章 最後一炮第627章 束手就擒第96章 戰略收縮第13章 遮斷戰術第6章 傷亡慘重第260章 心深似海第67章 亦步亦趨第61章 勁敵出現第90章 天火第238章 騰挪折衝第232章 幹上一場第157章 舉棋不定第471章 寸有所長第424章 消失的航母第321章 破交與護航第553章 海軍基地第584章 穩步推進第176章 這是幻覺嗎第626章 尼茲的選擇第294章 委曲求全第461章 見好就收第208章 隔壁的老王第90章 絕對主力第450章 第一個準確判斷第494章 等待消息第261章 兩場談判第582章 開創歷史第153章 有限目標第253章 攻堅利器第283章 代言人第300章 哥斯拉第273章 苦命的公主第309章 世代忠良第156章 故意刁難第215章 擺開架勢第553章 海軍基地第150章 左右爲難第3章 風雲際會第463章 連帶影響第95章 危機關頭第124章 最後的“飛隆”第45章 傷離別第195章 發飆第60章 雙子星第616章 利益最大化第11章 圍追堵截第235章 決戰時間第202章 縝密周全第500章 輪番攻擊第123章 環環相扣第160章 接二連三第520章 順水推舟第221章 好景不長第5章 拳拳到肉第41章 動員機制第172章 積極主動第105章 早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