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長途奔襲

天還沒亮,李深智就來到了司令艦橋。

其實,他昨晚根本沒睡。

跟前幾天一樣,參謀把早餐送了過來,他趁着吃早飯的機會,迅速翻看了在夜間收到的電報。

大陸戰場那邊的反擊打得很順利,幾乎實現了所有目標。

前線司令部被摧毀,西陸集團作戰部隊在失去統一指揮之後,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幾乎爲零。至少在昨天晚上,敵人的前線部隊沒采取像樣的行動,自始至終都沒對帝國軍隊構成威脅。

如果說有意外的話,那就是前線司令部所在的地點。

那趟指揮列車,竟然停在伏爾加格勒車站裡面,而且在反擊行動開始之後,並沒有駛出車站。

雖然增加了轟炸的難度,但是最後的結果並無改變。

確認指揮列車的位置後,只過了約5分鐘,離得最近的那架“轟-12A”就殺到,在短短的半分鐘之內把12枚採用電視/紅外複合制導,具有自主攻擊能力的KD-15G“梭鏢”短程空地導彈射了出去。

因爲車站太大,停了數十趟列車,而且爆炸產生了干擾,沒辦法甄別轟炸結果,所以在大約30分鐘之後,之前在南面的那架“轟-12A”殺到,發射12枚“梭鏢”導彈進行了補充轟炸。

哪怕沒有徹底的消滅前線司令部,也肯定癱瘓了敵人的指揮系統。

找到前線司令部所在的指揮列車之後,由南面的2架“轟-12A”執行轟炸任務,而北面的2架“轟-12A”轉爲執行次要任務。

與此同時,由空軍執行的佯攻行動已經按計劃開始。

第聶伯河那邊,前出的護航戰鬥機在在凌晨前後與敵機交戰,並且成功引開了敵人的注意力。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

不是“戰-11B”不給力,而是“戰-11B”太給力了。

因爲“戰-11B”配備的DPL-22D型脈衝多普勒雷達,即便是在搜索模式下,在高空對戰鬥機大小目標的探測距離都接近200千米,加上KK-12A的迎頭攔截射程在80千米左右,所以負責提供支援的“指-8C”沒前出,留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南面,在護航戰鬥機羣后方大約300千米之外。

這個距離讓“指-8C”幾乎成了擺設。

雖然在後面的戰鬥當中,“指-8C”多次發現向兩側機動,試圖包抄到護航戰鬥機後方的敵機,並及時警告了護航戰鬥機,但是在正面,“戰-11B”只能依靠自己,用火控雷達搜索從北面殺來的敵機。

顯然,這讓“戰-11B”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的境地。

因爲能夠依託地面防空雷達,後方還有一整套的指揮體系做支撐,敵人的防空戰鬥機始終都獲得了有效的支持。

此外,雙方數量上的差距也非常巨大。

兩個中隊的16架“戰-11B”,對面是接近100架防空戰鬥機,其中MG-31與MG-29就超過了40架。

所幸的是,MG-31是截擊機,而MG-29是短腿的前線戰鬥機。

更加重要的是,西陸集團的指揮體系確實存在很嚴重的問題。

這麼多防空戰鬥機,竟然是分批到達,沒有在同一時間殺到,也就沒能把兵力優勢發揮出來。

俗話說的,雙拳難敵四掌。

“戰-11B”再能打,也幹不過同時到達的,幾倍於己的敵機。

首先殺到的不是MG-29前線戰鬥機,而是部署在大後方的MG-31截擊機。

大概是一直盯着東邊的戰鬥,沒想到帝國空軍會在同一時間,耗費這麼大的力氣在墨海方向展開行動,所以直到“戰-11B”飛到第聶伯河上空,這些號稱是“全球最先進”的重型截擊機才緊急升空。

結果就是,分成3個批次的24的架MG-31都沒能在交戰前完成爬升。

對截擊機而言,沒及時完成爬升,非常的要命。

MG-31是典型的高空高速截擊機,其優勢是在20000米以上的高空,以接近3馬赫的速度發起突擊。

在制空戰鬥機通常活動的高度上,MG-31反到沒有優勢。

比如在15000米高度上,MG-31的最快速度就只有2.5馬赫,而“戰-11B”靠更大的推重比,能飛到2.5馬赫以上。

此外就是,MG-31是重型截擊機,幾乎沒有格鬥空戰的能力。

哪怕能夠掛載像R-60與R-73這類的格鬥導彈,也只是在近距離上攔截轟炸機,而不是用來跟戰鬥機空戰。

其實,沒有哪種截擊機是爲空戰而生。

所有的截擊機,採用的都是快進快出,以及高來高去的戰術,往往都是在數十千米之外發射導彈,然後就轉向返航。因爲近距離交戰的概率非常低,所以有一部分截擊機甚至取消了機關炮。

這20多架MG-31在完成爬升前,與“戰-11B”機羣的距離就縮短到200千米。

大概擔心跟“戰-11B”遭遇,MG-31在100千米之外就發射了R-37遠程空空導彈。

要說的話,這種導彈是MG-31最值得炫耀的東西。

R-37的射程超過了100千米,而KK-12A只有80千米。

在理論上,能夠與MG-31對射的,只有同樣裝備遠程空空導彈的“戰-9”,以及紐蘭海軍的F-14。

面對從100多千米之外發射導彈,並且轉向撤離的MG-31,“戰-11B”的飛行員都恨得咬牙切齒。

可惜的是,也只能望空興嘆。

至於超遠程攔截的效果,基本上爲零。

R-37針對笨重的轟炸機,而不是敏捷的戰鬥機。

雖然擁有超過100千米的射程,在理論上甚至能達到180千米,但是R-37的機動性能並不是很突出,其彈道末端的最大過載還不到20G,因此戰鬥機只需拉出高G機動,就能夠甩掉這種導彈。

這20多架MG-31發揮的價值,其實就是逼迫2箇中隊的“戰-11B”分散規避。 WWW_ ttκΛ n_ ¢O

此外,以當時情況,這些MG-31很可能是去搜尋與攔截轟炸機,只是在升空之後沒能獲得地面指揮中心協助。

道理也很簡單:西陸集團沒有在該方向上部署大型預警機。

雖然防空雷達發現了“戰-11B”機羣,也做出了準確的判斷,但是並沒有探測到當時還在墨海上空的“轟-9D”機羣。因此就算推測出“戰-11B”是護航戰鬥機,也無法確定轟炸機的方位。

最多隻能認定轟炸機在護航戰鬥機的後方。

MG-31的大功率火控雷達,對轟炸機這類大型目標的探測距離,在理論上就只有300千米。

其實,這也是“戰-11B”機羣飛到“指-8C”前方300多千米的關鍵所在。

如果“戰-11B”的前出距離不夠,後面的“指-8C”就有可能被發現,並且遭到MG-31攻擊。

以“戰-11B”的性能,未必追得上MG-31。

不過,這恰好反映出西駱沙,或者說西陸集團在電子戰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指-8C”在護航戰鬥機的後面,還一直在用雷達搜尋四周,哪怕全程得到了電子偵察機的掩護,發出的電磁輻射也很明顯,肯定能夠在數百千米之外截獲,不存沒辦法探測到的問題。

可惜的是,西駱沙空軍沒有安排MG-31前去攔截。

顯然,絕不是西駱沙空軍不知道大型預警指揮機的軍事價值,畢竟西羅集團也有功能類似的空中指揮平臺。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很有可能是沒法確定“指-8C”的具體位置。

西駱沙空軍截獲了“指-8C”發出的電磁信號,也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只是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沒法確定信號源,也就是“指-8C”的具體方位,甚至測不準距離,纔沒有安排截擊機去攔截。

不要忘了,在預警機的旁邊,有一架專門執行干擾任務的電子偵察機。

當然,出動6個小隊的24架截擊機,或許也與此有關。

簡單的說,就是因爲搞不清楚“指-8C”到底在哪,所以纔出動這麼多截擊機,用碰運氣的方式發起攻擊。

其實,這也是西駱沙軍隊解決問題的一慣做法,簡單且粗暴。

因爲MG-31在100多千米外發射R-37導彈之後就轉向撤退,而“戰-11B”機羣要在第一時間規避射來的導彈,等到“戰-11B”避開導彈之後,MG-31已經撤走,所以雙方並沒有交火,或者說“戰-11B”沒有在這些威脅不大的截擊機的身上浪費寶貴的空空導彈,保存了足夠的戰鬥力。

緊接着殺到的,就是西駱沙空軍前線航空兵的MG-29。

也是6個編隊,不過只有20架,其中2個編隊爲2架。

雙方打響了第一輪空戰。

雖然沒有得到“指-8C”的直接支持,準確說是在跟MG-29遭遇之後,才收到預警機發來的消息,但是憑藉先進的火控雷達,“戰-11B”依然在空戰當中掌握了優勢,比如率先向敵機開火。

這個時候,預警機靠後部署的問題顯現了出來。

距離太遠,等“指-8C”探測到MG-29的時候,“戰-11B”的火控雷達已經發現了迎面飛來的敵機。

第一輪戰鬥就是用中程空空導彈對射。

至於結果,沒什麼懸念。

KK-12A是第四代中程空空導彈,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而且在彈道中段,除了通常採用的慣性制導之外,還能由戰鬥機通過數據鏈控制,因此在朝視距外目標開火時有很高的命中率。

MG-29使用的R-27,是第三代半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

結果就是,在第一輪交手中,有10多架MG-29被KK-12A擊落,而且剩下的也全都散開了。

至於“戰-11B”,沒一架被R-27擊落,因爲這些導彈沒有能夠在戰鬥機的引導下進入到自導階段。

其實,即便在格鬥階段,MG-29也沒有佔到便宜。

不是說MG-29的機動性不夠好,而是在遠程交戰的時候就已經被打散了,也由此喪失了主動權。

打到這個時候,“戰-11B”才遭受了損失。

按空軍的戰報,有5架“戰-11B”在格鬥空戰中被擊落,還都是MG-29發射的R-73格鬥導彈取得的戰果。

必須得說,這種導彈確實很先進。

R-73是全球第一種具備離軸發射能力的格鬥導彈,西駱沙空軍一直宣稱,它是全球最好的格鬥導彈。

MG-29加R-73是當今最強大的格鬥組合。

要說的話,也就是靠R-73,以及產生的宣傳效果,西駱沙才把電子設備根本算不上先進的MG-29賣給了十幾個國家。

只是,這種先進的格鬥導彈並沒有改變空戰的結果。

MG-29機羣被擊潰的時候,制空權依然牢牢的掌握在“戰-11B”的手裡。

雖然有5架“戰-11B”被擊落,而且剩下10來架的彈藥也所剩無幾,但是護航戰鬥機已經完成任務。

在“戰-11B”與MG-29進行格鬥的時候,“轟-9D”機羣到達投彈空域,20餘架轟炸機以此投下巡航導彈。

關鍵就是,這些轟炸機都是在克里米亞北面投射的巡航導彈。

當時,在護航戰鬥機在北面大約500千米之外,連“指-8C”都在北面200千米外,而且伴隨行動的電子偵察機對附近的防空雷達進行了壓制干擾,轟炸機在投射導彈的時候,沒有進入防空系統的攔截區域。

以當時的情況,西陸集團的防空雷達未必發現了這些轟炸機。

因爲離得較遠,所以有可能把轟炸機當成干擾信號,或者判定是跟隨預警機與電子偵察機一起活動的支援飛機。

可見,敵人很可能並不知道,有數百枚巡航導彈正飛往莫薩。

戰鬥最後階段還發生了一件事情。

在“戰-11B”轉向撤退之前,迢曼帝國的“狂風”ADV姍姍趕到,還追擊了撤退護航戰鬥機。

因爲導彈已經所剩無幾,而且完成了護航任務,沒必要跟敵人拼消耗,所以在遭到攻擊之後,“戰-11B”全都加速擺脫了後方的敵機,也就是飛出了導彈的射程,沒有與這些敵機交戰。

要說的話,這算是一大遺憾。

MG-29只是前線戰鬥機,“狂風”ADV纔是跟“戰-11B”處在同一個級別的重型制空戰鬥機。

此外,迢曼帝國還一直宣稱“狂風”ADV是貨真價實的第四代重型戰鬥機。

空口無憑,“狂風”ADV是否算第四代重型制空戰鬥機,跟同級別戰鬥機的交戰結果最有說服力。

只是,這迫使護航戰鬥機在返航途中進行了第三次空中加油。

回到闊海東岸的空軍基地時,返航的11架“戰-11B”飛行距離超過6500千米,創造了一項新的紀錄。

別說是戰鬥機,即便是轟炸機也很少飛這麼遠。

當然,這也充分證明了加油機的價值。

如果沒有數量衆多的大型加油機,帝國空軍無論如何也無法讓戰鬥機飛這麼遠,並順利完成任務。

按帝國空軍公佈的消息,這次長途奔襲炸掉十幾個戰略目標,完全達成之前確定的戰役目的。

關鍵還有,20架轟炸機全都安全返航。

至於損失的5架護航戰鬥機,跟空戰戰果相比,根本就不算什麼。

只是,李深智知道,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第65章 前沿陣地第524章 計劃周全第98章 圍追堵截第306章 把話挑明第3章 風雲際會第528章 果斷出手第554章 力量倍增器第26章 三分天下第139章 牛犢之勇第254章 高歌猛進第399章 登陸塞島第296章 總統的擔憂第214章 慘兮兮第614章 最後一次遠征行動第111章 開幕第134章 跌宕起伏第149章 迷霧重重第153章 春風得意第259章 有苦難言第73章 防線淪陷第199章 自欺欺人第233章 羣龍無首第9章 導彈投手第70章 生死一線第154章 大獲全勝第191章 提前開始第123章 “加禾”暴斃第76章 臨時變更第600章 斯班王國參戰第168章 鯨吞蠶食第568章 圍困戰第161章 未戰先怯第29章 初見監造長第238章 騰挪折衝第271章 荒唐之事第332章 投奔紐蘭的田實第47章 理想主義者第274章 蓋世英雄第57章 進退失據第266章 密約的草案第479章 策劃第516章 提前出動第479章 策劃第209章 生不逢時第442章 二號主角第160章 接二連三第234章 突擊空運第605章 新的消息第4章 太空貓眼第531章 當爹的人第124章 特種部隊第139章 牛犢之勇第372章 拖延爲主第499章 層層設防第72章 最後一炮第93章 天神是怎麼練成的第399章 登陸塞島第69章 戰術反擊第184章 無解之局第562章 杞人憂天第147章 天羅地網第490章 憂心忡忡第55章 戰火重燃第66章 裝甲反擊第29章 大局已定第254章 授銜與表彰第558章 成功上岸第115章 統帥之才第446章 獅泉城捷報第544章 反覆商量第201章 交個朋友第119章 獨自爲戰第219章 南方爲重第218章 豁出去第346章 各自爲戰第602章 浮上水面的矛盾第103章 發揮餘熱第278章 最新消息第325章 步步緊逼第11章 圍追堵截第273章 糧食問題第344章 立功心切第334章 全面鋪開第251章 橫衝直撞第298章 三次機會第59章 迎難而上第23章 滅頂之災第170章 癡人說夢第315章 重編的航空兵第244章 油船挨炸第18章 銅牆鐵壁第252章 摧枯拉朽第232章 特製燃燒彈第489章 戰術欺騙第555章 西進第一槍第326章 連番挑釁第504章 潛艇的發現第187章 攻擊開始第546章 緊急返回第445章 遲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