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二章賤戶

也不怪乎他人不理解。

雖然江寧府去年才納入,但邸報卻已然盛行,再加上酒樓茶館的傳播,基本上每一期的邸報都被哄傳開來,以至於衆所周知。

對於秀才、舉人的功名,尤其是其稀缺性,已經半個官身的特點,百姓們格外的羨慕,尊重。

所以賈平中了秀才,但未中舉人,卻依舊被街坊鄰居所尊重,整個金陵城,上元和江寧二縣,除卻那麼舉人,也不過數名秀才,珍貴異常。

這段時間以來,香囊手帕,媒婆信書,可謂是頻繁至極,與往日大爲不同。

而且,根據朝廷的要求,地方州縣的衙門,能用秀才、舉人的,就儘量用他們,若是太少,反而會得個不尊重讀書人的罵名,上官也不喜。

在州縣接連徵辟的下,賈平竟然毫不在意的全部拒絕。

要知道,經過吏治改革後,六房的書吏,雖然依舊是吏員,但已經納入了品級,達到了八品,或者九品的境地,已然屬於官身,人人豔羨。

對於那些高官貴族來說,五品以下,根本就不屬於官,更何況那些吏員了,根本就不值一提。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免除徭役,坐享其成,每年食皇家俸祿,雖然只有百石,但已然屬於一等一的大人物了!

賈平之前不過一書生,家境貧窮,如今一躍入品,豈不是美哉?比那抄經書不快活的多?

“我兒可是想着再考取舉人?”賈母言語道:“朝廷規矩,爲吏者,可再次參考,咱們一邊研讀,一邊爲吏,也不算衝突!”

聽得母親的疑惑,顯然這些已經憋在他心裡很久了,如今吐露出來,已然不易,賈平猶豫了片刻,這才說道:

“孩兒雖然有考取舉人的緣由,但並不重要,唯一所慮者,只有吏籍罷了!”

“充任書吏也就罷了,但朝廷卻喂明言其戶籍,若是誤了隸戶,怕是孩兒成爲賈家的罪人啊!”

聞言,賈母也愣神,長久不曾言語,最後才感嘆道:“我兒明事理,知分寸,這事由你抉擇吧,不過,入隸戶是萬萬不能的!”

“多些母親體諒!”賈平鬆了口氣。

衙役被簡作“胥”,就是因爲“胥,相靡系也。”“聯繫使相隨而服役之”,說白了就是幹活的奴隸。

秦漢以後,還有以刑罰的犯人,充作官奴,在政府裡幹活的。《漢書·楚元王志》上說“靡謂罪人而靡治,不械手足使役作”。抓來的罪犯,還得用繩子牽着,在官府裡面服役打雜。

到了唐朝,戶籍分爲“編戶”與“非編戶”兩個不平等階級身份標籤。其中,編戶是良民,也叫自由民;非編戶是非良民,實則非自由民,對非編戶大唐官府有一個更狠的稱呼——賤民。

唐代的賤民分爲兩類,一是給官府服役的官賤民(工戶、樂戶、雜戶);二是依附於門閥世族的私屬賤民(部曲、奴婢)。

胥吏屬於“隸戶”或者“雜戶”,他們屬於賤民,不得和百姓同類結婚,屬於國家的奴隸,受官府驅使,終年服役,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在官府裡做粗笨的活。“配諸有司,執掌課役。”

唐朝把捕快叫不良人,就是因爲他們來自於賤民,戶口是“雜戶”。

大唐對賤戶的限制非常多,以“樂戶”爲例:非編戶“樂工”不能與平民通婚、男性不能讀書走入仕途、藝術必須世代相傳、不能輕易改行脫籍等。

所以,朝廷雖然鼓勵秀才充任書吏,但許多人卻徘徊與戶籍,朝廷沒明言,他們就生怕自己擔任胥吏,全家成爲了賤戶,影響全子孫後代的前程。

賈平也是這般看待,總不可能爲了一時的溫飽,就自毀前途,讓子孫後代成爲賤戶吧!

他寧願每日到佛寺裡抄經,也不想坐到衙門裡成爲胥吏,賤戶。

那些普通人只見到了胥吏的威風,又從何知曉及背後的痛楚。

這一日,上元縣令,又特地派遣自己的幕僚,前去延請秀才賈平出任縣衙六房的書吏。

對於縣令的禮物,賈平着實受之不了,連忙拒絕。

幕僚則連忙退讓,最後,實在無奈地言語道:“賈秀才,上元縣的書吏,可是掌管着六房之首,正九品官身,年俸百石,雖比不上縣尊老爺,但較之如今,已然是強上太多,這可比抄書強太多!”

見到幕僚代表着縣令說出這番話,賈平實在推脫不過,只能無奈地言語道:“非賈某不願爲縣尊效勞,實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啊!”

說着,就將擔心的賤戶之事吐了出來。

“如今朝廷對此晦澀未明,某雖然一心想回報縣尊,但其令我畏懼,只能作罷!”

賈平一臉苦澀地說道。

“這般嗎?倒是我等唐突了,我定要彙報給縣尊,到時候定會有主意!”

幕僚清楚了大概,這才恍然大悟,然後連忙告辭。

隨即,上元縣令又將問題反饋給了朝廷。

隨後,政事堂發覺,這樣的事件不是孤立,其他的地方也有許多,許多秀才舉人害怕賤戶制度,從而怯步難前。

畢竟以往這樣的胥吏,都是世代沿襲,從雜戶中抽調來的,貿然讓良戶擔任,又沒有章程,也難怪秀才爲躊躇不前。

宰相們議論一陣子,又將難題交給了皇帝。

“雜戶制度,幾百年來,不曾變更,如今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了!”

皇帝心中哪有那麼多顧忌,直事宰相們,毫不避諱地言語道:“自古以來,就沒有不變更的制度,缺漏就補,不合時宜就變,管那麼多作甚?”

在秦漢,書吏被稱爲“府史”“令史”,也是屬於官的一種,可以以年資提拔,長官們一樣都是朝廷命官,沒有身份差別。

到了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世族豪門壟斷政治,高級官員都是世家子弟擔任,當然看不起寒門出身的小吏。

由此,隋唐時,吏,就變爲“卑冗”之位了,徹底的“不入流”,“皆以吏類爲恥”。

以前是沒顧及到,如今藉此機會,李嘉倒是想要變更一下,這個世家門閥殘留下的產物了。

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七百二十六章應對第五百二十二章大小周第兩百四十章榜下捉婿第1204章第一千零九十五章雁門關第兩百七十章殺意盎然第八百一十八章廟堂第兩百一十章淮南節度第五百一十五章刺探第九百一十七章登萊第三十八章突兀想法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巡鹽御史第五百七十章自薦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八百三十四章再起第三百五十章贈予第六百六十三章閬州城下第三百四十三章燈滅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第六百六十一章驚詫第四百一十七章戰略第八十三章熙熙攘攘第1376章無名第兩百五十四章意有所指第四百五十五章皇城司第1234章鬧劇第一章我有嘉賓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一千一百零二章記仇第1270章草原第六百三十一章演武堂第兩百八十四章倭國變化第七百九十章第四百六十五章面見第1202章錢糧耗費第四百六十二章輿論導向第七百九十五章南下(上)第1348章第七百九十九章切韻第四百一十二章半年感言第五百六十章及時第1236章僧人第六百九十七章大象第四百六十六章水賊第三百四十八章遮掩第1246章主考第1197章想法第九百四十二章第三十七章別有企圖第八百零五章良民(第三更)第六百二十二章封爵厚待第九百二十六章命門第九百二十一章孔府第一千零四十二章鹽場第四百八十四章漳泉(4)第七百五十八章大勝第兩百一十六章民望所歸第兩百九十二章北巡楚地第一百六十七章天命在我第八百二十三章石嶺關第九百三十一章第兩百二十四章國家多難第六百零二章中秋家宴(求票求訂閱)第九百八十九章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五百八十七章保守第1258章偷樑換柱第八百五十八章誠懇第1222章樂不思契丹第1278章拉薩第一百一十八章暗流不止(中下)第四百七十六章湘西府(百萬字了,訂閱票票來一波)第八百八十七章第1289章心情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第1139北行第一百五十六章信仰整合(下)第1250章文教第1239章佛難第九百四十二章第兩百零四章撫卹安排第八百四十章軍制(下)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兩百八十三章亡國之人第兩百四十五章以糧爲本第六百六十一章破例第五百一十七章花蕊夫人第1192章嚴家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七百六十三章第九百二十一章孔府第一千零三十三章府州折氏第1250章文教第五百七十二章敗家二代李景第1248章暫住證第一百五十一章皇城司第九百三十六章決戰(下)第兩百三十四章爾等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