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

刻,第五琦匆匆趕來,御書房太小,五個人顯得有些豫便移到了隔壁,這時左相裴寬正好來求見,李清索性又建議李豫又將工部尚書崔渙、禮部尚書房琯、中書侍郎裴冕以及門下侍郎張倚等人也一併召來,這樣,大唐幾個核心重臣便爲募兵之事召開了一次聯席會議。

現在整個關中只有安西軍的二萬餘人,而洛陽安祿山雖然手上最精銳的幽州鐵騎已經全軍覆沒,但他兩次大敗唐軍,也收了不少降卒,再加上他同時也在招募士兵,李清估計他手上已經有十餘萬人。

不僅進攻安祿山需要軍隊,而且河西、隴右兵力空虛,若不及時佈防,被吐蕃軍趁虛而入,整個西域就危險了,所以募兵之事便成爲重中之重。

關中地區人口有數百萬,再加上隴右、漢中、益州,朝廷現在能控制的人口不下千萬,兵源不成問題,關鍵是錢糧,按照兵部的計劃,至少需要募兵三十萬,其中十萬軍分佈在西域,二十萬軍用來對付安祿山,而目前的存錢和糧食都遠遠不夠。

房間裡很安靜,所有的人沉默不語,這時裴寬站了起來,他是這裡面資格最老的一人,年紀也最大,他雖是左相,但卻沒有實權,執政事筆在李清手上,他老於世故,儘量不去和李清爭權,不過既然做了左相,他若事事沉默,也會激起皇上的不滿,怎樣將話說得圓滑,幾面都不得罪,這纔是他要考慮的,他向李豫施了一禮道:“陛下!實在不行就再等幾個月,待秋後錢糧入庫後再行募兵之事,這幾個月,我們可集中精力先將內政處理好。”

“不行!”裴寬話音剛落,李清當即表示反對,他站起來道:“陛下。若再過幾個月才行募兵,臣擔心安祿山會趁機南下,打通荊襄之路,繼而沿江東進,一舉吞併江淮,待到那時,我大唐危矣!再者,以關中之地的豐腴。陛下以爲秋後會有多少錢糧可以入庫呢?”

衆人都明白李清的意思,關中土地豐腴、沃野千里,養活千萬人都不成問題,可從開元后期起,年年都要靠中原和江淮的漕運才能維持京城的開支,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太嚴重,關中是權貴宗室集中之地。經歷百年的土地兼併,自耕農已經十不存一,哪有稅賦可徵,而鹽稅也主要集中在揚州一帶,現在漕運已斷,也無從談起。

現在李清更是一語切中要害,若安祿山放棄洛陽南下。那問題真的就嚴重了。

確實,安祿山之所以選擇洛陽稱帝主要是他的個人喜好,而且他也準備以洛陽爲基地來進攻長安,如果局勢發生鉅變,北面李光弼攻下幽州、轉而南下奪取相州,打通中原和河北地通道,再加上郭子儀從河東南下,安西軍出關中。洛陽就會形成三面受敵之勢,那時安祿山極可能會放棄洛陽,轉而向富庶的江淮進軍,將來即使能平定叛亂,大唐也會遭受到沉重的打擊。

就在衆人各自想着心事之際,房間裡忽然冒出一句話:“可是現在朝廷確實無錢無糧,難道相國想動用自己的家產來募兵嗎?”

衆人大驚失色。一齊向說話人看去。卻是門下侍郎張倚。只見他面帶冷笑,眼中充滿了不屑之色。雖然聽似荒唐之言,可衆人都明白他指的是楊家的財產。

李清心中大怒,若是正常的意見相駁,他並不計較,但象這樣暗中帶刺,他豈能容許,不過李清卻沒有鹵莽,張倚也算是老臣了,頭腦不應該這麼簡單,再者,自己也和他無冤無仇,他爲何敢說出這種話,他的目地又是什麼?

李清迅速瞥了一眼李豫,見他先是一樣錯愕,隨即眼中露出一絲讚許,李清心中不由冷笑一聲,好一個精明的投機者,現在已經在皇上心中留下了一個不畏權勢的印象。

這時李泌立刻接口道:“張侍郎,你休得胡言亂語,李相國說的很對,募兵之事確實不能再拖,第五尚書,你是戶部尚書,不如你來說一說。”

第五琦的臉上卻毫無表情,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彷彿什麼也沒聽見,李泌的臉頓時脹得通紅,十分尷尬。

這時李清站了起來,向李豫拱了拱手笑道:“陛下,臣有一個辦法,可解募兵之急!”

李豫立刻坐直了身子,他急切地道:“李相國請講!”

李清微微一笑道:“臣還是那句老話,非常之時,當用非常的辦法,對於關中百姓而言,他們最需要地不是錢,而是土地,假如朝廷能拿出一部分土地,與百姓換取兵役,朝廷和他們簽定契約,比如願當五年兵者可換取土地二十畝,土地可以先給他們家人租種,等五年期滿,這土地自然就歸與他所有;如果不幸陣亡,朝廷再額外撫卹他們家人十畝土地,這樣的話,朝廷只要準備糧食,不花一文錢,這募兵的問題便解決了,原來準備募兵的錢也可以用在別的地方,比如給陛下的書房添一隻香爐,諸如此類,陛下你看這樣可好?”

“這.朝廷哪裡有土地?他隱隱約約似乎明白了什麼,可是又一時想不透,但李泌卻恍然大悟,李清說了半天,什麼募兵都是假

真正是目地是想趁機打開解決土地問題的缺口,這不仇兼瓊未完成的事業嗎?

就彷彿將最關鍵的一個活套解開,他一直想不通一件事情也迎刃而解,那就是李清爲什麼要借叛軍的名義殺害那些宗室,原來他的目的便是在於此,關中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被宗室所佔,這樣一來,他收回這些土地便易如反掌,當然,這僅僅只是一個缺口,可一旦開了這個口子,這就爲他將來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埋下了伏筆。

“厲害!果然比章仇兼瓊厲害得多!”李泌暗暗讚了兩聲,他也不露聲色地注視着場上局面。

“各位愛卿對李相國地提議可有意見?”李豫無法決定,便將這個難題拋給了衆人。

“李相國想用土地換士兵。想法是好的,可朝廷在關中已經沒有公廨田,李相國該不會是想把安西的土地給他們吧!”

李清瞟了他一眼,見又是門下侍郎張倚,他輕輕冷笑一聲道:“誰說朝廷沒有土地,按我大唐律制,無主之地便歸官府所有,比如張侍郎是正三品官。按標準應是職分田十頃,永業田二十五頃,但戶部的記載實際只授田十五頃,其中高陵縣五頃,河東汾州還有十頃,可據天寶六年章仇相國的調查,張侍郎在高陵縣卻有八頃土地。按李清的理解,另外三頃土地必然是冒充張侍郎的名,既然是冒充,那就是無主之地,既然是無主之地,那朝廷便可以收回重新分配,張侍郎。你說朝廷怎麼會沒有土地呢?”

張倚地臉一陣紅一陣白,沒想到自己地老底竟被李清掌握得這麼清楚,他剛要張口爭辯,李清卻一擺手止住了他,“張侍郎不必解釋,適才李清也說過,現在是非常時期,當用非常地辦法。凡是朝廷封賞的土地,李清絲毫不動,但除此之外,我將一概收回,若不肯或是對抗官府,對不起!一律徵用爲兵去和安祿山講理去。”

說到此,李清又轉向李豫道:“陛下。安西軍兵少。恐不能長久支撐。若吐蕃軍進攻西域,或是安祿山兵犯潼關。皆是極度危險之事,所以此事甚急,請陛下恩准。”

此時李豫已經完全明白了李清地意思,他也知道李清徵求自己的意見不過是給一個面子,就算不準,他也一樣會強行徵地,甚至用更狠毒的手段,可準了,這又不知會得罪多少人,他心中實在左右爲難,不由向李泌望去,只見他輕輕點了點頭,意思是勸自己答應。

李豫萬般無奈,只得對李清道:“此事李相國便看着辦吧!”

李清長施一禮,朗聲應道:“臣遵旨!”

天寶十二年六月底,關中地區糧食告急,官價已到每鬥八百文,但也是有價無市,而黑市糧價已到每鬥一千五百文,一時關中民怨沸騰,朝廷當即出重拳,首先禁止黑市,違令者殺無赦。

同時又以戶部牽頭定出關中地區每戶存糧上限,多餘糧食必須一概交售官府,違者將處予重罰,並請出四鼓勵告狀,告密者一時蜂擁而來,有告鄰人掘地藏糧,有奴僕告主人在田莊藏糧.

七月初一,安西軍在長安大街當衆將三百多藏匿糧米和私下售米之人斬首示衆,與此同時,安西軍又至各地田莊搜查,僅在前慶王李琮的八個田莊裡就搜出糧食三十萬石,此時慶王已死,李清遂下令將嗣慶王李及慶王妃杖斃,沒收其全部家產。

此事轟動一時,長安貴者無不聞之色變,交糧者異常踊躍,到七月十日,各地官府收糧便超過了三百萬石,常平倉當即調百萬石糧食麪市,長安糧價暴跌,上米每鬥不過百文。

但事情並沒有完,七月初,朝廷下令重新覈查關中地區土地,李清從部分宗室入手,以當年章仇兼瓊所覈實的資料爲依據,凡超過其永業田及特別賞賜部分地土地一律收歸官府,宗室上下無不咬牙切齒,但李清依然命軍隊強硬執行,遂得田數十萬頃。

李清當即下達募兵令,以土地換兵役,無論奴隸、佃戶、自耕農皆可報名,三年兵役者得田十畝,五年兵役者得田二十畝,十年兵役者得田五十畝,其中奴隸願服十年兵役者還可以全家脫奴籍,一旦被錄用便可當場簽定契約兌現土地。

消息傳開,各地募兵點皆排成了長隊,報名者不可計數,尤其是奴隸如蟻羣集,半個月內徵兵達三十萬,李清從中挑選八萬精壯擴充安西軍。

隨後,李清命大將田珍及大將白孝德各率五萬人奔赴隴右及河西駐防,以防吐蕃寇邊。

天寶十二年八月初,李清命大將南霽雲率二萬軍悄然出潼關,經陝州奔赴南陽,防止安祿山南下取荊襄;九月,郭子儀率五萬河東軍也悄悄從太原南下,在靈寶渡過黃河,而李清則親自率大軍坐鎮潼關,又命大將李嗣業率五萬安西軍進駐陝州。

就在唐軍準備大舉進攻洛陽之時,洛陽城突然傳來消息:安慶緒發動兵變,殺死了安祿山。

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第126章 暗渡陳倉第365章 微妙的朝議第156章 東宮案(十)第334章 謀河西(中)第171章 奇襲吐蕃軍第227章 因愛生恨第81章 意外失足第233章 朝會上的爭奪(上)第253章 薦官第119章 奇襲安西城第155章 東宮案(九)第278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中)第235章 出家便是還俗第65章 楊家(四)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107章 簾兒進京第303章 局勢逆轉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317章 請君入甕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語第359章 馬嵬坡(二)第70章 縣尉縣丞(二)第297章 石國使者第277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上)第69章 縣尉縣丞(一)第303章 局勢逆轉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協第290章 高仙芝的小鞋第68章 簾兒第119章 奇襲安西城第1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一)第30章 開店(一)第88章 刀刀見血第24章 儀隴小攤(三)第331章 述職結束後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199章 王忠嗣的進勸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27章 閬中(二)第237章 賞牡丹貴妃思曲第232章 並不難斷的家務事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54章 品牌效應第379章 兩淮勢力第190章 撲朔迷離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365章 微妙的朝議第353章 戰爭與陰謀(三)第356章 戰爭與陰謀(六)第55章 綁架第98章 四兩撥千斤(下)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296章 行獵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06章 試探性的戰鬥第64章 楊家(三)第127章 滇東收官第213章 前夜第19章 官司(三)第246章 科舉案(八)第214章 揚州立威第279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下)第330章 述職交鋒第347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205章 誰爲左相?第238章 清平調李翰林醉酒第276章 拉攏第306章 試探性的戰鬥第98章 四兩撥千斤(下)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353章 戰爭與陰謀(三)第277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上)第25章 儀隴小攤(四)第353章 戰爭與陰謀(三)第156章 東宮案(十)第347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202章 步步設局第299章 帷幕拉開第113章 林欲靜而風不止第50章 暗流(二)第145章 王昌齡求助第130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286章 外放第294章 奪取小勃津第211章 南詔消息第58章 門生第290章 高仙芝的小鞋第45章 冷刀子(二)第24章 儀隴小攤(三)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91章 曲江邂逅第380章 裡應外合第19章 官司(三)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332章 安祿山跑了第322章 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