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戰爭背後的戰爭

天寶四年秋,吐蕃寇邊,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以大唐在沙州率先越界爲由,派論莽布支爲主將向石堡城增兵三萬,窺視隴右,又派外甥吐谷渾王率軍兩萬進駐九曲地區,從側面支援石堡城,而大唐隴右節度皇甫惟明以戰要搶先機爲上,也出兵五萬,命副將褚直廉爲先鋒向石堡城進擊。

似乎所有的目光都圍繞在這座石堡城上,石堡城,吐蕃稱作鐵刃城,也就是今天的青海湟源縣,是唐時吐蕃人建造的險要軍事城堡,距城不遠處就是赤嶺(今日月山),唐蕃分界地。

石堡城背靠華石山,面臨藥水河,座落在一座褐紅色的懸崖峭壁上面,三面皆是斷崖,依一條窄徑而築,易守難攻,戰略地位極爲重要。

開元十七年三月,朔方節度使、信安王李禕採取遠距離奔襲戰術,日夜兼程殺奔石堡城。吐蕃守城官兵措手不及,傷亡甚衆,石堡城再落唐軍之手,李隆基遂改石堡城爲振武軍,留兵設防,自此,唐河西、隴右地區連成一片,吐蕃因石堡城丟失,遂向大唐求和會盟。

但開元二十九年,河西、隴右節度使蓋嘉運不思防務,石堡城被吐蕃偷襲成功,再度失守,後來天寶八年,哥舒翰率數萬大軍進攻石堡城,城上只有四百吐蕃軍,卻擊斃唐軍數萬人,最後才被哥舒翰用計奪下,哥舒翰也因此戰威名大震,被封爲西平郡王,由此可見石堡城的險要和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長安,大明宮紫宸殿內,大唐關於隴右戰役的內閣會議已經進行了整整二個時辰,氣氛異常凝重肅穆,連老邁的禮部尚書席豫也半靠在座位上,繃緊嘴脣,目光嚴峻,此刻,右相李林甫在向大唐皇帝李隆基進行最後的陳述。

“從長安、鳳翔調撥的十五萬石米已運至鄯州,另外隴右軍畜力不足問題交太僕寺會商,從原州、隴州、鳳州、涼州調集馬、騾萬匹,再由當地官府出糧米補償,臣又與左相及戶部會商,從關內、劍南十四州徵集三萬民夫,免其今年租庸。”

李隆基微微點頭,李林甫做了十幾年宰相,這些事已熟能生巧,自然會辦得妥當,他更關心的是軍隊調配,便又問兵部尚書裴寬道:“調京師軍向鳳翔(今寶雞,爲長安西面門戶)增兵之事進展如何?還有河西、安西、朔方各軍府的兵力調配是否已經辦妥?”

裴寬跨出一步,向李隆基沉聲道:“稟陛下,京師左右威衛和左右千牛衛已開赴鳳翔,河西、安西、朔方各軍府均已處於一級戰備,可隨時聽候調令,所需軍械物資均已調撥完畢。”

“如此便好,雖此戰是吐蕃挑起,但我軍要掌握戰局的主動,前月,西突厥已被回紇所滅,而上月,契丹及奚的叛亂被安祿山鎮壓,北方諸事皆平,惟有吐蕃是我大唐心腹大患,它一日不滅,我大唐便一日不靖”

李隆基傲然挺立,威嚴的聲音遠遠傳出偏殿,“傳朕的旨意,加封皇甫惟明爲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此戰若能拿下石堡城,朕將給有功將士加官進爵,厚賞三軍!”

一場連綿的秋雨剛剛下過,天空依然在飄着零星的雨絲,戰爭的陰雲籠罩着隴右大地,在戰爭面前,一切都要服從軍隊,糧食、壯丁、船隻、牲畜,隨時都有可能被徵用。

鳳翔以西,寬闊的、滿是泥漿的官道上,遮着油布的糧車、裝有麥杆和乾草的大車、輜重車,還有巨大的浮橋船,搖搖擺擺地、吱吱嘎嘎地向前移動,天空中細雨飄飛、秋寒蕭瑟,剛收過的田畦和路邊的水溝都積滿了雨水。遠方的密林顯出模糊的輪廓。

唐軍踏着泥濘、冒着細雨,伴着吆喝和詛咒,雜着皮鞭的劈啪聲和車軸的吱嘎向西北挺進,聲勢浩大,有如海潮。不時可以看到官道兩旁,躺着奄奄一息的牲口或牲口屍體,還偶爾有一輛輪子朝天的大車。有時一隊騎兵衝入這股人流於是士兵們就不斷地叫喊、詛咒,馬也立起身子不停地嘶叫,一輛滿載糧草的大車,就會滾下斜坡,車上的人也跟着滾下去。

前面,車輛的洪流中間,士兵排成長長的隊列,踩着粘滑的泥濘艱難地行進。人流中夾雜着運載刀槍、弓弩等輕武器的馬車,押運兵就趴在車蓬,不斷地有人跑出隊伍,鑽進田野,蹲下去。

再前面是高級軍官的隊伍,大隊親兵擁自己的將軍,不時還可以看見幾輛馬車,裡面坐的是文官和參謀,一會走過一片密林,因爭奪休息地方而騷亂起來,一會兒又展開隊列,跨過小河,接着便有新的馬車滿載糧食、乾草和鐵蒺藜從兩邊涌入,偶然還有一小隊斥候騎兵搶到這個隊列的最前面。

再往前面是一個被散兵掃過的村子,瓦礫和燒焦的木頭堆中一堵殘破的山牆搖搖欲墜;破碎的油燈,變形的窗戶上扯着一張破紙在風中撲騰。還有一個掉隊的傷兵,綁着骯髒的粗麻布蹲在一輛癱倒的大車上,眼神陰鬱而憂傷。

與官道平行的二里外便是渭水,數千民夫正艱難地拉着一隊大船,發出低沉地、有節奏地、震人心魄的號子,大船上裝載着各種重型攻城器和車弩,尚未組裝雲梯、巢車、樓車,船舷兩邊還擺着一排巨大的地聽,船上還有可怕的霹靂車,需兩百人挽發;噴發火油的“噴火器,及一桶桶配用的火油,都被重兵護衛着。

這支隊伍是遠道而來的京師左千牛衛,約有二萬餘人,主帥爲將軍董延光,他們的目的地是三百里外的蘭州,行軍異常緩慢,隊伍已走了整整三日。

一支騎兵隊從隊伍旁飛馳而過,濺起大片的污水,幾個士兵躲避不及,身上臉上都濺滿了污泥,一個士兵跳腳大罵,“我操你娘!”

話音未落,‘啪!’地一聲脆響,滿是污泥的臉上又多了一條血紅的鞭痕。

一匹馬從他身邊疾駛而過,帶起一片風聲。

“董將軍!”

騎兵隊飛快地駛到董延光的身旁,秋雨連綿不絕,寒氣襲人,軍士厚衣不足,軍中已病倒數千人。

董延光滿臉褶皺的臉陰沉下來,眼睛裡閃過一絲恨意,還沒到鄯州,士兵已減員兩成,自己的士兵都是府兵,衣甲、被褥都要自備,家境窮一點的士兵,還穿着夏天的薄裳,自然耐不住秋寒,而皇甫惟明的隴右軍卻是由朝廷或地方供養,同樣是去打仗,可待遇何其不公。

按照兵部的部署,董延光只駐防鳳翔,防止隴右軍戰敗,被吐蕃突入關中,但他剛剛接到皇上密旨,命他率左千牛衛前去駐防蘭州,皇上此舉的具體用意他卻不知道,這也正是他的煩惱所在。

“傳令下去,全軍就地紮營!”

他馬鞭一直遠方,又森然道:“命前面的渭州刺史,給我準備三萬件冬襖,最遲下午送到軍中,否則我親自進城去取。”

邏些,陰影籠罩中的布達拉宮,東昇的太陽正從茫茫滾動着的雲海中探出頭來,瞬間的光輝將布達拉宮照耀成金色,宛如一座巨大的雕像,莊嚴而肅穆,在宮下的廣場上,旗幟飛揚,號角聲嗚咽,三千多吐蕃騎兵列隊整齊,準備護衛他們的贊普赤德祖贊北巡青海。

在隊伍中央,有一輛十八匹馬拉的車,車身寬大,上面是一頂巨大的橢圓形的帳篷,彷彿一隻神鷹的白色鳥蛋,在朝霞下熠熠閃光。

低沉而悠遠的長號聲再次響起,在蒼茫的天穹下回蕩,從高聳的布達拉宮上緩緩走下一行黑色的小點,彷彿是一隊出巡的兵蟻,漸漸地黑點越來越大,是一羣馬隊,近百名甲士簇擁着他們贊普赤德祖贊而來,他年約五十餘,方面大耳,身體壯實,一雙眼睛彷彿雪山上的神鷹,閃射着懾人的精光。

景龍三年,剛剛即位的赤德祖贊迎娶中宗養女,即李隆基之妹金城公主爲妻(也僅是側室),由於金城公主的努力,唐蕃在開元年間確定了邊界,雙方戰事平息,僅一些小規模的邊境衝突,尤其在開元十七年唐奪取石堡城後,吐蕃更是偃旗息鼓,等待時機。開元二十九年金城公主病逝後,吐蕃強硬派開始掌權,以大論倚祥葉樂(本書此人已死於南詔)爲代表,他抓住隴右防禦懈怠的良機,於當年偷襲石堡城成功,一舉扭轉戰局。

又經過數年的積蓄,吐蕃兵力漸漸強大,此時,赤德祖讚的野心已膨脹到極點,他嚐到了偷襲的甜頭,八月,派大將鐵刃悉諾羅長途奔襲沙州,卻被沙州都督李清殺得片甲不留,大敗而歸,但箭已上弦,他的目標依然是富庶的隴右,爲完成戰略目標,赤德祖贊決定出巡九曲,其實質便是親征,留新任大論尚檢贊主持國內政務。

赤德祖贊在百騎侍衛的護送下,緩緩來到車駕前,他向前來送行的吐蕃百官一一揮手告別,踏進了帳內,百聲長號聲齊鳴,騎兵開始出發,車駕隆隆啓動,在湛藍的天空下,向着遙遠的北方逶迤而去。

隴右鄯州,隴右、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正跪在香案前聆聽皇帝陛下的聖旨,“封校檢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望卿能早日拿下石堡城,爲朕分憂,欽此!”

“臣皇甫惟明叩謝聖恩!”

皇甫惟明緩緩起身,從太監手上接過聖旨,笑道:“公公一路遠來不易,辛苦了。”

宣旨太監是個新面孔,名叫馬英俊,長一張馬臉,卻和‘英俊‘二字達不上半點關係,歷史上在唐肅宗李亨臨終前的宮廷政變中,此人便是張皇后的得力干將。

他將聖旨交給皇甫惟明,媚笑道:“恭賀皇甫大人得到了爲相的資格(大唐爲相必須要先取得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資格),他日回朝必能再高升一步。”

皇甫惟明自然明白他的意思,笑着拍拍他的手,給了他一個暗示,回頭大聲喊道:“來人!速帶公公到內室喝茶歇息去。”

太監馬英俊一走,皇甫惟明又看了看聖旨,嘴角淡淡浮笑,看似清湛的眼睛裡卻閃過了一絲厲芒,皇甫惟明剛剛年過半百,但須發卻已經花白,他出身文官,長期的戎馬生涯沒有改變他儒雅的氣質,和高仙芝相比,他更象一個執筆的小吏,渾身透出一股子酸氣,彷彿科考多年未中的老舉人,但這只是表象,他城府極深,含而不露,他外表謙卑,卻野心勃勃。

他是太子李亨的授業之師,更是鐵桿太子黨,身在外心卻在朝堂,李亨的地位眼看岌岌可危,讓他深感憂慮,爲防太子突然被廢,皇甫惟明和所有節度使一樣,用招募新軍名義,悄悄擴大編制,開始私募邊軍,僅短短三年時間便已募私軍三萬人,這支軍隊絕對掌握在他自己手裡,就是爲有一天擁立太子登基所用,這一天似乎很遠,但在皇甫惟明的心裡,它卻越來越近。

握這張薄薄的聖旨,他已經漸漸體悟出李隆基背後的深意,封自己爲中書門下平章事,下一步就是要提拔自己入朝,極可能是任工部尚書,他知道這裡李隆基最擅用的名升暗降的手法,‘難道他已經察覺出什麼了嗎?’

應該是的,皇甫惟明想起年中時忽然封李清爲豆盧軍都督,極可能就是知道豆盧軍中發生的事,便派一個無背景、無資歷、無經驗的‘三無人員’來沙州爲官,他是新興的太子黨,皇上派他的意思應該是替自己遮掩,防止李林甫藉此事發難,打亂部署。

‘哼!’皇甫惟明輕輕冷笑一聲,他知道李隆基似乎是在擔心隴右局勢不穩,但他的真實目的卻是在等時機,大家彼此都明白,但都不說破,就彷彿兩個明眼人在說瞎話。

‘董延光’,皇甫惟明將這個名字默默唸了兩遍,或許董延光本人並不知道李隆基派他來隴右做什麼,但皇甫惟明卻知道,此人便是未來的隴右節度使,來替代自己的。

此次隴右戰役便是李隆基等的最好時機,戰役一過,無論是勝是敗,自己都需入朝述職,他李隆基等的就是那一天,或殺掉自己,或架空自己。

可是,他皇甫惟明又是那樣隨意讓人捏的嗎?皇甫惟明擡頭看了看天色,陰雲密佈,細雨紛飛,他冷冷笑了一下,這場秋雨已經下得太久,是該變變天了。

他霍然轉身,大聲令道:“傳我的命令,命褚直廉一定要趕在吐蕃援軍未到之前,不惜一切代價,給我拿下石堡城!”

他一定要趕在新年前,率大軍凱旋迴長安,接受皇帝陛下的檢閱。

第195章 李隆基召見第211章 南詔消息第231章 安祿山的企第233章 朝會上的爭奪(上)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361章 馬嵬坡(四)第290章 高仙芝的小鞋第64章 楊家(三)第178章 戰爭背後的戰爭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174章 納妾第30章 開店(一)第278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中)第319章 怛羅斯之戰(下)第295章 對手第333章 謀河西(上)第244章 科舉案(六)第173章 廟堂之高第359章 馬嵬坡(二)第304章 發動政變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352章 戰爭與陰謀(二)第8章 童生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機第159章 初見詩聖第160章 曲江流飲(上)第273章 潯陽驚變第190章 撲朔迷離第332章 安祿山跑了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76章 捐錢募款(一)第238章 清平調李翰林醉酒第250章 科舉案(十二)第248章 科舉案(十)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296章 行獵第301章 針鋒相對第123章 追殺南詔使團第118章 縱橫滇東(一)第75章 絆腳石(三)第195章 李隆基召見第306章 試探性的戰鬥第123章 追殺南詔使團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78章 捐錢募款(三)第267章 蓄勢第1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一)第121章 美女與陰謀第167章 借兵平匪第7章 縣令第191章 第一步棋第68章 簾兒第229章 崔翹的抉擇第208章 暗流涌動第207章 觸犯權貴的利益第48章 冷刀子(五)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186章 步步爲營第276章 拉攏第24章 儀隴小攤(三)第163章 再別帝京第231章 安祿山的企第12章 新政縣鮮于府(二)第107章 簾兒進京第67章 官從天降第375章 京兆尹與左相第215章 各逞心機第286章 外放第83章 孔方老道第65章 楊家(四)第386章 家國天下(六)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19章 官司(三)第224章 李隆基的辦法第234章 朝會上的爭奪(下)第214章 揚州立威第40章 初到成都(二)第293章 艱難的行軍第162章 密會太子第301章 針鋒相對第117章 純屬誤殺第327章 安祿山的時機第76章 捐錢募款(一)第63章 楊家(一)第150章 東宮案(四)第338章 江山如棋(三)第245章 科舉案(七)第234章 朝會上的爭奪(下)第112章 硝煙瀰漫的朝堂第8章 童生第208章 暗流涌動第21章 儀隴小攤(一)第168章 皇槓被劫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265章 利用第134章 圖窮第91章 曲江邂逅第248章 科舉案(十)第2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二)第375章 京兆尹與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