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東宮案(十)

一個結果,所有的目光都不由向李林甫望去,李清與李隆基的做戲已經讓李林甫完全明白了,自己在李清身上着墨太多,反而有點因小失大,尤其是自己不該將他扯入杜有鄰一案中,讓李隆基生了警惕,看來皇上對杜有鄰也並沒有完全下定決心,否則也不會答應提審杜有鄰。

李林甫的腦海裡在迅速思索對策,一但杜有鄰上朝堂,此案必翻,而他又怎麼辦?是迎戰而上,拼個你死我活,還是急流勇退、壯士斷腕。應該說現在杜有鄰案他現在所陷不深,抽腳一走也並無什麼損失,但這樣一來太子黨的士氣必將大漲,對將來的佈局會有極大的影響,這是個兩難的決定,權衡利弊,李林甫決定暫不表態,觀事態的發展來決定立場,他雙眼微閉,眼縫裡射出的淡光停留在他碩大的鼻子之上,彷彿老僧入定,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而他的對頭,坐在皇座下首的太子李亨卻心情大好,眼睛裡閃爍着掩飾不住的激動,蒼白的臉上現出一抹陀紅,這兩天他一直處於極度的頹喪之中,雖然皇上已經表態饒他一次,但他的支持者卻不能倖免,必將遭到大清洗,屆時將人人自危,說嚴重一點他的太子黨還可能會分崩離析,李亨爲了和杜有鄰劃清界線,昨晚已經將他的愛妃杜良送出東宮,在別宅安置,若事態嚴重,他將立刻休之。

但今天,由於李清的介入,杜有鄰案卻忽然出現了轉機,父皇似乎很賣此人的面子,這裡面又藏着什麼玄機?還有李清似乎很瞭解杜有鄰一案,這很有些蹊蹺,他在這個案子裡又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爲何自己一無所知?想到此,李亨喜悅的目光裡又多了一分疑惑。

整個含元殿裡十分安靜,不停有人在咳嗽,卻更顯得氣氛緊張壓抑,從早朝到現在,時間已經過近二個時辰,一個小小果毅都尉的封賞卻遲遲未能落實,中間竟牽出了太子黨和相國黨之鬥,還有剛剛發生的杜有鄰案,似乎也被扯進來了,今日的大朝充滿了詭異和變數,沒有人知道其中的緣由,誰也不敢冒然出頭,唯有陳希烈心中又苦又澀,他已經意識到自己上了李清的當,當了幾十年的官,不知見過多少風浪,老了,卻被一個剛出道的毛頭小子玩弄於股掌之中,眼看自己惹出事來,他心中又恨又怕,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是好。

約過了一刻鐘,一輛馬車從皇城方向飛馳而來,十幾個太監上前接過一副軟榻便奔上了龍尾道,一名太監先進殿稟報,“陛下,杜有鄰已帶到,在殿外等候。”

“帶進殿來!”

殿外陽光刺眼,十幾個黑影疾步進入大殿,他們將一副軟榻放下後,便躬身退下,軟榻躺的正是東宮善贊大夫、太子岳丈杜有鄰,他已經臨時換了一身新衣,束髮的頭繩在路上滑落,污穢不堪的頭髮散亂披在肩上,頭腫得象南瓜,臉上的道道血痕已經潰爛,通身散發着惡臭,昨夜的逼供將他折磨得不成*人形,連頭都擡不起來。

杜有鄰身子動了動,他似乎知道自己在哪裡,聲音斷續而悲涼,“陛下,恕老臣不能給你行禮了!”

雖然自古便有伴君如伴虎之說,相對而言,大唐君主對臣下的寬容遠勝於明清,少有滅族、滅門之說,若無大錯,往往能善其一生,對於開國功臣,大唐君主感恩戴德,建凌煙閣以緬懷,大唐也由此人才輩出,國家強盛到達了歷史的頂點。

也正是這樣,朝臣們也見少了血腥,杜有鄰的悲慘情景立刻打破了朝堂的肅靜,惹起一片議論聲,尤其是太子黨,彷彿從杜有鄰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更是羣情激憤,無數雙怒目直刺李林甫。

李林甫還是保持他半閉眼的沉默,彷彿發生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他知道李隆基不會在意這點小事,在大理寺中這種小傷比比皆是,爲了他的口供,這已經是手下容情,至少他還神智清楚、至少他還說得出話來。

相距甚遠,李隆基看不清杜有鄰傷勢的細節,但從他臥榻而來便知他傷得不輕,正如李林甫所料,李隆基也沒有什麼惻隱之心,辦案打人自然難免,但杜有鄰算起來這還是他的親家翁,大明大白擺出來,卻讓他有點尷尬,他輕輕擺了擺手,命隨朝御醫前去調治。

檢查傷勢的張御醫是宮中老臣,療心之術更勝於療傷,他手腳麻利地替杜有鄰清理了傷勢,回身稟報道:“回稟陛下,杜大夫只是皮外傷,未傷及內腑,可以問話。”

李隆基點了點頭,對兵部尚書裴寬道:“裴愛卿,此事你來問話!”

裴寬身材魁偉,鬚髮皆白,他是河東大族裴家的家主,曾任金吾衛大將軍、太原尹,年屆退仕現調回朝中爲官,唐朝的門閥世家觀念極強,中唐時李、崔、韋、裴號稱當朝四大家族,李族是皇室,超然於上,不必多說,其餘三大家族不僅子弟遍佈朝野,其門生、故吏更是數不勝數,對朝廷決策影響力極強,且各個家族間互相聯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當日李琳勸李清娶崔翹之女崔柳柳爲妻也

這個考慮。

崔、韋、裴三族中,崔氏通過與李林甫的聯姻最後漸漸偏向相國黨,而韋氏則因韋堅的緣故,一直是太子黨的堅定支持者,只有裴氏,一直緊跟李隆基,保持中立立場,所以李隆基命裴寬來問話,也是考慮他的不偏不倚。

裴寬領命,上前輕輕拍了拍杜有鄰的肩膀,沉聲問道:“杜大夫,據你所控,李清在東曾有自立爲東王之意,皇上命我問你,他是在何時何地對你所說,而你又有什麼證據,若沒有證據,那除你之外,又有何人能證明你的指證。”

杜有鄰雖然被打慘,但神智確實還有七分清醒,他知道自己此時身在何處,也明白這是自己唯一的機會,雖然誣告李清有罪,但總比誣告一個太子黨要輕得多,只見他嘆了一口氣,低聲苦笑道:“他哪裡給我說過什麼自立爲王之事,老夫是熬不過刑,只好在他們準備的紙上按了手印,那張紙寫的是什麼老夫也不知道。”

聲音雖不大,但在靜得落針可聞的大殿上還是異常清晰,踞他十丈內的人都聽得清清楚楚,王:+望去,此事若再追究下去,是誰逼供的,恐怕會牽扯出李林甫。

李林甫雖然沒有聽見杜有鄰的話,但他臉色卻絲毫不變,他相信吉溫做事是決不會將自己牽扯進去,甚至杜有鄰連是誰逼供的都不一定知道,他現在關心的已經不是李清,李清是將來的事,但東宮案卻是眼前的頭疼,到底還要不要做下去,坦率地說,從李隆基將那幾個核心人物劃掉後,這樁案子就便成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李林甫偷眼看了看李隆基,見他神色淡然,目光中卻流露出一絲疲意,在這一瞬間,他立刻掌握了李隆基心態的細微變化,此東宮案已經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了。

這邊,李清也聽見了杜有鄰之詞,惟恐裴寬還要繼續問下去,便在一旁輕聲提醒道:“想必是杜大夫在南詔聽到了什麼謠言,裴大人難道不認爲是這樣嗎?”

裴寬擡頭看了看李清,眼中閃過一絲讚許地笑意,此人能有如此眼光,不愧皇上如此看中他,他也不繼續問,長身而起,向李隆基稟報道:“啓奏陛下,臣已經問清楚,李將軍自立爲東王之說純屬謠言,不足爲信。”

這就是李隆基需要的結果,此事的真相,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裴寬得李清的提醒,更是避重就輕地回答,皇上要的不過是李清無辜的證言,至於是誰想誣告李清、誰是幕後主宰,這些雖是一層薄薄的紙,但無論如何不能將它捅破,政治就是這樣,就象皇帝的新衣,誰都知道他沒有穿衣服,可是誰也不能說,大到國家,小到一個辦公室,無不亦然。

李隆基見裴寬了解自己心思,回答得圓滑,心中暗暗點頭,便淡淡道:“裴愛卿辛苦了,從現在起,杜有鄰一案便交給你去審理,儘早結案!”

“臣領旨!”

裴寬躬身領旨,戰戰兢兢地接下了這顆燙手的山芋。

李隆基看了看李林甫,又徵求他的意見道:“朕的安排,相國可有意見?”

李林甫立刻出列,躬身施禮道:“陛下聖明,臣遠遠不及,李清的職務安排,臣想必也是眼光短視,臣服從陛下的安排。”

李隆基點了點頭,道:“我們君臣在此事上想法終於一致,朕很高興,李清雖然年輕,但能力超然,替我大唐妥善解決了南詔困局,功不可沒,到地方去鍛鍊幾年,必將成爲我大唐帝國的樑棟,李清聽封!”

李清長長地吸一口氣,大步上前,半跪在御階之下,“臣在!”

李隆基看了看他,微微一笑,從袖中抽出一簡,遞給了執事太監,執事太監接過,展開高聲念道:“果毅都尉李清,在東、南詔屢立大功,應重予嘉獎,現封其爲沙州豆盧軍都督兼沙州刺史、雲麾將軍,賜紫金魚袋,欽此!”

………

天寶四年五月末,東宮杜有鄰案審結,爲其婿柳績銜恨誣告,並無謀反事實,李隆基當即批覆,杜有鄰在此案上無罪,但因其誣告李清,杖五十,降職爲太子舍人,其婿柳績誣告丈人,於大理寺內杖斃,家人流放嶺南。另,金吾衛兵曹參軍事楊釗揭發柳績有功,升監察御史。

杜有鄰一案風聲水起,被李林甫一黨抓住,欲大興牢獄,清洗東宮官員,卻又因李清的介入嘎然而止,其間當事者的爾虞我詐,各種權謀手段無不用其極,這件案子是李清第一次介入到大唐的權鬥之中,但也因這件案子,他被牢牢綁在太子李亨的戰車之上,與李林甫的矛盾也終於從曖昧走到了公開化。

第107章 簾兒進京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38章 清平調李翰林醉酒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機第264章 示警第28章 閬中(三)第300章 石國遭遇第313章 掌權第148章 東宮案(二)第47章 冷刀子(四)第226章 興慶宮的早晨第228章 安祿山再進京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75章 絆腳石(三)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決策第281章 客棧佈局第7章 縣令第353章 戰爭與陰謀(三)第370章 郭子儀的感動第23章 儀隴小攤(二)第252章 失意的酒樓第255章 南詔女王(下)第三百零八章第90章 奉命入京第90章 奉命入京第82章 意外失足(二)第332章 安祿山跑了第104章 初見李隆基(下)第66章 歸程第349章 清洗第208章 暗流涌動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3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三)第270章 終下決心第329章 宮裡的消息第282章 陰招出手第121章 美女與陰謀第48章 冷刀子(五)第12章 新政縣鮮于府(二)第384章 家國天下(四)第351章 戰爭與陰謀(一)第150章 東宮案(四)第358章 馬嵬坡(一)第385章 家國天下(五)第272章 詭異的刺殺第179章 高原奇兵(一)第135章 匕現——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詔內訌(上)第354章 戰爭與陰謀(四)第231章 安祿山的企第6章 上元夜(二)第171章 奇襲吐蕃軍第179章 高原奇兵(一)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275章 角力開始第224章 李隆基的辦法第21章 儀隴小攤(一)第87章 抓住把柄第202章 步步設局第251章 科舉案(十三)第103章 初見李隆基(上)第13章 以字鑑人第213章 前夜第58章 門生第106章 南詔風起第58章 門生第2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二)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第35章 貴人(一)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155章 東宮案(九)第218章 天地爲媒第363章 馬嵬坡(六)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第75章 絆腳石(三)第4章 複雜的人際關係第135章 匕現——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詔內訌(上)第112章 硝煙瀰漫的朝堂第31章 開店(二)第362章 馬嵬坡(五)第2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二)第176章 異鄉第182章 遠謀第247章 科舉案(九)第53章 暗流(五)第244章 科舉案(六)第187章 初遇安祿山第244章 科舉案(六)第350章 勒索第138章 返京第96章 四兩撥千斤(上)第217章 和親事件第215章 各逞心機第318章 怛羅斯之戰(上)第9章 以直報怨(一)第277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上)第202章 步步設局第313章 掌權第236章 釣海鱉李白諷駙馬第153章 東宮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