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硝煙瀰漫的朝堂

隆隆的鼓聲將李隆基從睡夢中驚醒,不等他動身,一彎膩白光滑的胳膊抱住了他,在一頭如瀑布般的烏髮裡發出甜糯得令人心顫的聲音,“三郎這麼早就去嗎?外面天還沒亮呢!

“朕也想多睡一會兒,可祖宗的規矩嚴啊!”

“皇上,時辰到了。”.聲呼喚。

“知道了!”李隆基揮了揮手,念念不捨地離開被子,臨下牀,又忍不住在楊玉環細嫩的臉龐上親了一下,這才拉開幔帳出來,早有起居太監和宮女動作熟練地替他梳洗更衣,足足忙了近半個時辰,李隆基纔在羽林軍的簇擁下離開寢宮,前往含元殿。

此時天還未亮,西山頭托住了即將沉下的月亮,皎白的月光變成暗紅色,天空顯得陰沉灰暗,在光明完全戰勝黑暗的黎明前,總有一個幽暗的時刻,但丹風門前的廣場上卻燭火通明,上千名五品以上官員正延着龍尾道,在高大威武的羽林軍注視下緩緩步入大殿。

日復一日地勤政治國,大唐帝國已經度過了百年的興盛,正在最高點猶豫徘徊,回憶過去,探望未來,卻遲遲定不下眼前的步調。

大殿空曠,肅,嘴脣冷峻,盯着前方的大柱思考今天要說的奏言,他們的下屬簇立身後,隨時以備諮詢,而李隆基則高高在上,俯視羣臣。

“皇上有旨,今日有本當奏。”

當值太監站在鑾臺之上,面對着大殿高聲傳喻,聲音空曠悠遠,在大殿上回蕩。

這是自古帝王的御下之術,皇帝坐在極高處,周圍環境昏暗,讓羣臣仰視而看不清上座者面容,但皇帝卻能看清大臣的一舉一動甚至一個眼色,讓羣臣感受到皇權的壓抑、恐懼和威嚴。

“兒臣有本要奏。”

太子李亨起身,或許是昨夜難眠,他蒼白的臉色又添了幾分憔悴,從袖中摸出一折,輕輕擱在當值太監的金盤上。

“臣想推薦刑部尚書韋堅爲出使南詔的正使”

開門見山,沒有任何拖泥帶水便表明的自己的立場,或許這是搶佔先手、先發致人,韋堅精明能幹,是太子黨的中堅,其妹爲太子妃,他也就是李亨的大舅子。

果然,朝堂裡一片寂靜,禮部尚書席豫得太子事先佈置,準備進勸皇上批准,但他年老體衰,長長的龍尾道已爬得他腿軟筋麻,他剛顫巍巍站起,卻被正當盛年的吏部侍郎楊慎矜搶先而出,“陛下,臣有異議!”

楊慎矜是隋煬帝楊廣的嫡親子孫,按理,李、楊兩家不共戴天,楊慎矜就算不爲奴,也絕無出頭之日,但大唐胸襟開放,容納百川,故而楊慎矜也能做到尚書一職,楊慎矜約四十歲,長手長腳,體形修長俊美,是那種氣質高雅而又務實能幹的類型,他是李林甫的心腹,更是他的先鋒。

“有何異議,講來!”

李隆基面無表情,口氣生硬,顯然是不滿楊慎矜不敬老臣,卻令所有太子黨人都喜形於色,楊慎矜要碰釘子了,甚至連太子李亨也面色舒展,暗暗慶幸自己下手得早,讓李林甫爪牙失了方寸。

“臣以爲無論是誰做正使,關鍵是要德高望重,資歷深厚,他是代表皇上,代表我們大唐,若言語不當或行爲失禮,都會使我們大唐蒙羞,太子殿下舉薦的韋尚書確實精明能幹,年輕有爲,出使南詔做副使可行,只是做正使,臣覺得似乎不妥。”

連堂堂的刑部尚書都叫‘年輕有爲、資歷不夠’,那職務高於他且德高望重者只有三人了,一是禮部尚書席豫;二是左相陳希烈;三是右相李林甫,李林甫事務繁忙,不可能外出,而席豫除了在納妾方面不服老外,恐怕其他方面就真是力不從心,所以,衆人都明白,李林甫推出的候選人便只能是左相陳希烈。

李隆基還是沒有表態,又朝李亨望去,“那太子以爲楊侍郎說得如何?”

“陛下,老臣有話要說!”

席豫彷彿是一個慢了半拍的鬧鐘,當人起了牀,它才鈴鈴響起,李隆基已經在問太子了,他才進入剛纔的狀態,想要再替韋堅美言。

他忿忿地瞪了楊慎矜一眼,艱難地走出朝班,兩腿還在哆嗦,這也難怪,龍尾道約五十步,長且陡,足以讓一般的老人生畏,更何況今年六十有八,但精力卻是八十有六的席豫。

他的老邁連李隆基都不忍再看,使了個眼色,早有兩個太監上前將他左右扶持。

“不用!不用!”交,他巍巍道:“老

臣還能再爲皇上盡忠十年,何以言老。”

“席尚書,你有什麼話就說吧!”氣,又坐了下來。

“老臣以爲,南詔偏邦,實在不必如此大動干戈,那皮邏閣只是個郡王,他遣來的又只是自己的次子,並非王儲,所以尚書去回禮已經是綽綽有餘,還是擡舉了他,依老臣的意思,一個御史中丞足矣!”

他是禮部尚書,考慮的是天朝的面子,從禮制上說是夠了,但南詔的戰略意義,這次出使的重要性卻不是他能顧及到,李亨用他,只考慮他德高望重,在推薦韋堅時能發揮重拳的作用,但因他行動遲緩,導致誤了時機,此時場上局勢有變,應該是使用輕巧的組合拳,他卻跑出來再使用重拳,當然拳拳落空,甚至還閃了自己的腰。

果然,李隆基聽他說得幼稚,臉漸漸地沉了下來,竟再不給太子李亨說話的機會,直接問李林甫道:“請問李相國有什麼好的建議?”

李林甫一直冷眼旁觀,不發一言,見太子黨人因皇上對楊慎矜不滿而洋洋得意,他眼中微微露出冷笑,等會兒皇上就要宣佈升李琳爲宗正寺卿,可憐太子這幫老弱殘兵還一無所知,還自以爲佔了上風,昨晚皇上命吏部送來官員考功清冊,看了一夜,可見皇上今天壓根就不想談論南詔之事,而是要安排人事,這幫人不知皇上心思,還自以爲得意,真是讓人可笑。

在他看來李亨就彷彿一棵快枯死的老樹,主幹雖粗,可惜枝葉太弱,厲害一點的如王忠嗣、章仇兼瓊都在地方爲官,而朝廷內卻真沒有一個稱心的手下,只有韋堅一人勉強算是個人才,偏偏還是外戚,不知怎的,李林甫忽然想到了李清,此人雖年輕,但磨練兩三年,倒真會成李亨的左膀右臂。

“不行,得除掉他,不能讓他爲李亨所用!”

本來他還有心籠絡李清,可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李林甫發現了李亨的得力干將實在是太缺乏,未雨綢繆,他寧可損失李清這個人才,也絕不能讓他爲太子所用。

忽聽皇上問他,李林甫起身出班道:“讓誰去老臣都沒意見,關鍵他要將皇上的意思準確、得體地轉述給皮邏閣,不過這既然大家有分歧,不妨大家都再想想,再給皇上一個時間考慮考慮,太子殿下,你認爲老臣說得如何?”

他向太子微微點頭,臉上笑容和藹可親,似乎在讓步,但事實上,他這一拖,就會將李亨拖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李亨尚不知李琳之事,故對李林甫的險惡用心竟看不透,沉吟一下,他見朝堂的局面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便也點點頭道:“父皇,相國說得有理,反正於誠節還要幾天後纔回去,大家不妨再考慮考慮。”

“也好,此事容後再議。”

李隆基讚許地望了一眼李林甫,他今天確實不想談南詔,他要做的,還是要繼續架空李亨的權力,讓他在自己的羽翼下乖乖地做個白身太子,等自己千秋萬歲後再來接手大唐江山。

他今天要頒佈的兩個人事任命,一是任命李琳爲宗正寺卿,這是釜底抽薪之計,斷了李亨的額外財源;而另一個就是益州刺史,這也是要牽制太子在地方上的實力。

不等李隆基發話,現任宗正寺卿濮陽王李徹出班道:“陛下,老臣已年近七十,想‘乞骸骨’回家養老,望陛下恩准。”

乞骸骨便是官員請求退休的卑謙說法,李徹已經在尚書省辦了退休手續,但因他是三品官,需得到皇上的恩准纔算正式退仕,不過這也只是形式,他退不退休,早在半年以前便定了,所以濮陽王李徹退仕沒有什麼懸念,但誰來接替他的官卻引起無數人的興趣,衆人的眼光同時向嗣薛王李琄望去,他是宗正寺少卿,掌太廟陵園,又是太子心腹,由他接任實在順理成章,但李亨卻目光陰沉,強擠出一絲笑容,他已經從宮中聽到風聲,嗣薛王李琄任宗正寺卿,恐怕有變。

李隆基卻微微一笑,“宣嗣寧王李琳”

“宣嗣寧王李琳進殿—!”

宣喝聲高亢嘹亮,在丹鳳門廣場上回蕩,朝堂內的氣氛明顯不安起來,李亨的笑容也逝去,眼光閃爍不定。

很快李琳進殿,“微臣李琳叩見皇帝陛下!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嗣寧王免禮!”駕,朕便一直在考慮你的安排.

任命李琳爲宗正寺卿雖然引來一片嗡嗡聲,但畢竟都是太子黨,除了嗣薛王李琄的臉變成豬肝色外,其他均無

但李亨的目光卻異常冰冷,他緊緊地盯着李琳,此人隨詔便來,定是早就知道了,他卻沒向自己彙報,這安的是什麼心,但還沒等他的憤恨消失,李隆基的另一項任命卻使他臉上的最後一絲血色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任命戶部侍郎郭虛己爲益州刺史,兼劍南節度使副使。

在這一瞬間,李亨忽然明白了李林甫的用意和父皇的心思,他們今天竟是勾結在一起下自己的套,這樣一來南詔正使一職算是吹了,而且他剛剛佔了上風的劍南地區立刻又被突破。

李亨彷彿一腳踏空,他的胃開始一陣陣收緊,劇烈地疼痛起來。

整個朝堂裡一片寂靜,只聽見郭虛己的謝恩磕頭聲,太子黨人面面相視,個個神情沮喪,突來的變故使他們措手不及,竟想不出一絲對策。

這時,李林甫笑呵呵地出班奏道:“陛下,郭侍郎任益州刺史和劍南節度使副使可謂衆望所歸,但益州司馬一職依然空缺,臣保舉一人可任此職。”

“相國但說無妨。”這卻是節外生枝之事,李隆基心中疑惑,不知道李林甫打什麼主意。

李林甫望着太子李亨,笑容愈發誠摯,“太子舍人李清幹練有爲,在義賓縣爲主簿時頗有名望,臣與他談過,覺得他思路清晰,是個不可多得的大材,若放在東宮賦閒實在可惜了,所以臣保舉他爲益州司馬,讓他去地方上好好歷練幾年。”

益州司馬是從五品下階,比太子舍人高了一級,看似李林甫關心後輩,但其真正的險惡用心使大殿中的數人臉色大變,首先便是太子李亨,李清是他寄以厚望之人,是他的儲備人才,但李林甫竟說他們談過話,是幾時?爲什麼李清不向自己彙報,東宮賦閒,這又是誰的的意思?是李林甫還是李清自己的想法,無數個念頭在他腦海裡飛轉,他本來就是多疑之人,而此時與李清交好的李琳已經隱瞞他在先,極有可能李清與李琳是同時背叛了自己,李亨默然不語,冰冷的目光中竟閃過一抹殺機。

這便是李林甫借刀殺人的高明之處,將李清和李琳之事巧妙的揉合在一起,讓人產生這是同一件事的錯覺,若李亨事後追查,昨天晚上他們二人確實和自己在一起,李清就算有十張嘴也說不清,更何況他進入東宮時日不長,李亨還並未真正的信任他,李琳是郡王,李亨或許還不敢動,但李清毫無背景,又沾上了背叛的惡名,李亨豈肯饒過他。

第二個臉色大變的是李琳,他雖然略有些遲鈍,但他是當事人,也明白李清的禍事來了,他偷偷瞥了一眼李亨,見他面無任何表情,眼光冷然,心中暗暗爲李清着急,卻苦於無法開口。

第三個明白此中的貓膩的卻是李隆基,當時在上元夜他將李清留在東宮就是不想讓太子多疑,而現在李林甫的推薦無疑是將李清推上了風頭浪尖,使他想雪藏李清的計劃落空,李隆基心中惱火,但臉卻絲毫不露,只把玩龍案上的青玉鎮紙。

就在這時,從朝班中閃出一人大聲道:“陛下,臣反對李相國的推薦。”

所有人的眼光刷地朝此人望去,只見他面目清瘦,氣質文雅,出語反對之人竟是大理寺卿崔翹,他既不是吏部之人也不是李清的上司,與此事毫不搭界,如果一定要追究二人的關係,就是他的女兒據說與李清走得頗近,二人有翁婿的可能性,但這是私事,如何能拿在朝堂上講,況且反對李林甫的後果難道他不知道嗎?見他唐突出頭,幾個崔家重臣都對他投去了不滿的目光,得罪李林甫,搞不好會牽連到他們。

崔翹一時衝動出班反對,而現在他已經反應過來,自己在做一件天大的蠢事,可現在已經無法後退,皇上看着他,太子看着他,李林甫看着他,滿朝文武都在看着他,汗已經溼透了他的內衣,不得已,崔翹只得一咬牙道:“臣以爲太子舍人李清雖如相國所說練達有爲,但他從九品主簿升至六品舍人,已經是皇恩浩蕩,他做太子舍人不足一月,尚無建樹,若再升他,恐怕會讓其他官員心生疑義,這反而會使相國的美意達不到效果,所以臣以爲,不如再等幾年,他略有建樹再加提拔,豈不是更穩妥!”

李林甫回頭盯着他,臉上笑容不減,但目光已經明顯不善,他正要反駁,就在這時,李隆基卻開口了,“崔愛卿所言極是,太子舍人李清資歷尚淺,朕也以爲他不足以擔當益州司馬,李相國,此事作罷!”

他扭頭看了看李亨,微微笑道:“只是此人我甚是喜歡,皇兒也要多給他一點機會歷練纔是。”

第77章 捐錢募款(二)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後忠告第249章 科舉案(十一)第300章 石國遭遇第335章 謀河西(下)第276章 拉攏第304章 發動政變第294章 奪取小勃津第179章 高原奇兵(一)第329章 楊國忠的把柄第137章 南詔內訌(下)第32章 開店(三)第三百零八章第179章 高原奇兵(一)第121章 美女與陰謀第291章 拉攏邊令誠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38章 去成都第123章 追殺南詔使團第151章 東宮案(五)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208章 暗流涌動第230章 李隆基難斷崔家事第173章 廟堂之高第230章 李隆基難斷崔家事第292章 大國的決策第354章 戰爭與陰謀(四)第77章 捐錢募款(二)第197章 謀畫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226章 興慶宮的早晨第161章 曲江流飲(下)第220章 慶王之痛第34章 美人計第191章 第一步棋第30章 開店(一)第175章 比箭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216章 意外第146章 東宮案起第61章 連環計第127章 滇東收官第130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89章 困獸猶鬥第266章 線索第304章 發動政變第256章 夜訪第270章 終下決心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236章 釣海鱉李白諷駙馬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145章 王昌齡求助第145章 王昌齡求助第92章 北番有人來第106章 南詔風起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機第28章 閬中(三)第223章 借刀殺人第382章 家國天下(一)第297章 石國使者第114章 成親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攏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100章 相親(上)第118章 縱橫滇東(一)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74章 絆腳石(二)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49章 暗流(一)第364章 馬嵬坡(七)第5章 上元夜(一)第16章 義助第24章 儀隴小攤(三)第369章 殺將立威第46章 冷刀子(三)第327章 安祿山的時機第376章 興慶宮的陰謀第98章 四兩撥千斤(下)第63章 楊家(一)第138章 返京第231章 安祿山的企第253章 薦官第350章 勒索第137章 南詔內訌(下)第74章 絆腳石(二)第76章 捐錢募款(一)第16章 義助第314章 導火索第349章 清洗第144章 高力士夜訪李林甫(下)第113章 林欲靜而風不止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47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363章 馬嵬坡(六)第179章 高原奇兵(一)第211章 南詔消息第241章 科舉案(三)第130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