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勢不可擋

莒縣學院一事,風傳整個京東東路,各地的士子喜憂參半。

進學制的改革,讓考試這個形式重回人們的視野,而且關於當日莒縣的對話,被傳成無數個版本,說什麼的都有。

一時間大宋士林人人緊張萬分,生怕真如傳言那般,開始考各種蹊蹺的技法。

欽差船隻由運河拐彎,揚州就在眼前,再回此地的楊霖心情十分愉悅。

走上船頭,眺望遠方,初夏明媚的陽光下,江水悠悠,波光粼粼,兩岸綠草紅花,一片生機盎然。

遠處渡口上,人山人海,楊霖笑着說道:“當年我和蔡京在此,迎接童貫,這廝人高馬大,身軀魁偉,不似尋常閹人。”

陸謙笑道:“童貫老賊確實有些異象,不過心術不正,長得再魁偉,也是個陰毒閹宦。”

楊霖哈哈一笑,也不作答,三艘船在江邊緩緩停下,放下踏板,楊霖匆匆上了堤岸。

周圍的侍衛趕緊上前,將他護住,渡口人太多了些。

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但是自從莒縣的事情之後,便讓其後的淮陰、揚州都有樣學樣,急着竄到楊霖跟前,準備提出一些政見,也能像範宗尹一般平步青雲。

官場學問實在太大了,一張椅子怎麼擺,一杯酒怎麼倒,一杯茶怎麼敬都可以隱含極大的寓意,哪裡會出現如今這樣,摩肩接踵,人擠着人的場面。

楊霖使了個眼色,陸謙等人直接拔出刀來,站立兩側,護出一條道路來。

揚州的街道,雖然也算是繁華,但是還是無法和汴梁、洛陽等地相比。

如今並不是揚州最繁華的時候,因爲蔡京的新政,讓兩淮的鹽商悽悽慘慘,家破人亡。

蔡京的鹽法變革,是他所有爲政舉措中,流傳最廣的。後世的明清兩朝,都在沿用,因爲他的鹽政,讓朝廷的收入大幅增多。

不過朝廷壟斷鹽茶的下場,就是讓民間深受其害,許多偏遠地方的百姓,一粒鹽難求。

而且官方曬得鹽,因爲沒有競爭,常常是摻雜一半以上的沙土。

揚州的欽差行轅,就設在楊霖的府邸,回到這裡之後,所有的下人都湊了上來,喜滋滋地歡迎自家少爺。

回到自己住處,楊霖心情十分舒暢,讓人準備熱水和衣物。徐月奴笑着上前問道:“這就是你以前住的地方,還蠻不錯的。”

楊家就是再有錢,當然也不如走私大戶徐家莊,但是黃玄芝和靈雲就十分滿意了,在小院裡這看看那摸摸,完全閒不住。

楊霖漫步來到書房,擺在上面的,都是些雜七雜八的書籍。

本來的經史子義,反倒不知道扔到哪去了,想到這裡不禁一笑。

翻出一塊墨來,自己輕輕研磨好了之後,提筆給蔡京又寫了一封信。

關於開設多門考試,分別取士的事,事實上已經動搖了幾千年來的選拔制度。

這種科考,已經從選官變爲了選吏,也把精簡官員,落到實處這一項,進行到了極致。

通過這次新政,楊霖也瞭解到了,這個官場生態已經成熟到不能再成熟。

有時候想要循序漸進,反倒不行,必須快打斬亂麻,一步到位。

再用強勢的武力,壓制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彈,過去幾年大家反倒擁護起這個政策來。

想到這裡,楊霖輕笑一聲,現在自己站在這個位置,要做的千年未有之大變革。

大勢在我,順我者即爲正義,逆我者就是阻礙大勢,死不足惜,不管他是出於什麼目的。

這次變革的重要性,實則關乎未來的民族發展,能否從這個已經成熟到不能再成熟的體系中獲得一次昇華。在世界之巔,再領風騷千年。

與之相比,什麼仁慈、正義、善惡都是微不足道之事。

秦始皇殺再多人、建阿旁宮、奢靡無度、焚書坑儒,他也是千古一帝,值得萬世讚頌。

如今最怕的,就是自己出了什麼不測,那麼絕對是人死政消,沒有第二種可能。

舊勢力需要自己一直壓制,直到新的秩序成型,有了自己的守衛着和擁護者。

思緒萬千之際,這封信也寫完了,不知道蔡京能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

“陸謙。”

外面的侍衛推門而進,笑道:“少宰,陸虞侯歇息去了,如今是屬下當值。”

楊霖點了點頭,道:“你派人去一趟驛站,把這封信交到汴梁文教司蔡京手中,另外去揚州衙署,讓知府召集揚州從五品以上官員,來這裡見我。”

親衛出去之後,楊霖指揮着幾個侍女,搬起小凳子,在院子裡整齊排列出來。

不一會,揚州高官們興高采烈前來拜見,一見滿院的小椅子,紛紛愣在原地。

直到楊霖出來,笑着道:“諸君,各自入座。”

諸位官員哭笑不得地按資排座,一一落座之後,楊霖道:“今天把你們叫來,不爲別的,專爲淮揚鹽榷。”

這可真是半句廢話也沒有,少宰雷厲風行,果然是名不虛傳。

淮揚揚榷,就是當地的重中之重,因爲蔡京的改革,讓淮揚一帶怨聲載道,繁榮程度一落千丈。

當時他爲了得到趙佶的寵信,爲朝廷急劇斂財,把地方上給坑苦了。

而且今後歷代的統治者,都看到了這個斂財妙招的厲害,無不有樣學樣,從此漢人普通百姓吃鹽就是個老大難問題。

楊霖自問不需要這樣的斂財手段,來爲朝廷增加財政收入,便有意徹底革除此舉。

廢除鹽榷、鹽引,讓民間自己經營,讓市場來取優汰劣,既可以讓百姓買到平價鹽,也可以增加地方官府的稅收。

因爲楊霖是先控制了朝廷中央,再來地方推行新政,所以朝中的壓力很小。即使有人不同意,也不敢牴觸楊霖的政令。

所以這一項看起來很難的舉措,實際上很容易就完成了,最怕的就是徹底放開之後,自由市場的這一段時期,形成了不好的風氣或者出現巨頭壟斷鹽業,坐地起價的形勢。

所以楊霖打算,限制鹽井的開發,不允許一個人佔據太多的鹽廠,不允許跨地域戶籍地開採曬鹽。

如此一來,就能徹底根除地方上的私鹽販子,因爲你可以光明正大地做鹽的生意,誰還要偷偷摸摸。

在場的揚州官員,全都被楊霖講的興奮不已,沒想到這種好事都能出現。

朝廷終於不再壓榨地方了,一旦鹽榷廢除,開始和陶瓷、糧食、布匹一樣,改由私人經營了,那麼地方上不知道要多收多少的稅。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無數的鹽販子,就會成爲良民,成爲正兒八經的客商。

靖綏地方治安的壓力也驟降,不用隨時擔心被兇惡的鹽販子滅門了,能夠光明正大做生意,誰願意去刀頭舔血。

第六百零八章 破除第二百六十九章 與虎謀皮第七百四十四章 如同過節第二百四十一章 赤陽真人展神威第二百九十五章 豈無功業書青史第一百四十二章 軍心可用第二十章 殢酒爲花軟揚州第三百二十章 屬下明白第七百四十五章 老爺回府第五百三十章 興亡第二百一十七章 偷渡陰平是險計第四百七十七章 新政試演第一百五十九章 大幕開啓第二十九章 道理第三百三十六章 我對你充滿信心第七百五十七章 解救外民於水火之中第四百九十八章 本宮不是那樣的人第四百二十章 讓他們死於民憤第四百四十三章 撩亂提刀到汴梁第一百七十七章 兵圍興慶府第三百四十章 榮耀屬於英雄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煙塵籠靈河第六十九章 襲擊欽差是謀反第一百六十二章 枕邊風吹起來第六百七十章 追亡逐北第五百零八章 給足面子第五百四十九章 必有一戰,滅其根脈第三百一十八章 奇葩悍將第七十章 是真小人自風流第二百二十九章 讓利於民賣田產第三百五十九章 雄關無征戰,要塞充客商第三百五十三章 宋使當爲大遼先第七百零三章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英雄第五百五十四章 沒個消停第七十三章 嘴甜膽大臉皮厚第一百章 皈依道教第一百八十六章 抵達西北第一百九十二章 互相需要第二百零四章 巧妙化解第一百一十四章 風流天子丹青手第四百六十五章 名不虛傳第五百八十九章 千年風華第六十九章 襲擊欽差是謀反第一百三十六章 民怨沸騰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夜東風吹腥羶第三章 父子齊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二百二十九章 讓利於民賣田產第一百四十五章 困獸圍城第五百五十九章 人不能得意忘形第六百二十章 能容天下,豈會容不下一個蔡京第三百六十三章 嘆末代帝王,尤醉生夢死第二百三十三章 茶馬古道今又來第七百一十三章 狂風第二百七十九章 滿城盡知反悔難第三百九十五章 羯鼓聲聲伐女真第三百零二章 千騎破曉別汴梁第一百六十五章 江南第一毒婦的轉變第二百六十一章 赤陽子吃羊總共分三步第五百一十九章 軍機大事,關門密談第五百五十章 燎原第七百二十八章 勝敗第五百七十章 美人妙計第六百一十五章 洛陽春光正好第六百六十三章 英雄氣短第六百五十一章 生死相搏第五百三十七章 先鋒第一百二十三章 長見識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唯一弱點第四百三十二章 回馬直奔上京府第四百七十八章 啓程第四百九十五章 天翻地覆第二百九十八章 溫酒一壺待天明第一百九十八章 大理公主第二百三十七章 離龍坎虎更猜疑第二百六十三章 外強中乾第三百五十四章 老而不死是爲賊第四百九十一章 以逸待勞第二百五十九章 旱澇兩極第五百七十四章 妙法心院第二百五十五章 奪妻大計第六十六章 懼意濃時怒無邊(給凝珠漫水加更)第六百九十章 定鼎五京第七百二十八章 勝敗第五百四十五章 水軍頭子即將就位第二百三十三章 茶馬古道今又來第五百二十一章 縱橫第五百零一章 秦隴總督第五百二十七章 纏鬥第七百四十章 北遷都第四百一十九章 事不過三的決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滿城風雨第三百八十九章 天地之間一棄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虎賁十萬到汴梁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夜東風吹腥羶第五十二章 出了一個明白人第十七章 捷徑第五百五十六章 新政的瓶頸期第六百九十一章 示之於民第七百二十九章 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