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變法之燈

範寧記得很清楚,王安石的青苗法和保甲法觸怒了曹太后,曹太后已經在考慮罷免王安石的相位。

趙頊點點頭,“朕昨天已經拿給皇祖母看過,她同意擴大加強官學的方案,至於裁減冗官,皇祖母讓朕多聽聽大臣的意見,尤其聽一聽範相公的意見。”

“聽我的意見?”

範寧苦笑一聲,這不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嗎?

但天子在等着自己表態呢!範寧想了想道:“說實話,微臣一向不贊成王相公烈火猛油似的變法手段,一刀切下去,也不管會引發什麼後果,他方案微臣持保留意見。”

“那範相公有沒有自己的方案呢?”趙頊又連忙問道。

“微臣曾經考慮過,可能還不成熟。”

“相公不妨說說看,讓朕也開拓一下思路。”

範寧沉思良久道:“王相公的報告分成三部分,微臣就針對他的方案來說說自己的思路。”

“範相公請說,朕洗耳恭聽。”

“首先王相公提出擴大官學,將大量進士閒置官送去州縣官學教書,這個我不太贊成,州縣官學一向是太學畢業生的領地,這實際上是擴大矛盾,進士們不願意,太學生也不高興,其實微臣從保甲法中得到一個啓示,朝廷可以在各鄉鎮設鎮長或者鄉長,然後規矩,所有縣官必須從鄉鎮中提拔,不經鄉鎮,不得進縣衙。”

趙頊不解,“之前範相公指出保衙事件的弊端,現在又怎麼支持鄉鎮官?”

“陛下,這兩者性質完全不同,保衙是私自封授的官,而鄉鎮長是朝廷或者州衙任命的官員,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朝廷的管理延伸到了鄉鎮,現在各鄉鎮都有耆長,而大小糾紛都是由鄉紳來管,脫離了朝廷控制,加一層鎮長和鄉長後,就由鄉鎮長來管,鄉紳協助。”

範寧這個想法確實大開腦洞,讓趙頊一時沒有適應過來,他提拔迅速把範寧這個思路記下,又笑道:“朕需要好好考慮,範相公請繼續說。”

“王相公提到的第二點便是裁減撤銷虛官,這裡麪包括節度使、防禦使、刺史、太守、團練使、別駕等等,還包括各種虛官府衙的開支,這是裁減冗官的大頭,一刀下去,朝廷的俸祿開支至少減少四成,王相公的方向我同意,但手段我不同意,一刀切下去太簡單粗暴,微臣很清楚,這些虛官未必稀罕這點俸祿,但他們要的是榮譽,我們要想個折中的辦法,剝去俸祿開支,但要保留他們的榮譽。”

範寧走幾步道:“陛下,可以在爵位上進行改革,恢復唐爵,在王以下設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每等爵位給他們封地,但這個封地是海外的土地,比如從南大陸、中大陸中的土地,在撤銷虛官的同時,給了爵位,而且爵位可以世襲,然後再以海外土地給他們補償,這樣抵制的聲音就會小得多。”

趙頊連忙提筆記下範寧的思路,他暗暗感嘆,雖然範寧比王安石年輕,但手段之圓熟老辣,卻遠超王安石,王安石的書生意氣還是太重了一點。

“範相公請繼續!”

範寧又不慌不忙道:“王相公第三點是恢復三省六部制,這裡面涉及很多問題,不是簡單的合併一下就可以,關鍵是利益怎麼調和,如果利益無法調和,那麼最後只會越改機構越龐大。”

“那該怎麼做?”

“辦法也簡單,陛下把調子定下來,一定要改,然後進行公開討論,包括在報紙上的公開討論,討論上幾個月,微臣想,方案就應該漸漸明朗化了,大家都有了共識,然後改革的阻力基本上就沒有了。”

趙頊嘆息一聲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朕覺得應該由範相公來推行各種變法纔對,王相公得罪人太多,很多人反對,其實都是反對他的人,而不是反對事情,最後總是弄得一團糟。”

範寧微微笑道:“陛下,大臣們都很清楚現在的弊端,也都願意看見大宋走向強盛,關鍵還是利益,臣從不贊成什麼改革派、保守派的說法,那樣只會撕裂大宋,使朝廷陷入嚴重內耗,應該讓大家一起參與變法,允許大家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利益損失要給予補償,利益獲得則要付出代價。

就像軍隊變法,如果不是陛下在海外利益上給了軍方高層足夠的補償,怎麼會推行得這麼順利?百姓們獲得了免除勞役的利益,那他們就要負擔起民兵訓練的責任,這就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趙頊點點頭,“範相公給朕點燃了一盞明燈,朕知道下面該怎麼走了。”

範寧又肅然道:“下面微臣要和陛下談一談西夏備戰的事情,微臣需要足夠的徵兵權和調兵權。”

............

備戰西夏一直是大宋機密,只有最高決策層才知道,範寧依舊出任河北宣撫使、討遼使,他開始下令將河北囤積的大量糧草物資從水路向河東轉移,指揮中心也從河間府轉移到太原府。

接下來的日子裡,宋遼之間在忙碌各種交割,大量被擄走百姓渡過白溝返回大宋,遼國的貴族、大臣以及普通士兵也被放回了幽州。

楊文廣開始從易縣撤退,一萬五千宋軍帶着數千百姓返回了定州,天子趙頊特地下旨犒勞三軍,封楊文廣爲上將軍、都統制,賜常山郡公爵位,賞銀三萬兩,他手下軍隊也獲得豐厚的賞賜。

五月初,從太原出發的官員邱靖在一千騎兵的護衛下抵達榆林縣,從遼軍手中正式接收了東勝州。

五月初十,一萬宋軍乘船離開覺華島,返回萊州。

至此,宋遼之間的各種交割都已完成,雙方各自約束兵力,小心翼翼地維持着兩國之間脆弱的平衡局面。

六月初,一支由一百二十艘萬石大船和五十艘五千石蒸汽戰船組成的龐大船隊抵達了黃河壺口。

黃河壺口由於落差較大,船隻無法通行,只能用旱地划船的方式,在陸地上行走三百多米,繞過壺口,繼續進入黃河中航行。

所謂旱地划船就是在黃河岸邊開闢出一條數丈寬的通道,上面鋪滿滾木,由數十頭健牛拉拽着大船在滾木行走。

大船都是空船,雖然體積龐大,但還是比較容易移動,四十幾頭牛在前面拉拽,數百名民夫在兩邊用木頭撬動,衆人喊着號子,大船一點點在滾木上移動。

整整走了五天,這項浩大的工程才終於成功完成,一百二十艘萬石大船和五十艘五千石蒸汽戰船過了壺口,三萬軍隊在宜川縣黃河碼頭上了船,大量的糧草物資也在這裡搬上船,船隊繼滿載着士兵和糧草軍資續向北航行。

其中一百二十艘大船是需要靠縴夫拉行,而蒸汽機船則有自己的動力。

船隊穿過了秦晉大峽谷,五天後,船隊抵達了東勝州的榆林縣。

宋朝的榆林縣並非後世的榆林,它位於後世內蒙古的托克托,正好就是黃河幾字型右側拐彎之地,再向西走兩百餘里便進入河套。

在榆林縣東面不遠處是一面波光浩渺的湖泊,叫做金河泊,這一帶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植小麥。

東勝州已經由遼國交給了宋朝,但並沒有通知西夏,西夏還不知道宋軍在一個月前便進駐了榆林縣。

榆林縣是一座中等城池,人口只有數千人,加上附近的農民和牧民,總人口不超過一萬人。

就在幾天前,一萬騎兵已經先一步抵達榆林縣,而在一個月前,陝西路經略使韓絳便接到天子手諭,要求他火速徵集兩萬名造城工匠,此時,韓絳親自率領兩萬名工匠已經在榆林縣外紮下大營。

範寧從最前面一座大船上走下來,迎面便看見已等待他多天的老友韓絳。

第一章 範家小神童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爭紅利第六百一十章 血戰保塞(上)第十四章 回家第一百七十五章 科舉報名第二百二十四章 意外消息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一百七十五章 科舉報名第三百七十五章 監察到來第六百五十六章 正面激戰第五百四十章 唯一選擇第三百八十八章 從何入手第四百三十八章 下馬威第五百五十八章 返回呂宋第四百七十章 變法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二章 決定北上第七十八章 家裡來了賊第八十一章 卸磨要殺驢第五十五章 學堂有本難唸的經第二百五十三章 制定標準第六百八十七章 拯救漢民第三百一十五章 給祖先交代第六百四十七章 驅逐宋人第五百四十七章 初抵三佛齊第六百三十六章 偷襲天德城第四百四十八章 新任通判第七百四十五章 草原貴客第五百零六章 背鍋大俠第五百八十五章 漏洞提醒第七百二十四章 決戰爆發第七百零二章 精鋼契機第二百八十七章 當務之急第五百九十八章 慨然受命第四百零八章 明仁的計劃第六十四章 熱情洋溢的發言第一百一十五章 葉子戲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賭怡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押題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辭而別第二百三十章 離京返家第六百章 皮下毒瘤第六百五十二章 兵圍鹽州第三百三十章 委婉說服第二百六十章 曹府祝壽(上)第六百七十章 安撫軍心第一百九十七章 第一場考試第七百四十八章 不戰屈人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職第八十五章 朱府祝壽(一)第三百二十九章 孝敬奇石第二百零九章 金榜高中第八十三章 買瓶記第六百五十八章 危機爆發第四百七十四章 清散大會第三百四十一章 瑣事爭吵第六百四十七章 驅逐宋人第六百五十三章 鹽州夜戰第四十六章 年末大考第一百九十二章 接風洗塵第五百九十五章 苦苦相勸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夏求和第一百三十六章 對手第三百零九章 朱佩離去第四百八十三章 萊州遇舊第六百八十二章 進退維谷第七章 蘿莉小女俠第一百六十八章 陪美逛街(下)第四百六十四章 錢鋪調研第七百五十九章 他鄉遇舊第二百零三章 關撲店第三十四章 劉院主的教誨第二百四十六章 看房記(中)第一百二十八章 當局者迷第四百零六章 買了新院第七百五十章 上京內亂第七十七章 有人歡喜有人憂第一百零四章 劍社風波第六百一十一章 血戰保塞(下)第一百零二章 第一堂課第三百八十章 調令到來第四百二十二章 返回京城第四百一十二章 兩女相見第八十五章 朱府祝壽(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出海前夕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五百二十九章 滿載而歸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喜之日(二)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七百三十三章 出謀劃策第一章 範家小神童第四百八十九章 天子閱兵第二百七十九章 制定方案第五百五十六章 白色樹油第五百二十六章 鯤州宣權第三百零七章 鯨州野馬第五百七十三章 初見曹女第二百五十一章 刻意結交第七百三十五章 錦州失守第六百二十三章 噩耗連連第二百四十一章 小試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