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大明教育發展之概況

自崇禎二十五年開始,大明人才選拔有五種方式:科目、學校、薦舉、銓敘、考選。

但科目與學校其實是爲一途,而薦舉非常例,銓敘不過是官員內部之考覈。

因而,到現在,大明一等公民要躋身統治階層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科舉、一種是考選。

科舉即傳統的讀四書五經習八股文章,走舉業之路進學走鄉試會試殿試然後做官。

而考選則是大明新式教育誕生的選拔方式。

小學升中學再升大學,每升一級需考選一次,因入小學沒有門檻,而中學和大學名額皆數倍於鄉試取進士會試取貢士之數,所以通過考選成爲官員機率更大。

初始,大明學子依舊熱衷於科舉之路,但漸漸發現走科舉之路想做官簡直難於登天,因而大多數不得不轉而進入新式學堂。

而因爲科舉之名額少且首重儒家經理之學,因而官宦書香世家的科舉之壟斷更爲嚴重。

最終,越來越多的學子不得不選入新式學堂,等到了崇禎三十年,新式學堂的新式教育已成爲大明基礎教育之主流。

再加上,科舉與考選兩種途徑躋身入舉人進士後並沒有明顯的政治待遇差別。

甚至新式教育畢業的士子更容易進入熱門的衙門擔任要職。

譬如戶部首選京師大學堂的錢法科高材生爲觀政主事等官,吏部則首選京師大學堂的政治科高材生爲觀政主事等官。

禮部則首選師範學堂等高材生,工部等則首選大明工業學堂的高材生。

大元帥府則主要是向大明陸軍軍事學堂以及大明船政學堂任用軍官生,同時還在第一批大明重點大學堂如京師大學堂、大明工業學堂設立軍官生培養基地,也會吸收一些專業性人才進入大元帥府核心機構工作。

甚至有可以直接一畢業就住在大明紫禁城乾清門的,每天可見到大明皇帝陛下不下五次。

而科舉出生的舉人依舊等靠運氣等吏部選官,科舉出生的進士一開始也會有一大半進入翰林院修史編纂,也有選入大明高等學堂乃至大學堂擔任國文教授的。

但要想進入大明帝國統治核心部門則很難,原因無他,他們只會寫八股文已經無法適應管理一個工業化的大明帝國。

帝國頂層不再重視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只當學術領域的史學家、經學家養着。

使得很多人開始摒棄科舉之途,從一開始便進入新式學堂之路。

甚至,漸漸地,在京師大學堂與大明陸軍軍事學堂、大明船政學堂、大明工業學堂、京師師範學堂畢業成爲士子最高的榮耀。

帝國統治者也首重這幾所學校畢業的高材生。

再過五年,內閣正式取消了數百年之久的國子監機構,學校選貢制度也已取消。

等到崇禎四十五年,科舉制度也被取消,儒家之學只被列爲大學一科目而已,初始還是比較熱門的科目,畢竟天下儒士還是很多的。

但是後來隨着儒學畢業者從業範圍窄也漸漸落爲冷門科目。

京師大學堂之錢法政治、大明工業學堂之機械化工、京師師範學堂之思想禮法乃最熱門之科,高官與富商大多出自於此,但考選進入的難度也很大,皆是各省高等學堂之翹楚。

帝國頂層分配士子主要有兩個組織部門,一是吏部、二是大元帥府總政治處。

但吏部是向內閣負責的,因而對官員的任命權主要還是集中在內閣與大元帥府政治處手裡。

在最初的十多年年裡,大明對專業人才是極度缺乏的。

無論是軍隊還是朝政方面都需要大量實用性的專業人才補入,因而內閣與大元帥府經常性搶人,不少都把官司打到了朱由檢這裡。

後來隨着新式教育制度的穩定,專業性人才猶如流水線生產的產品一樣越來越多,兩部門便不再爭搶而是根據各部的缺額每年各自組織一次考選,由大學堂畢業的生員或生員以上的報名參加考選,優異者任用要職,淘汰了的則再根據成績分配向地方或是冷衙門。

大學畢業包分配還是大明目前人才利用的主要方式,畢竟帝國還是比較缺人的。

總之,從崇禎二十五年開始,大明的教育制度漸漸的由精英教育變爲全民教育。

各行各業的人才越來越多,原本因爲不擅於文科學習的一等公民不再會因爲科舉不行而只能當庶民也會成爲算學大家,人力資源的利用率也就大幅度提高,甚至也導致識字率越來越高。

在二十年後,大明的一等公民已幾乎沒有不識字的,且很少有一無是處的庶民,初等學堂畢業的一等公民佔比達到了八成以上,大學堂畢業之生員佔大明一等公民總數量約在半成左右,這個數字已接近後世之華夏,而比後世之發達國家還有些差距。

但大明一等公民也已不下一億,高等人才的基數還是不少的,足以吊打這個時代的任何國家。

……

話轉回來。

崇禎二十四年四月底關於新式教育的廷議一結束,朱由檢便回到了乾清宮,而此時,徐昭華則拿着一封比較重要的奏疏走過來:“陛下,這是都察院河南道御史陸遵彈劾內閣首輔高弘圖的奏疏。”

按照朱由檢的新政規則,都察院與內閣並立的,因而都察院的奏疏不走內閣,直接由通政司遞入司禮監。

但因事涉二品以上的大員,徐昭華即便是司禮監秉筆也不能擅自做主,所以便需由朱由檢親自審閱。

現在能到朱由檢案前的奏疏除了大明高階官員自薦疏就是都察院以及刑部的奏疏還有一些密奏,基本上都察院的御史奏疏都是對內閣的監督,因而朱由檢都會細看,更何況還是設涉及彈劾當朝首輔高弘圖的。

因而,朱由檢便接了過來,同時不由得看了一下徐昭華的表情,見她微微有些臉紅和侷促不安,心裡自然明白她爲何如此。

但等朱由檢打開奏疏一看內容後就不由得笑了:“高愛卿倒是好體力,比朕還厲害!”

第八十一章 天下正朔第一百一十二章 崇禎十七年十二月冬第三百九十七章 陷阱第二百八十六章 參觀大明船政局第一百零九章 關於火炮與火藥第四百五十章 “仁孝”的好皇兒第三百三十五章 藩王集團問題解決第二十二章 詐降第二百八十章 這下國庫有錢了第三百三十一章 有戰事自西南來第九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三百八十五章 合圍 一第五百八十九章 惠王見吏部尚書華允誠第三百五十一章 無恥文官與收軍心第二百五十六章 步兵營埋伏襲騎兵第五百零三章 言官對於戰爭的觀點發生改變第三百八十一章 合圍開封第兩百零一章 朕還要留五日第五百九十三章 關於女子放足第一百三十四章 間諜高弘圖第六百六十一章 官僚集團與資本集團的明爭暗鬥第五百八十四章 大明教育發展之概況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明野戰炮發威第五百零九章 光復金州衛第五百八十八章 朕給你撐着第六百零二章 以功臣自居的朝鮮使臣第六百三十七章 處決外番貴族第五百五十三章 你不是我大明官員第五百三十二章 濟爾哈朗怒斥范文程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盯緊他們第二百九十一章 召見工部官員第二百六十四章 高官雲集南京城第二百九十五章 大明的行政制度微調第二百六十章 阿濟格回京後的滿洲貴族反應第七十四章 假幣風波第六百五十六章 資產階級與手工業者滲透進朝堂第六百章 國力大增的盛世大明第四百四十六章 忽聞清軍戰敗的多爾袞第一百五十三章 九江防禦戰 四第六百五十四章 召開廷議第二百四十章 還有大明皇上嗎第二百二十三章 混戰與摧毀清軍炮兵營第四十五章 抵達江南 二第二百零四章 堅壁清野第六百三十七章 處決外番貴族第四百一十章 讓俘虜先接受勞動改造第六百七十八章 簽訂《直布羅陀條約》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明軍工基地第六十六章 抄家所得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革社學第六百一十章 帝王暴怒第六百四十七章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大明第一百八十三章 左右爲難的湖廣總督第五百七十七章 此女對我們很重要第一百四十三章 朱慈烺需要壓力第六百五十九章 朝野震動第六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四百九十九章 近衛軍第三軍炮轟衛輝府第二百五十章 清軍阿濟格部兵臨武昌府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明野戰炮發威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三十二章 囂張至極第二百七十二章 發現端倪的應天府官員第六百四十九章 大明帝國工業的新變化第一百七十七章 左軍之後是清軍第六百五十一章 迷茫中的大明皇帝第六百七十五章 收回澳門與一億五千萬債款第三百六十章 刺殺清廷大學士第六百三十七章 處決外番貴族第四百八十八章 升官後的徐昭華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文秀投奔李定國第一百四十六章 民怨沸騰第六十章 物議沸騰第一百三十四章 間諜高弘圖第五百六十章 孫之獬的罪有多大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第三百章 洪承疇的心思第一百章 豺狼佈於四周第四百七十二章 錦衣衛俘虜張獻忠第五百三十五章 抄沒晉商之介休範氏第一百六十七章 金聲桓突然變卦第三百一十九章 海戰 四 大勝 第三更!第一百二十九章 只要陛下和本官還在,江山社稷就在第四百八十章 北伐!北伐!第一百二十三章 關於報社第四十七章 朕不吝有賞第二百二十一章 步兵對騎兵第二百六十六章 內閣首輔範景文表態第三百九十一章 洪承疇的應對之策第五百六十七章 儒家理學是原罪第三百零三章 士紳集團的反彈第二百六十章 阿濟格回京後的滿洲貴族反應第七十四章 假幣風波第六十八章 稅政改革開始第九十九章 改革科學技術領域第六百五十五章 關於取締農業稅與管控地方官府第一百零二章 去把畢懋康接來第三十二章 囂張至極第四百五十七章 蒸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