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還劍湖會晤

“興亡繼絕”,這種事大明一貫很喜歡做,但高務實這個“當世大儒”對此卻是興趣缺缺——有好處的話當然可以幹,但要是沒好處……呵呵呵呵,今天天氣不錯,您吃了嗎?

以高務實的口才,忽悠這麼兩位漢話都說不太利索的南掌國公主和王子,當然輕而易舉,也就不多贅述了。

總之高務實的態度,就是看起來還是很支持他們的,只是對於出兵云云,那就得先等等。

等什麼呢?

哎呀,那就多了,你看這麼大的事,總得有朝廷的允許吧?就算朝廷允許了,還要議論一下這場仗怎麼打對不對?

是單獨從雲南出兵,還是讓安南也出兵相助,亦或者還讓廣西也承擔一部分出兵任務……這都是要仔細商議的。

就算商議定了,出兵也得做準備對吧?調動那些軍隊,選用哪些將領,需要提前徵集並儲備多少糧食,需要準備多少軍餉,分幾路出兵,目標各是什麼,萬一戰局出現意外的變化又該怎麼應對……等等等等。

總之千頭萬緒,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搞得定的,咱們要麼不打,要打就得保證打贏,不能跟你父親那樣,打個柬埔寨(此時明人已經這麼稱呼了)居然還能兵敗身死。

甚至,咱們大明堂堂天朝,禮儀之邦,不能不教而誅,還說不定要下旨給緬甸的那位什麼白象王莽應龍,說不定這廝被嚴旨切責一番後慫了呢,那搞不好不用打仗就能讓你們姐弟回國,你這位刀公子說不定也就能穩穩妥妥繼承你父親的職務啦……

高務實的這些理由,聽起來每一條都極有道理,刀家姐弟(我就這麼稱呼吧,順口)聽得一愣一愣的,看樣子都被高務實給說服了,覺得這事兒確實不能着急。

其實高務實不過是拿出了一位久經考驗的官員三成功力,來打了幾下太極罷了。實際上,如果他現在是雲南巡撫,自己又有把握的話,他就能自行決定要不要跟緬甸打一仗。

這可不是開玩笑,也談不上什麼“擅起邊釁”,因爲……別看緬甸現在這麼牛掰,其實它在大明的政治體系中,也不過是個宣慰司罷了——緬甸宣慰司就是它。

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屬於大明的地方行政機構,爲明朝在雲南邊境所設的“三宣六慰”之一,明成祖時設立。(實際上明洪武二十七年曾置緬中宣慰司,直屬雲南布政司,但很快廢除了)

永樂元年時,緬甸頭目那羅答,遣使郎尋蹇來朝貢方物,以木邦孟養阻遏貢道爲辭,上優詔答之,爲開立緬甸宣慰司,以羅塔爲宣慰使。宣德五年,緬甸宣慰莽得刺貢方物,從此緬甸宣慰司的宣慰使開始以莽爲姓。

世宗嘉靖初年,緬甸宣慰司由莽紀歲擔任宣慰使,駐阿瓦城(今曼德勒附近)。嘉靖五年,孟養土司思倫攻緬甸,破阿瓦城,虜其宣慰莽紀歲,殺掠無算,遂與木邦土司罕列瓜分其地。

明廷詔遣永昌府知府嚴時泰往諭之,不聽,紀歲竟爲孟養土司思倫及孟密土司思真所殺。

孟養土司思倫殺了莽紀歲,並於次年立自己的兒子思洪法爲阿瓦城王,又與思真、罕列分割緬甸宣慰司轄地,阿瓦王朝名存實亡。莽紀歲的幼子莽瑞體爲避難逃往東籲。

東籲的歷史背景比較複雜,此處不贅述,但理論上也是緬甸宣慰司三宣六慰的一部分,直到莽瑞體的養父、緬族首領明吉瑜統治時期(1486-1531)才宣佈脫離阿瓦獨立,爲建立一個獨立的緬族王朝奠定了基礎。

嘉靖十年時,年僅十五歲的莽瑞體在東籲繼位。從此,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建立了,史稱東籲王朝。

嘉靖二十九年,莽瑞體去世,莽瑞體乳母之子並妹夫莽應龍繼位(無風注:此處存疑,史學界還有一說,認爲莽應龍是莽瑞體同母異父的兄弟)。

莽應龍於嘉靖三十四年率軍攻佔阿瓦,滅阿瓦王朝,接着又拒絕了明廷的招撫,繼續北上攻打明朝管轄下的木邦、蠻莫、孟養、孟密、車裡諸土邦。

高務實覺得,莽應龍這廝的舉動,證明他已不再將大明看成是自己的上司或者“上國”,緬甸徹底成爲獨立國家並轉而侵佔大明的領土,他死後,他的兒子莽應裡也秉承這一思想繼續跟大明纏戰不已。

歷史上,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明緬戰爭因爲雙方都沒有餘力繼續打下去了,才逐漸消停下來,但是此時的“六慰”,除車裡宣慰司於萬曆十三年重新歸附大明之外,其餘五慰都已爲緬甸所有,明朝基本上只保住了“三宣”。

這個結果當然是高務實十分惱火的,前世他作爲歷史的看客,對此只能遺憾感慨,但這一世既然自己來到了大明,他覺得自己還是有必要管一管這個“閒事”的。

只是,根源不是幫南掌國“興亡繼絕”罷了。

目的不同,處理手段當然會有差異,不過話說回來,他剛纔對刀家姐弟的話也不完全是推脫,準備工作當然是真的要做的。

只是跟緬甸開戰與這次打安南有明顯的不同,去掉一些名義上的問題,還有一個最爲實際的麻煩:這次打安南,從最開始的名義上來說,乃是高務實、岑凌、黃芷汀等人聯合發動的一場私人戰爭,所以大明朝廷一兵未派、一錢未出——這也是高務實對安南的處理能夠很快得到朝廷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

坐在家裡就得了不少好處,還要怎麼着?大家都是體面人,不能沒點吃相。

但如果要對緬甸發動戰爭的話,顯然就不可能是私戰了,朝廷必然需要出兵,而且從各個角度來看,都肯定得是以雲南爲基地出兵——此時的雲南乃是真正的“大雲南”,三宣六慰名義上可全都是歸雲南管的!

按照大明的傳統,這場仗只要決定開打,那出兵沒有十萬也得八萬,然後外加一大堆的土司小弟——三宣六慰以及雲南的內屬土司估摸都得出兵,其中如孟養、孟密、木邦這些近年來被緬甸壓着打的宣慰司搞不好能傾巢而出,而內屬土司——就是雲南那些相當於廣西岑黃兩家這樣的土司,那就看雲南的規矩是怎麼定的了,總之再少也得派兵跟着,哪怕只是意思意思。

這樣的話,雲南一動就是至少十幾萬大軍的規模,雖說土司全是“***”,別說拿不到軍餉了,甚至連糧餉都是自己倒貼,可漢軍的軍餉那可少不了吧?如果打贏了仗,土司們的賞賜總不能小氣吧?

那這就很有問題了,因爲朝廷願不願意花這麼大一筆錢,可就不好說得很了。

現在朝廷的府庫的確是比十年前豐沛了不少,但是相應的,這其中很多錢又花在了“繼續建設”和“軍械升級”等方面——這是受了高務實的理論影響,他認爲錢存在哪裡不動就全是廢物,只有花出去纔有意義,其實說穿了就是後世的“貨幣是等價交換物”原理,貨幣不去交換就沒有產生價值。

這樣一來,朝廷歲入雖然大增,但手裡頭的存銀增長卻不多,只是補齊了歷年積欠(神奇的大明朝廷以前經常欠官員俸祿和各種津貼)。

在這種情況下,高務實想找機會給緬甸來一場“預防性戰爭”,第一個要做的,不是什麼戰爭佈局、戰術規劃,而是趕緊想法子,看看怎麼說服朝廷肯花這筆錢,以及……從哪弄這筆錢。

----------

還是求訂閱,求各種票~

第153章 太順利了!(4更破萬)第067章 倒高風波(一)第200章 立威之戰第213章 交心第150章 部堂拜訪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第162章 二段擊第084章 務實回府(上)第001章 輕車簡從(下)第099章 借刀第079章 拉下帷幕?第008章 又是香皂(下)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042章 料人如神(上)第193章 女真局勢第072章 姐弟相商(上)第236章 收服陳黨第052章 又面聖第001章 高拱起復第225章 三策(中)第098章 高務實的決斷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12章 朕的皇莊那麼壞?第176章 佈置南下決戰第067章 倒高風波(七)第145章 原來如此(四更1W1)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292章 風聲鶴唳,所謀者誰?第056章 漠南之戰(五)哲別神射!第135章 師徒再會[第4更]第177章 生擒炒花(下)第039章 催婚那是真的煩第050章 擔當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六)第034章 高黨大隱憂第209章 陰謀家開動頭腦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51章 賊酋叩首(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八)第001章 新婚初日的談話第200章 施比受更有福(4更破萬)第088章 切盡二子之決斷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147章 不與聞第111章 戚少保要入京了第067章 決戰沙城(四)第023章 意氣高於百尺樓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076章 豪華配置(上)第061章 山中狼兵矯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112章 內閣的對賭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七)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070章 岑七公子的決斷第162章 二段擊第067章 倒高風波(七)第006章 禁軍與警備軍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191章 副總兵人選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108章 隱情(下)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129章 複雜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四)第143章 致謝?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019章 你敢對咱家無禮第030章 立威(上)第120章 初戰告捷(下)第021章 天下爲棋第152章 三請高司徒第142章 代號:捕蛇第143章 新鄭新政(中)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158章 庚辰春闈(一)第126章 封爵換升官?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095章 流言與三件事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107章 科學巨匠(下)第088章 安南人第289章 封賞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090章 淨軍圍剿第126章 俺答求封(六)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