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聖眷無雙[第4更]

劉綎與劉馨兄妹自那日高務實與凌雲翼衝突之後,便一直客居於見心齋。

高務實的見心齋別院此前曾經大規模擴建過一次,現在劉氏兄妹並不是住在見心齋新主樓守心樓,而是住在原見心齋東南方向靜翠湖邊一處精緻客院。

此前見心齋的擴建,由於北有碧雲寺,南有香山寺,所以南北方向的擴建比較受限,因此高務實基本是以見心齋、眼鏡湖爲北界往東和南兩個方向擴建。以後世的範圍來說,大抵西至玉華山莊,南到香山飯店、翠微亭,而東擴就大了,一直到香山派出所一帶。

見心齋別院現在的佈局,是西邊爲山景園林,東邊爲學堂和丁營。東西兩邊加起來,佔地面積已經達到一千四百多畝。

山景園林不必說了,這年頭豪門鉅富誰家沒幾處着名的園子,跟人閒聊時都不好意思開口,高務實雖然沒打算跟南京的魏國公府相比,但在京師附近也還是需要撐個門面的,所以早幾年就開始擴建見心齋,尤其是西面這一塊,被他當做園子用。

東邊的部分就到了山下,山下的優點是平整,所以被用來建學堂和修“兵營”。兵營當然不能真叫兵營,只能是家丁宿舍加上演武場、武器庫等等,這個無需多介紹,總之此處單從建築規模而言,可以常駐三千以上的護衛家丁,若是應急的話,住個五六千也不成問題。

當然,實際上高務實在此駐留的人馬最多時也就五百人,再多就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了,畢竟這裡是京師郊外,肯定比不得他在開平三大廠那邊的武莊家丁規模。

五百人就沒問題了,京中那些頂級勳貴們,哪家不能隨時拉出五百人以上的家丁來?不缺高務實這一家——何況他就算目前沒有官職在身,在世人眼裡也肯定是文官系統的,明朝的特點是文官一般不會被懷疑圖謀不軌。

兵營不值一哂,但學堂方面就值得一提了。雖然被高務實冠以“京華工匠學堂”這個俗不可耐的名字,但這個學堂其實是高務實非常用心打造的,思路類似於後世的大學城。

數術、礦業、冶鐵、木工、醫藥,五大門類,除了數術看起來偏重理論更多一些之外,其餘四門都是典型的實用學科。即便是數術,其實也有很大一部分課程教實用數學,商業上的記賬之類不用提了,後世經常讓人頭疼不已數學應用題那也是常規操作。

每個門類除了教學區,還有實踐區,這其實是題中應有之義,要不然木工教學怎麼教?肯定不能光說不練呀。

不過最有意思的實踐區還得數醫藥類,因爲醫藥類的實踐區分成了兩塊,在學區附近修了個藥堂,名字直接惡趣味照抄——同仁堂。而該堂的首席坐診醫師便是去年剛剛寫完《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同時他還是京華工匠學堂醫藥科的負責人。

學區附近主治大病,小病實習就要去京城之中了,高務實在京城之中開設了三家“京華同仁堂”,北城東、西各一家,南城一家,既賣藥也治病,還兼顧學員隨堂實習。雖然中醫的藥堂醫館一貫有看資歷傳承的風氣,但同仁堂因爲有李時珍的坐鎮,再加上“京華”的金字招牌,倒也逐漸打響了名氣。

劉綎兄妹今日就從靜翠湖邊的客院下了山來,去京華工匠學堂的醫藥科參觀。

“所謂病因,《黃帝內經》中將之分爲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漢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則把病因分爲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另有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宋時名醫陳無擇又提出另一種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我則將病因分爲四類,其一爲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以及癘氣。其二爲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飲食失宜、勞逸失度。其三爲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其四位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胎傳、諸毒、醫過。”

臺上授課之人,正是因爲《本草綱目》而名聲大噪的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他是湖北蘄州人。嘉靖十年中秀才,因三次鄉試未中,決心繼承父業,探究醫藥。嘉靖三十一年開始編寫《本草綱目》,於萬曆六年完成《本草綱目》編寫(編成時間有爭議,本書取萬曆六年說)。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附圖1000多幅,可謂中醫藥物學的空前巨着。

而且李時珍絕非只懂醫藥學,他除了其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着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着實是醫學大家。

劉綎兄妹在外頭仔細探究,發現李時珍的這一堂課,下頭的學生大約有七八十人,都在一邊聽一邊記錄,不過他們的記錄很奇怪,所用的並非毛筆,而是一種黑黑的管狀物。

劉氏兄妹二人皆善射,目力自然極佳,凝神望去,發覺此物似乎與木炭有些相似。其實這些學員手中拿的就是高務實“發明”的炭筆,高務實當初送給戚繼光的兵器圖冊,也是用炭筆畫的——高務實只在小學時期的興趣班學過一點粗淺的素描,要讓他用毛筆畫圖,那可就有些爲難人了。

中醫科的課程,劉綎和劉馨都聽不大懂,但他們光從這所佔地巨大而且嚴整的校舍看出來,高務實對醫學的重視是遠超他們想象的。

“馨兒,你覺得如何?”劉綎問道。

劉馨思索着道:“高公子花偌大力氣,建這麼大的學堂,又滿天下蒐羅名醫前來互相研討和授課,我總覺得他絕不是單單爲了同仁堂的生意。”

劉綎擺了擺手,道:“他是爲了什麼,這不重要,我想問的是,咱們的百寶續命散到他手裡真的就能賺大錢麼?他那同仁堂雖然在京師已經小有名氣,但畢竟一共也才三個鋪子,一年能賣多少藥啊?”

“大哥是在擔心這件事?”劉馨搖了搖頭,微笑道:“我猜……對於百寶續命散這劑藥,高公子恐怕並沒有多麼看重民間市場,他的着眼點應該是邊軍。”

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013章 籠絡陳矩(上)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188章 巡撫遼東(二合一)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106章 鄭王使者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053章 最後一課(中)第159章 東昌堡的現狀第151章 枕邊風(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二)第043章 誰是奸商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025章 河運海運(上)第128章 好消息第142章 以退爲進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第003章 隆慶天子(上)第076章 豪華配置(上)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228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292章 風聲鶴唳,所謀者誰?無·番外·慎重訂閱第058章 互爲倚仗(上)第034章 軍制改革的第一步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027章 朱翊鈞的“足疾”第122章 相府夜會(上)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075章 各家子弟(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071章 晴天霹靂啊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106章 鄭王使者第117章 總能找到茬第122章 覆滅第025章 熬夜加班忙(4更破萬)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199章 變生肘腋第247章 變色龍也有堅持第048章 叛軍舊事(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274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096章 馮保倒臺(六)第160章 以發財爲宗旨的聯軍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055章 強,不等於無敵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第009章 你的面子不小啊第120章 己卯鄉試(下)第083章 三邊震動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第115章 務實回京(上)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40章 紓驛路疏(下)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292章 風聲鶴唳,所謀者誰?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114章 獨家代理(上)第046章 冰底潛流(上)第204章 京華集團的定位第010章 優劣利弊(上)第155章 馬家父子到蓋州第118章 駕臨凌雲城第171章 大汗,臣確有一計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137章 水來土掩第119章 務必重視(下)第095章 時不我待了啊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上)第121章 首席特聘顧問第070章 逐保倒張(六)第017章 體察民情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中)第056章 棘手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056章 太嶽燒竈(上)第177章 生擒炒花(下)第289章 封賞第055章 分道揚鑣,圖們西進(2更破萬)第103章 高文正公(上)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中)第017章 理清思路(上)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四)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102章 利用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047章 地方也有黨爭第146章 閣老相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