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工匠學堂

高務實之前和郭樸說會試之前都住在他的大學士府,其實那只是個說辭,主要是用這個姿態表示對郭樸的支援,從而加強郭樸在高黨的權威性。這一點,高務實知道郭樸一定能看得出來。

既然只是個姿態,那麼在接着朱翊鈞的“君威”,高黨雷霆萬鈞的扳倒了凌雲翼之後,高務實就不必真的一直住在郭閣老府中了。

會試的主考官都是皇帝在考試之前臨時決定的,但高務實知道郭樸就算被皇帝點將主持本次會試,他也也一定會拒絕。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爲高務實這次也會參加會試,而高務實是他的學生。

出於同樣的理由,高務實估計大舅張四維也不會出任本次會試的主考官。

這就讓高務實有些撓頭了,因爲會試主考,是有很大機率會讓一位內閣閣老領銜的,而現在內閣只有三位閣老,如果郭樸和張四維都不肯出任主考,那很大機率這次的主考官會是申時行。

申時行在先帝隆起朝時就是“同知太子經筵事”,雖然不是日講官,但因爲他“負總責”,其實也是給朱翊鈞講過課的——那也就是給高務實講過課。

申時行是嘉靖四十一年金榜的狀元公,學問水平自然毋庸置疑,不過這位狀元公的課高務實一直不是特別喜歡,倒不是他講不清其中道理,而是申時行講課的風格實在是太過於四平八穩,說話也是小嗓門,溫文爾雅有餘,威嚴肅殺不足。

不過,這恐怕也是申時行的個人風格,他是個溫文爾雅的人,其做學問甚至有些把儒學往道家的無爲上帶,某種程度上而言,他代表了現在心學中的某一派傾向,就是過於注重所謂心性的修養,而把現實中的許多事情刻意淡化。

中國有兩千年封建史,這兩千年中的大一統王朝自漢以降,一直是尊儒家爲正統價值觀。但是所謂儒家學說自孔孟之後,也是變化發展的。自從宋代後,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北宋五子開創的新儒學,在南宋分爲朱陸兩派,至南宋末年,程朱理學逐漸成爲思想文化界的主流。到了明朝建立,程朱理學則進一步成爲官方正統意識形態,並通過八股取士等措施,固定爲君主統治的正統要義。

而至明代中後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江南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級的壯大,一股帶有平民主義色彩的個***思潮,開始猛烈衝擊以程朱理學爲代表的官方意識形態和綱常禮教觀念。王陽明心學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比起從政的經歷,他的思想成就更令人矚目。結過艱苦卓絕的現實磨練,他成就了自成一說的心學理論。“致良知”是王陽明哲學的核心。後人因此也稱王陽明哲學爲良知之學。

據說,曾有人請王陽明講學,問他:“除良知之外,還有什麼可講的呢?”問話人的意思,是希望他不要只講良知,不要守着“致良知”不放。而王守仁用了一模一樣的話來反駁他,說:“除良知之外,還有什麼可講的呢?”

其實對於這一則故事,高務實是有個人看法的,而且是“不同看法”。

儒家的“太宗”《孟子》裡說,良知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本性,是不學而知、不學而能,人們通過性善所體現的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些東西都是先天固有的。而王陽明卻把這個本能的道德感應變成了三觀的核心價值觀念。

高務實一直認爲,禪宗就是把佛教中國化和通俗化了,而王學與禪宗頗有些異曲同工,是將儒家學說也通俗化和大衆化了,不必拘泥四書五經教義,人人都可隨心所欲地領會儒教,人人可以爲聖賢。

陽明心學一直在民間流傳甚廣,但因爲沒有系統的嚴謹理論,所以無法取得正統思想地位,甚至在不同階段遭到官方打擊。即便王陽明死後,嘉靖帝還評價他說:“守仁放言自肆,詆譭先儒,號召門徒,聲附虛和,用詐任情,壞人心術。近年士子傳習邪說,皆其倡導。”此論若一言以蔽之,可謂“心學即歪理邪說”。

然而奇怪的是,心學在王陽明死後半個世紀,依然火了起來,並得到官方承認。歷史上的萬曆十二年,張居正已死,一些心學門徒進入了權力中心,在他們的鼓譟下,萬曆帝將心學當成了儒教理論發展創新,使王陽明從祀孔廟。

高務實的觀點是,王陽明也許是夠資格入孔廟的,但當時的心學卻已經是走火入魔的心學,不再是真正的“陽明心學”了。

因爲當時心學在朝堂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首輔申時行,其堅持的做法實在談不上“致良知”。

實際上,“良知”本身就是最難定義的一個詞,“性善論”和“性惡論”還爭了幾千年呢,也沒爭出個絕對勝負來,“何爲良知”又哪有那麼簡單?

問兩個最簡單的問題:殺人是對是錯?殺侵略者是對是錯?

可見良知有時候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很多問題的根源其實壓根就不是出在良知之上,而只是出在利弊之上。

“小孩子才論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心學大佬們當然都是成年人,但他們又必須打着“致良知”的幌子,這就麻煩了。於是就產生了徐階、申時行這樣的人物。談論學問的時候是一套,行事理政的時候是另一套。

致良知,終於淪爲了致私慾。

徐階和申時行的“致私慾”,表現爲中庸堅忍,只要能保住位子,其他的事情可以暫時不論,如果出了什麼事情,和稀泥就好,講究的是和稀泥的本事,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

張居正夾在他們中間,雖然出身心學,卻受高拱影響很大,於是走上了另一條路子:爲國理政的時候偏向於實學,爲己謀私的時候偏向於心學。這其實就是張居正歷史上一邊反別人腐,一邊自己腐的根源所在。

不過,高務實並不擔心申時行如果真的擔任主考官之後會對自己不利,因爲申時行的這種理政和爲人的思想,使得他不敢跟高黨撕破臉——這一點高務實有十足的把握,尤其是在高務實剛剛斷然出手將凌雲翼拉下馬來之後。

以申時行之謹慎,這段時間他甚至很有可能小心翼翼地避免跟高黨發生衝突,畢竟高黨在高務實回京之後似乎有重新團結起來的趨勢,如果這個時候對高務實有所動作,“拔劍四顧心茫然”的高黨搞不好就突然發現了對手,爭先恐後來“槍打出頭鳥”了。

高黨從高拱初次入閣開始算起,到現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懟天懟地的風格,以申時行的處世之道,怎麼肯當這隻出頭鳥,去和高黨死磕?

所以高務實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果內閣中排名最末的申時行做了主考,那麼副主考會是誰?會不會對自己的進士之路有影響?

第115章 務實回京(下)第116章 進軍瓷器第122章 鹿鳴之宴(下)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083章 避蟲湯第067章 茶樓聽報(上)第089章 與帝同席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下)第129章 複雜第106章 合圍明江城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152章 認賊作父第130章 有個叫努爾哈赤的小子第151章 絃歌雅意[第4更]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209章 陰謀家開動頭腦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108章 隱情(中)第214章 提前規劃第093章 口蜜腹劍(上)第048章 叛軍舊事(下)第194章 高務實最重視的對手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124章 奉旨觀政(二)第123章 千鈞一髮(4更破萬)第019章 伯侄論財(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三)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第030章 夫若有罪,妻豈無過?第183章 你來,還是我去?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017章 張四維被劾(4更破萬)第095章 流言與三件事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095章 時不我待了啊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042章 護衛定製(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八)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044章 巡按到,巡撫病第079章 拉下帷幕?第114章 獨家代理(上)第069章 何爲實力(下)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061章 戚繼光車營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022章 輕取案首(上)第115章 說岑凌(4更破萬)第116章 進軍瓷器第081章 高宮保的信第228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064章 聯名信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065章 置死而生第216章 準備第021章 照高愛卿說的辦(5更,祝七夕快樂)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266章 長公主攥緊香囊第069章 追蹤(4更破萬)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112章 東返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047章 有詔第108章 隱情(中)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142章 代號:捕蛇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129章 回鄉之前(下)第032章 京師潛流(下)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289章 封賞第044章 巡按到,巡撫病第116章 推辭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214章 提前規劃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100章 忽悠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081章 高宮保的信第142章 以退爲進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145章 《取用疏》第046章 冰底潛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