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

待得高務實將香皂成本告知張氏,張氏才知道京華香皂利潤之巨大,錯愕半晌,才長出一口濁氣,道:“人說鹽商賺錢狠,卻不知我兒賺錢比鹽商更狠。你這香皂收益之高如此駭人聽聞,就不擔心遭人覬覦?”

“好教孃親知曉,兒子早有防備。”高務實於是又將皇帝聖諭以及諸勳貴所持乾股等情況一一告知。

張氏聽完,這才放了心,欣慰地道:“吾兒早慧,此生富貴無窮矣,異日你弟妹年長,你也須得多多幫襯提攜。”

高務實笑道:“這是自然,孃親勿慮。”

張氏想了想,又道:“既然吾兒於生意一道有此天縱之才,你那鍊鋼的事,爲娘倒不能等閒視之了。不過有一點爲娘不是很理解:鍊鋼固然賺錢,但那鋼何其難煉,投入巨大不說,即便煉成產出,幾乎也只有充作軍械一途,頗不好賣,爲何不先鍊鐵?鐵的用途遠比鋼來得廣,無論如何也不至於滯銷。”

高務實略有些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解釋清楚,想了想才道:“鐵固然好煉好賣,卻也正因爲易成,難以賣出高價,不似精鋼,能煉成者少,價格高企。兒子久在三伯身邊,深知三伯早對國朝軍威不振感到不滿,有心強化,此前兒子也曾奉旨觀政宣大防務,邊軍軍械大多不堪一用,已到了不得不加強的地步,尤其是火器換裝,已是勢在必行。”

張氏聞絃歌而知雅意,會意地點了點頭:“原來是這麼回事……若朝廷有此心,鍊鋼倒也可以。”她想了想,忽然笑道:“就算只有宣大三鎮換裝,也夠你賺得盆滿鉢滿了。”

高務實撇撇嘴,心道:我豈是隻打算賣鋼,我是要直接造火器。反倒是那些盔甲刀劍之類,我沒什麼興趣去搞……好吧,也不是沒興趣賺這個錢,只是如果整個換裝計劃都被我全場包圓了的話,只怕朝野攻訌太厲害,吃不住勁,所以冷兵器和防具這塊,就只好放棄了。

沒法子,吃獨食的人,總會死得很難看——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嘛。

張氏想了想,又有個疑問:“不對呀,你剛纔說的是邊軍換裝,譬如宣大三鎮換裝,你在京師附近鍊鋼,就近運抵邊鎮也好,直接送去兵仗局等處也罷,離得倒是不遠,利潤頗有保障。可是,若在新鄭鍊鋼,送去宣大或者京師,豈不都太遠了一些?這可是鋼,重得很,運輸困難,成本高企。”

高務實眨了眨眼:“河南衛所也有不少,他們也總是要換裝的,哪怕數量不如邊軍巨大,但養活我在新鄭的鍊鋼廠卻也不難,而且……河南衛所歸北京的五軍都督府管轄,成國公、英國公他們不會不先考慮我的買賣。”

那是當然,官營鐵廠現在是一個比一個渣,買誰的鋼的不是買,當然先考慮跟自己關係好的合作伙伴咯。嗯,如果還有乾股,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孝敬的話,那就更好啦。

張氏當然知道門路的重要性,既然兒子對五軍都督府方面如此有把握,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兵部?哈!誰不知道主管兵部的張閣老和三伯乃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兵部怎麼可能唱反調!

張氏對高務實的生意經完全放下心來,不再多問,把話題再次轉回考試,道:“縣尊和府尊不會刻意爲難你,不過宗師那邊,爲娘沒打過交道,你卻需要小心一些。”

宗師不是老師的意思,這是個俗稱、敬稱。

明代初期,基本是秉承元代的地方管理體制,省一級設行中書省統管地方軍政事務。洪武九年,明太祖着手整頓地方官制,下令改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亦稱藩司,習慣上仍稱省,負責本地區的行政、民政及賦役徵收。

與此同時,設立了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亦稱臬司)和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分別管理司法和軍事。各省布政司與都司、按察司合稱都布按三司,共治省事。三司不相統屬,各自直屬朝廷。

而按察司之下又另置諸專職道,作爲分職機構,其中就有提督學道,簡稱提學道或學道,負責本地區的學校、生員考覈、科舉考試等事務。而明清時代對提督學道、提督學政的尊稱就是“宗師”。

譬如在《杜騙新書》中的《詐學道書報好夢》那個故事中,事件的起因是“福建鄉科”,牽涉到一個雖然沒有出場、卻又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所謂的“沈宗師”,這位沈宗師也就是提督學道。

因爲理論上來講,一省生員全都是學道選取的,學道的地位當然尊貴,喊一聲“宗師”萬無不可。

高務實問道:“不知如今河南宗師是哪位?”

“李道隆。”張氏說道:“算起來,他和你大舅還是同年,不過據爲娘所知,他是徐華亭的門生,只怕……”

“李道隆?”高務實想了想,這名字沒有印象啊。

張氏解釋道:“道隆是他的表字,他名元泰,李元泰,是浙江餘姚縣人——你知道的,徐華亭好用南榜進士,餘姚離華亭不算太遠,也算半個鄉黨。”

高務實下意識皺了皺眉,道:“華亭公眼下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這位李宗師應該不會在這種事情上亂開玩笑吧?”

張氏想了想,道:“考卷最終都是要公開的,只要你文章經得起推敲,想必李宗師也不敢肆意妄爲……何況,正如你所言,徐華亭自己都被海筆架給整得灰頭土臉,他的門生子弟現在應該不太可能跳出來和你三伯作對。”

高務實心裡沒底,思索片刻,道:“道試是最後一考,現在還有些時日,先不必着急,等府試的時候我去了開封府再作計較不遲。”

張氏點了點頭,道:“也好,正巧三個月前你大舅來河南主持過鄉試,應該與李道隆有過交流,要不你給你大舅去信問一問這個人,也好有個計較。”

“行,就這麼辦。”

第162章 二段擊第140章 威勢漸成第086章 提督西北軍務第094章 貴妃相召(上)第102章 八千大軍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076章 四九之外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056章 太嶽燒竈(上)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78章 兩道命令第007章 張氏例錢(下)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168章 蒲元毅的投名狀(二合一)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279章 王儲之死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111章 一舉三得[第4更]第047章 地方也有黨爭第107章 國士香皂(上)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259章 妖書案?第158章 庚辰春闈(四)第072章 緊急磋商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124章 奉旨觀政(六)第035章 陛見,廣西巡按第071章 晴天霹靂啊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069章 追蹤(4更破萬)第009章 原料來源(上)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214章 提前規劃第098章 回柳州!第131章 御前閣議(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059章 絕代雙嬌(下)【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22章 輕取案首(上)第119章 務必重視(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下)第079章 瑤蠱異術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030章 夫若有罪,妻豈無過?第100章 忽悠第105章 慈寧宮的哭聲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005章 務實獻策(下)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197章 高孟男第056章 漠南之戰(六)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034章 軍制改革的第一步第042章 料人如神(下)第105章 慈寧宮的哭聲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35章 陛見,廣西巡按第064章 曹淦歸來(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一)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66章 天津開港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020章 大閱之討價還價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159章 東昌堡的現狀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123章 俺答封貢(五)第088章 御駕親臨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022章 花廳議事(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四)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199章 變生肘腋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027章 鉅富之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