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

高務實這三策,的確是按照他心目中的“上中下”順序排列,但同時他也針對明人心中對一些問題的關注程度做出過考量。

首先,高務實把厚待把漢那吉和“仁”掛鉤,然後放在了第一位。他說傾心接納把漢那吉,是“胸懷四海之仁”的表現。“胸懷四海之仁”對於久受儒家薰陶的大明高層而言,顯然屬於“政治正確”,再牛逼的人也不敢在大明公開表示說我這個人就是不講仁義——那等同於後世的一句名言“自絕於人民”,而下場則基本難逃一個“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至於中策,則是按照一般人“既想要好處,又不肯付出相應的利益或努力”的思維來打造的,從頭到尾都是在利用別人,而自己則躲在後面操控全局。說起來,這一條也很符合大明文官們的心態:總覺得自己智慧超羣,根本不用親自下場,“略施小計”就能掌控全局,達成目的。至於爲何這一條還是被擺在中策,卻不是上策,因爲中華之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仁在智上。

一般而言,下策都是謀劃者用來湊數,或者襯托上策而來的,但高務實這個下策倒還不至於那麼糟糕。他的這個“下策”主要用來兜底,或者更直白的說,是用來給皇帝和滿朝文武吃個放心丸。高務實的下策是告訴他們,只要接納把漢那吉,就算局勢再怎麼糟糕,最差最差我們也有個地位足夠的人質在手,對面投鼠忌器之下,絕對不敢真正動粗。

這就好辦了,非常符合文官們“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個性嘛。不過高務實其實也能理解這些人的心態,畢竟這麼多年被俺答壓着打,換了誰在這個局面下,面對可能是盛怒而來的俺答汗,心裡多少都會有點慫。尤其他們都是決策層,眼下都是在“參預機務”,萬一將來被證明是決策失誤,一個弄不好,日後可都是會被清算舊賬的。

這樣用心爲大明量身打造的三策被高務實提出之後,果然引起了反響,雖然仍舊有人爲剛纔高務實“不合時宜的插嘴”耿耿於懷,但大家還是不得不承認:至少這小子提出的三條辦法還是有點說法的,並不是在信口開河。

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的是,這次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的是張居正。

張居正首先是讚揚了這上中下三策“有理可行”,然後提出:“還有一事,臣以爲陛下可作要求:及把漢那吉一旦在我之手,則於俺答而言,無異於人質,倘若俺答非要我朝放人,且以興兵爲要挾,也不必多慮。”

“哦?”隆慶微微凝神,問道:“張先生有何高見?”

“臣以爲,俺答今年已經兩次南侵,均未取得什麼戰果,其內部不可能毫無怨言,否則爲何此番俺答欲往青海一行?在此等賊寇眼中,我大明之富,豈是青海可比?無非大明雖富,強不可欺;青海雖貧,弱能輕取。是以,俺答纔不得已把目光轉至青海。眼下把漢那吉一旦爲我所納,正如方纔高侍讀所言,至少也有三大作用。即便是面臨最危險的情況,甚至是俺答盛怒之下,不顧一切來攻,只要我等防禦充分,也能令俺答無計可施,最終不得不派人來談判……只要談判,我朝便有了解決白蓮餘孽之機。”

白蓮餘孽?

衆人都是心頭一凜。

白蓮餘孽對於大明朝廷來說,一直都是如鯁在喉的一根刺,不將他們徹底剿滅,實在放心不下,任是大明哪一代帝王,在這件事的心態上都是如出一轍,絕無二致。張居正這一條提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住了,也包括隆慶帝在內。

只聽得張居正繼續侃侃而談:“如方纔高侍讀所言,那把漢那吉乃是一克哈屯的心頭肉,一克哈屯在漠南諸部又地位超然,連俺答也不敢輕易駁斥她的意見。那麼,如果朝廷要求以白蓮餘孽如趙全、李自馨等人來交換把漢那吉,臣料俺答必然只能接受!”

這個說法,可就一石激起千層浪了。大明這些高層決策者們可不同於高務實,他們可不會覺得蒙古人學會耕種是件好事。

他們的思路是:如果蒙古人招募到足夠的漢人百姓開荒耕種,那麼蒙古人所害怕的“白災”、“黑災”等自然災害對他們的影響就會大幅減弱。這樣的話,蒙古人的實力就會加強,對大明的依賴度也會減弱。長此以往,他們既有農耕糧食維持生計,又有草原牧場獲得騎兵優勢,豈不是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了?那還得了!

至於草原上是不是有那麼多適合農耕的地區、蒙古人能不能招募到足夠的漢人百姓,乃至於農耕與遊牧制度混合之後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些,他們是很難想得明白的,這不是智慧所限,實在是時代的侷限。

其實農耕與遊牧的混合制度,以前就曾經有過:遼國就是典型。但實際上,遼國自從發現宋朝並不是可以輕易征服的之後,它做了什麼?它滿足於勒索一點歲貢,然後就老老實實和宋朝和平了百年……最後,這控疆萬里的大遼,竟然被當時看來其實還頗爲“弱小”的金國給滅了。

遼國何以敗給金國?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點一定不能忽視:足以自給自足以後的遼國,頓時失去了擴張的動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還羨慕“南朝”,尤其是文化。於是,野蠻變文明,可惜在變的過程中,被一個新生的、更野蠻的政權給覆滅掉了。

高務實想要用的手段,其實就是磨平蒙古人的野蠻,讓其不得不爲自己所用,但他的這些手段,至少在目前來說,很難說服這些大明朝廷的高層,因此他纔沒有把趙全等白蓮餘孽拿出來說事。

誰知道他不說,自然有聰明人幫他說了。

高務實心中嘆息,白蓮教那幫人其實對於蒙古人的漢化還是起了不少作用的,比如把漢那吉不就在大板升城置辦了宅院,搞出那漢蒙合璧的小樓出來?

但高務實馬上又想道:算了,沒有趙全這些人,我也可以自己想辦法引導蒙古貴族們,讓他們加速漢化——比如把漢那吉就是個很好的突破口嘛!

第096章 馮保倒臺(六)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001章 封賞爭議第002章 翰林清貴(下)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016章 李代桃僵(上)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四)第265章 私會白玉樓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044章 人才不少(上)第025章 熬夜加班忙(4更破萬)第215章 明緬開戰了!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第134章 朝局變化(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274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083章 三邊震動第110章 背後的刀第036章 散財童子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068章 隆慶託孤(二)第108章 隱情(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109章 皇帝不擔心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221章 抵京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下)第205章 高思棠當重賞!第117章 桂南女王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264章 出宮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181章 壯士斷腕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295章 成婚嘍!第138章 深宮私語第120章 己卯鄉試(下)第152章 認賊作父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069章 新君即位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129章 複雜第122章 蒙疆風雲(一)第059章 絕代雙嬌(下)【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第004章 京營第174章 南掌國又咋了?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145章 《取用疏》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080章 布日哈圖的殺招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上)第129章 複雜第188章 巡撫遼東(二合一)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59章 東昌堡的現狀第046章 商政相連(下)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122章 蒙疆風雲(七)第008章 翰林面面觀第154章 糾結第055章 霧裡觀花(上)第066章 溶洞私語第124章 奉旨觀政(五)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024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190章 去遼陽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171章 大汗,臣確有一計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146章 閣老相商(上)第148章 一個好機會第244章 千帆覆海(中)第138章 果然不出朕所料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131章 急,不急第094章 目的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176章 集中兵力,先打弱敵第047章 地方也有黨爭第193章 女真局勢第125章 可戰方和(八)第093章 命案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