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各有所求(上)

是臨淮侯還是魏國公出任南京守備勳臣這種事情,說實話高務實一點也不在乎。因爲南京三大巨頭,真正管事的南京兵部尚書,代表皇帝監督南京衆官的,是南京鎮守太監,至於南京守備勳臣,其實大多數時候也就是掛名而已。畢竟南京治下的勳貴比起北京勳貴來說,只有更爛,絕無更好,這一點看看當初倭寇肆虐時南京及周邊衛所兵的表現就知道,根本不用對他們的戰鬥力有半點指望。

南京守備勳臣當然也不是隻能管理那點衛所兵,實際上還對“客軍”有一定的制約能力,譬如劉顯當時鎮守狼山,就屬於南京直接分管的四川籍客軍,他需要仰仗南京方面協調調度、後勤補給等,所以南京守備勳臣在名義上也是他的上級,如果剋扣他的補給,他也是很難受的。更甚一步就是像徐鵬舉這樣,直接向南京兵部告刁狀,說他不聽調遣、爲非作歹等,一般而言南京兵部會給南京守備勳臣這個面子——畢竟人家是上級,也是自己的同僚不是?

但南京守備勳臣平時的“功能”也就僅止於此了,除非高務實現在突發奇想要去南方圈地,其中涉及了衛所下轄的地區,那倒是南京守備勳臣有權力協調甚至拍板的,否則他沒有絲毫用得上人家的地方——既然沒有利用價值,當然也就不會在意。

不過,李宗城既然代表李言恭眼巴巴的靠上來,高務實也不會故作清高的拒之門外,擺出一副我三伯做事完全是公事公辦,誰做南京守備勳臣,朝廷自會從大局考慮的模樣來。

不言利,只言義?那是腦子有毛病,絕非他高侍讀的風範。

高侍讀的風範是,沒有利益,創造利益也要爭取。

南京守備勳臣能創造什麼利益?

嗯,短期利益好像真的很難找,倒是長遠利益可以好好規劃一下。就譬如說剛纔提到的圈地——南京,或者放寬泛一點說東南諸省——衛所佔地是很多的,其中田地當然不少,但更多的其實還是一些爛七八糟的“爛地”。那些地放在一羣丘八大爺手裡根本創造不出什麼價值、什麼效益,更別提這羣丘八大爺現在兵不兵、農不農、工不工、匠不匠,簡直是一羣四不像。

但實際上呢?這些所謂的爛地,在高務實的眼裡,有很多都是極具價值的。

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礦山和海港。

衛所轄地有很多地方都有礦山,這些礦山有些已經或者甚至早就有了開發,而更多的則是完全沒有開發。即便是其中被開發了的部分,開發程度也是極地,在高侍讀眼中,那種開發水平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稀爛。

用腳指頭都能知道,這羣衛所大爺又不會做生意,挖礦的直接原因,在早年僅僅是爲了滿足衛所武備所需——譬如開鐵礦冶鐵製造武器盔甲這種。後來衛所越來越爛之後,武器裝備也沒有什麼興趣搞了,很多礦就隨之廢棄,個別交通條件和開採條件都比較好的礦,則被他們挖來直接賣錢,創造衛所收益了——當然究竟是給衛所集體創造收益,還是爲部分衛所軍官創造收益,那真是懶得多說。

這種零打零敲的低層次開採,在高務實看來,完全是暴殄天物。作爲一個後世主管過一地經濟的小幹部,他雖然在現代社會中管理層面很低,但架不住思維超前了幾百年,對於區位優勢”、“核心產品”、“系統工程”、“產業鏈”之類的詞彙總是深有體會的。

要是他有足夠的權力和財富,他就可以把後世馬鞍山附近搞成鋼鐵中心,在蘇州那樣的地方搞時尚高端服裝和布料出口產業,在松江搞造船工業和國際貿易港等等,不一而足。

但眼下,搞這些東西都還只是奢望——好聽一點叫遠景規劃,沒有那樣的條件支撐他去實際操作。

大明實行南北二京制,南京乃是留都,甚至在理論上而言,應該算是正式首都。這也是崇禎煤山上吊之後,大明很多文臣不肯死在北京,反而跑到南京殉節的原因之一。

南京留都,擁有除皇帝本人和內閣之外全套的朝廷機構,皇宮和六部、都察院等,都是一直保留並且實際啓用的(當然皇宮由於沒有皇帝,只是處在低層次保養維護狀態)。

之所以總說南京三大巨頭,是因爲南京留都的特色守備制度,它實際上分爲內守備和外守備以及參贊機務。

內守備,就是南京鎮守太監,由中官出任,最有名的南京鎮守太監是鄭和。

外守備一人,協同守備一人,皆武臣。

而文臣者,必是南京兵部尚書,並加“參贊機務”。

按照這個最初設置來看,僅僅只是“參贊機務”的南京兵部尚書的地位原本最低,但是跟北京方面一樣,文臣地位提升之後,參贊機務的南京兵部尚書反而成了權力最重的那個人。

外守備和協同守備按例都是勳臣擔當——說到這裡,就可以解釋一下爲何徐鵬舉一出事,臨淮侯長子李言恭就急急忙忙來京了。

早在嘉靖末年,徐鵬舉就是南京外守備,而協同守備則正是臨淮侯李庭竹。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因爲南京振武營兵變之事,南京三巨頭(實際四人)都吃到了懲罰:外守備徐鵬舉策勵供職,協同守備李庭竹閒住,南京兵部尚書張鏊致仕,內守備何綬降三級徵還。

這一次,最倒黴的是張鏊,直接被勒令退休;其次是鎮守太監何綬,連降三級不說,被召回北京宮中,丟了大權;再就是協守李庭竹,所謂“閒住”,全稱叫“冠帶閒住”,意思是保留官職不撤,但只能呆在家裡反省,不準去管事了,放在後世大概相當於停職反省;被罰最輕的是徐鵬舉,繼續任職不說,還被勉勵了一番。

想必那個時候,李庭竹心裡對徐鵬舉就很是不滿了——振武營那次的事,徐鵬舉的表現很糟糕,被兵變士卒譏諷爲草包,最後他李庭竹的懲罰卻反在徐鵬舉之上。高務實琢磨着,李庭竹可能認爲朝廷對南京守備勳臣一職包容度比較高,畢竟勳臣雖然已經沒什麼大用,但終歸代表朝廷顏面,是以這次徐鵬舉出事,李庭竹立刻跳了出來,畢竟在南京,離守備勳臣最近的就是他嘛。

因果關係倒是弄明白了,但怎麼從這裡頭撈到最大的好處,高務實卻一時囿於自己地位不夠,始終沒能理出個頭緒,到最後只好先定下一個思路:先看李宗城見了自己之後打算怎麼做吧。

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003章 徽州異相(上)第101章 殺意已決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070章 萬事俱備(下)第225章 三策(中)第128章 好消息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123章 準備回京(中)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111章 其實這樣更好(4更破萬)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193章 要打得先問錢(4更破萬)第289章 封賞第055章 碧湘樓閣(上)第039章 靠山吃山(上)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107章 國士香皂(下)第054章 挖角應節(下)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118章 真是世事難料第003章 新內閣,新七卿第021章 照高愛卿說的辦(5更,祝七夕快樂)第054章 挖角應節(下)第054章 明修棧道(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四)第046章 冰底潛流(上)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16章 還是勳貴最弱(第5更!)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093章 口蜜腹劍(上)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065章 置死而生第217章 臺灣島第141章 激戰諒山(下)4更1W1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下)第128章 務實制義(下)第033章 京營生產建設兵團第048章 病起蠱毒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下)第102章 一擲千金(上)第062章 猶豫難決(下)第094章 貴妃相召(上)第032章 少年劉綎(下)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29章 關係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035章 陛見,廣西巡按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上)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231章 會館夜話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第148章 謗君案(下)第118章 真是世事難料第121章 首席特聘顧問第089章 早有綢繆第104章 再別京師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005章 禁衛軍!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36章 臨行前的準備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143章 聖眷無雙[第4更]第208章 剿殺第108章 隱情(中)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110章 創造需求第198章 三鎮總領第049章 殷去郭來(中)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上)第055章 分道揚鑣,圖們西進(2更破萬)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067章 倒高風波(五)第076章 豪華配置(上)第108章 隱情(上)第122章 蒙疆風雲(八)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一)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048章 病起蠱毒第115章 遼東有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