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章 官場百態(下)

高務實方纔提到徽州“人丁絲絹”案是一個典型,其實是想順着帥嘉謨的思路把這件事與一條鞭法聯繫上,雖然帥嘉謨這麼做目的只是爲歙縣減輕負擔而利用朝廷大勢,但高務實卻也想着以此爲契機,將這一件“小事”作爲突破口,把一條鞭法略作改良推行下去。

但是這有個問題,就是現在究竟是隻談一條鞭法,還是順帶談一談大明的稅制痼疾?

要不要現在就跟高拱談這個問題呢?高務實心裡有些遲疑。

他不像很多穿越小說一般受某些所謂歷史正劇影響嚴重,一提到張居正就說大改革家,一提到一條鞭法就說爲大明續命數十年。他是一個真正從過政的文科生,他有實際的主政一地經驗,哪怕這“一地”小得可笑,卻也不妨礙他管中窺豹,知道張居正改革失敗的必然性。

然而,這個話題太大太大,即便只以高務實的水平,也能說上三天三夜不帶歇氣的,就看要談到什麼深度。

後世人提起一條鞭法,只會想到張居正,似乎這法子就是張居正的原創,其實不然。一條鞭法早在嘉靖初年就開始試行,到眼下其實已經搞了幾十年,只是推廣力度不算很強,前面二三十年都相當於是在“搞試點”,最近纔開始真正推廣,而推廣一條鞭法,在中樞層面上來說,把握大局的正是高拱。

高務實知道,後世人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目光主要放在張居正身上,即便有部分學者也發現高拱的許多成就根本不輸張居正,甚至張居正很多改革根本就是順着高拱開的路在走。但他們對高拱的研究還是主要集中在用人、兵制等方面,畢竟經由高拱提拔的大批官員後來都成了明朝歷史上的名臣乃至名相;而在邊防治理上,高拱又有最爲突出的歷史功績“俺答封貢”珠玉在前,於是其經濟改革方面的貢獻就似乎顯得不那麼耀眼了。

尤其是高拱與一條鞭法推行之間的關係,幾乎根本沒有怎麼被人提及。

可是,一條鞭法是貫穿於嘉隆萬三朝的一項重大賦役改革,作爲實學大家、改革先鋒的高拱怎麼可能在其中毫無作爲?要知道,高拱可是這一時期鼓吹“爲國理財”、“以義爲利”並且真真正正大力提高商人地位的頭號人物!

高務實當年就已經從一些確鑿史料中推斷出高拱在推行一條鞭法過程中起到過重要作用,譬如大力支持地方官員丈田均糧。

《朝邑縣誌》記載:隆慶四年,西安府朝邑縣縣丞陳謀“奉文均田”。而萬曆《和州志》中則有“奉例文丈田均糧”。可見奉文均田至少從隆慶四年就已經開始了。

隆慶四年是誰在主政?當然是高拱,要不然難道去指望李春芳?這樣事情就很清楚了:萬曆時期張居正的清丈田畝,明顯是在延續高拱的政策。

清丈田畝是實行一系列改革的前提條件,所以清丈之後就要開始做事了。那麼高拱是怎麼做的呢?他沒有急吼吼地全面鋪開,而是既抓住重點、又小心翼翼地先在重賦重役地區開始推行。

如《野紀蒙搜》中就記載:“隆慶二年,行一條鞭法。初,撫臣龐尚鵬、劉光濟以此行之江西。”其中還明確提到了:“其後閣臣高新鄭、張江陵會戶部議通行之,海內至今遵守。應天巡撫朱大器、海瑞之後亦行條鞭之法。”可見此時此事高拱、張居正乃是決策者,而朱大器、海瑞則是執行一條鞭法的得力人物。

對於海瑞當然不用多介紹了,但對於朱大器卻要多說一句:他是高拱一手提拔起來的。

高務實知道自己的身份,尤其知道自己這個年紀,還不適合衝鋒在前,所以一貫是按照“引導高拱思路”來行事的。如此一來,就要求他必須在高拱本人已經有類似意向的時候助推一把,而不能是在高拱毫無考慮的方面瞎起鬨。

現在既然已經確定高拱對一條鞭法的推行是大力支持的,尤其是他已經開始在江南這個富庶而重賦重役之地開始動手,那自己當然要幫他一把。畢竟,一條鞭法並沒有達到高務實心目中的理想標準,但如果一條鞭法都推行不了,高務實心中的理想標準就更別提了。

於是他想了一會兒,才苦笑着問道:“三伯,我想先問一下,近些年來,太倉銀每年要虧空多少?”

“你問這個做什麼?”高拱有些詫異,但還是回答道:“嘉靖三十年時,太倉銀入庫兩百萬兩,支出六百萬兩,虧空四百萬,其後一些年頭虧空略有減少,也在二三百萬兩之間;隆慶元年時,收入二百零一萬兩,支出五百九十六萬兩,虧空三百九十五萬兩;隆慶二年收入二百萬兩,支出四百四十萬兩,虧空二百四十萬兩;隆慶三年收入二百二十萬兩,支出三百七十萬兩,虧空一百五十萬兩。”【無風注:以上數字爲史實。】

他說到此處,傲然道:“再給我三五年時間,我若不能讓虧空變盈餘,願一死以謝陛下。”

高務實心中感慨,什麼叫“慨然以天下任”,什麼叫救時良相?這便是了。雖然高拱一度被逼離職,但隆慶朝的經濟政策還是一直按照高拱離開前定下的基調在走,所以虧空逐年減少,現在他已經起復回京,自然信心更足。

於是高務實道:“侄兒方纔說那番話的意思就是,要想把一條鞭法推行下去,眼下徽州‘人丁絲絹’案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哦?”高拱眼前一亮:“你有何見解?”

高務實笑了笑,道:“一條鞭法之所以推進得不快,一方面是由於朝廷要審慎的思考哪些地方適合推廣,哪些地方不適合推廣,不能毫無根據的搞一刀切,必須有相應的數字,通過精確計算才能確定;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很多地方由於地方官員與當地富豪鄉紳等勢力狼狽爲奸,仍然希望維持原先混亂的稅制,好從中渾水摸魚,因此對於推廣一條鞭法不肯盡心盡力,以爲朝廷不過是‘一陣風’,拖着拖着拖沒了,也就萬事大吉。”

他說到這裡,冷笑一聲:“既然如此,爲何不借此良機,讓那些人看看朝廷的決心?”

高拱眸中精光一閃,甚至隱隱有些殺機,沉聲問道:“你有何良策,還不速速道來?”

高務實笑了起來,一張稚氣尤盛的臉龐上寫滿冷厲:“那五縣縣令不都表示要準備朝覲,想混個好的考評麼?可以,不過您可以通過某些途徑讓他們知道,整頓稅法、平均地賦,乃是朝廷近來最重視的事——我倒要看看他們,是不是還敢繼續拖着不辦!”

第131章 謝公氣度[第4更]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第122章 蒙疆風雲(二)第097章 奪城殺兄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四)第031章 你下罪己詔吧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057章 隆慶教子(上)第103章 紈絝之王(上)第033章 京營生產建設兵團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181章 壯士斷腕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049章 殷去郭來(下)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009章 安陽之行(一)第025章 河運海運(上)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下)第012章 劃分檔次(下)第180章 “寬宏大量”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057章 財迷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029章 遭遇響馬(上)第111章 交接第013章 五伯高才(上)第098章 貴州總兵(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時了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037章 你又是誰(4更破萬,大爆料)第103章 紈絝之王(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三)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中)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165章 馬江口海戰(4更破萬)第162章 廷爭狀元第008章 淡化處理第017章 張四維被劾(4更破萬)第042章 料人如神(下)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上)第114章 暗流再起第005章 升官第063章 處置【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三章】第003章 新內閣,新七卿第056章 漠南之戰(八)頭鐵就會白給第008章 翰林面面觀第006章 老將凋零第206章 弒嶽(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111章 戚少保要入京了第177章 生擒炒花(中)第040章 紓驛路疏(中)第008章 在宮中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048章 魔之誘惑(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四)第056章 土司之會第139章 怕什麼來什麼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132章 遇刺!第007章 編制與第一任司令第115章 封爵?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95章 流言與三件事第100章 忽悠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076章 豪華配置(下)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056章 漠南之戰(七)猶豫就會敗北第122章 蒙疆風雲(二)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八)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137章 我即高黨第183章 你來,還是我去?第108章 隱情(中)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140章 威勢漸成第040章 紓驛路疏(中)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082章 寧夏之變(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056章 漠南之戰(七)猶豫就會敗北第083章 避蟲湯第124章 雨寺二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