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不急

“……臣拙愚自守,頗能介潔,自庚辰出仕,門無私謁,片紙不入,此舉朝縉紳與天下之人所共明知。馬棟身出名門,幼隨軍中,歷數十戰,素稱果毅,是臣推爲遼南參將。其餘麻承恩等,皆臣漠南戰時曾所督帥,彼等忠勇敢戰,功勳在冊,故臣不遠千里而調用。

今御史李民質等劾臣受賄私舉,言馬棟賄臣三千兩及白玉馬等物。果何所見,又何所聞,而不明言其指證乎?況臣家中素富,自先帝隆慶四年,因家丁有爲,積金百萬,舉世共知矣。其三千兩果可賄臣乎?誠何所據?此皆下關名節者,臣謹述其實如此。”

“……賴陛下知臣,故不爲其動,繼而溫言勉慰,釋臣疑慮,臣豈不感念聖恩也?然據臣所知,李民質等四人,皆出癸未(萬曆十一年)金榜。臣以爲彼等入仕尚淺,年少輕銳,亦系言官,未足深咎。”

“……今陛下大動雷霆,其四人者,二人入鎮撫司,一人革職遣返,一人降調外用。此固陛下賞功罰過之正理,然於天下人所見,則臣恃恩自重,挾私報復之所爲也。”

“……彼等之舉,或行於無知,或行於慫恿。無論若何,今且當頭棒喝,諒必自省,而不必廢其十年苦讀之功。況此既彰陛下之仁厚,亦爲天下惜才者也。若此,臣雖躊躇家中,不勝感激涕零。”

以上便是高務實在次日所上的奏疏的主要內容。顯然,這是一篇救人的疏文,而他所營救的對象,則正是因爲彈劾他而被皇帝重責的御史李民質等四人。

高務實這道疏文中沒有就“謗君”一事多做解釋,畢竟首輔說了不受理,皇帝也親自表了態,都不認可這一說法,高務實自然無須再辯。

他這道疏文主要針對被攀扯的一些罪名加以解釋,比如調用馬棟等人至遼東一事,李民質等人說他受賄三千兩及白玉馬等物,高務實就非常霸氣地表示:區區三千兩根本入不了老子的法眼。

天下官員都喜歡錶現自己的清貧,惟獨高務實是個例外,動輒說自己家資百萬,實在是蠍子粑粑獨一份。

但這一手卻也的確適合他,畢竟京華就擺在那裡,豬都知道這家業有多麼巨大,反正瞞也瞞不住,乾脆直接擺明車馬,說老子就是有錢。老子的錢是光明正大賺來的,是實踐我實學派的學說的證明,你嫉妒?那你也搞一家嘛,我不嫉妒!

不過解釋這些也都是小事,這道疏文最大的作用還是勸皇帝收回成命,不要過分處置李民質等四人。理由高務實也說了,“彼等入仕尚淺,年少輕銳,亦系言官,未足深咎。”

而且,雖然這麼做是皇帝正當的賞功罰過,但如果真這麼辦下去,天下人就要說這是他高務實“恃恩自重,挾私報復之所爲”了。然後,他又再次拔高,把這件事扯到“既彰陛下之仁厚,亦爲天下惜才者也”的地步。

正如他昨日與劉馨所言,這道疏文就是要“顯示一下我雅量高致、以德報怨的寬廣胸懷什麼的”——反正皇帝會有皇帝自己的理解,高務實怎麼說其實關係不大。

虛僞嗎?當然虛僞,可這就是官場。

海瑞那樣的官員,說是說可爲萬世楷模,其實那也多半隻是後人標榜之時纔拿來一說,因爲要是真的審視一下海瑞幹成了哪些大事,這……就很尷尬了。

他的某些奏疏的確很有名,也給其他人做大事創造了條件,但你若真要計較他自己做成了多少大事,這個真的屈指可數,而且時效性非常短——人走茶就涼。

真正“有用”的“好官”,是能在任上做出對得起他的職務的正確決策,並確保將其順利推進下去,繼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如海瑞那樣,名留青史倒是名留青史了,可當時的老百姓真的受益了多少?哪怕當時受益的少部分人,在海瑞走後,是不是又連本帶利吐了出來?

所以官員的虛僞只是一種手段,正如同槍決是殺人,杖斃也是殺人,其實並沒有必要區分那麼仔細,關鍵在於爲什麼殺人,殺的是好人還是壞人,殺完之後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這纔是意義所在。

在呈上這道奏疏的時候,高務實依然在家閉門不出,也不接待來訪的人士。

來訪的人其實是非常多的,不過人家來的時候就知道高務實不會開門,只是……開不開門是高務實的事,來不來訪是他們的事,這是個態度問題,甚至是立場問題。

比如實學派的大臣們,官位比高務實高的都派人來探視了;與他同級的則不僅派人,還帶了他們的親筆書信來勸慰;低於高務實品級的則全都是親自登門,然後被門子客氣地送走。

那一大堆勳貴乃至於戚繼光等人則有不同,哪怕級別比高務實低,也只能派人來,自己是不能來的——人家文官內部矛盾,你一個武臣上門安慰?你想幹什麼?

但也有特殊人物,是高務實可以“勉爲其難”爲他們開門的,這些人倒不是地位特別尊貴,而是單純的“特殊”:高務實的門生。

李廷機、葉向高、方從哲這三位,就被恩師獲准入內了。當然,高務實也不會和他們談這件事,只是談了些學問上的東西,然後關心了一下他們各自的工作近況。

事實上工作近況也沒什麼好問的,翰林院現在掌院事的是陳於陛,而陳以勤當年留下的“陳黨”本就不大,在緬甸之戰以後陳於陛已經倒向了高務實,現在算是實學派的旁系。如此,李廷機等三人在翰林院的日子自然不會過得太差。

翰林院這種清貴衙門,平時也沒啥要緊事,無非就是編史之類的,偶爾去內閣做做觀政進士——當然李廷機不去,他是三鼎甲之一,留院就能混資歷。

高務實並不急於任用他們三人,還是打算按照此時最“流行”的辦法,把他們扔在翰林院熬一熬,等資歷漸足了,再直接委以重任——但不會給主官,高務實不太信任這種“毫無工作經驗”的官員任免制度,他還是比較信任自己穿越前紅朝鍛鍊幹部的辦法。

“從基層做起”這一條在大明肯定學不了,畢竟人家已經是翰林清貴,是“儲相”了。但是“歷任多個崗位鍛鍊”和“主持多地多部門全面工作”這種經驗,高務實還是很看重的。

至於具體要放他們在翰林院呆多久,這個也沒準,只有個大概的時間表:等高務實自己入閣。沒入閣之前,高務實都還不打算動用他們三人。

嗯,反正如今的實學派倒也不差三個能用之人,要差也只是差真正堪用的高官。

李廷機三人倒也知道輕重,雖然在翰林院一呆就是三四年,但翰林前輩們的經歷都擺在那裡,他們也不着急——畢竟恩師那樣的經歷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到的,他太特殊了。

師徒三人在尚書府閒聊了將近半天,上午談經論道,用過午飯之後則手談了幾局。李廷機年長且是三鼎甲出身,因此他陪高務實下棋,葉向高則和方從哲對弈。

高務實的棋藝稀鬆平常,李廷機卻似乎精於此道,連下三局都是李廷機勝,結果反倒讓他急出一身汗來。

不過高務實“氣量”倒是夠大,不管輸得多難看,他都悠閒無比,一點也不在意。這反倒讓李廷機懷疑起來,心下暗忖:恩師是不是藉手談的機會暗示我什麼?

是責備我不懂得收斂鋒芒?還是教誨我要看淡勝負?亦或者……

他這一走神,居然被高務實扳回一局。李廷機連忙認輸,高務實微笑着搖了搖頭,道:“你想得太多了。”

李廷機嘴上立刻認錯,心中卻難免有些腹誹:我記得郭公當初可也曾說老師你“算計太甚”呢,這會兒倒說我想多了。

誰知道高務實彷彿學過他心通,一邊伸手撥亂棋局,一邊淡淡地道:“算計太甚與想多了,可不是一回事。”

李廷機本就比較耿直,聽了這話立刻面色漲紅,偏偏不知道怎麼回答,旁邊的葉向高與方從哲同時朝這邊瞥了一眼,卻又同時立刻收回了目光。

高務實又笑道:“我不是責備你,只是希望你知道,‘算計過甚’不代表算了不該算的,而‘想多了’卻是做無用功。這句話,你可以回去細思。”

李廷機只好應了,同時那邊葉向高與方從哲也十分默契地推了棋局,說是平手了。

高務實便問他們道:“阮福源與額爾德木圖近來學得如何?”

三人對視一眼,李廷機出面作答:“阮福源聰穎,但爲人圖巧,行文華麗而根基卻嫌不固。額爾德木圖天資有限,但此子爲人誠懇大度,讀書也甚是努力,學生三人都挺喜歡他的。”

高務實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爲他自己事忙,於是又當了甩手掌櫃,把這兩名弟子交給自己的三位門生,讓他們去指點二人學問、“代師授藝”去了。

聽了李廷機的話,高務實微微頷首,又問:“若不論他們二人的身份,只當是我大明學子,再假設他們學問也都過得關了……你們以爲此二子將來能做何官?”

這個問題就明顯是考校了,李廷機三人都沒有立刻開口。

過了一會兒,還是李廷機最先發聲,道:“學生以爲,額爾德木圖可做一封疆,至於阮福源……或可爲詞臣。”

封疆,意思是督撫;詞臣則可大可小,“青詞宰相”也是詞臣,翰林編修也是詞臣。不過李廷機這裡說的詞臣,恐怕意有所指,大概是說阮福源比較會溜鬚拍馬,適合做個“近臣”。

高務實笑了笑,未置可否,又問葉向高與方從哲:“你二人有何看法?”

葉向高道:“學生以爲額爾德木圖可掌軍,阮福源可入閣。”

他這話和李廷機的看法差別就很大了,但高務實依然不置可否,又望向方從哲。

方從哲搖頭道:“學生愚鈍,未曾有識人之明,故不敢妄言。”

好傢伙,三個學生,看人的標準不同也還罷了,連性格差別都這麼大。

不過高務實並不做品評,只是笑了一笑,道:“好吧,你們的意思我都知道了。”然後站起身來,道:“我且去更衣,你等自便。”

三人連忙站起來,各找藉口告辭,高務實也不多做挽留,隨口客氣兩句便放他們走了。

這一走倒是走得很是時候,高務實“更衣”雖然只是個藉口,但他剛打算回後院小睡一會兒,卻被告知聖意下來了。

高務實問了一下,才知道皇帝果然不肯答應,“堅持原判”,但因爲要給高務實面子,所以又下了一道聖旨給他,用來說明原因。

原因當然也沒有什麼別的,無非是正法紀云云。當然這聖旨雖然寫了很長,但估計不是皇帝全文口述,而是隻講了個意思,再由中書們草擬的。整篇文章寫得駢五儷六,道理講那一大堆,意思卻就一個:不能準卿所請,那四人該下獄的要下獄,該打的要打,該罷的要罷,該降的要降,否則就開了誹謗重臣的壞口子。

高務實無可無不可,只是吩咐下去,讓下人們注意京師輿論走向。

這麼一耽擱,睡完午覺的劉馨又出來了,知道這一結果,不由笑道:“這下你該乾的事都幹了,名聲保住了,倒黴蛋也繼續倒黴了,是不是就要聽皇上的勸慰,‘出而視事’了?”

誰知道高務實仍然搖頭:“不急。”

“還不急?”劉馨詫異道:“再等下去,王錫爵可就要抵京了,到時候申時行就有了一個強力幫手,這事兒搞不好還得再起波瀾。”

高務實琢磨自己這午覺也睡不成了,乾脆在太師椅上坐下,往後一靠,毫無部堂大人風範地翹起二郎腿,歪着頭道:“王錫爵來了纔好啊,他一起復就做閣老,我又沒什麼好禮物送他……讓他吃了癟不是正合適?”

劉馨更詫異了:“這件事你還能扯上王錫爵?”

“不是我扯上他,是他自己肯定會跳進去。”高務實笑了笑:“你就等着看吧。”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阿勒泰的老西”、“初次登陸”、“willwolf”、“Apodes”、“soviet2003”、“ASolaF”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029章 何爲高門貴第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031章 永寧公主(3更破萬)第098章 權如內相第009章 安陽之行(六)第271章 步步緊扣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227章 舊黨爭,新疑雲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147章 皇帝妙策第144章 這是在針對誰?第095章 徐爵背鍋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上)第114章 獨家代理(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064章 投鼠忌器第115章 驚天大發現!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022章 輕取案首(中)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085章 官場百態(下)第116章 工作安排(上)第001章 輕車簡從(上)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第176章 集中兵力,先打弱敵第064章 圖們的決斷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029章 遭遇響馬(下)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075章 追擊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233章 謙之不讓第005章 好好做,不要怕第007章 張氏例錢(下)第056章 太嶽燒竈(上)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第293章 臣高務實領旨謝恩第081章 我的“浩然之氣”(4更破萬)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034章 軍制改革的第一步第095章 破虜(中)第132章 萬衆矚目第142章 從祖意,未必行祖法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七)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098章 貴州總兵(上)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056章 漠南之戰(六)第146章 閣老相商(下)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161章 殿試金榜(下)第110章 高夫人第134章 朝局變化(中)第211章 大駕北返第001章 高拱起復第066章 喜得貴子第052章 引蛇出洞好危險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四)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110章 背後的刀第092章 各有所謀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052章 又面聖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23章 俺答封貢(五)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025章 河運海運(上)第215章 大燈泡第024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25章 可戰方和(九)第022章 天壽山第040章 紓驛路疏(下)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106章 臣以爲當殺第032章 京師潛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