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文武之爭(第一更)

此刻的萬人敬仰的俞大猷俞大帥,正十分心煩。在倭寇犯境之時,他本該出戰的,但是他卻不能,原因是他眼下正受兵備道彈劾,停職待查。

福州巡撫衙門,在福星坊內,原本是提學道衙門,挨着安泰河,一河之隔則是府學。嘉靖內朝廷因備倭而立福建巡撫,總稱巡撫福建地方兼提督軍務。

公堂之外的滴水檐下,巡撫衙門機兵,插着腰威風凜凜地立着。

公堂內新任福建巡撫劉堯誨坐在主位正聽着下面的軍情,劉堯誨是湖廣人,因仕官時彈劾過胡宗憲而被罷官。劉堯誨又以平瑤亂之功復出,除了與俞大猷一致一貫厭惡胡宗憲外,兩人沒有任何共同語言。

劉堯誨坐主位,其餘左右班文官武將各坐一邊,涇渭分明。

武將鎮守總兵俞大猷是以下,下面是都指揮使,衛指揮使,福建路參將,遊擊。

文官居首的福建左布政司萬思謙,此人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傳奇科舉班的畢業生,在任嘉定縣縣令時,曾率義勇萬餘擊退過倭寇進犯,也算有勇有謀,眼下半依在官帽椅上,一面聽着軍報,一面靜靜的喝茶。

除萬思謙外,其他官吏就不那麼淡定了,大家都是正襟危坐,屁股沾了椅子邊。

萬思謙旁是提學道副使胡定,巡按御史商爲正,身材臃腫的福州知府陳楠,坐在椅上滿臉發愁,倭寇襲擾境內,他今年的考成必是好不了了。

還有與陳楠一併苦着臉的,就是侯官知縣周裔先,閩縣知縣賀南儒了。倭寇一來,受害最大就是他們這些地方官。

其餘還有清軍道,兵備道,巡海道官吏,不一一細說。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鎮守中官,他則單人一臉陰惻惻的坐在角落,他權力雖大,但礙於閹人身份,與這般文官沒什麼好交流的。不過這樣大的軍議又少不了他的存在就是。

聽完了倭情,衆人才明白爲何,這一次倭害來龍去脈。原來都是殷正茂害的。

殷正茂是誰?殷正茂是當今兩廣總督,此人也就是首輔張居正,萬思謙同年,一併是嘉靖二十六年傳奇科舉班出身。

此人個性鮮明,一是貪財,二是能打戰。隆慶年間兩廣瑤亂厲害,時首輔高拱推舉殷正茂,衆官一致反對,說堅決不行,原因是此人太貪。高拱說,沒關係,我拿百萬金給殷正茂,縱然被他吞沒一半,但他卻能幫我把兩廣平定下來。

高拱言下之意,換了其他庸才,就是一兩銀子也不貪,也是搞不定事情。結果殷正茂任兩廣總督,證實了高拱的知人之明,用俞大猷爲將平定了瑤亂。

可也是殷正茂太能來事了,平定了瑤亂之後,一般人也歇息了。哪知他又出手整治沿海倭亂,先是調集兩百多艘戰艦,大樣民船一百餘艘,擒殺大海盜曾一本。

曾一本死後,殷正茂後來又擊敗了曾一本的部將林道乾,兩廣沿海的倭寇,被殷正茂逼得沒有活路了,一部分隨林道乾南下越南,開創霸業。

一部分北上投了曾一本另一位部將林鳳。

閩粵兩股倭寇合流後,林鳳勢力大增,在去年突襲閭峽澳,俞大猷因此被彈劾差點免官,爲了補救派福建中路參將胡守仁,率三千義烏兵駐守福寧州,與倭寇交戰數勝,但哪知林鳳只是聲東擊西,這一次乘着年後,閩中守備寬鬆,率領戰艦六十餘艘,五千餘倭寇,從馬公島出港直襲閩中。

這纔有了這次倭害,所以來龍去脈算起來,不由該怪殷正茂多管閒事。

劉堯誨看着軍報,也是皺眉對道:“本府駐軍雖衆,但真正能出城野戰的,唯有胡參將的三千浙江兵,眼下是不是把浙江兵調回來?”

“劉撫臺有所不知,”左布政司萬思謙開口道,“胡參將的三千浙江兵,方至福寧州,倉促即是調回,來回奔波,豈非是疲兵。眼下倭寇主力不明,我們豈可貿然行事。何況胡守仁那也發現敵情,萬一調回,倭寇又犯福寧州如何是好?”

萬思謙身爲左布政司,表面上看了是一省大員,但實際上行事處處受巡撫節制,所以劉堯誨有什麼舉動,他都要反對一下,萬一出了事,自己既能撇清關係,也是能當個先見之明的。

劉堯誨城府很深,笑着道:“方伯說的是,既是不調浙江兵回來,那麼必是有其他退敵之策,我等在座大人,都願洗耳恭聽。”

萬思謙被將了一軍,暗罵一聲,他不願替巡撫出什麼意見,但糊弄過去還是輕輕鬆鬆的。當下萬思謙掉起了書袋道:“退倭之策嘛,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

萬思謙洋洋灑灑說了一通,但是衆人耐着性子聽完,卻發覺其實萬思謙什麼都沒說。

萬思謙還很無恥地補了一句:“撫臺大人,依着我這麼說破敵就好了。”

雖是萬思謙什麼也沒說,但衆官卻是一片吹捧道:“布政司大人,果真是高見!高見!”

劉堯誨也是習慣了問道:“諸位還有什麼高見?”

福州知府陳楠,他身爲一郡太守守土安民,是他職責所在,於是斟酌了一下道:“眼下倭寇犯境,林寇雖沒有攻打省城的膽量,但必是荼毒鄉里。眼下雖是胡參將不在,也必須派兵,擊退倭寇來犯,能殲滅是最好,再不濟也要將林鳳驅逐出境。”

劉堯誨點點頭道:“陳府臺,言之有理,各位將軍以爲如何?”

幾名將領沉默了一陣,三衛現在已是很糜爛了,洪武年時三衛旗軍,一萬九千零兵丁,到了現在僅剩六千。

當下一名衛指揮使道:“啓稟撫臺大人,衛所軍除了出海軍外,城操軍實已未經戰事,器械老化,守城尚且有餘,出城野戰卻是難了。”

衛所兵的糜爛,是衆所周知的事,出海軍尚可一戰,城操軍兵械都不足,連劉堯誨也知衛軍一個個是貧無立錐之地,待哺待斃而已。

劉堯誨溫言道:“爾等只要謹守城池就好。只是眼下城西,城東,城南城門前都擠了不少百姓,你們要打開城門,先放他們進來,不僅要提防倭寇混水摸魚,也不能傷了百姓。”

衛指揮使可憐巴巴地哀求道:“省城有七門,末將力有未逮,還請撫臺大人多派點丁壯。”

劉堯誨也是無能爲力地道:“此事你與都指揮使和清軍道商議一下吧。”

劉堯誨想了想,陳楠說的對,守城沒有用,林鳳就是再多幾倍人馬,也不一定敢攻城,所以眼前還是以退敵爲先。

衛所兵不能打,劉堯誨將希望放在,鎮守總兵所轄土兵上,這些土兵是地方郡縣募來的,守土作戰,還是可以倚重的。劉堯誨問詢俞大猷,但鎮守總兵俞大猷一直黑着臉,他眼下停職待劾,大有扯犢子不幹的架勢。

鎮守總兵俞大猷不說,只能坐營遊擊答道:“兵士都是可以戰,但駐紮城內的只有一營二遊,人馬太少,何況欠餉兩個月,士氣低迷。”

劉堯誨心底大怒向分守道官員問責道:“兵餉之事,之前我是如何與你交代的?”

ps:今天上三江,向大家求一下推薦票和三江票哈

一千兩百三十九章 陳矩八百二十五章 風雨欲來(二合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遼東大捷一千兩百二十章 事故八百一十四章 視察河工四百八十三章 裝逼打臉哪家強六百零七章 怒起第九十五章 師徒問答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第四十八章 不早點告訴我六百三十三章 以經術定國策第三百六十七章 畫風不對四百八十三章 裝逼打臉哪家強一千四十七章 莫欺少年窮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第三百五十三章 真千里駒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教訓一二七百四十六章 慷慨陳詞第八十八章 有事找他第一百六十八章 讀書之法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第十章 趕出社學九百七十二章 申時行的帖子第一百八十四章 我中了(二更)六百七十二章 歸政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問舍(一更)第三百零一章 林世璧發飆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九百六十九章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長城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義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讀書一千四十五章 賑災糧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吾來擔之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任提學第四百零四章四百七十八章 足以心安一千六十九章 乾爹救我四百五十七章 感激四百五十八章 高考移民四百八十一章 喜還是不喜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大隱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五百三十一章 湯顯祖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第三百三十九章 金鑾殿下捉婿六百五十九章 初衷(第二更)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第兩百三十一章 心底只有你(一更)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大員第一百五十八章 唱名(一更)八百三十三章 這是什麼情況?(二合一)七百六十二章 力諫七百三十五章 言道失控第兩百六十三章 仗勢欺人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我的承諾第八十章 大伯求官(第二更)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七百五十三章 我以我血薦軒轅六百零六章 殺一儆百一千兩百九十九章 用間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成敗在此一時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第兩百八十一章 連中三元的期望七百一十二章 請罪八百四十五章 渡口第三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鄉里一千八十七章 諡號之爭八百五十三章 寒門弟子五百四十八章 說一不說二第四百一十二章 張四維一千五十章 水到渠成第四百零五章 邀功來了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名將五百五十一章 侍君之心四百八十九章 白紙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九百九十五章 接風宴(謝孤舟蓑笠娃盟主)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八百七十章 能得卓異嗎(二合一)五百六十九章 文成鎮番邦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海貿七百九十九章 甩鍋第一百五十二章 贈詩(一更)一千七十一章 活在狗身上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好文章啊(一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八百七十四章 宗室五百六十五章 朝貢儀七百零八章 懸魚(第二更)第四十二章 先生是案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