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俞龍戚虎

洪塘集鎮,也是一片兵荒馬亂。

林延潮進入河伯所官署內暢通無阻,幾乎沒什麼人阻攔,到了官廳纔看見一名攢典正在收拾公文。

這攢典識得林延潮一家人,一見他們就道:“你們怎麼來了?”

林延潮道:“聽說倭亂,我們來找我爺爺。”

攢典搖了搖頭道:“你們來得真不巧啊,海防督捕館差人下令,林大使率着巡攔督船到上游去了,免得疍民響應倭寇作亂。”

林延潮不免有點替林高著擔心,又問道:“眼下倭情如何?”

“倭寇來得突然,消息到處都是,有人說,倭寇從定海,牛頭門登岸,小埕水寨被攻破了,北路參將殉國,滿江上都是敗兵。也有人說不過小股倭寇,繞過官軍的封鎖。不過依我看,倭寇來勢不小,雖未必如嘉靖年那倭害,但鄉里也不是久留之地。”

“要麼往上游那跑,要麼就躲進城裡,就這兩處最安全。”

林延潮當下道:“我也不是非要找我爺爺,只要攢典能讓我們進城就好了。”

攢典聽了道:“洪山橋上被官兵封了,也罷,我手裡還有船送你們過江,然後一切自己小心就是了。”

衆人聽了都是大喜。

正待這時,一名巡攔跑了進來,上氣不接下氣地道:“不好了,不好了,五虎門那發現倭寇,官兵正開炮擊敵呢!”

攢典大驚失色,踱步之後道:“他們是大使的家眷,你駕船送他們去城裡。唉,都打到五虎門了,看來這是遇到了大股倭寇了,你們你快走,五虎門不過一遊官兵不知能抵擋多久。”

林延潮,三叔互望了一眼,都是慶幸,看來來洪塘集鎮是對的。

當下這名巡攔駕船,見林延潮帶着這麼多鄉親擠上去,當下不滿地道:“所裡的大福船被調走了,我這艘漕篷船怎麼載得了這麼多人,萬一船在江心翻了船,你們都要喂江裡的魚蝦。”

聽巡攔這麼多,鄉親們都是急切的哭了起來,一併哀求。林延潮亦懇請道:“大哥,能不能行個方便,這些人都是我族親啊!”

這巡攔吃不過懇求,擺了擺手道:“好吧,好吧,所裡還有一艘備船,只不過沒人掌舵,你們誰會划船嗎?”

衆鄉親聞言都是大喜紛紛道:“都是長在水邊的人,誰不會駛船呢?”

當下衆人都亂糟糟地擠上船,這樣的漕篷船,載個二十多人還是吃力。巡攔臉色不好看,怪了幾句林延潮,說顧着自己一家就好了,何必帶這麼多人呢?

林延潮沒作理會。

漕篷船過了閩水後,即進入小河道。進了這小河道後,不到半個多時辰就可以到西門了,衆人都是鬆了口氣。

船首點着松明,照亮了眼前水道,小船就這麼一前一後靠着河岸邊行去。

三叔,巡攔划船,林延潮站在船邊看着努力看着岸上有沒有倭情,他聽說每次倭害之下,不僅有外來倭寇作亂,本地也有不少盜匪跟着混水摸魚。

夜風習習,耳邊靜得只有划水聲,小船上人人都是不敢說話,林延潮回頭望去,衆鄉親只是摟着自己的包裹,低着頭,臉上稍稍透着點驚慌。

倭寇六七年未犯福建,百姓們都已是習慣了太平的生活,但這一次又令他們重新記起了當初的噩夢。

林延潮不由想起七十年後的浩劫,京師淪陷,君王死社稷,一片石血戰,然後華夏處處烽火,接着就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

石達開寫給曾國藩的詩裡道,我志未酬民猶苦,東南到處有啼痕。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本來只是想安安靜靜的讀書的,但似乎也不應獨善其身,應該爲天下爲國家爲百姓,作一點事情。

林延潮細細地想着,但覺得溫暖的小手,握住了自己的手腕。

林延潮回過頭去,看見林淺淺咬着嘴脣,看着自己,在漆黑的夜裡,她的雙眸溫柔如水。

“潮哥,我們真要進城去嗎?”

林延潮點點頭道:“進了城,我們可以去投奔大伯,他會給我們一個安定的地方,我們身上有銀子,不怕沒地方住。”

林淺淺點點頭道:“嗯,去哪裡我都和你一起。”

林延潮輕輕抱了抱林淺淺道:“放心,一切有我。”

林延潮嗅着林淺淺身上的馨香,突然想到,七十年後看得還很遙遠,就算自己看不到,但自己與淺淺的子孫將來終要面對,到時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但自己一介書生,又能爲國家做什麼事情呢?

到了渡頭,林延潮他們下了船,鄉親們驚魂稍定,不由對林延潮都是千恩萬謝。

林延潮謙虛了幾句,只說危險尚未過去,領着他們趕路從渡頭到了城下西門前。

此刻天色未亮,夜依舊是黑沉沉的,透着幾分陰森,城門前掛着六盞紅燈籠,將城門樓子照得敞亮,城門前長長的窄橋下,聚着上百名奔到城下的百姓。

百姓們拍着城門上的門釘,高呼開門。

城門樓上無動於衷,幾門嘉靖年間添了紅夷大炮,都是掀開了炮衣。頭戴明盔,身披響甲的大明官兵,一手持松明,一手插着腰刀,正在巡城。此外官兵還裝備銃炮、火箭、噴筒等各式火器。

看見官兵,林延潮心底才稍稍定了一些,這時卻聽到從東面傳來幾聲隆隆炮聲,好似悶雷般在天際響動。

雖是炮聲很遠,但卻是令林延潮心頭有幾分不寧。

省城駐兵衆多,他在書院裡聽說,不說福州有左中右三衛,近萬兵丁,還有鎮守總兵下面的土兵,撫院直屬的機兵,州縣裡弓兵丁壯,也是一股戰力。但倭寇這一次膽子居然這麼大,竟是騷擾到省城附近來了。

林延潮這纔來了一會,城門這又聚集些百姓,他們都是要入城的,不過都是被攔在城門前,不少百姓在城下不由懇求,有的甚至怒罵起來,但依舊沒用。林延潮也知城門官,是不敢輕易擔干係的,在夜間開啓城門,放百姓入城,風險很大,若是有倭寇奸細混入,甚至突然奪門,就不妙了。

於是林延潮他們只能靠着城門較近的一處地方,坐下默默等候。城門官也是發話了,讓百姓稍安勿躁,待天明之後,就行開城門。

百姓們這才安靜下來,耐心地等候,陸續的套車車輪軲轆軲轆的聲音,遠遠地響起,來人漸漸多了,都是要進城避難的。

這時候大家都儘量挨着城門近一點坐,至少在紅夷大炮射程之內,心理上安全一點,也有點抱團取暖的味道。衆人聚集在一起,相互詢問也是城外附近幾個村的,大家都是有點沾親帶故的,當下就七嘴八舌聊起天來。

“嘉靖年時,倭寇不是平了,怎麼又來了?”

“還不是朝廷的狗官,將戚爺爺調走了。”

“是啊,若是戚爺爺在,倭寇不說打進來,連登岸撒尿不敢。”

“可惜戚爺爺被調去漠北了,打蒙古韃子了,我要戚爺爺調胡來。”

“戚爺爺雖然走了,但不是還有俞大帥坐鎮嗎?”

“是啊,倭寇難道不怕俞大帥嗎?”

“你不知道,我有舅舅是大能耐的人,聽我舅舅說,是有奸臣還害俞大帥。”

“真的假的,俞大帥是好官啊?誰敢害他,不怕被我們百姓吐沫星子淹死嗎?”

“我怎麼知道,朝廷的事,是我們明白的嗎?”

“孃的,被我知道了,哪個奸臣要害他,我去他家門口砸他一磚頭。”

“好,壯士義氣。”

百姓們七嘴八舌地說道,林延潮聽得聽得明白,戚爺爺就是戚繼光,俞大帥則是俞大猷,人稱俞龍戚虎。

在閩地,誰是當今天子,你可以不知道,但這兩位你不能不知道。這二人在閩地百姓心中如萬家生佛一般,可謂是人人敬仰。沒有這二人,嘉靖年間的倭亂,閩地還要再死多少人不知道。

現在戚繼光已是早已是遠調,但百姓爲他建碑紀功,且猶自留了很多故事在民間,如戚繼光斬子啊,連小吃光餅和鼎邊糊都來由,都附會上戚家軍的故事。

至於俞大猷現在任福建總兵,總兵官的尊稱是大帥,故而人人都將俞大猷尊稱爲俞大帥。

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逆鱗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第三百三十四章金殿傳臚八百三十八章 通判之爭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名將九百五十二章 林延潮設宴七百四十二章 君臣第三百六十五章 天下熙熙(第二更)第三百六十七章 畫風不對五百零四章 當年同窗一千八十三章 粉絲九百三十二章 誰是經世致用之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雨天苦讀八百四十二章 公道正義(第二更)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主持廷議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八百六十二章 賣田八百六十七章 算計八百八十五章 官員與百姓一千九十五章 林學南傳五百零六章 親人重逢四百六十五章 上門送禮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俸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第一百四十章 一頭之地五百一十三章 見恩師第兩百三十七章 緣定三生六百二十六章 矯旨四百七十九章 放爆仗第兩百七十三章 名聲在外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稚繩怎麼看?第三百六十五章 天下熙熙(第二更)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一千八十九章 申時行的故事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六百零三章 書生議論五百三十章 回京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第四百一十六章 衝動一千兩百六十章 雜學第兩百六十一章 故人重逢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懟皇貴妃第三百五十四章 科舉第一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四百五十六章 堂兄來京八百六十七章 算計五百二十六章 世當珍惜第一百八十七章 歲試第四百一十三章 泄密一千三百五十章 晉州第九十三章 買房拉(第二更)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薪火相傳第三百五十二章 本府錯怪你們了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一千三百五十章 晉州九百七十四章 抵達京師五百一十一章 鐘鳴鼎食四百六十九章 潘季馴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九百四十八章 趙老爺子(謝愛啊書友的盟主)七百七十九章 樞臣風範第三百五十六章 拍馬屁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我的承諾一千五十四章 榮升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六百四十三章 創刊九百三十章 跨府巴結第四百零一章 入直第一天第一千兩百二十二章 密揭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首席第兩百零三章 鄉試總裁是王世貞七百零五章 託付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九百五十二章 林延潮設宴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辭第三百六十六章 修典第一百八十五章 丟人丟得不夠(一更)六百七十七章 插一腳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七百八十五章 關照第一百三十六章 同窗之間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高調的李三才一千八十八章 青松翠柏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第六十三章 林府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六百三十二章 轟動第四百二十三章 感到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