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

自漕弊論一出,這等述情陳事,語言平易,立意卻翻極高古的文章,立即受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喜愛和吹捧,頓時風靡大江南北,自成一派。

讀書人們開始主張文章詞能達意就好,重立意而薄文辭。

這一派也有不少人,模仿漕弊論,寫了不少文章,其中有數篇文章,被人稱發揚光大。連袁家三兄弟也是臨摹漕弊論寫了不少文章。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就有一些酸文人說‘漕弊論’不過是逢時之作,故而纔有瞭如許名聲,若放在後來這些文章裡,不算出類拔萃的。

但這些文章與今日之勸農文一比,頓時高下立判。

“無論如何,還是眼見爲實。”

三人對望一眼,然後不顧大雨,一併擠至告牌前,但見署名上寫着‘歸德府同知署府事林延潮‘。

真是果不其然啊。

三人默然許久,雨勢已緩,只聞山坡之上,水聲淙淙。

袁宗道長嘆道:“什麼下里巴人,陽春白雪,觀林三元之文,方知我等皆井底之蛙!”

其餘二人亦是認同。

就在袁宗道嘆息之時。

在歸德府府衙旁,一間臨街小樓前,但見金龍舞動,爆竹齊鳴。

一百串的爆竹,接連放響,那等場面老百姓們唯有讀書人金榜提名,或是城隍廟會時方纔見的。

同知林延潮與府裡三位通判,推官,商丘縣知縣都站在在小樓門前。

看着這鑼鼓齊鳴,喜氣洋洋的場面,林延潮不由點了點頭。

林延潮一旁站着兩名鄉紳。一名鄉紳穿着綢衫,大腹便便,一名鄉紳則是穿着文士衫,溫文爾雅。下首還有陳行貴,張豪遠等兩位林延潮的好友,他們穿着掌櫃的衣裳。

在官員鄉紳身後,還有從商丘縣各甲里長,一共五六十人,在旁觀禮。

好一陣熱鬧後,林延潮將小樓上匾額一揭,但見上面寫着‘農商錢莊’四個大字。

各甲里長看了農商錢莊四個字,都在那揣測,這農商錢莊是什麼意思?

匾額一揭,然後林延潮道:“本官在樓裡設下便宴,諸位鄉親一併赴宴。”

衆里長們都是拱手道:“多謝司馬。”

於是衆人入屋後,各自就坐,宴席排了十桌,除了里長們坐了五桌,有四桌都是地方官員,吏員,還有一桌則是兩位鄉紳,以及陳行貴,張豪遠。

林延潮端起酒杯來至衆人面前道:“各位遠道而來,本官敬各位一杯酒!”

衆人見此不敢怠慢,紛紛起身飲之。

林延潮連飲三杯,然後對衆人道:“今日請諸位光臨,不爲別的,就是爲了這農商錢莊開業之事。諸位可知這農商錢莊何意?”

“農乃是稼穡,朝廷以農事爲國家之本。而商乃是錢財,錢財不能吃不能穿,故而以商爲國之末矣。朝廷歷來重農抑商,而本官則不以爲然。”

林延潮這一番話完,在衆人裡都是掀起了一陣討論。

早在南宋時,事功學的開創者陳亮,葉適就提出了‘通商惠工’,明確反對法家,理學一貫主張的‘重農抑商’。

這時一名里長問道:“司馬老爺,草民斗膽問一句,農爲本,商爲末,若重商抑農,不是本末倒置?”

這裡長一說,下面的人都是替他捏了一把汗,人家府同知老爺在講大道理,你居然敢當面質疑,不怕惹怒人家,以後沒好果子吃。

卻見林延潮笑了笑道:“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鄉的里長。”

有人心道完了,這是要秋後算賬了。

那裡長卻是個有膽色的人,站起身道:“回稟司馬,草民乃永河鄉沈家裡的里長,昔日也曾考中過童生。”

林延潮點點頭道:“問的好,來人,賞他一壺酒。”

這裡長被賞賜了一壺酒頓是又驚又喜。但見林延潮笑道:“昔日范文正公,曾言‘吾商則何罪,君子恥爲鄰。’可知世人對商之偏見由來已久。這位鄉親說的不可本末倒置,是不錯,但本末倒置不等於重本抑末。”

“國家無農不穩,無商不富,在本官眼底,不是以本而抑末,而是以末而繁本。農商錢莊,就是以商富農之用。”

里長聞言欣然道:“司馬所言,小民拜服。”

這時一旁里長,見方纔質疑林延潮之人,反而得到賞賜,於是都大起膽子。

這時一名文官起身,此人乃商丘縣縣學學正,在商丘士子中很有名望,此人道:“司馬的勸農書,下官看過了,寫得是文采斐然,令人拍案叫絕。但其中言以商富農,興以王安石之青苗法,下官不能苟同。”

林延潮道:“請先生明言。”

縣學學正乃是學官,故而林延潮不稱他官名,而稱先生表示敬重。

學正正色道:“王安石爲古今第一妄人,他曾有言,我宰天下有餘。然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執政非長吏之任也。趙宋之衰,正是由他變法而起。”

“而王安石變法,以青苗法爲害最盛,若是司馬所言,以商富農,若是行青苗法,那麼下官不能贊同。”

在宋后王安石的地位,在讀書人心中一直很低,認爲他的變法就是亂搞。一直到了清末時,纔有讀書人替他翻案。

但偏偏南宋的事功學,不免有些‘王安石餘孽’的意思。事功學派的宗旨,就是王安石那句‘爲天下國家之用’。林延潮當初在事功學的道統論裡,本來也有把王安石拉進來,上承董仲舒,下承陳亮,葉適的。

但王安石變法畢竟沒有成功,所以林延潮沒有將他列入道統之中。

而事實上王安石的‘青苗法’確實是施行不當,民生激變,但卻不等於青苗法是一個劣法。

在林延潮穿越前,孟加拉人尤努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國人稱戲言‘假如九百年前的王安石變法成功,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就輪不到尤努斯了。’

因爲尤努斯創立孟加拉鄉村銀行,致力於貸款給貧困農民,幫忙了幾百萬貧民,因此獲得和平獎。

王安石青苗法也是如此,但爲何尤努斯成功,而青苗法卻失敗呢?這早有定論,因爲青苗法乃政府操作,只要政府操作,就會有重重弊端,而是孟加拉鄉村銀行卻是私人銀行,而且杜絕了行政干預。

林延潮對學正的質疑,恭敬地道:“先生所言有理,此青苗法與昔日之青苗法不同,請聽林某一言。”

學正道:“下官願洗耳恭聽。”

林延潮道:“此新青苗法,乃本官從社倉中所思而來。諸位可知爲何朝廷不從官倉中借米給百姓,非讓百姓從民間自籌糧米,建社倉以互助呢?”

衆人聞言嘴上不說,但心底卻都知道,還不是怕官吏從中貪污,上下其手。與其將希望寄託在官員操守上,我們老百姓還不如相信約長,鄉約,他們至少都是同鄉鄉親。

比對王安石的青苗法,以及朱熹的社倉,不得不承認社倉比青苗法靠譜多了。社倉乃政府提倡,民間自主的措施,朱熹就批評青苗法,說青苗法以官吏而不以鄉人士君子行之。

簡而概括就是,青苗法行之以官司,社倉主之以鄉曲。

故而社倉取代青苗法,明朝兩百多一直大力推廣,到了清朝,則是強制每個地方官,都要向民間普及社倉制度。

林延潮道:“其中弊利大家都知道,社倉法自青苗法,唯獨不是由朝廷官倉出借,而是鄉中大戶,或者百姓餘糧籌集,好是好矣,但一鄉一地可行,卻難以推廣全府。譬如商丘縣只有六個鄉設立社倉,沒有設立社倉地方,百姓如何渡過春荒?”

“還有爲何朝廷如此大力推行社倉,但民間響應者寥寥無幾?”

衆里長都是無語了,因爲社倉這事也是很難。

誰來主理社倉?

官吏,家裡窮的肯定不在考慮內,唯有剩下家境殷實的,但人品敦厚的人,怕受累避之不及,至於奸猾的人,百姓又不信任。

但這也罷了,最噁心的,就是地方官府常借各種名目,侵吞老百姓社倉裡的社谷,最後還是逃不了行政干預。

所以社倉制度是不錯,但除了真正爲國分憂,爲民抒難,這等濟世情懷的讀書人或致仕官員外,百姓都不願意出面組織社倉。

學正問道:“那敢問司馬,這農商錢莊,是何人主營?青苗錢以幾分利放貸百姓?”

林延潮笑了笑。當下道:“本官來介紹一二,農商錢莊乃這位彭員外與侯員外所有。”

林延潮說完,兩名鄉紳都是站起身來,向衆人抱拳。

衆里長議論道:“這不是夏邑的彭員外嗎?聽聞他家裡的錢,都淹了腳面了。”

“這侯員外我認得,咱們商丘名族,家裡出了不少舉人。”

“這兩位員外家裡的錢財,足夠將半座商丘城買下了。”

林延潮笑着道:“兩位員外,富而好仁,爲善好施,平日爲鄉里作了不少好事,這錢莊也是他們所設,至於青苗錢以幾分利放貸百姓,本官說了不算,你們問他就是。”

穿着綢衫的彭員外四方抱拳後道:“諸位鄉親,本員外也是受同知大人之託,設立錢莊。一照顧鄉里鄉親,不薄待了大家,二也是自家的小本生意。”

下面里長聽了紛紛道:“彭員外是大善人,咱們都知道,就說你肯借多少借多久給大家吧。”

一名里長道:“什麼叫借多久,彭家還缺那點銀子嗎?着急你還嗎?”

“是啊,以往大水時,彭家,侯家也常賑濟我們鄉親。”

“我也姓侯,五百年前是一家,侯員外就借點錢,算給我們自家兄弟了。”

“就你這窮酸,還與侯員外攀親戚,也不撒泡尿照照。”

那人反脣相譏道:“怎麼我與侯員外不是親戚,還與你是親戚不成,莫非你是我小舅子?”

衆里長們說着說着開起了葷段子,大家也是很狡猾,你一言,我一句的將彭員外,侯員外的話堵住。

言下之意,你們彭侯兩家這麼有錢,大家都是鄉親,這麼熟了,你也好意思要我們利息。

彭員外,侯員外對望一眼,什麼叫鬥米仇,升米恩?他們這一次受林延潮之託,主辦錢莊,既是有賺一筆的打算,也有造福家鄉百姓的意思。

但這些百姓只肯要他們白借。

這時林延潮出面肅然道:“不錯,彭員外,侯員外以往是有賑災不錯,但也不能叫他們拿出身家,年年賑災。這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林延潮發話,衆里長們不敢吱聲。

林延潮道:“本官以往也借過錢,當然也知道借錢,三分利息不如二分利,二分利息不如白借,白借當然不如白拿。”

“但是親兄弟明算賬,你借錢不還,每人肯願意借錢給你!若沒人肯借,你們只能問大戶去借,他們是多少利錢,少則五分,多則八九分,還有利滾利,驢打滾,你們往他們借了傾家蕩產,賣兒賣女也還不上。”

見此侯員外出面道:“司馬說得對,我與彭員外商議過了,我們農商錢莊就以二成五借給大家。大家想一想,到底去哪邊借合算?”

彭員外道:“不錯,只要家裡有田的,有五人聯保的,咱們農商錢莊就給貸錢。從明日起,只要家裡有田,有五人作保的百姓,拿着田契,保書到錢莊抵押,都可以借到錢。”

二成五的利息確實不高,但有抵押說明,借錢不還,那麼田就沒了。

一名里長問道:“那家裡沒田,又沒人作保怎麼辦?”

這時候林延潮出面道:“家裡沒有田,也沒有人給你作保,若你有一身氣力,那麼錢也可以先給你,但人要去應役修河。吃喝朝廷供你,在黃河邊幹滿了五個月後,這錢官府替你們給了,不用還了!”

林延潮說完,滿屋頓時響起的掌聲。

不僅衆里長,甚至官員們也是激動地鼓掌,紛紛點頭。

“說得好,這纔是替咱們老百姓考慮啊。”

“等了這麼久,朝廷終於給咱們歸德派來一個好官了。”

“真乃林青天啊!”

掌聲經久不息,不少里長眼中都泛起了淚,將掌心拍得通紅仍不肯停下。

九百四十七章 正直的程副使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威勢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教訓一二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五百五十五章 臺階一千七十四章 平步青雲八百四十八章 新任知府七百五十章 罪在朕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告誡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第六十三章 林府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八百三十八章 通判之爭五百一十八章 利在千秋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九百九十八章 儒學正宗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題目一千二十二章 自己人第三百四十三章 恩榮宴五百七十章 賞賜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交換八百八十一章 豎閹休走(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成爲本書盟主)第三百七十六章 相府第兩百章 定稿(一更)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一千二十三章 顏值即正義第兩百一十章 考後不講卷(第一更)第一百四十九章 趕上好時候第兩百零九章 交卷五百三十一章 湯顯祖第兩百八十章 人情四百九十一章 欺世盜名五百四十二章 考題四百七十七章 此子莫非奇才四百八十三章 裝逼打臉哪家強第六章 離家求學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第四百零六章 天子賜服一千三百零五章 智囊一千五十一章 最後一步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五百零二章 返家一千五十三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四十七章 面試六百六十五章 急變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威勢八百零三章 河工的貓膩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是一年縣試時(一更)九百零四章 榜樣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從道不從君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九百五十二章 林延潮設宴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第兩百七十七章 終南捷徑第三百零九章 盼登第六百三十三章 以經術定國策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四百五十四章 糟糠之妻八百七十章 能得卓異嗎(二合一)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五百一十三章 見恩師第兩百二十四章 鹿鳴宴五百九十四章 門生第一百二十三章 府試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第三百五十六章 拍馬屁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議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第兩百四十九章 錦衣衛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讀書一千三十五章 國有諍臣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高調的李三才一千四十六章 儲端六百七十三章 約見九百七十章 羊報一千三百零一章 問罪第一百一十九章 童生的好處六百四十六章 官復原職(求推薦票)一千三十五章 國有諍臣第一百一十八章 門路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問舍(一更)第兩百六十章 自問第三百八十八章 當仁不讓了一千兩百七十三章 緣由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第六十八章 冬衣五百六十一章 朵顏使節四百八十四章 袁宏道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海禁第兩百五十八章 多虧了師兄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