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

林延潮在上首侃侃而談,將里長們的神情都看在眼底。

而下方衆里長心底盤算着,自己裡中有多少人,有田貸錢,有多少人沒田,卻可以到河邊出一身氣力。

里長們一個個問得很詳細,連桌上豐盛的飯菜都忘了動筷,將林延潮的話都化成了多少擔糧食,多少兩銀子,然後在心底反覆地掂量着。

待他們的疑難終於得到解答後,口中都是荷荷有聲,然後眯起眼睛與旁人語速飛快地交談着。

一頓飯過後。

里長們就告辭了,答允回各村宣傳,彭員外又許諾他們拉來一個百姓,就給二十文錢。

面對彭員外,里長們又是另一等神色,拿出一副嫌少,狗也不要的姿態,這邊不動聲色地將桌上的飯菜各自打包後,然後就急匆匆的往村裡去了。

有的里長伸直連打包都忘了,一溜煙就不見了。

林延潮新青苗法,隨着他的勸農書,以及樓裡這麼一宣傳,滿府百姓人盡皆知。

能借新青苗錢分兩等戶,有田之戶,無田之戶。

要知道歸德七縣一州在籍百姓三十萬戶,此乃有戶籍的百姓。五人作保,必須是五名在籍良民。

在籍百姓,要麼家裡有田,或者自己有幾畝田,再給大戶人家租種些。這樣稱爲自耕農或半自耕農。

他們既要繳納各種稅賦,還要各等雜泛徭役,以往大水一來,向大戶人家借高利貸,賣兒賣女,賣田賣屋的都是這些人。

所以林延潮的新青苗法,與王安石的青苗法初衷,都是惠及這些自耕農,半自耕農。

對於有田戶,農商錢莊對上田,下田,還是高田,淤田,甚至遭了水的斥鹵田,都一視同仁,每個有田的老百姓都能在他那一畝地貸八錢銀子,一年內兩次還清就可。

不過一名百姓最多貸十畝,唯有田主方可。

兩成五利息,比王安石當初訂下青苗法貴了些,但比大戶人家五成的高利貸,卻不可同日而語。

有恆產者有恆心,這些有田的‘中產階級‘,是官府主要稅賦所來,還款信用也最佳,農商錢莊以後主要客戶,針對的都還是這些百姓,所以要放長線。

至於佃戶,以及歸德還有不少,無籍人口,也就是黑戶。他們可以不用交納丁稅,免去役賦,唯一就是沒有政治地位。還有不少在籍百姓,他們去外地逃荒逃災,就劃入流民一類。

林延潮則允諾無田之戶可以以工代賑,工役分短役,中役,長役三等。

短役兩個月,中役三個月,長役五個月。短役支一兩二錢銀子,中役支一兩七錢銀子,長役支二兩五錢。

因爲河工主要就是二月三月兩個月,所以林延潮鼓勵老百姓多去服中役。這在歸德給大戶人家打工的佃農,也賺不了這麼多錢,而且是官府還自辦伙食。

這絕對是合算啊。比起原先強制老百姓應役,弄得天怒人怨,絕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可是錢是人膽,衣是人臉,既是以工代賑,僱老百姓修堤,林延潮又要建百里縷堤,加固遙堤,堵住決口,這錢從何而來?

多少米下多大的鍋,多少錢辦多少的事,你林延潮攤子鋪得這麼大,將來如何收拾?

老百姓好騙,但府裡官員都知道這一點,有的人提醒幾句,有的人存心看林延潮笑話,有人則是以爲林延潮,不可能不知道其厲害,林延潮或許有什麼不爲人知的圖謀。

興河工有兩忌,一是隆冬施工和盛夏施工。

驚蟄之後,就是歸德府大興河工之時。

興河工前,先要祭河。

古代君王遇瀆而祭,上大牢祀之,後來朝廷還對河伯封官,命地方官年年祭祀。

此外就是民間祭祀,老百姓自己祀的河神。

對於如此祭祀,儒家一貫是敬鬼神而遠之,因爲孔子說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程頤解釋這句話是,祭先,主於孝,祭神,主於恭敬。

官員大都是抱着不參加,也不反對的態度,看待民間祭祀。

在商丘城北三十里的丁家集大壩,密密麻麻的人羣從河邊一直排至河堤下。

河邊的几案面着黃河,上面擺好了三牲,以最隆重的大牢之禮祭之。

然後幾位老河工,帶着數千名民役河工對着大河,赤膊羣集,頭戴柳條圈,手捧信香祭祀。

林延潮站在土堤上,看着老河工那一臉虔誠的樣子,心底沒有半點笑話,反而是一臉敬重。

河水奔流不息,天地之力浩瀚無邊,從大禹起,華夏子民治了多少年黃河,黃河卻依舊氾濫,不曾馴服過。

從古至今死於河水的,已不下萬萬子民,就算如此,幾千年來,我們沒有一年不在修河。

林延潮曾看過一段話大意是。

天破了,自己煉石來補;

洪水來了,自己挖河渠疏通;

疾病流行,自己試藥自己治;

在東海淹死了就把東海填平;

被太陽暴曬的就把太陽射下來;

我們問鬼神,問天下蒼生,自己拿着斧頭開天闢地,這纔是華夏的民族信仰!

林延潮從這些不知名的河工臉上看到的,就是這等大毅力,去年黃河發了那麼大的水,死了那麼多人又如何?

今年我們從頭再來,再與河鬥!

河風已疾,撲面而來。

林延潮在遙堤上看着這一幕,然後與府經歷黃越,商丘縣令呂乾健,以及一色河工官員一併走在大堤上。

林延潮問道:“這一次興河工官府僱役,派役一共多少人?”

黃越稟告道:“據清算商丘,虞城,夏邑三縣派役三千五百餘人,都是沿河伕役,另僱役五千三百人,大多是短役,中役。”

呂乾健稟告道:“回稟司馬,商丘乃河工要害,又是府城所在,這一次縷堤在此建五十餘里,又乃各縣最重,故而民役最多,共計派役兩千一百人,僱役三千兩百人。”

林延潮問道:“既是官府派役,那麼依何標準派役?”

呂乾健道:“依嘉靖年所編的十段錦法派役,按照臨河遠近,戶等上下,家中丁口多少,田土貧瘠輪役。”

林延潮問道:“去年不是商丘革以一條鞭法,怎又使用舊法?”

十段錦法乃舊法,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以取締十段錦法。爲何在商丘縣仍實行十段錦法?

面對林延潮質問,呂乾健不由額頭滲汗道:“因爲一條鞭法以田之多寡計稅計賦,在江南可以行,但在江北卻不可。”

“江南富庶,庶民間貧富差不甚懸殊,江南多水澤良田,地之肥瘠,也不相差太多。但在商丘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若派役富人出錢抵役豈可與窮人抵役一般,還有地,淤田水田所出乃下田之十倍,更不用說去年黃河一鬧,不少民田變成斥鹵田,這等田地按一條鞭法,雖顆粒無收,但也要向官府納稅。”

“故而去年行一條鞭法,民怨沸騰,今年藩司有文書,令地方官酌情實行新法,故下官這纔在縣內恢復舊法,請司馬體諒。”

林延潮也知張居正死後,這一條鞭法的反對壓力很大。

因爲這一條鞭幾乎成了一刀切,只按田之多寡,不按田之肥瘠徵稅,就鬧成斥鹵田與淤田都要交納一樣的稅賦的笑話。

而這點上,十段錦法看似比一條鞭法公平。

所謂十段錦法是將全縣丁戶,按田土,家產編審,從富到貧分爲十個檔次,有錢人多交錢,多應役,沒錢人少交錢,少應役。

這辦法,看似很公平,很好。

但問題是誰家富,誰家窮,誰來說得算?地方胥吏收受賄賂,把富戶改成貧戶逃稅,你有什麼辦法?

呂乾健話說得有道理,但改動役法,這麼大的事卻沒有經過請示林延潮,擅自通報藩司作了決定。

這將林延潮置於何地,他現在可是呂乾健的上官。

但呂乾健看來,林延潮不過是暫署府事,又不是真正知府,何況他是萬曆五年進士,論科第先後還是林延潮前輩,所以不通報也沒什麼。

一般好說話的官員也就算了,但林延潮卻沉下臉道:“本丞記得商丘編役,是嘉靖隆慶三年的事吧,你拿十幾年前的編戶來服今日之役,官是你這麼當的嗎?”

林延潮疾言厲色,呂乾健則是汗如雨下。

十段錦法照例需十年一編役,商丘縣上一次編戶是隆慶三年的事,本來要重新編戶,但萬曆九年時,朝廷在河南推行一條鞭法。所以商丘縣只進行清丈田畝,沒有重新編戶。

所以呂乾健拿着隆慶三年編戶派役,這不是很不靠譜。十年過去了,編戶上老百姓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你還厚着臉皮說我按照上面派役徵稅。

這其中的內幕,用屁股想也知道,呂乾健私下受了府內大戶的好處,將勞役田賦都轉嫁給老百姓。呂乾健以爲有了藩司‘地方官酌情實行新法’就可以矇混過關,哪裡知道林延潮如此精明,如此不好糊弄。

此事大可大,小可小,輕重都在林延潮掌握之中。

所以呂乾健也顧不得了,噗通一聲跪下道:“司馬,是下官錯了,懇請下官替下官維持一二。”

說着呂乾健想到他的仕途,眼淚就落下來了。

下面的官吏,看着歸德府堂堂首縣就這麼跪在林延潮面前哭泣,都是瞠目結舌,除了黃越外都不知何故。

五百九十一章 甩鍋八百五十九章 要錢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海禁五百三十六章 三個問題六百四十六章 官復原職(求推薦票)九百四十一章 主持府試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溫馨七百九十章 對策一千三百零六章 碧蹄館一千七十九章 新任部堂的威風六百八十九章 潘晟被免八百八十四章 衆論一千兩百九十四章 傳旨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答書友問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人之美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第三百五十七章 宣旨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試探第十三章 大宗師按臨了一千兩百九十章 請走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出兵八百七十五章 鹽政七百零三章 封妻廕子(第二更)九百零九章 不摻合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第兩百零八章 飽暖思考試第兩百九十七章 五篇策問第四十八章 不早點告訴我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書院招考第三百三十四章金殿傳臚第三章 能否讀書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五百二十一章 處置第兩百七十章 船託第兩百五十九章 求仁第一百一十一章 名額(第一更)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解鈴第八十九章 囂張一點七百九十四章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五百五十九章 客官真乃神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九百四十七章 正直的程副使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第四十六章 書院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海貿七百一十八章 不作就不會死(兩更合一更)第一百五十七章 定名次不是後記的後記第三百六十六章 修典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惟精惟一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第兩百五十章 有驚無險八百一十四章 視察河工一千九十五章 林學南傳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推舉七百四十四章 天下爲公疏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鎖院九百一十六章 文華殿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第三百九十五章 家人,同窗和老師九百二十三章 榮升知府第三百九十五章 家人,同窗和老師八百七十四章 宗室第三百三十九章 金鑾殿下捉婿第兩百七十四章 漕弊第一百章 傳曲(第二更)六百零五章 無招勝有招第九十一章 民心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歸來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九百一十五章 送信一千九十二章 託付(第二更)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第兩百四十章 銷銀第三百四十一章 三元及第匾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晉州城下(恭喜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爲本書盟主)一千兩百零三章 真小人也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第四百三十一章 我給首輔提意見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七百零八章 懸魚(第二更)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深宮之夜六百七十六章 朕信你六百一十四章 算計第兩百九十二章 貢院走水八百六十九章 坐省長隨第四百零三章 圍門